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贞观之治的头号功臣是是魏征吗?

作者&投稿:延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贞观之治的头号功臣,到底是不是魏征?~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将共同努力,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魏征是其中敢于直谏的代表,人们对唐太宗和魏征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明君能虚心纳谏,一个性格耿直敢于直谏。

唐太宗用的贞观年号出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以正道面对世人,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朝的极盛和迅速灭亡,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千万不可走隋炀帝的老路,吸取隋亡的教训。希望有人监督提醒自己,鼓励臣下直言直谏,以保持较为开明的政治环境,魏征就是其中敢于直谏的代表。

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给唐太宗上了《谏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希望这十条内容唐太宗能好好深思,大概意是大唐立国不久,先要稳固根基,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像源泉一样能细水长流。这样的道理,像我魏征地位的见识浅的人都知道,何况皇上你这样聪明而且地位又高的国君呢!所以保持和平美好的环境,要居安思危,要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性情宽厚,不能克服欲望,这样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之前一些君主开始励精图治,但能坚持到底的不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一旦成功就开始放纵自己,开始虐待臣民,吓唬老百姓,臣民表面上恭敬,心里却不服气。民心就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克制自己的爱好,不可大兴土木,身在高位更要谦虚自我约束,就像河流那样处于低位下游,广开言路就回避免受到蒙蔽,才能罢黜佞邪。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和愤怒而奖赏或者处罚,能做好以上这些就能治理好天下。

在展开正式的论述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长孙皇后(谥号文德)的生平。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636年),名不详,字观音婢,出生于河南洛阳,鲜卑族,隋朝齐国公长孙晟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与初唐名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司空长孙无忌是嫡亲兄妹。
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给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为秦王(李世民)正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册封为皇后,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史称 “千古贤后”,著有《女则》、《史论东汉明德马后》、《春游曲》。
笔者之所以将长孙皇后列为“贞观之治”最大的幕后功臣,是因为她的存在暂时遏制和避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
众所周知,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又一手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是位雄才大略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能力超群的君主,即便是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中,综合实力和取得的功绩都是靠前的,加之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君权,很容易志得意满,衍生出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的行事作风,而这基本上是很多亡国之君的通病。

要知道,无论太宗李世民的能力如何出众,毕竟仅仅是一个人,治理大唐这种疆域广袤、人口众多且强敌环伺的帝国,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故而必须仰仗更多能力出众敢于任事、勇于直谏、有能力有抱负的朝臣、专才——君臣之间坦诚的交换意见,避免犯下严重的错误,从而得出最优的结果。

如同绝大多数能力超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样,太宗的自信和自傲远超常人,皇帝的身份又让他难以放下架子,因此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人说服的人。而他刚硬的性格,又决定了当朝臣的谏言让自己难堪之后,为了保护皇帝的尊严,必然想用皇权来进行压制。最广为人知的例证是《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太宗李世民被直谏的魏征气得想杀掉他的典故: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长孙皇后本人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同时对于朝政有独到见解,她与李世民的关系除了单纯的感情深厚浓情蜜意的结发夫妻之外,还是相知甚深的挚友,故而能完全明了丈夫的内心世界,才能通过言行来规劝对方。
长孙皇后深知太宗想成就雄图霸业带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本身的抱负和雄心,二是向世人、后世和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尽力减轻屠戮兄弟、胁迫父亲的心理负担,在史书中留下正面的形象。在这种前提之下,太宗的内心深处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要表现出对朝臣的尊重,对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有时候甚至不得不采取夸张的做法。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作为贤妻挚友,长孙皇后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太宗内心的苦楚和压力,自然也知道该如何宽慰、舒缓,于是乎在有意无意中变成了犯言直谏者的保护伞,使他们能够安全的为大唐的崛起献计献策。
可惜的是,长孙皇后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太宗便失去了掣肘之人,再加上贞观早期大唐所觉得的成就,于是乎不可避免的志得意满起来,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且独断专行,听不见任何逆耳之言,以至于房玄龄临终哀叹:无人敢犯言直谏!

魏征即魏徵,性格刚直、才识卓越、敢于犯颜直谏。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大唐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然激怒太宗,而他却神色自若,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大唐,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诫太宗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徵的很多谏言人们耳熟能详。太宗曾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矿石里,它之所以称贵,是由“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魏徵对于太宗、对于大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谓大唐的护国柱石。

李世民即位后,广纳谏言,他扩大了谏官的权力,鼓励群臣可以对其错误的决策进行批评。魏徵廷谏200余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上更是多次让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情况,李世民对此虽然不满,但知道他的谏言是对的,忠言逆耳,并没有因此责备处罚魏徵。因此,李世民是一位有度量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人才,完善各种法律、制度,从谏如流,执政期间百姓可以做到门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一位有真本领的皇帝,又怎么会需要用别人来标榜自己。

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魏征是成就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功臣之一,而李世民是成就魏征一世名声的明主。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也是如此,他们为贞观之治这个时代做出了贡献,这个时代也永远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你好,这个是没有头号功臣的,毕竟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将共同努力,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是的,魏征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大臣,而且也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当时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是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而且也是头号功臣。当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人。

是的,因为那个时候魏征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所以是一个头号功臣。


贞观之治法治天下
太宗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状况良好,犯法人数减少,死刑判决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者仅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以民为本,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用人才,唯才是任,铁面无私,依法办事,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这些特色使唐朝在...

房玄龄:贞观之治第一功臣
房玄龄为何是贞观之治第一功臣呢?贞观之治,是后世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们追求的目标,是后来的老百姓们向往和期盼的太平盛世,也是后世的史学家们赞不绝口的研究话题。而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毋庸置疑,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史上难得的明君,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房玄龄,作为李世民最主要的助手,长期身...

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础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为唐代盛事起到了什么作用?_百 ...
可以联想到以后,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元前中期的唐玄宗,任贤命能,姚崇、宋璟、张悦、张九龄,即时登上历史舞台,造就了中国封建历史的辉煌高峰。但以后了,李隆基渐渐被自己的成就陶醉了,置大唐天下不顾。李林甫、杨国忠,居然能久居相位,妒贤嫉能,搞的朝廷混混日日,但唐玄宗却置之不理。。。为何?...

为什么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利于当代,祸于后世”?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辉煌开放的王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无论是怎样繁荣的时期它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足之处。唐朝走向衰败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了解一下安史之乱及以后唐朝走向衰弱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藩镇割据。而这造成很大后果的藩镇割据...

李世民提着李建成的头是真的吗?其实砍头是必要之举
这城下的人一看,太子齐王都死了,于是也都停止了进攻的行动,都宣布愿意追随秦王李世明。也就在当日的夜晚,李渊就被软禁了,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李世明则是顺记登上皇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是的大唐走入鼎盛时期。不过关于李世明砍下太子和齐王脑袋这件事,目前并没有任何古代文献有记载,是否属实还有...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哪个更能体现出盛世景象?
汉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都属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这两个朝代的改革都是在结束前朝的暴政之后所进行的恢复国家正常运转的治理,有其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和成就。汉初经过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和群雄割据,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个国家十分的破败,可以说是民生凋敝。而刘邦称帝之初...

“贞观之治”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唐太宗注重法治建设,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可以说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

贞观之治是武则天德功劳还是李世民德功劳?
李唐王朝 是李家人打下来的,武则天,管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贞观之治的强盛,是兵戈和管理相结合的结果。如果要论功的话,一将成名,万骨哭。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把功劳归于某某人,是历史唯心主义。也是现代人的常见意识错误。

古代盛世哪个是李世民统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农;均田制、...

评价武则天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被后世称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很多人都把唐代的兴盛归功于唐太宗的“贞观之冶”和唐玄宗的“开元 盛世”。而事实上,在“贞观之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整理隋 朝时期留下的遗留问题,武则天之后才是“开元盛世”。 也就是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别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复、发展...

舒兰市18552479423: 唐朝的著名人物的简介 -
达奚俭骨化:[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

舒兰市18552479423: 什么是"贞观之治"?辅助唐太宗是哪几位贤臣?他们的特长是什么?什么是 -
达奚俭骨化:[答案]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

舒兰市18552479423: 李世民为什么怕魏征 -
达奚俭骨化: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t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

舒兰市18552479423: 贞观之治的著名宰相是谁 开元时期的著名宰相是谁 -
达奚俭骨化: 贞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 开元:姚崇、宋景、张九龄

舒兰市18552479423: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区别是什么? -
达奚俭骨化:[答案] 贞观之治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

舒兰市18552479423: 谁是唐朝开国第一谋事和第一功臣?
达奚俭骨化: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莱公杜如晦第三. 郑公魏征第四. 梁公房玄龄第五. 申公高士廉第六.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卫公李靖第八. 宋公萧禹第九. 褒公段志玄第十.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谯公柴绍第十四.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郧公张亮第十六.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舒兰市1855247942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两大基石
达奚俭骨化: 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用人和纳谏 1、知人善任 : 唐太宗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方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这些猛将谋臣为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2、虚心纳谏 : 他以隋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赶得上他.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匠.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唐朝的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舒兰市18552479423: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
达奚俭骨化:[答案]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

舒兰市18552479423: 李世民临死前对魏征说的话 -
达奚俭骨化: 应该是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对众臣说的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 白话文就是“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

舒兰市18552479423: 魏征直言敢谏 -
达奚俭骨化:[答案]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