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时代的道士顾欢,在( )中提到了民族概念。

作者&投稿:隐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南齐时代的道士顾欢,在夷夏论中提到了民族概念。

《夷夏论》是南朝宋末齐初时,著名道教思想家顾欢所写,震动了当时的儒、释、道三家,影响甚为深远。

《夷夏论》以儒家的华夷之辨为出发点,尊崇道教,排抑佛教,借儒家“夷夏之防”的民族观否定佛教在中国传播。夷夏之别强调华夷间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佛敎是夷狄之敎,应当大力排拒。《夷夏论》收录到《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无疑是一种荣耀。

夷夏观念:夷,原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后泛指外国;这有尊中国贬外国之意,古代国人自认为居龟背中心,其他国家称狄蛮夷居龟壳边缘的荒蛮之地,理论依据是五行学说的中央戊己土。夏,华夏,指中国。

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

观点:

一种是强调“华夷之辩”“严夷夏之大防”,甚至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种则认为“夷”与“夏”可以互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夷与夏同样可以进化,逐步地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两种观点,实则都反映了古代民族关系的客观实际。

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既有矛盾、冲突以至发生战争的一面,又有彼此交往、融合的一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通过相互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不少原先是少数民族的小国被同化,加入到华夏族的行列,这正是华夏族及其后汉族人口不断壮大的原因。

华夷相通、可以共同进化,反映的正是这种历史的客观实际。两种观点看起来相互对立,因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本来就是既相对立、又相衣存,共存于中国历史这一统一体之中,经过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交流或冲突达到越来越统一的局面。

后一种观点主要着眼于和好相处、相互交流一面,这就是公羊学派夷夏观的精髓,当然,前已述及,夷夏之辨只是一种礼义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派在对待夷夏问题上所持“夷”与“夏”者可以进化的观点。




老君说的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是什么意思
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引致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化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

《西游记》中的佛与道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崇佛贬道吗?
2、其实《西游记》在佛或道的立场上,它有自己坚持的大道,有自己的修行法门。它批判摒弃两家的糟粕和缺点,同时又赞扬吸收精华和优点。于是才有了一部《西游记》,讲的是和尚取经的故事,用的是道士修炼的法门,行的是儒生入世之道理,成的却是自己独特的大道。3、表面上看,崇佛抑道是明摆着的,本...

儒佛道三家融合历史,要详细点哦
这个时期有几本佛道之争重要的着作,其一是宋末道士顾欢所作的《夷夏论》,从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讨论佛道关系,一方面他似乎在调和两家,称佛者道也,道者佛也,佛道可以同源同道,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华夏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儒道对之最为适合,而佛教则更适合夷狄之帮,因为夷狄之人比较野蛮粗俗,所以佛教讲的天堂、...

如何看“儒道佛”三教合一文化
这个时期有几本佛道之争重要的著作,其一是宋末道士顾欢所作的《夷夏论》,从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讨论佛道关系,一方面他似乎在调和两家,称佛者道也,道者佛也,佛道可以同源同道,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华夏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儒道对之最为适合,而佛教则更适合夷狄之帮,因为夷狄之人比较野蛮粗俗,所以佛教讲的天堂、地狱...

道士一词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佛道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例如,有时人们会把道教徒称为“道士”或“道人”,而在某些记载中,佛教徒也被称作“道士”或“道人”。这一现象在《南齐书-顾欢传》中的“道士与道人战儒墨”得以体现。这里的...

请把道家和佛家的发展及过程讲一下
这个时期有几本佛道之争重要的著作,其一是宋末道士顾欢所作的《夷夏论》,从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讨论佛道关系,一方面他似乎在调和两家,称佛者道也,道者佛也,佛道可以同源同道,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华夏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儒道对之最为适合,而佛教则更适合夷狄之帮,因为夷狄之人比较野蛮粗俗,所以佛教讲的天堂、地狱...

道士那些东西是真的吗?
道士又称“道人”。《老子想尔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有“道人贤者奉敬教戒”等语;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称“琼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国时,道人也用来称呼僧人:《南齐书·顾欢传》有“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的记载,此道人即僧人。直...

道教谁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个斗争的标志是顾欢所著《夷夏论》,他站在道教立场上反对佛教。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纷纷撰文...哲学体系有更加完整的发展,特别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将之系统化的整理、归类,促进了道教在之后的...(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

西游记:太上老君点化谁成立佛教的呢
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引致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化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

儒教,儒学,儒家三者有何不同??
这个时期有几本佛道之争重要的著作,其一是宋末道士顾欢所作的《夷夏论》,从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讨论佛道关系,一方面他似乎在调和两家,称佛者道也,道者佛也,佛道可以同源同道,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华夏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儒道对之最为适合,而佛教则更适合夷狄之帮,因为夷狄之人比较野蛮粗俗,所以佛教讲的天堂、地狱...

安县13127801399: 最早提到 民族 的是南朝宋齐时的什么人? -
表印益爽: 南朝宋齐时道士顾欢在《夏夷论》提出: 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安县13127801399: 唐朝的道教门派有那些? -
表印益爽: 道教在唐朝发展的基本情况道教在南北朝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下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成型宗教,而随着南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的出台,更标志着佛道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因...

安县13127801399: 谁知道陶弘景的资料? -
表印益爽: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

安县13127801399: 道教创始于哪个时代?
表印益爽: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 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安县13127801399: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
表印益爽: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

安县13127801399: 道教可以吃肉么? -
表印益爽: 东汉张道陵张天师创的五斗米教即天师道后为正一教,是可以居家、取妻、生子、不必住庙、食荤、喝酒、但不是所有肉都吃比如“牛肉、狗肉”等其他一部分有灵性动物的肉不吃、南宋王重阳祖师创的全真教是有这严格的清规戒律的、此上等等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是全真教也分南派(南宗)和北派(北宗)、南派好像没有那么严格,可以食些小荤的、南派也不提倡出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无量寿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