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居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作者&投稿:姓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收集我国各地区民居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从大的空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东北传统民居、西北传统民居、华北传统民居、西南传统民居、中南传统民居、华东传统民居。
东北民居以东北大院、满族民居、朝鲜族满屋炕民居为代表。
西北民居以陕西窑洞、关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为代表。
华北民居以山西平遥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其中以北京的四合院为典型。
中南民居较具代表性的有三间两廊的广州民居、围垄式客家民居、吊楼式的湘西民居、窑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广西干栏式建筑等。
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 主要包括四川的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的民居、贵州传统民居、云南民居、西藏部分民居。
地理条件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土地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区内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
气候条件 西南地区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兼具。在四川盆地,日照少,闷热多雨,阴雾潮湿。云贵两省南部湿热多雨,北部寒冷闷热相间。在西藏北部则属高寒地带。西南地区是一种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三、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贵州的木构民居分布在黔东、黔南,居住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一带。这一带的木构民居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代表。类似于四川的干栏式房屋,主要目的防潮、防虫,拓展空间。
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另外,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寨内一般均建佛寺,风格独特。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西藏因地理、气候条件个不相同,因此,个地方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建筑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藏北高原,气候干寒,当地居民以畜牧为主,他们逐水草而居,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帐篷”。
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盛产石材和木材,所以这个地区的藏族民居是典型的“碉房”。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哈哈 你绝对我偶们班的~~~~BJ学院10预科 你看看我的补充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些众多因素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云南的诸如地貌、河流、气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地形环境几乎是云南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分布 地理环境因素

  一 云南民族分布概况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1995年统计数据)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92万人(1999年)。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集结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见证了26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个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傣族等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时代各族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 、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独立发展,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二 云南民族分布与地理条件因素

  对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产生巨大影响的地理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条件等等。本文仅从影响较为明显的两个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来加以分析。

  2.1 地形条件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条件影响非常明显,如:其中有10个民族——回族、白族、纳西族、 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区,共计约450万人口;而分布于低山地区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约500万人口;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民族有苗族、僳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约400万。由此看来,云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满着云南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的气息。
  云南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整个云南省坐落在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区。高大的山系、崎岖的山路以及纵横交织的河流,将云南省划分成众多的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如横断山区即三江并流地区,高大的山系纵贯南北,横断东西,交通不便,这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带的居民处在一个相对隔离的“世外桃源”中。历史上这一带经济落后,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各部落之间经济联系处于割裂状态,进而限制了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导致了各族群在独立的空间中发展,进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由于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所以其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又如: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坝区。过去以竹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现已有砖木、砖混结构。他们的生产分工与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女人从事采集、纺织、做家务活等工作;男子则从事狩猎、渔业等农活。现在还产生了“瓦刷”(雇工)耕作的形式,以应付季节性很强的农活。血缘氏族是构成村寨的主要核心。
  由于受地形条件因素的限制,云南各少数民族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流行着原始的、古老的民族风俗。如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的怒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的古老方式一代代的继承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的原始方式来作记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形条件因素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过去各民族之间的因地形条件而导致的地理空间的相对隔绝状态也被逐步打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民逐渐走出大山,走出河谷,奔向祖国各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同时各少数民族的独立的民族文化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遗失。

  2.2 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分布除了与特定的地形条件因素有关联外,也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温暖湿润的河谷地区与高寒的高山高原地区的常形成不同的民族群体与文化,滇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云贵高原上气候较温凉的地区也常形成有巨大差异的民族文化。而云南又是一个多高原、山地分布的地区。尤其是在三江并流地区,崇山峻岭、河谷纵深,山地气候垂直地理分异较为明显,因而在这一地区河谷、山腰、山顶等各部位分布有众多民族,且各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滇南地区气候类型为终年炎热、夏季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便应用着相应的抗热、防潮等措施以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显示的湿热的气候环境。如云南独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热带地区,这使得其与云南北部高寒区的民族文化有得巨大差异。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家竹楼”就分布在这些坝区里。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因为这些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起着通风透气、隔湿隔热的作用。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而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西双版纳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使得气候因素对民族分布的影响日益减弱。这也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具有了相互交错分布条件。


  三 云南民族当代分布情况及发展预测

  各种地理条件因素对云南各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产生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进而使各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人们逐渐走出去,到其他地区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民族的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云南各少数民族昔日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步演变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分布格局。
  现代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民族团结。但是,这同时又导致各族人民的文化的独立性逐渐丧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趋于一致,这也对我国多样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各族人民在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的胜利果实的同时还必须得担负起传承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国家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不容遗弃。这将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在此,我们得学习学习日本在发展现代化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组成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从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任何族群,均与其环境“相生相克”,构成一个整体,使其运动中的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制衡之中。民族环境是文化滋长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客家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族群意义上看,客家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客家文化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区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独特的和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尽管“耕读”是中国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但客家无疑是“耕读”的典型族群,“耕读”几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因此,国内一些学者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看成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质,以致将其列入有关客家精神(或称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质等)中。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闭的山区丘陵地带,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耕读”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后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读传家”自居。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耕田读书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刻苦耐劳所以树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业乐群,而耕田读书所以稳定生计与处世立身,关系尤大。有生计,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会普通可说都是耕读人家”。“客人的生产事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务农,所谓''耕读传家''是他们一贯的传统政策。因而,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大梦想。

以四川客家为例,四川客家入川后坚持耕读传家的生计模式而出现典型的科举家族和人才。《清代科举家族》所收录的四川外来移民的20个科举家族中,能明确其祖籍来源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占5家,占25%,在四川移民家族中比例较高,其族群突出了耕读文化特色。四川客家白手入川,勤俭劳动,通过耕田力作或农商起家等方式,平均约需要35年逐渐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客家人开始重视子孙的教育,约80年左右的时间即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这正好应了西方的谚语”三代造就一个贵族“。四川客家朱德和刘光第是客家耕读传家中苦读成才的典型。

对于客家人“崇文重教”文化特质的成因,学界有主张基因说,经济说和环境说等观点。从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客家的耕读文化与客家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对客家民性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在此,笔者就客家的耕读文化的成因作些粗浅的探讨,认为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从自然环境看,从本质上,客家文化是山区文化,客家是山区族群;离开了山地环境,就不成为客家。在山地环境中“耕”为客家生存之本。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从康熙十年(1671)正式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金川之战时为止。由于地缘优势,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湖广人捷足先登,先占领良田平地,占尽天时、地利。故清初“插占”起家的垦田大户多为湖广人或土著。由于客家人入川比湖广人晚,土地几乎都被插占了,迟到的客家人只能落足于贫瘠的山坡荒地上或寄人篱下,只好租住四川“湖广人”的房子,种他们的田土,为人佣耕,从而出现“客家住湖广”的现象。在居住的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坝上“湖广人”,山上“土广东人”的分布特色,从而有客家“住山不住坝”的说法,如在东山区的黄土、三河、石板滩等乡镇的客家人被湖广人称为“山上人”,而客家人则称他们为“坝上人”。

兹以东山地区为例,说明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环境。四川成都东山地区是四川客家最大的聚居区,包括龙泉驿区大部、成华区东部和新都、金堂、青白江等部分地区的五区一县25个乡镇在内,面积约460万平方千米,客家人约50万,占当地总人口的70%以上;该区农业人口为554503人,占当地总人口的79. 7%,表明该区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但以丘陵为主,龙泉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地势起伏不平(见表1-1)。东山地区土地贫瘠,以粘土为主,透水透气差,有“晴时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之说;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性降水,地势较高,源自都江堰的灌溉水源无法到达,导致除冬水田外的土壤长期缺水,“不过灌溉全用塘水,若天不雨,插秧便生问题,所以东山区每年栽秧的秧田,只能占其全区二分之一,鲜有能全数栽秧者,农业是靠天吃饭”。但东山仍对客家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首先是因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原居地相似,生活容易适应。“客人常说,这块丘陵的地质地形,多类似于岭南山地,所以他们一到东山后,便聚族而居,不再转徙了”。客家经多次在四川辗转迁徙后,终于在东山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乐土”。其次是这里有靠近成都这一区位优势,有得于发挥其多种经营才能,使许多客家人入川后辗转数次最终选择了东山。

四川客家这种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计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即以“耕”为生存之本。而事实上,客家移民善于耕种,对四川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粮食作物中的红薯和经济作物中的苎麻、烟草、优良蔗种、木棉、辣椒、蓝靛等传入和推广到四川,无疑是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客家移民入川有关。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客家移民入川后在开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较领先,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清代四川农民中,客家人独到的山地农业开发技术得到社会的公认。正所谓“矧耒耜耘籽之工与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又不及闽、广”,这肯定了四川的福建、广东等省的客家移民善耕的事实。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号称“耕读为本”的客家名不虚传。

山地农耕环境也决定了客家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农本思想成为我们理解客家耕读文化的关键。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客家人认为有土地和农业资产才是光大祖德、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经济头脑,擅长多种经营者,往往在发家之前从事商贸活动,发家后很快把资金转到土地投资上。不管其致富的方式是力农致富、农商致富或农工致富,在致富后,多把资金投入土地中,惟独客家人有独到的理解。康熙五十九年入川简阳的广东客家人钟宏予,靠勤俭起家, 60岁时已成当地的富族。在力田之余,钟氏一家还经营了盐店和屠行,生意颇好,但就在生意发展的黄金时期,钟氏“将盐店、屠行出顶,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顶出,将钱收回”。其原因在于“第恐后人瞒心昧己,纵饶裕必不可长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规耕读传家,自有出头日期”,从此钟氏“家务亦极顺畅,资财日见丰饶”。钟宏予看来,经商固然能发家致富,但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长期从事商业活动,“恐后人瞒心昧己”,有损家风,于是将商铺低价转让,继续买田置业,走耕读传家之路。“试看那不读书的人家,不但粗蛮,不知礼仪,子弟飘流浪荡,虽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销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肠,那读书求敦实行,不单为功名也。”俗话说“书田无税子孙耕”。在钟宏予看来“门风要紧”,关键是要读书识礼。因为钟宏予回祖籍广东时,其族人曾告诫他,“钱可积,书宜读,门风要紧。此数语兄回川必常挂齿颊,以训子孙”。


各色各样民居的特点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2、土家族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

中国有哪56个民族,这么民族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台湾民族概况:台湾省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据1994年统计,总人口2100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8.人。有汉族,高山族是原住民,具体细分有9支:1、阿美人,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该岛的东部;2、泰雅人,系我国古代百超越民族之一,其先民可给来自华南地区,是岛上最早居民之一;3、排湾...

有哪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呢?
2、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

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特征是什么?位于世界上的那个国家那个地方...
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分布于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另外,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美...

宪法第几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

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
我国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1、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2、阿昌族:...

中国的民族
台湾民族概况:台湾省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据1994年统计,总人口2100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8.人。有汉族,高山族是原住民,具体细分有9支:1、阿美人,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该岛的东部;2、泰雅人,系我国古代百超越民族之一,其先民可给来自华南地区,是岛上最早居民之一;3、排湾...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些
我国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1、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

我国各地的传统居民各有特色,请你列举几种吧。
2.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吉县13323331830: 收集我国各地区民居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赖翔克龄:[答案] 那你先买一套民居邮票的专题册,应该有21种地区的民居介绍的.

吉县13323331830: 中国的风土民情与地理环境有何关联 -
赖翔克龄: 风土民情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联,一般地理环境会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风土民情.五千来中国(华夏)经历无数战争,很多民族为躲避战乱都是经历过变迁(分支)再变迁的,风土民情真正跟地理环境有何关联很少(除高原及个别少数民族),即使有也是近几百年的产生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风土民情,不同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心里反映,再加上不同的引导,就形成了人多事物的不同认识和反映,就成了风土人情.

吉县13323331830: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
赖翔克龄: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民的居住方式,在风大多沙市石的北方,民居墙体宽厚,防风效果好,屋顶较为平缓,不用担心暴雨带来的屋顶排水不畅;在南方,屋顶坡度大,方便雨水排泄,部分少数民族采用栅栏式房屋通风防水散热效果好

吉县13323331830: 说明我国各民族风俗习俗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赖翔克龄: 说点简单的,南北方的主食不同.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爱吃面食,原因当然就是环境不同造成的.南方气候与北方气候差异,造成了这种结果

吉县13323331830: 根据下面图表和图片资料,分析该地区居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赖翔克龄:[答案] 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该地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人多建墙厚、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故答案为: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人多建墙厚、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吉县13323331830: 中国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赖翔克龄: 其实就像是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影响文化(民俗)~~~ 民俗指示地理环境 举个例子 有的地方水旱灾频繁,那里的人们要供奉龙王庙,祭祀水神,反过来,看到一个地方如果有很多龙王庙,说明那里经常有水旱灾!!

吉县13323331830: 我国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
赖翔克龄: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沿江、临海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人口分布这种不平衡状况,是旧中国多年来生产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产物.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全国人口在省、区的分布,其所占的比例和密度差异很大.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吉县13323331830: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赖翔克龄:[答案]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

吉县13323331830: 地理环境的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
赖翔克龄: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地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环境,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自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为高三学生复习文科基础中关于“世界的气候”的内容时,可以将气候与服饰紧密结合起来.把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帽制品衣服;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特色,等等现象摆出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地理背景.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吉县13323331830: 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与地理有哪些联系? -
赖翔克龄: 1、穿着受气候的影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2、受地理环境影响,比如地形地貌,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