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作者&投稿:众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是作业成本要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成本不分配么?~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是作业成本要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成本不分配么?
不是的。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法的计算程序比较
一、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按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作业消耗资源。
即资源所含的价值按作业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 A c tiv ity C o stP 0 0 1);
第二阶段, 成本计算对象( 产品)消耗作业。由于产出需要作业, 因此要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
它的成本计算程序是: 归集、 分配和再分配。
因此, 初次建立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时, 应当注意选用较少种类的但较为典型的作业, 一般取20 ~30 种为宜。实现较少种类、 典型作业的要求的主要方法是同质归并。 即归并同质作业, 构成同质成本库。
二、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计算程序则是在期末, 依据各种记帐凭证和各种费用分配表, 譬如:材料费用、 外购动力费用、 工资费用、 折旧费用、 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等分配表, 汇总登记归集。 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共性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后计人产品成本。 若本期只生产一种产品, 则将制造费用全部计人该种产品, 即无需分配地直接归集。
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计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二个步骤, 即归集和分配。
合理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确定应当满足分配标准具有“共有性” 原则i( 各应承担制造费用的对象都应具有该分配标准的资料)应当能够体现“比例性”原则; ( 分配标准与制造费用之间存在客观的因果比例关系。 )应当具备容易取得的“可计量性” ; 应当一18具备相对的“稳定性” 等。作业成本计算法采用典型的“成本驱动因子”作为分配标准是对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一项重大变革与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法以成本驱动因素作为连接资源与产品的中介, 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需首先计算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 然后再计算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成本。 除了产品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为中介的“作业” 也就成了新的成本计算对象, 并成为连系资源与产品的纽带。按“作业消耗资源” 、 “产品消耗作业” 的二个阶段方式的归集步骤和选用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 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大一统” 和“简单化” 程式。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1.成本计算对象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后果,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当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照此逐步结转下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资源、作业、最终产品之间是通过成本动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作业成本法可以对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

  2.成本层次分析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人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3.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内容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成本项目,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表现为价值在企业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因此,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在作业成本法中,也使用期间费用的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因此,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经营结果如何,而无法反映经营失败的原因,以及怎样做出改变在今后的竞争中反败为胜。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通过开展作业分析,可以寻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据和企业优化作业组合的途径,采用日趋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降低总资源耗费。

  4.理论基础上的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线形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因此,间接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值并不是孤立产生的,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因此,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它从资源的消耗人手,以多种资源动因(即资源成本的分配标准)为标准按作业中tD收集成本,并把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即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分配到各种产品中。作业成本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在对直接费的分配上,两者无区别;在对间接费用(主要是制造费用)的分配上,两者存在不同。

作业成本法先汇集各个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单独计算其分配率,然后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传统成本计算法则按照单位(如车间)汇集本单位发生的费用,而后按照产量(或工时、人工工资)等确定分配率(一直按照一种方式确定分配率,但每月分配率可能会不同),最后按照分配率将制造费用(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种产品。

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因为面对间接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的市场需要,继续采用早期成本会计控制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成本的方法,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试验、物料搬运、调整准备等),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等。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不仅分配基础(成本动因)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可以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也不停留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还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 企业 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供准确的 会计 信息资料,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地推动各项企业管理朝着 科学 方向 发展 。 作业成本计算法即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成本计算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面。它以作业为单位归集成本,并把作业(或称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的成本按动因分配到产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本质的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资源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后勤、辅助人员工资等间接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譬如广告费等。资源(生产费用)按一定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协同生产中的工作的各个单位。例如售后服务部门,其作业包括受理客户投诉意见、解决产品 问题 ,以及反馈产品信息等三项作业。作业可以看作是连接产品与资源的纽带,不仅产品成本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处于“中介”地位的作业也应成为成本计算对象。因为作业与产品之间有着更为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因此按照业务作业的耗用量来分配成本,比用产量或工时比例作为分配标准来得更为合理,因而也就更加贴切,更加准确,成本精度也就大为提高。这样一种双重因素连动的成本计算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生产量愈大,技术要求愈简单的产品成本愈高,严重扭曲各产品之间的合理成本,并导致成本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产品耗用生产费用的基本面貌。因此,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而言,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了本质突破。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作业消耗资源。即资源所含的价值按作业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第二阶段,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消耗作业。由于产出需要作业,因此要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成本计算的对象。它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归集、分配和再分配。 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涉及的动因有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决定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生产费用)分配到作业。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它们计量了每类产品消耗作业的频率,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 由于上述二个阶段双重因果连动,使得二个阶段服务于最终产品的作业非常多,选用的作业数越多,计量成本也就越高。作业数量增多所带来的系统监控成本高企,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初次建立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时,应当注意选用较少种类的但较为典型的作业,一般取20~30种为宜。实现较少种类、典型作业的要求的主要方法是同质归并。即归并同质作业,构成同质成本库。 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计算程序则是依据各种记账凭证和各种费用分配表,如: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等分配表,汇总登记归集。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共性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分配标准比较 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正确、合理,对保证产品制造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确定应当满足“共有性”、“比例性”、“可计量性”、“稳定性”等原则。 作业成本计算法采用典型的“成本驱动因子”作为分配标准是对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一项重大变革与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以成本驱动因素作为连接资源与产品的中介,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需首先计算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然后再计算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成本。除了产品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为中介的“作业”也就成了新的成本计算对象,并成为连系资源与产品的纽带。 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二个阶段方式的归集步骤和选用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大一统”和“简单化”程式。细化了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程序,进一步考虑并反映了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选用成本动因并作为分配标准分配生产费用,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更加合理。 最终产品归集的作业成本的“估测”实质是计量。一是计量反映的动作效率数量;二是计量作业时间量。前者是指在全部最终产品对作业的需求程度大致均等的前提下,以执行作业的次数为基准来分配(归集)成本。后者是指按最终产品耗用每种作业所需时间来分配(归集)成本。在各最终产品对同类作业的需求程度与执行作业次数完全不相关的情况下,必须采用时间量标准。 而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 方法 的分配标准主要有: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标准、耗用直接材料量标准以及按标准产量标准等。由于产品有共性,决定了这些分配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生产具有这种“共性”产品,而且制造费用比重不大的 企业 来说或许是合理的。因为按这些分配标准所造成的成本失真,并未超出标准所允许的范围。但是,随着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单位产品中直接人工工资比例的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则大幅度地上升,再按照传统的分配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的严重扭曲。 四、作业成本 计算 、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 应用 的前瞻性 通过以上 分析 比较,作业成本计算法相对于传统的方法确实有其优越的方面。它能比较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以及存货价值,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但是就我国的整体 经济 运行现状看,应用与推广实施作业成本的情况下不容乐观。其具体理由有三: 第一,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相对落后。 中国 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传统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中国模式是在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而且 目前 尚处于改革的进程之中。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从现有经济体制看,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是审计导向型的,存货计价的目的必然要求适应财务报告的目标。从传统成本计算计价法向作业成本计算法转化,注册审计师不一定接受这个转变。另外,传统成本法下提供的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不同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注册审计师不一定会接受,且个人经济利益受损的那部分股东也会持反对意见。 第三,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确认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决定的。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作业动因。因而,其可比性和可验证性都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与深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它们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具有广阔前途。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 会计 业界的观点 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落后。其表现有三:第一,对成本,管理 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不少企业仅仅将财务会计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记账、算账的报账,忽视了会计管理、决策功能的作用。第二,对传统成本计算的局限性、甚至是误导的认识不足。第三,没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对新情况、新市场、新方法不甚了解。因此呼吁加强宣传、推广介绍,引起实务界的重视。 (二)由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 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然后推广。目前我国的资金和人员素质都很有限,应先采用作业分析法剔除某些作业,然后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对其余的作业排队,先取关键作业作为标准进行作业成本计算。 (三)加强专业人员的后续培训,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以解决作业成本法在实施中遇到的技术 问题 作业成本的 理论 只有一种,但企业在实际应用时会产生无数种“作业”。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遇到的可能问题也不同。在我国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必要借助专业人士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并解决一些突发问题,这就需要注重专业人员的后续培训。包括对CPA的后续 教育 。 成功的经验都是在不断摸索、探讨、 研究 与实践中形成的。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上的差别很大,有必要建立各种经验的途径,对成功的教训或者是失败的经验进行 总结 ,为进一步推广作业成本法打下基础。

  1. 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作业成本法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 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

  3.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

  4. 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

  5. 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
完全成本法的分配方法是以产量基础分配全部制造费用,而不管这些费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作业成本法的分配方法是制造费用归集于多个成本库分别按不同成本动因分配。

传统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有何区别?
深入探讨实际成本核算方法的设计,关键要点不可或缺。首先,我们聚焦于两大基础框架: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这两种方法是企业历史和现行会计规范的基石,为企业对外公开成本信息提供标准。然而,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诞生,旨在满足内部运营...

作业成本法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造成的后果
在新的制造环境中,企业的持续使用传统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将面临两大主要问题。首先,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将受到影响。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机器和电脑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人工成本的比例已从过去的20%到40%大幅下降,如今可能不到5%。然而,这导致制造费用显著增加且种类繁多,单纯依赖...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是作业成本要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
分配路径:传统法的间接成本是“资源-部门-产品”;作业成本法的间接费用是“资源-作业-产品”;传统成本法也会分配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作业成本法中,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

分别用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计算并对比和分析??
•比较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得出的成本数据,看看它们是否有差异。差异可能是由于成本分配方法不同所致。•分析差异的原因,了解哪种方法更适合你的业务,尤其是当你需要更准确地了解不同产品或项目的成本时。最终选择使用哪种方法应取决于你的业务需求和产品\/项目的复杂程度。传统成本法可能...

作业成本法为什么更准确,它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区别?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摊上。作业成本法更加准确也是因为对于这部分的费用的分摊更加准确。首先,传统成本法分摊时,是利用机器小时或人工小时来分摊,这种分摊方式不能真实的反应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发生原因,因此分摊的费用并不准确。而作业成本最关键的是将...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相同:①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或服务等成本对象;②均为完全成本法,成本分配对象为全部生产成本。2.不同

abc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有何不同
abc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不同之处:前者是以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后者是以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abc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之一是作业基础成本法
2、采用了多级分配的方式。在成本分配的方式上,作业基础成本法采用了多级分配的方式。它将成本分为多个层次,并按照活动的使用量和产生的基础来分配成本。这种多级分配可以更精确地将成本分摊到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相比之下,传统成本法通常采用比较简单的成本分配方法,如直接...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产品成本法的三个原因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采用作业成本法,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而传统成本法下的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

茶陵县19342019414: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
倪常感冒: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区别在于六个方面: 1. 成本管理的对象: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 2. 关注的重点:前者关注成本;后者关注作业. 3. 职责的划分:前者一般以部门(或生产线)作为...

茶陵县19342019414: 作业成本管理和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
倪常感冒: 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作业.(2)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

茶陵县19342019414: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 - 上学吧普法考试
倪常感冒:[答案]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1、成本管理的对象: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2、关注的重点:前者关注成本;后者关注作业.3、职责的划分:前者一般以部门(或生产线)作为责...

茶陵县19342019414: 作业成本法为什么更准确,它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区别? -
倪常感冒: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摊上.作业成本法更加准确也是因为对于这部分的费用的分摊更加准确.首先,传统成本法分摊时,是利用机器小时或人工小时来分摊,这种分摊方式不能真实的反应...

茶陵县19342019414: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
倪常感冒: 1、很关键的区别在于对于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是不同的对于标准成本法分摊时是直接按照一个成本动因:例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来分摊但是对于作业成本法,是将资源分摊到作业上再分摊到产品上,这样成本分摊的更加准确,这部分分摊到作业再到产品的成本一般是制造费用 2、在实际案例中,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在核算成本中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产品种类多的生产企业中,一般做工复杂、产量较小的产品,其制造费用应该分摊的多,但是因为使用标准成本法所以实际分摊成本较少.但是产量大,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的产品,其所消耗的制造费用应该较少,但是因为使用标准成本法,会使得分摊的成本比实际的多. 这种情况会因为使用作业成本法而得到改进.

茶陵县19342019414: 什么是作业成本管理?北京大简成本管理系统作业成本管理
倪常感冒: 我们来总结以下作业成本与传统完全成本法的差别: 一、传统方法下, 以部门级品种核算为主,而作业成本法下,核算是以作业为核心首先把间接费用分配到支撑产品生...

茶陵县19342019414: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什么优势? -
倪常感冒: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体说来,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②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企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提高作业的效益成为可能. ③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涉及较多方面的成本,这样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的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④所有作业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成本.⑤作业成本法更具有管理意义,因为它相当于是一种实现成本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