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名的来历

作者&投稿:段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歙县古城的县名由来~

安徽省歙(she,第四声)县之歙,颇为难认,常被误读为翕,或分读为合羽欠。正确读音同射,而在方言中音同歇。歙县得名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最早的说法即与歙浦有关。后晋开运二年(945)刘昫所纂《旧唐书》卷44《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纂《太平寰宇记》载:“有水口名曰歙浦,或云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南宋淳熙二年(1175)罗愿(1136~1184)所纂《新安志·方舆纪要》载:“歙南有歙浦,因以得名”。清代歙县潭渡黄崇惺所纂《徽州府志辨证》:“汉人多名歙者,如王歙、来歙之属。古‘歙’字多用为‘翕’,如‘翕翕訾訾’亦作‘歙歙’,‘翕侯赵信’亦作‘歙侯’,不可胜举。歙之名县,亦作民众翕集之义,非用其本义也。《说文》‘欠’部有‘歙’字,‘邑’部又有‘□’字,云地名而不言何地。吾意此即汉人所制‘歙’县之字,如傅介子改‘楼兰’为‘鄯善’,为刻印章,‘鄯’字前此未有,亦介子所制也。”很显然,先有歙浦,后有歙县,歙浦之名早于歙县。可以这样认为,歙浦之歙因“山水翕聚”而名,歙县之歙因歙浦而来,辄《太平寰宇记》“或云”略显失当,故罗愿《新安志》未采用“或云”之说,而黄崇惺说存疑待考。“歙”字由翕、欠二字构成,其中“翕”字由均含聚集之义的合、羽构成,也从侧面反映歙县“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特征;“欠”字说明此处风景绝佳,不欠山水。注:□为翕字加右耳旁。

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湋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年)改湋川县为扶风县,在今法门镇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年)撤岐阳县。
扶风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为佛骨圣地、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湋河流域。介于东经107°45′—108°03′,北纬34°12′—34°37′之间,总面积720平方千米。
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原、台、塬地形为主。
截至2018年,扶风县下辖1个街道,7个镇。

扩展资料
风景名胜
1、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法门寺的一个景点。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3、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扶风县

歙县历史来历: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建置沿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 战国,初属越,后属楚。 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 三国,属吴新都郡。 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井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618)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龙元年(758),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 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境域变迁 秦汉时,本县境域包括今浙讧淳安、遂安、安徽休宁、屯溪、绩溪、黄山风景区,以 及江西婺源一部分。 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取黟、歙,分歙东乡地置始新县<今淳安),分歙南乡地置 新定(今遂安)县,分歙西乡地置休阳(今休宁)县、黎阳县(今屯溪)。 梁大同元年(535),分歙北华阳镇地置良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本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复置,以相湖岭与海宁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罢良安县,其地仍属歙;永徽五年(654),邑人蒋宝起兵响应睦州清溪陈硕真农民起义,事平后,分歙东竦口地置址(音荡)野县;大历元年(766), 分歙西、休东八乡地置归德县,并分歙县华阳镇地置绩溪县。大历五年(770),废址野县,其地复属歙县,并废归德县,其地归属休宁。此后直至清末,境域基本稳定,据民国《歙县志》所载为:东至昱岭关浙江昌化县界六十公里,西至长充铺(今槐源)休宁县界十八点五公里,南至街口浙江淳安县界五十公里,北至箬岭关太平县界四十公里,西北至汤岭(关)太平县界六十公里,东北至界牌岭绩溪县界十七点五公里,西南至危峰 岭(危峰关)浙江遂安县界四十五公里,至相湖岭休宁县界十五公里。 建国后,1949年10月,本县璜尖乡划属休宁县。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划属 本县;本县上源、茶源乡划属绩溪县,黄口村划属屯溪市,旃田、呈田划属休宁县。1955 年12月,坦头、大源两乡划属绩溪县。1956年元月,本县溪头乡的溪东、洪塘、汪村,竦口乡的江村环村划属绩溪县;同年4月,本县金坑乡划属绩溪县;11月,休宁县白际乡的结竹营划属本县,本县旃田乡的湖驾划属休宁。1964年3月,休宁县柿树岭生产队划属本县。1973年3月,本县草市大队划属屯溪屯光公社。1984年元月,本县黄山乡(含黄山风景区)共154平方公里范围,划属县级黄山市(原太平县)。1988年1月歙县篁墩乡划属屯溪区;并划出歙县洽舍区所属富溪、杨村、洽舍所,岩寺区所属岩寺镇、罗田、呈坎、潜口乡和郑村乡瑶村,成立黄山市徽州区。

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www.hstea.cn/


甘肃省各市县名称的由来
西汉时称姑臧,东汉时改称武威。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1985年改为武威市。8、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天水地名的由来,《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

陕西省蓝田县县名的来历?
古时以盛产蓝田玉闻名。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辖下郊区县,目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蓝田县位于秦岭以北,关中地区东南部,距离西安35千米,在北纬33°50’-34°19’、...

歙县名的来历
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

安康紫阳县名称的来历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重庆城口县、万源县,北为汉阴县。介于东经108°06—108°43′,北纬32°08—32°49′之间,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全县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下辖21个镇。夏为古梁州之域;商代属庸国;...

为什么取名松阳县,来历和意义?
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

姑咱镇县名来历
姑咱镇,其名称源自汉语,源于丹达山以东的"康"字,寓意康地的安定,故得此名。在藏语中,它被称作"打折多",象征着雅拉河(打曲)和折多河(折曲)的交汇之处。历史上曾有译名"打煎炉",后来广泛使用"打箭炉",简称为炉城。康定县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占地面积11458.5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矿产...

子长县地名来历?
一、子长县 子长县原名安定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是谢子长的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土地革命后期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10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美誉。谢...

蕲春这个名称的来历?
解析: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得名,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蕲春早在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裁县置侯国,传三世,国除仍为县。378年(东晋太元三年),更县名为“蕲阳”;486...

封丘县的来历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西周,封丘为康叔封地。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

扶风县名的来历
扶风县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在武功长宁镇始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县址设湋川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年)改湋川县为扶风县,在今法门镇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年)撤岐阳县。扶风县,隶属于陕西省...

营山县13694105474: “歙县”的来历. -
麻霄十味: 秦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营山县13694105474: 歙县名的来历 -
麻霄十味: 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www.hstea.cn/

营山县13694105474: 歙县古城的古城现状 -
麻霄十味: 建国后,老城区建设的公共建筑和民房住宅,建筑风格大都不徽不洋,与古城传统徽派建筑,很不协调.1988年,开始实施以恢复徽派建筑风格为标志的旧城整治.是年中和街水泥路面改铺为水泥板路面.1973年至1984年,在成片改造旧房的...

营山县13694105474: 黄山爬完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黄山除了黄山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麻霄十味: 介绍如下:1、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

营山县13694105474: 婺源属于哪个城市 -
麻霄十味: 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 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

营山县13694105474: 婺源名字的由来 -
麻霄十味: 婺源县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婺源县志》记载:婺者,旧以婺本休宁地,曾属婺州,(隋时尝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昔有婺女庙,及古迹,吴山里亦名婺女里).也就是说婺源县境原来大多部分归徽州休宁县管辖,而休宁曾在隋朝时归...

营山县13694105474: 歙县怎么读(歙县怎么读)
麻霄十味: 1、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林& # 039;浙江省杭州市北安区淳& # 039;东南部为衢州市的安县和开化县,西南部为黄山市的屯...

营山县13694105474: 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是什么? -
麻霄十味: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营山县13694105474: 安徽最古老的城市是什么城市 -
麻霄十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有三个,分别是:歙县,亳州,寿县

营山县13694105474: 文房四宝是什么 -
麻霄十味: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名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作“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