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春节习俗

作者&投稿:楚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侗族春节的风俗习惯~

侗族春节有吃“年更饭”,“年茶”,抢“头水”,“祭拜祖先”,“行年”等风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
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然后,再把其余的花朵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映山红那样火红热闹。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杀年猪、打糍粑、做泡茶、打豆腐、捡柴喜

杀年猪: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一般来说,杀年猪要和村寨的家家户户商量,因为屠夫有限,必须排日子。“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打糍粑: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不论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会 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

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头做成的“碓锤”揉打成糊状,往往还添加一些山野菜,拧成圆陀压扁,染上松柏枝叶花纹,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风干后用水缸装满凉井水存放,以备新年食用。

做泡茶:侗族喜在丰收后将各种农产品制成干货,最突出的是将各种菜果做成蜜饯,靖州侗族的蜜饯有十样之多,叫做“十样饯”,有冬瓜蜜饯、南瓜蜜饯、柚子蜜饯、番茄蜜饯等。他们还将糯稻米蒸熟染上红黄绿颜色晒干,春节前用油炸熟,这就是泡茶

打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进家门。

湘西发音是柴、财不分的。捡柴就是捡财。捡柴喜就是捡财息。开财门后,会装香,烧纸,点青油灯,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驻在自己家里。

扩展资料: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侗年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一致。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禾后的十月, 俗称过禾蔸年( 侗话“ 记年高棒”) 。榕江往里选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 如先遇上辰日即以辰日为年(即大年初一) , 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过侗年一般为7 天左右。榕江县七十二寨除过侗年外, 还过春节, 俗称陪年, 侗语称“ 记年卡”, 即过汉年。新年前, 家家打扫房前屋后, 杀年猪、打年粑等。新年期间, 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堂对歌、跳芦笙和斗牛活动。通道“侗年”,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 吃冻”, 即以吃冻鱼为主, 其他美酒佳肴也应有尽有, 有如过春节, 所以称为过侗年。吃冻的日期各地不同, 李姓、杨姓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杨姓祖先有八兄妹依次各吃一天。青年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地吃去, 一路吃鱼冻, 一路唱歌。吃冻鱼也有一些禁忌。有的地方禁吃黄鳝, 传说因古代侗族在迁徙中要躲避官兵, 恰好官兵看黄鳝打架去了, 人们才得以逃生, 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还有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然后,再把其余的花朵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映山红那样火红热闹。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
  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
  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
  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
  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侗
  年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一致。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
  禾后的十月, 俗称过禾蔸年( 侗话“ 记年高棒”) 。榕江往里选在
  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 如先遇上辰日即以辰日为年
  (即大年初一) , 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过侗年
  一般为7 天左右。榕江县七十二寨除过侗年外, 还过春节, 俗称
  陪年, 侗语称“ 记年卡”, 即过汉年。新年前, 家家打扫房前屋
  后, 杀年猪、打年粑等。新年期间, 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堂对
  歌、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通道“侗年”,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 吃冻”, 即以吃冻鱼为
  主, 其他美酒佳肴也应有尽有, 有如过春节, 所以称为过侗年。

  吃冻的日期各地不同, 李姓、杨姓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杨
  姓祖先有八兄妹依次各吃一天。青年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
  地吃去, 一路吃鱼冻, 一路唱歌。吃冻鱼也有一些禁忌。有的地
  方禁吃黄鳝, 传说因古代侗族在迁徙中要躲避官兵, 恰好官兵看
  黄鳝打架去了, 人们才得以逃生, 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


各个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要简短,100到150字左右)
各个民主国春节的习俗:1、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

各民族春节习俗
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3、拉祜族 (1)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2)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各民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如,汉族:包饺子 贴春联 放鞭炮 拜年 祭灶 扫...
而藏族过年的风俗习惯也非常多,如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另外藏族的农民们可以穿上节日的衣装,并将自己的更牛打扮地“花枝招展”,以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2、蒙古族 蒙古族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便是崇尚白色,因此过年又被称为“白节”。在新春的这一天,蒙古族的人民除了要扫除、沐浴、...

各民族春节习俗
2、回族过年的习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3、蒙古族过年的...

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2. 布依族过春节,杀鸡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吃团圆饭,男女青年对歌表达爱慕之情。3.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称大年、小年。除夕夜,各家燃木柴,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4.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在外工作的人回家,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制做叉烧肉等,守岁到...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各个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要简短,100到150字左右)
各个民族春节的习俗:1. 达斡尔族:北方的达斡尔族拜年时会款待蒸糕,象征新的一年生活水平提高。他们还会举行歌舞和体育活动,庆祝持续半个月。2. 蒙古族:蒙古族春节时会准备公羊和奶制品,以及美酒。除夕夜,家人围坐,午夜饮酒进餐,剩余的酒肉越多越好,代表新的一年物质丰富。3. 壮族:壮族的...

谁知道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如今拜年时,已改为握手等新习俗了。牧区拜年时,不管你是否吃过饭,都煮饺子,实在吃不下可尝一个。基诺族过年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但没有统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择日过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 年节期间,男子身穿镶边无领对襟订、...

各个民族过年的习俗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

各民族春节的风俗
在我国,春节是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由于各民的风俗习惯不同,春节习俗也各有差异。部分民族习俗如下:汉族: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小孩,以示祝福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蒙古族:春节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青年,跨上俊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

江北区17137495911: 侗族过侗年有哪些习俗? -
雀爬利咽: 侗族习俗相关资料: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

江北区17137495911: 我国少数民族侗族春节习俗是怎样的?
雀爬利咽: 生活在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 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 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 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 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 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江北区17137495911: 侗族过年习俗100字要具体不要多 -
雀爬利咽: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

江北区17137495911: 侗族如何过春节?与汉族春节有何异同?
雀爬利咽: 侗族春节 春节是南北地区每一村寨普遍过的节日,具有与汉族相同的某些内容和形式,又赋予了本民族的新义,形成了祭祖先、贺新岁、祷风顺等多种内容的复合状态. 很多侗寨过春节已固定为一套程序:腊月廿七,杀猪祭祖,晚上青少年鸣锣吹笙放炮,绕寨游行三圈.廿八日打糯米粑,并泡红糖祭祀;晚上,青少年们又是兴高彩烈地游行.廿九日或三十日,人们放水捉鱼,晚宴以鲜鱼祭祖.三十夜,屋里香火蜡烛通明,鞭炮大作,夜宴开始.家长举杯滴酒于地,燃后逐一菜肴点尝,表示对祖先魂灵食过,于是全家人即可食用.夜半亥时过,迎春鞭炮响,廊檐蜡烛灯火通明.全家凌晨喜宴迎春,并用青苔逐个家庭成员额头上醮一下表示添岁.

江北区17137495911: 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过春节的习俗 -
雀爬利咽: 1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

江北区17137495911: 少数民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
雀爬利咽: 重庆境内各少数民族保留有不少传统习俗:居住在黔江的土家族,过年有跳摆手舞、跳花灯等传统活动.秀山的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自发组成花灯队,人们提着花灯,走家串户,敲锣打鼓去拜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南川苗族的“踩山...

江北区17137495911: 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
雀爬利咽: 侗族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去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日期不一,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老人去世,男须剃发,无论男女均须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可吃鱼虾.行土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江北区17137495911: 少数民族是怎么过年的?
雀爬利咽: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北方的达斡尔族有...

江北区17137495911: 少数民族春节是怎么样子过的? -
雀爬利咽: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习惯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逢新春佳节,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都各具特色,五花八门. 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

江北区17137495911: 少数民族都怎么?过年啊..
雀爬利咽: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