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是谁

作者&投稿:离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琦君是哪里人?~

浙江永嘉人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
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生父:潘国康(农历1886年3月30日-1918年5月29日)
生母:卓氏(农历1892年2月9日-1921年9月23日)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编辑本段]生平
1917年,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1921年,开始受教于家庭教师叶巨雄,研读诗经、唐诗、孟子、论语、唐宋古文等中国古典文学数年。 1927年,唯一的亲哥哥在北京因病过世。 1928年,举家迁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193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黄》于“浙江青年”杂志。 1936年,进入之江大学中文系就读(之江大学后来历经整并,最后并入现在的浙江大学),大学期间,受业于词学大师夏承焘门下,饱读中西文艺作品。“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 中日战争期间,父亲潘鉴宗与母亲叶梦兰接连因病过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1941年,大学毕业,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1943年,返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今温州二中)。 1945年,抗战胜利回杭州,任教于母校之江大学,兼任浙江高院图书管理员,而后转入苏州法院担任机要秘书,开始了往后数十年,在司法界与教育界并行的工作。 1949年,随国民政府来台,担任高检处书记官,之后转任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同年,发表来台后的首篇散文“金盒子”于中央日报。 1951年,与李唐基结婚,两人育有一子。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 除了从事司法工作,这几十年间,琦君也在学校兼课教授国文,如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世界新专(今世新大学)、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 1969年,自法院退休。 1977年,随夫留居美国。1980年,自美返国,任教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83年,再随夫留居美国。 1999年,以《烟愁》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2001年,返回故乡-浙江永嘉,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 2004年,与夫婿返台定居于台北县淡水镇。 2006年6月7日凌晨4点45分病逝于台北市和信医院,享寿90岁。 琦君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选入台湾的中学国文课本,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
[编辑本段]作品

论述

《词人之舟》 民国七十年,纯文学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散文

《金盒子》 原载民国八十五年三月十七日《星岛日报》 现已选入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
《溪边琐语》 民五十一年,妇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书局
《红纱灯》 民五十八年,三民书局
《烟愁》 民五十八年,光启出版社;民七十年,尔雅出版社
《三更有梦书当枕》 民六十四年,尔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尔雅出版社
从桂花雨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指的是谁?
“君”是对男子的敬称,在这里意思是指的是刘景文。原诗:《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谁?
“君”是对男子的敬称,在这里意思是指的是刘景文。出自:宋 苏轼《赠刘景文》原诗: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释义: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

愿君多采娥君的君指的是谁?
君指李龟年。相思 [ 唐 ] 王维 原文 译文对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君是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指的是诗人所赠送的董庭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普天之下谁不知道我董庭兰呢?

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中,“君”到底指的是哪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中“君”是指的李之仪知音杨姝,在当时的朝代才子与歌妓之间的昔昔相惜之情往往是有很多的,而李之仪与杨姝就是这样的一对知己。可以说恰好在李之仪最痛苦无助的时期刚好遇见了杨姝,否则的话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知己之情。李之仪是一位非常有学识的才子,重要的是他还曾经是...

古代女子称呼男子用“君”,那么古代君是指男性还是女性?
古诗中君和卿,并不明确区分男女。1、君:夫君。这里君是夫妇之间的尊称,是对男方的称呼。《赋得自君之出矣》唐代: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释义: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2、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等于...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指的是谁?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指的是什么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君”是指董大 董大(董庭兰)(约695-765):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 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音乐家。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

‘醉卧沙场君莫笑’中的君指的谁?
君:你。没有特定指谁。此句可以翻译为: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醉卧沙场君莫笑”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全诗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指的是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指的是 李龟年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的介绍. -
酆炊复方: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原名叫什么? -
酆炊复方: 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珍.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 琦君《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的简介 -
酆炊复方: 琦君,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立山区17189465689: 绮君原名是什么? -
酆炊复方: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17年出生,享年90岁,曾出版「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等多本散文和小说. 从古典文学过渡到现代文学,琦君的文字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典范,她的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温柔敦厚,悲悯人性的弱点. ...

立山区17189465689: 谁了解琦君这个作家? -
酆炊复方: 琦君,原名潘希真琦君是当代散文女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魅力从二十世纪燃烧到二十一世纪. 2001年,琦君的《橘子红了》销售10万册,她因此被选为台湾出版界的风去人物,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

立山区17189465689: 《橘子红了》的作者 -
酆炊复方: 《橘子红了》的作者是琦君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17年生于温州,著有《母亲的金手表》、《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等散文及小说、儿童文学作品.琦君是近30年来台湾地区作品最畅销的女作家.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是男的还是女的 -
酆炊复方: 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珍.现当代台湾女作家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为什么要去台湾 -
酆炊复方: 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立山区17189465689: 琦君是何时出生的 -
酆炊复方: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镇,原名潘希真,字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

立山区17189465689: 台湾作家琦君散文作品有哪些,求推荐? -
酆炊复方: 琦君(1916-2006),原名潘希真.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