东坡有诗云:“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作者&投稿:印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东坡的诗曰: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

这首苏轼的《琴诗》、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就是揭示的规律)。
【路程:S 速度:v 时间:t】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选A.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知道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便对这现象失去了探究的兴趣。那么,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人是如何认识声音现象的?是不是显得特别愚昧或者幼稚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这问题问得的确有些幼稚,不客气地说,是有些傻。如果琴放在琴盒里就能自动演奏,如果演奏者的指头能传出琴音,那可以想象的场景必然是:人们一定会怀着一比恐惧而奔走相告:出鬼了!然后远远地聚拢来,希望一探究竟。所以,现在的三岁小孩也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苏东坡这样一个才子竟然就这么问了,就应该有常人所未能理解的深意吧。
其实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不过他用的是石头和水的例子:“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听嘉陵江声》)水和石头,本性都是安静的,互相不接触的时候,寂静无声;但如果碰在一起,那飞瀑流泉撞击石头的声音,却是如炸雷一般震响在空山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实质上和苏轼的疑问一样,都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那么琴声从何产生?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琴弦、琴师的指头彼此配合,才能弹奏出琴音。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楞严经》卷四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用这一比喻说明了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世间万物,必须是因缘和合,方能生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佛家的观点看,它又启发人们开悟:学习佛法需要自心清净与师家指点的因缘和合,二者如琴弦与指头一样,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这是一首颇为别致的以琴喻佛诗。
如果从音乐演奏的角度看,这首诗又可作另一种理解。美妙的琴声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拨弄琴弦的手指,这就是说,琴声之美不是源于客体,也不是源于主体的生理器官。那么,来自何处?其隐含的答案则是,源于主体(弹琴者)的心灵。琴声的旋律不过是弹奏者内心世界的物质外化而已。欧阳修《赠无为军弹琴李道士》曰:“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明确指出:弹琴虽然用指头,但是琴声源于意,所以听琴不是用身体器官而是用心。唐代琴家薛易简也说:“志士弹琴,声韵皆有所主也。”(《琴诀》)这是说,有志之士弹琴,一声一韵都受自己内心情志的指挥控制,心志是声韵的主人。明代黄龙山在《-新刊发明琴谱序》中也说“夫琴音之所由生,其本则吾心之出也。”同样把弹琴人的心视为琴音产生的根本。
看似幼稚的发问背后藏着幽深玄妙的哲理。假如苏轼也曾学过物理学,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会不会做这种天真的探究呢?十有九分怕是不会的了。
文章引用自:

“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放在盒中不拨动当然没声音。
“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手指又不会震动,当然也不会产生声音。需要手指去拨动才会产生,单单的手指或者静止的琴弦都不会发声。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根据这些条件,当然是琴弦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手指刚不能,

琴弦振动发声 通过空气振动传播到人耳


中国有哪些名典故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 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 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 《昭明太子集。陶靖传》8、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 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 他不...

著名的历史典故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 陶靖传》 八、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

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如何评价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

历史上最唯美的十大文学典故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4、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

中国有哪些有名的典故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 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 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 《昭明太子集。陶靖传》8、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 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 他不...

成语历史典故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8、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

中国有哪些有名的典故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 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 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 《昭明太子集。陶靖传》8、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 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 他不...

瞿塘峡导游词
郭沫若有诗云:“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峡口夔门南北两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汹涌于宽仅100余米的狭窄江道之中,呈现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所以自古有誉道:“夔门天下雄”。顺江而下,迅流湍急,云天一线,船过其间,游客会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古人云:“便将万...

古代出家女生唯美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

有没有什么特别唯美的典故?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

绿春县15637119668: 能者进!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就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什么?最好能把诗句... -
雷窦益心:[答案] "我们听到的琴声是来自哪里呢?":如果你说是琴弦发声,为什么把琴放在盒子中它不响?如果你说是手指发声,那么没有琴光事手指为什么也听不到? 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振动才能发声.

绿春县15637119668: 初二:声现象,请帮忙!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
雷窦益心: 1.第一句表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波,放在匣中(盒子里),挡住了波的传播,因此就不鸣 2.第二句代表声音是一种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所以不用在发生振动的地方听,就算稍微远一些也可以听到的.

绿春县15637119668: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提示的物理现象是? -
雷窦益心: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知道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便对这现象失去了探究的兴趣.那么,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人是如何认识声音现象的?是不是显得特别愚昧或者幼稚...

绿春县15637119668: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训君何不指上听”.此诗揭示的物理本 -
雷窦益心: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故选A.

绿春县15637119668: 苏东坡的诗曰: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 -
雷窦益心: 这首苏轼的《琴诗》、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就是揭示的规律).【路程:S 速度:v 时间:t】

绿春县15637119668: 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子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什么? -
雷窦益心: 这是苏轼一首有名的哲理诗《琴诗》,旨在说明世间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琴声好听,但需要弹琴者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及音律配合,才能产生这美妙的琴声,

绿春县15637119668: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句为:“若言声在琴弦上” -
雷窦益心: 此句出自苏东坡的《琴诗》.苏轼(宋朝)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原文 苏轼(宋朝)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

绿春县15637119668: 若言弦上有琴言,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何处?何意? -
雷窦益心:[答案] 如果说声音是从琴弦上传出的,为什么放在琴匣里它不响呢?如果说声音是从手指上传出来的,为什么不干脆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具体出处,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绿春县15637119668: 诗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
雷窦益心: 作者:苏轼 出自宋代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

绿春县15637119668: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这一句话的意思 -
雷窦益心:[答案] 原诗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说琴声出自于琴,哪为什么放在琴匣中却没有呢.如果说琴声来自于指头,哪你为什么不去指头上听呢?这首诗是想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事物是普遍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