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冬天都穿什么衣服保暖?古人出门靠什么防寒?

作者&投稿:地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今天正式立冬,全国各地好像一夜之间气温就下降了许多,大家也穿上了厚厚的外套,准备开始过冬。不过古代人的衣物并不想我们现在这么丰富,什么棉袄、羽绒服应有尽有,那古人究竟是穿什么过冬的呢?当然古人也不傻,很多动物的皮毛就是最好的冬季保暖品,虽然到了现代我们已经不再提倡穿皮毛,而且这也是犯法的事情。但古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不想被冻死就只能寻找可以有效防寒的物品了。
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说的,寒冬是古人一道很大的坎。气候的变化也是推进历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盛世往往伴随着气候温暖、农业繁盛。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非常重要的经济重心南移,有学者指出,除了战乱因素,也与气候变化而导致南方温暖湿润更适宜耕种稻米、适宜居住有关;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战争频繁的时期往往都是寒冷期。
可见,冷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儿啊!
那么古人怎么在穿着上保暖,从而安然过冬呢?
寄衣,也是寄相思、寄温暖
中国有许多“鬼节”,其中十月初一那个又称寒衣节,它预示着寒冬即将到来。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习俗是“送寒衣”,就是给死去的亲人烧冥衣,可见对于寒冷的担忧深深刻入了古人的生活。
“送寒衣”也会送给父母亲人等。“孟姜女哭长城”正是由于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而发生的。“寄衣”其实也是表达相思之情的重要意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寄衣”诗。“寄衣”多与“戍边”有关,由于我国战乱威胁往往来自于西北这样的苦寒之地,所以“寄衣”其实就是寄相思、寄温暖。
由于“寄衣”还曾发生过一则奇谈。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宫人为边军制“纩衣”,结果有士兵在袍中发现一首小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士兵将此事告知元帅,元帅禀告玄宗,玄宗将诗遍示后宫,有一宫人自称万死认领了此事,玄宗边便让她与士兵结成因缘。这首诗后来被人称作《袍中诗》。
这里的“纩衣”与“袍”指的都是有填充物的衣服,区别在于,“袍”用麻类纤维,“纩”则絮的是丝绵(丝绵是蚕丝制品,丝绵袄现在也买得到)。之所以不是我们熟悉的棉花,是因为棉花尽管有记载的种植不算晚,但在我国普遍种植的时间却要到了明朝后期,所以古人其实是不太有“棉袄”穿的。
以纸保暖
没有棉花可以塞的古人,在衣服里塞什么的都有,除了上面提到的丝绵以及麻絮,还有芭蕉等这样更为劣质的草木纤维的“褐”,以及本土的“木棉”等。财力和权力决定了古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填充物。
木棉花与木棉絮。图片来源:左 《联合报》,右Season You
除了这些奇怪的填充物,还有更古怪的,那就是用“纸”。
其实纸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非编织物,其原料本身就跟前面提到的填充物有重叠,且纸其实质地坚韧(现在有很多设计品牌用纸做包,其实很耐用),可挡寒风,重点是造价也便宜。这就像“毡”,毡使用羊毛或其他鸟兽的毛为原料,制作成非编织的片状物,它的价格低于皮草,但是保暖和效用却一点也不逊色。
纸衣、纸被最早见记载于唐代,到了两宋甚至流行到了文人之间。陆游就写过一首《谢朱元晦寄纸被》的事儿,而这位朱元晦就是朱熹。纸被到底有啥好呢?唐代诗人徐夤专门写了一篇《纸被》夸它:“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而在陆游另一首诗里更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白于狐腋暖于绵”。
这里的纸多充当布的角色,所以一般选择藤纸、楮纸这样光洁又耐揉搓的纸张。纸衣里面可以填充絮,变成纸袄,那么整体都是植物纤维做的,相当“绿色”了!由于自带清贫色彩,所以纸衣在僧侣之中也十分普遍。寺院多位于深山,又是清修,所以纸衣、纸被是非常好的保暖又恪守戒律的选择,甚至会在上面书写诗句作为乐趣。
“出风头”的裘皮衣服
纸衣之类虽然也有贵贱之分,但是总是比不上真正的裘皮衣服来得富贵。尽管使用兽皮作为保暖衣物的选择非常原始,并且加工技术也早已成熟,但是由于中国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所以皮草的衣服并不广泛流行。加上皮草往往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贡而来,所以量少而价高。
明代时期,皮草就几乎不被当做保暖品,而是一种装点用的奢侈品。即便在僭越成风的明代,貂皮这样逾越身份的服饰都基本不需要朝廷下令禁止,因为实在是罕有、能买得起的人身份一般不低。由于皮草难得,所以它更成为了贿赂权臣的硬通货,被这些官员铺在了地上、垫在屁股下作为炫耀。明末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皮草的数量就更加少了。真正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普通百姓,还是会选择更为经济实惠的羊裘,或者随便用什么填出来的厚袄子。
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得到了改善,一来是统治阶层本身就是有穿着裘皮御寒的习惯,二来皮草的货源稳定了。所以我们看《红楼梦》里各种裘皮衣服的出场就很多。但是当时穿裘皮衣服的习惯是将毛朝里穿、面子上使用丝绸类面料,只在衣服的边缘露出一点皮毛的边儿,既增添了美观,又显得低调。既然有了这种设计,大家就多了一份心思,将好一些的毛留在边缘处,也有特地拼上好皮毛的。这些露出来的毛就被成为“出锋”或“出风”,“出风头”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
受冻的人往往也受贫,所以每逢寒冬政府就需要出面救济,发放粮食或衣物。前面提到的纸衣,就曾是政府发放的物资。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保暖的事儿,对于古人来说可能就是存亡大事了。
在冬季,物资的匮乏会更加显露出来,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写:“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寒冬危及生存,但是为了生存却祈愿天更冷一点。别忘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死在了冬季。
暖暖地活着多好啊!然而狐狸却没有暖气的……
活儿姐有话说
别说古人了,就是活儿姐一个现代人也觉得冬天很难熬。我们家是全省冬天最冷的地方,每年零下二三十度的日子都那么难熬。有暖气又怎样呢,室外还是冻透骨头。小时候也没有保暖裤、羽绒服什么的,每天穿着衬裤、毛裤、死沉的家制背带棉裤,再套上外裤,腿都弯不了……


自然人代理人开庭穿什么冬天
正常立领西装衣冠整齐就行,穿花哨了被人以为是模特走错地址,体现沉稳的服装,以增加可信度

古代人穿什么御寒
上古尧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韩非子·五蠹》中所说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在棉花没有普及 种植 前,蚕丝及其丝絮是古人制作冬装的重要材料,所以古人将棉袍写作“绵袍”、棉袄写作“绵袄”。丝质冬装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穿得起的,穷人棉衣都用葛、麻这些 植物 粗纤维来做,一直到御寒上品棉花...

在没棉被的朝代,古人在冬天的时候是怎样御寒的?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

八九十年代冬天穿的外衣有什么?
八九十年代冬天大家都穿皮袄,军大衣,还有咱大棉袄,这些是最好的了,一般人都穿不上,百姓穿都是自己做的棉袄,外头桃花外套就挺好的了,不补补贴就不错了

40 50年代东北人冬天穿什么
穿军大衣之类的非常厚的衣服,农民常穿的是大棉袄,大棉裤,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很厚实,很保暖,屋子里有火墙火炕,炉子之类的取暖设施,冬季屋子里很温暖。屋外零下40左右的温度,河水厚厚的冰,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出去滑冰,堆雪人,拉爬犁。玩的特别(。・∀・)...

宋朝才有棉被盖,那原来的人怎么过?
但是在一些森林里面一些打猎的猎户,他们也可以穿貂皮大衣,或者是一些其他动物的毛皮做成的衣服,这些动物毛皮的衣服对于严寒有很好的防御作用。由此看来古人对于过冬的方法很有一套,不同阶层的人他没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来抵御严寒,因此从这件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古代人的智慧还是非常不错的,正...

当今时代御寒方式有了什么变化?古人经历了什么才穿上棉衣棉裤?
天冷的时候,丝绸和棉花可以盖在丝绸衣服里御寒。记得淑君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讲过商代的薄绸服装技术。穿七件还能看到身上的痣,瘦到不穿丝绵。人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条件。他们的衣服一般都是粗布的,夏天热,冬天冷。当我们把穷人形容为“布衣”时,指的就是这种粗布衣服。后来有了长袍,...

冬天地摊适合卖什么?
冬天摆地摊卖以下商品比较好: 一、保暖内衣 冬天大家都要穿保暖内衣,因此只要人多,销量肯定不错。卖保暖内衣跟夏天卖衣服不同,保暖内衣都是一套一套包好的,只需要拿一套出来做样品就可以了,可不要全部拆了包像夏天衣服一样都挂起来哦。 二、毛袜、手套、暖水袋、掌中暖、围巾、帽子、棉鞋垫、棉拖鞋、...

冬天有哪些潮流穿搭可以推荐?
皮草外套:皮草外套是冬季奢华风格的代表,无论是真毛还是人造毛,都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同时提升整体造型的档次。搭配简约的内搭和修身裤装,即可营造出高级感。运动风套装:运动风套装以其舒适性和休闲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一件卫衣搭配运动裤,外披一件棉质夹克或风衣,既适合日常出街,也适合户外活动。

在没有棉花的时代,中国古人是靠什么保暖的呢?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都会自觉地将棉衣棉裤穿上用来御寒,古时候人类在没有发现棉花的时候都是用动物的皮毛或者草编织的被子取暖,虽然没有棉花但他们却找到了替代品用来度过寒冷的冬天,但是这种东西也有弊端那就是没有棉花保暖经常在睡梦中冻醒,所以在人类不停的进步后就开始普及棉花用来御寒。一、原始人类在...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代没有棉花,那么古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
习袁神经: 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冬天御寒这事,就拿这几样材料做文章.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螺丝用的下脚料,叫做“缊”.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绵...

轮台县15556086799: 咱汉族古人冬天穿啥 -
习袁神经: 第一,棉花在南北朝之前就传入了中国,广泛种植是在宋元时期.第二,古代人最早是穿丝、麻纺织品御寒的.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人过冬和现代过冬的区别 -
习袁神经: 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冬天都穿什么御寒?从史料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上古三代已有御寒棉...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代冬天穿的披风叫什么(大氅,斗篷,披风的区别)
习袁神经: 经常可以在古装影视剧里看到披风的身影,古代将领在行军作战时多会在盔甲上加一件披风,两军交战一般在开阔地带,冬季穿上披风能够抵御寒冷.1、古代很多富贵人家,在冬季往往也会穿上厚厚的披风防风御寒,这种披风又称做大氅.2、披风一般指的是披在肩上的外衣,有长披风、短披风和连帽披风,颈部有系带,多是北方人在冬季穿戴.最开始的时候,北方人在冬季穿戴兽皮制作的衣服保暖,后来出现棉袄,但还是无法御寒,再后就有了披风,回到家中也方便脱.3、古代将领穿披风不仅仅是为了御寒,也是为了扰乱敌人的视线,无法准确的射中或刺中身体,而且士兵能很容易看到将领所在,有助于军队士气的提高,有时甚至能当做止血带使用.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代保暖性能较好的衣服 -
习袁神经: 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人冬天御寒衣物,我想知道清代以前是否是穿棉衣.... -
习袁神经: 清朝的祖先是游牧民 大家都知道 牧民的冬天御寒穿的是皮毛之类的 但是在中原的人民 富贵家族 是有棉衣的 那个时候的棉衣 不是这个棉 是绵 跟现在的棉虽然是一样 但是由于在没有棉的时候(宋元时期裁开始出现的棉)人们是用动物的毛来做绵衣的(类似现在的羽绒服 只不过面料没现在那么丰富) 所以称之为绵 棉也是近代改的 因为是植物上长的 清统治中原后 也颁发了剃发易服之治 所以在清代的时候 中原冬天御寒衣服 大部分是皮草(动物毛编制的) 动物皮毛之类的衣服 带有清朝文化的特征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代男子御寒的衣物称为什么 -
习袁神经: 斗篷,裘,

轮台县15556086799: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 -
习袁神经: 宋朝之前,即使没有棉花棉被,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保暖御寒,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用动物绒毛、柳絮和稻草等作为填充物,来制作被子御寒.据史料记载,棉花真正开始被引入中国,是在宋代的末期,它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这两个...

轮台县15556086799: 冬天这么冷古代人是怎么过的 -
习袁神经: 对于古代人是怎样过冬的,这一点倒是很有意思.古人取暖用的最多的还是木炭,达官贵人则有用煤的(据记载,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煤炭).一般的人家都有炭盆,宫廷富贵人家甚至还有暖墙等设施.唐代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手炉、脚炉、汤婆子等取暖工具,或在其中放置炭火,或灌入热水,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更有甚者,还有用人体取暖的(让婢女围成一圈,他坐在中间).当然了,贵族们过冬相对容易一点,除了上述设施外,他们还有貂裘、锦缎可穿,而普通百姓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卖炭翁》这首诗大家都知道吧?这绝对是古代穷苦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身上衣服单薄,寒风刺骨,可是却用不起炭,怎么不可悲呢?

轮台县15556086799: 古代人冬天穿什么抗寒的?
习袁神经: 北方人有坑 皮草 手炉… 好多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