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在真实历史中比较拽,但在演义中没出现或贬低的人物。

作者&投稿:长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举一例在《三国演义》中略有夸大或贬低的人物,并结合历史简要说明~

  有感于不少人批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及其为人,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自古已有不少人提出批评意见,多数批评主要针对诸葛亮劳民伤财,屡次攻魏却无战果,所以否定其军事才能;或有人肯定诸葛亮隆中对的大局战略的军事才能,而因前面所说的原因否定诸葛亮的指挥作战的能力。鄙人以为现在不少批评诸葛亮的人并没仔细看诸葛亮当政期间蜀魏的六次战役的具体经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如由鄙人根据自己了解的史料来细述一下诸葛亮当政期间蜀魏的六次战役,或许诸位会有新的看法及见解了(顺便也说说鄙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及其他问题的个人意见)。

  鄙人先要来罗嗦一下,这六次战役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是六出祁山,是北伐。首先这六次战役只有两次出祁山,其次并非都是诸葛亮采取攻势,其中第四次是魏国采取攻势;这两点很多人都了解,因此不少人称诸葛亮是五次北伐,鄙人个人以为也不对,第二、第三两次战役从规模和目的上看都谈不上是北伐魏国(具体原因鄙人在后面具体战役中再说),称得上北伐的只有第一、五、六次,所以鄙人个人认为称之为六次战役比较准确点吧。

  第一次战役是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吏民叛反响应(鄙人私自称为一出祁山)。此战战前的准备很充分,诸葛亮用了两年的时间储备物资、训练军队,此外还策反了魏国新城郡太守孟达作为内应(而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蜀如此快,鄙人认为也极有可能是诸葛亮事先派人前去策动的);出兵时,诸葛亮又派赵云、邓芝为疑兵,作出蜀军主力出斜谷道攻郿的假象,而自己则率主力进攻祁山。诸葛亮战前准备充足(南征后两年),出兵后军容严整,治军严明(“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并策反上庸郡的孟达(鄙人个人以为南安等三郡也是诸葛亮策反的),正是所谓的“上兵伐谋”;作战时又以声东击西分散敌人的兵力(魏明帝曹睿起先是派曹真督诸军拒蜀军,但曹真明显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而且至少是上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统大军屯于郿,与赵云率领的少量疑兵蜀军对持,不敢去救援诸葛亮围困的祁山,使得魏明帝不得不另派张颌统军救援祁山,并亲自坐镇长安。按《三国志》《曹真传》中记载来看,身为大将军的曹真在此次大战中竟然没有正面与蜀军交战的记录,直到张颌击溃蜀军,才有进军的记载,可见曹真可能一直未能摸清箕谷蜀军的虚实,总之他在张颌击败蜀军前始终没有对箕谷的蜀军采取什么明显的行动,而事后曹真也毫无功勋赏赐[第二次陈仓之战曹真没有参战却仍有封赏,因为的确立了功。按照《三国志》的习惯是个人传记中有功必记,有过却未必记的>,赵云、邓芝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诸葛亮分散敌军数量的疑兵之计也是成功的。有人以为曹真是与张颌同时出兵的,因为从《明帝纪》及《曹真传》看是有点像,但是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张颌是在魏明帝曹睿坐镇长安的同时召来的,其次魏国的官方史书《魏书》说曹睿亲自带兵五万拒亮,这可以肯定曹睿亲自统兵坐镇长安,但看看《明帝纪》中说“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既然皇帝亲自带兵镇长安了,不可能还让曹真总督关右,当然是皇帝亲自总督了,可见魏明帝曹睿最初是派遣曹真都督关右迎击诸葛亮的,后来形势不妙才亲自坐镇长安并另派张颌去救援祁山,而《三国志》常常隐讳传记主角或所属势力的过失及失败,所以关于曹真、张颌的出兵顺序应该是以《诸葛亮传》上的记载较为准确)。

  本来此次战役能取得辉煌战果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首先是孟达叛反的太早未等诸葛亮起兵就已叛反,而且轻视司马懿,导致很快战败身亡(《三辅决录》上说是司马懿早知孟达有反心,劝孟达入朝,孟达惊惧因而反叛。这可能是孟达早反的原因吧,但孟达即知司马懿已有察觉,就不该对司马懿没有防备,抱着要上表、往返要一月时间之类的盲目乐观观点[见《晋书》>)。其次,决定性因素就是诸葛亮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用错了人·······总之,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但也不能因失败就完全抹杀诸葛亮之前表现出来的优良军事才能,鄙人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吧。一出祁山的失败,最失望、悔恨的人应该就是诸葛亮,鄙人所了解的诸葛亮是个不在乎自己名声的人,他并不在乎自己在未来是否有军事家的头衔,他关心的只是能否振兴汉室江山。

  鄙人曾看到有人说诸葛亮是割据分子,因为他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辅助诸侯割据的人,而未比张良、陈平这两个辅助刘邦统一天下的人。鄙人以为说这话的人没明白诸葛亮的用意和志向。张良、陈平的确是辅助刘邦统一天下,但并非为当时的朝廷秦出力,相反是推翻朝廷(说难听点是造反派)。诸葛亮的志向是振兴汉朝,那首先要尊当时的正统——汉朝廷,管仲主张的就是尊王攘夷,帮助朝廷镇压不尊敬朝廷的诸侯。其次乐毅是在燕国快灭亡时拯救了燕国并且恢复振兴了燕国,并联合其他诸侯打败齐国。而汉朝此时也基本名存实亡,处于灭亡边缘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说的很清楚就是要联合孙权击败强敌,最终重兴汉室。因此诸葛亮不自比帮刘邦造反夺天下的张良陈平,而自比管仲乐毅;不归辅如日中天、求贤若渴的曹操或稳镇江东、用人唯贤的孙权,而去辅助同样是为了振兴汉室的刘备。(裴松之注解引《袁子》的记载,说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诸葛亮,而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裴松之以为即使孙权能尽亮,诸葛亮也不会转投孙权,袁子的话贬低了诸葛亮,不可信。鄙人以为诸葛亮是有可能说过这话的,这里说的“尽亮”不应仅仅理解为尽亮的才干,更主要的是指不能尽亮的志向。早期的孙权乃英明之主,用人颇有魄力,如周瑜、鲁肃、陆逊等无一不是人尽其才,对诸葛亮也不会不让他施展才能;但主要问题在于孙权才是割据主义者[周瑜倒是以汉室为尊的,从他力主抗曹的话中可以看出:“为汉家除残去秽”;鲁肃却不是,而孙权也明显偏向并接受了鲁肃王霸天下的政见>,他不是不想一统天下,而是自知力量不足,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要割据江东,占据全部的长江天险达到偏安一方[当然他也在不断尝试能否一统天下>,对他来说振兴汉室并不是目标,朝廷是谁并不重要,所以他曾向魏国曹丕称臣[刘备虽曾四处投靠但始终是汉臣,他决不能也不会向汉朝以外的势力称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说这话只是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鄙人认为这也可能是说给刘备听的)

  有人常提起魏延的子午计划,说诸葛亮不能用奇。魏延的子午计划以鄙人观之,与邓艾的阴平计划属于同类型,并非奇谋而是险计,鄙人以为险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奇谋。鄙人以为奇谋重于奇,虽有风险,但可事先有加以防范减低风险,如曹操奇袭乌巢为例:官渡大战前有曹操、荀彧对袁绍的了解(曹操曾与袁绍共事,荀彧曾是袁绍手下,可说对袁绍有较深的了解);袭乌巢时有许攸的准确情报,有化装成袁军的计谋以减少行军途中的风险,有军事才子曹操亲自指挥作战鼓舞士气,有曹洪等死党的全力固守大营以防袁军乘虚攻击;整个过程详细周密,虽仍有一定风险,但已将能考虑到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而险计虽也有一定成分的“奇”,但还是险为主,多是对风险没有防范的措施,如魏延的子午计划以及邓艾的阴平计划,两人提到计划时都只是大谈有利之处,不提风险之处,更别提有效防范风险的计划和措施了;一旦有了风险完全需要靠运气而不是象曹操那样事先已经尽量去降低风险。事实上邓艾实行计划后,几乎全军覆没于阴平道,完全靠的是运气(当然鄙人不否认邓艾的才能也是重要因素,而之后的江由守将马邈和诸葛瞻[尤其是诸葛瞻>也让人过于失望),也许真是天意要亡蜀汉啊!!!以下是鄙人对子午计划的分析,纯属个人意见:

  1、魏延的“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应该是大致上的推测,鄙人以为这需要象曹操追刘备一样的急行军,并要完全没有耽误和阻碍(魏延带的会是步兵为主,因为鄙人以为翻山必定是步行快,骑马反而慢,特别是秦岭这样的天险,但步行又会更加疲劳,是否能如期而至呢?);鄙人私下以为文长应该没有走过,在那个年代翻越秦岭这样的险峻地带会没有时间上的误差(军队野外行军失道是常有的事)?文长过于肯定了。此外,子午道虽艰险难行,但是交通要道,可直通长安汉中,魏国不可能不知,若有军队据险守卫子午道北段(文长能想到,魏国的人就一定想不到?),魏延就有全军覆没或困饿死子午道的危险;哪怕数量不多,魏延能解决,但时间一耽误就失去了奇的功效(后来魏国四道伐蜀,其中曹真一路就是出子午道[也没比其他几路兵马快>)。

  2、魏延肯定的说“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夏侯茂何许人也?用魏延的话“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这说明魏延是听闻(曹操荀彧是真的了解袁绍,魏延可不了解夏侯茂),夏侯茂究竟是怎么个人,《魏略》上记载“茂性无武略,而好治生”。也就是说夏侯茂的确不擅长作战,喜欢治学(是否胆小就无从考证了),但部下的意见他是否会不听?因为他既奉命镇守关中,手下不会没有能征惯战的将领。而且夏侯茂是否会脓包到一听魏延到来,也不管对方实力如何,就毫不抵抗弃长安城而逃?何况长安若失,夏侯茂性命堪忧(夏侯茂与其妻清河公主不睦,公主后来曾因听信别人的谗言,上奏魏明帝收茂,因此夏侯茂的皇亲关系不能作为保障;鄙人戏言:敢和公主闹意见,胆子也不小嘛),所以鄙人个人以为延料茂必逃,可信度不高,魏延又过于肯定了(邓艾的阴平计划至少还分析 “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两方面情况,而不完全肯定。魏延的子午计划不够全面不够客观,还不如邓艾的阴平计划)(即使茂逃离,难保不出现夏侯渊阵亡后兵将推举张颌为主将这样的情况,走了夏侯茂来了强敌反而不妙)。

  3、若夏侯茂坚守,怎么办?虽然延很肯定茂必逃,但作战前也是有必要先要考虑一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何况鄙人以为这非但不是意外情况,反而是极可能出现的局面)。不管怎么说长安乃魏之重城(魏四都之一),西汉之都城,是坚城,换成鄙人这样的人也知道守易攻难,而且最多二十余日援军必到(这是按魏延说的,鄙人私下可不这么认为,在第4点中再细说)。魏延只有一万兵力,为了达到奇的目的,轻装上阵(鄙人前面说过应该基本上都是步兵),攻城之类的重兵器更不可能带,以便加快行军速度(其中五千负粮兵行进速度又必定慢于另五千精兵,这样或者使有限的兵力不能集中或者使行军速度不能达到最快);五千负粮兵能背多少粮食?鄙人估计省吃俭用至多半月,邓艾经阴平袭涪曾“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几乎全军饿死,若非江由守将马邈毫不抵抗使他得到补给,邓艾必全军覆没。而魏延面临的是一出子午道,就攻坚长安,当中没有补给处,只能掠夺百姓了(这样则失去民心,说不定反而会使长安百姓与魏军齐心协力抗击蜀军),但即使掠夺散民又有多少呢?长安不能与江由相提并论,守将决不会轻易投降或逃离。在没有后援,没有充足的粮草,没有攻城器具的情况下怎么用一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轻装步兵在十余日内攻下魏国大都市长安这座坚城(或许仅长安守军就超过魏延的一万兵力)?一旦攻不下长安,魏延将被来援救的魏军包围;即使不攻城立即撤军,魏延也没有粮食喂饱军士去翻越秦岭安全撤退了。所以如果出现笼城的情况,魏延与他的一万军士就可以说完蛋了。

  4、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赵云军到箕谷曹真就及时赶到屯军于郿;诸葛亮主力攻祁山,曹真未分兵去救,魏明帝另派张颌,又能及时赶到;可见魏国的行动速度并不差而且是有准备的。另根据《资治通鉴》上记载(大部分引用了《孙资别传》的记载):在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刚带兵进入南郑时,魏明帝想先发制人攻汉中,但孙资认为采取攻势没有把握,不如加强防守以逸待劳,魏明帝听从了。这说明魏国早在诸葛亮刚进驻汉中时就明了了诸葛亮攻魏的意图,虽没先发制人进攻,但加强防备是肯定的,因此发生战争后曹真和张颌的援军都能及时赶到;而后来曹真伐蜀其中一路就出子午谷,这又说明魏国是重视并了解子午道的。所以鄙人认为诸葛亮在建兴六年正月发起攻势前的南郑会议上(具体时间鄙人不能肯定,估计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下半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计划中估计的“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又是过于主观,过于乐观(鄙人以为这和孟达轻视司马懿,认为司马懿动作没那么快,所犯的错误很类似),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当然这些都只是鄙人的个人意见,事情的演变有时的确是难以预料的,如阴平计划就硬是成功了)(鄙人以为或许刘备喜欢魏延说的这种豪气冲天的话[以前镇汉中时说得也是豪气冲天,令人兴奋;但鄙人总觉得口气太大,象吹牛>,但诸葛亮并非刘备,要的是完整的计划,而非只看到有利一面的片面计划)(关于《魏略》所说:“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是以略无备预·······故三郡同时应亮。”之言,鄙人以为乃是魏方对战争初期不利局面的托词。因为根据《孙资别传》的记载以及从后来魏国攻蜀,诸葛亮早就有所察觉,预先筑了汉、乐两城加强汉中防御来看[魏国的情报能力应该不会比蜀国差吧,以此推之《孙资别传》说魏国有准备的可信度高>,诸葛亮进驻汉中时魏国就应该如《资别传》所说有所准备了,而不是象《魏略》所说是没有防备的。此外,假如如《魏略》所说,既然魏国只知刘备不知诸葛亮(不管是否是不知道诸葛亮这人还是不知道诸葛亮的野心或能力),那诸葛亮出兵后还没攻下祁山,又尚未有什么作为,有什么好恐惧的?以至于要达到朝野恐惧、三郡叛反?[再说诸葛亮之前也的确没有什么可让魏国军民恐惧的战例和战绩>所以鄙人以为三郡的吏民叛反极有可能是诸葛亮派人策动、煽动的,决非什么没有准备以及对诸葛亮的恐慌而引起的[曹操攻取荆州,东吴官吏震动,主张降者大半,也未见什么郡县叛反;曹操取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也不见有郡县叛反;诸葛亮此时军事名气的确不如曹操大,甚至不如刘备,出兵后又没打下什么地方,怎能吓得三郡叛反?>,相反应该是诸葛亮策反陇右三郡后这才引起魏国朝野恐惧,而曹真没有搞清蜀军兵力分布,不敢妄动分散兵力,曹睿只好加派张颌并亲自坐镇长安的可能性大)。

  再举个例子,对于曹操的军事才能应该没有异议吧,然而据鄙人所知曹操一生只有一次主动用险计,就是北征三郡乌丸,因大水,傍海道不通,故出卢龙塞,过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直取柳城。但是这个计划,并没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而“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踏顿等率数万骑半路来迎击,此时曹操军队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若非曹操是天才军事家,危急中发现敌军的弱点,军队又训练有数,而踏顿、袁尚等又是庸才,军队不齐整,此战后果不堪设想;攻取柳城得胜后曹操按原路返回,却断粮缺水几乎全军覆没,杀数千匹马充饥,掘地三十余丈才得水。曹操事后自己也说是侥幸,是上天保佑,并赏赐先前劝谏者,说他们的是万安之计,鼓励他们以后要继续进谏。此战的结果主要是两军平时治军的表现以及主帅的指挥野战的能力,而非什么“奇谋”制胜。此战若能说明曹操是优秀的军事家的话,那诸葛亮足以称得上优秀的军事家,因为治军是诸葛亮的所长;而诸葛亮指挥野战能力也是一流的,鄙人会在后面战役中细述。

  总的来说,子午计划的确有诱人之处,假如一旦成功,将又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按鄙人的分析来看危险度极高,情报并不完全精确,计划又不客观周密(《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谈到的弊端鄙人以为正好可以用来说明魏延子午计划不能成功以及会发生的后果)。邓艾阴平计划是在汉中失守,姜维败退到剑阁,蜀国举国慌乱时实施的,魏国又是三路大军并进,情况比魏延有利的多,但仍危难重重,几乎失败。对于魏国来说一万兵力或许不算什么,即使失败不过损失了而已,可以从新再来;但对蜀国来说,一万精兵及当时蜀国最好的大将魏延意味着什么呢,诸公应当明白(《魏延传》中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韩信异道而出,带兵在三万左右,奇袭的是陈仓,所对抗的也是什么赵国、代国、韩国之类只拥有一两州实力的诸侯国。魏延的才能及不上韩信,带兵又少于韩信,攻击的是长安,对手又是拥有九州,实力大大超过赵、韩等的魏国,诸葛亮怎能放心?此外魏延为什么每次都只要求一万兵?或许是因为魏延自信,但鄙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蜀军的兵力。鄙人以为魏延要求异道出兵时一定要以基本所需的兵力为下限以蜀军能够分出的兵力数量为上限来考虑,那这一万兵力是魏延个人计算出来的最多能够分给他的兵力,以此可见蜀军的兵力了)。诸葛亮是输不起的,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冒这个险(鄙人会在第五次战役中详细说说蜀军兵力多少的个人看法),况且他又是谨慎之人(不过鄙人个人以为,诸葛亮虽谨慎但并非不敢冒险之人,否则他也不会加入当时危如垒卵的刘备阵营,他是敢于冒险的,只不过他冒险前是要客观仔细分析过的,比如《隆中对》,而决非魏延那一篇充满豪气却并不十分符合实际的言语所能打动的)。所以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计划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主帅的权力),也不能以此攻击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或不能用奇。在鄙人看来子午计划风险太大,又无好的以备万一的措施,只能算险计而非奇谋,要靠运气(鄙人以为诸葛亮、魏延的运气都不怎么样),实在不值得有些朋友津津乐道或用来攻击诸葛亮缺乏奇谋。

  第二次战役是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或229年)十二月,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鄙人私自称为陈仓之战)。此役是诸葛亮乘八月魏国曹休大败于东吴后出兵攻袭陈仓,然而一则由于通讯不发达,等诸葛亮得知时魏吴两国应该已各自退兵;二则一出祁山时蜀军于四月溃败,用《云别传》中的话是“兵将不复相录”,物资损失肯定是惨重的,所以诸葛亮要稍加准备,等出兵时已是十二月了;三则,也是重要的一点,曹真于四月蜀军败退时已料到以后诸葛亮必定会出兵陈仓,事先命将军郝昭等留守陈仓城,修城备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鄙人分析了前两点后,认为诸葛亮其实此次元气并未恢复,若非东吴击败魏军,按诸葛亮的谨慎,应该不会急于出兵,而他的目的应该是想出其不意攻下陈仓为以后的北伐疏通道路。诸葛亮很快就粮尽退兵了,鄙人更肯定他准备物资不多,只是想快攻,能攻下陈仓最好,不能攻下就立即撤军,既然要快,规模也就不大了,这只是一次疏通道路的战役,所以鄙人前面说第二次陈仓之战不是北伐。

  5 为武侯正名(本文为转载,作者不祥)。(再注:全都是转的!)

  诸葛亮的战略构思应是想乘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而魏国又未必猜到他于大败之后,会马上再次出兵,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个战略构思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只是魏国也有能人罢了,鄙人个人以为曹真未必是料到诸葛亮会马上或下一次就出兵陈仓,而是认为陈仓是极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攻击的目标,才命郝昭等加以整治陈仓的城防以防范蜀军袭击(按《魏略》所记,陈仓兵不过千余人,鄙人认为曹真重点布置的任务,所派兵力即使不多,也不会仅仅千余人,数千人应该还是有的。不过从陈仓兵力不多正好可以看出曹真并非料到诸葛亮会马上出兵攻陈仓,只是确定了重点的防范地点)这就是防患于未然,而事实证明有备才能无患。而攻城确实不易,尤其是对方有了准备,《孙子兵法》说“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诸葛亮见快攻不成,只好乘对方援军大举到来前尝试能不能攻下陈仓,而鄙人猜测诸葛亮另有一目的是使魏国军队刚在东线参加了魏吴大战休整不久,又赶往西线,疲于奔命,耗费魏国的物力财力人力。而事实上也的确很象鄙人的推测:这并不是北伐,诸葛亮并没打算与对方主力交战,所以张颌昼夜兼程在途中时(张颌料到诸葛亮粮不足会马上退军,但他还是不得不日夜兼程的疲劳赶路,鄙人以为这就是诸葛亮想达到的次要目的之一),诸葛亮就撤军了。

  这一仗不能说谁胜谁败,双方都有可以夸耀之处,都有不足之处,只能说双方都按自己的计划行事,诸葛亮也不过是在主要计划实现不了后常规性撤军,事先也准备充分,并非如一出祁山般是败退,因为魏将王双追击蜀军时被诸葛亮歼灭。就如《孙子兵法》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此战双方均是制定了自己不可被战胜的计划,至于能否战胜敌人,就要看敌人给不给机会了,双方均不给对方机会,自然是平局收场(就鄙人个人以为这一仗魏国损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多于蜀国,因为不但张颌“带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日夜兼程,曹真也派费曜率军赶来援助,而追赶蜀军的王双部队也肯定损失不小)。

  第三次战役是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遣将军陈式攻阴平、武都(鄙人私自称为阴平、武都之战),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诸葛亮率军出建威,郭淮立即撤退了,而二郡马上也被陈式占领了。鄙人认为经过前两次的战役,魏国己将防守的重点放到了祁山和斜谷道,加强了长安周围的守卫,而相对松懈了阴平、武都的防卫。诸葛亮看准时机命陈式攻阴平、武都,魏国或许根本没想到蜀军撤军后一两月内又发起进攻,而且是薄弱、不受重视的阴平、武都。为什么鄙人说阴平、武都是薄弱、不受重视的,因为诸葛亮未亲自出马,所派又是一偏将(大家注意诸葛亮的谨慎性格),陈式攻二郡也很轻松,这都说明防备薄弱;而郭淮又轻易放弃了二郡,事后又似乎没受什么惩罚,说明魏国不太重视二郡。

  此战也谈不上是北伐,诸葛亮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取阴平、武都,巩固蜀国的边疆。开始派陈式出兵而不是亲自带兵,除了前段所说的原因外,鄙人认为是因为前两次出兵后蜀军的元气仍未恢复,但诸葛亮十分清楚机不可失,故先派陈式出兵,自己在后准备,魏国如不救援,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出兵。(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鄙人私下以为不然,诸葛亮是谨慎仔细的性格而非好大喜功的性格,前三次出兵虽然时间紧凑,但第一次是准备了两年;第二次的目的是快攻,为打通道路,并无大规模大损耗的战争;第三次是避实击虚,加强防御、巩固国土,而且也没有大规模大损耗的战争)(第二、三次以鄙人看来并无大的损耗,时间都不过一月左右;更何况第三次诸葛亮在双方主力未交战的情况下轻松夺得二郡)(其后三次战役鄙人在后面也分析了不是穷兵黩武)。而郭淮退兵后,诸葛亮也就停止了军事行动,这更说明这并非北伐,如果是北伐则应乘胜大举北进,所以鄙人说此战也不是北伐,目的很明确只是要夺二郡。

  6 为武侯正名(本文为转载,作者不祥)。(再注:全都是转的!)

  鄙人以为诸葛亮此战可说是兵不血刃的获得二郡,而他的军事才能也表露的无疑。首先诸葛亮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找出了魏国的空虚之处;其次诸葛亮看到了阴平、武都的重要性,二郡所在位置正是阴平道的北口。鄙人以为诸葛亮虽知从阴平道袭取蜀中的成功度不高,危险性也很大,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以防万一,所以攻取了二郡,那么阴平道的出入口皆在蜀国掌握之中,那样连“万一”也不会出现了(事实证明果然会有邓艾这种冒险家)。最后,从郭淮不战而退(汉朝本无雍州,曹操因凉州太大并且要防范蜀汉,所以划出雍州便于治理,更重要的是防御蜀军。身为雍州刺史的郭淮的任务就是守卫边境,防范蜀军。以鄙人看来,这次郭淮是严重失职,竟然未抵抗就拱手将疆土送于蜀国),可知诸葛亮在魏国军将中的影响力及威慑力,那时总没什么《三国演义》之类的来神化诸葛亮吧,而且郭淮和他的部队长期驻守蜀魏边境,他们应该比国内任何人都明白、了解诸葛亮和他军队的实力。一个人是否是优秀的军事家,他的敌人的反应是最客观真实的(郭淮是魏国该时期的重要军事人才之一)。

  第四次战役是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由魏国兵分四路,发起攻势(鄙人私自称为蜀汉防卫战)。曹真出子午道从北攻南郑;司马懿溯汉水西进,从东直逼南郑,准备与曹真会于汉中;张颌出斜谷道直逼阳平关,由西攻汉中,和曹、司马两路形成三面夹攻的形势(《三国志》的《曹真传》、《华歆传》等都说曹真是出子午道,但没提张颌,也没提斜谷是谁领军;而《后主传》中却说曹真出斜谷,张颌出子午;《张颌传》中又未提此事。鄙人思虑再三,认为《后主传》可能是参考了一些蜀国的私人记载,而双方又没有交战,所以可能记错了将领的“方位” [因为《三国志》的魏书、蜀书、吴书不是陈寿同时写的,所以难免有错;而在裴松之注解前,三书也一直是独立流传的>;而诸葛亮重点防的又是子午、汉水两路兵马,所以鄙人就擅自将张颌“派到”斜谷一路去了。这只是鄙人的个人见解,诸公若有新的发现或见解,希望能告诉鄙人);另外还有一路不太重要,是出武威,各传中皆找不到领军之人,而且武威离汉中、益州都很远,鄙人起先有点莫名其妙,后来在《魏延传》中找到该年魏延与费曜、郭淮交战记载,而在其他传中又找不到该年蜀魏何时又有出兵,再加上从诸葛亮常制约魏延不让他独立带兵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分不了身的魏国四路攻蜀之时,所以鄙人擅自就认为这一路是费曜、郭淮带领,是取道羌地直攻武都、阴平的(从时间和方

其实整体来说整个三国演义,很多历史人物都和历史上的人物出现了出入,所以说呢,这个最自然有点那个夸张了,但我个人的观点的话,我认为是曹仁。
书上的曹仁
还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个任务实在是太倒霉,简直就是个二百五。比如说他连八门金锁阵的时候,被识破了,然后失败而归。比如说去攻打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用了火攻,他又失败了。再比如赤壁之后,他和周瑜对峙,这次胜利了,但是靠的是曹操。
这个文学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反正就朝着,那就是一本奸猾之徒,又蠢又狡猾。

真实的一个曹仁
那么其实历史上的曹仁,他是算是一个比较有名,他只可以算是那个曹魏阵营里面的一个典范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举个例子吧,曹丕还曾经写过信教育曹彰,他说当将军的就应该以曹仁为榜样,这个评价算是相当高的。
还有他的军功啊,攻打徐州的时候,他还率领军对进攻其他的县城,官渡之战之后,把那个他又领军收复失地,还把刘备给打败了。后面面对关羽的进攻啊,他也坚决没有投降。

小说和真实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不要过多的纠结,因为毕竟三国演义它仅仅是一小说,只是啊,通过这个长期的流传的,对于我们这个观众产生的影响特别大,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的就把他当真正的正史看。
那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你也不会相信这些东西。所以说这个偏差不偏差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对历史的了解和这个兴趣。

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不完全相信书本上说的,那么也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三国十大埋没人才

  NO10陈登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

  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

  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遗憾指数:5.5

  NO9曹植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我看了这个表,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我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让我死我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终老深山。

  遗憾指数:6

  NO8魏延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延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遗憾指数:6.5

  NO7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晦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遗憾指数:7

  NO6姜维

  相比之下,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27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夸奖他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真是凉州这个地方的瑰宝啊!我看可以让他去训练精锐虎步军,等战事结束,我带他去见皇帝。”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里遭殃了,费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懒洋洋的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

  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这个时候姜维建议在阳平关和阴平桥两个地方加强防守,可是蜀汉的君臣没有一个当回事儿。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事情的发展和姜预料的一样。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得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

  后来在成都的庆功宴上,邓艾挠了挠花白的脑袋醉醺醺的说:“姜伯约也不愧是当代的一个英雄了,可惜他遇到了这样的主子,当然也加上遇到了我,才走投无路了啊。”

  遗憾指数:7.5

  NO5廖立

  并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反正在三国历史上,没怎么看他的表现。不过在史书上,有这么一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他开始细心的查访人才,这个时候诸葛亮说:“找两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廖立。别人都白扯。”刘备就找到了这两个,在进川的时候,刘备带走了一个,就是庞统,统死了,叫诸葛亮进川,把廖立放在了荆州。后来荆州兵败,廖立逃回了西川,刘备让他担任侍中、长水校尉。不过廖立这个人觉得自己才华不止这个位子,还看不起李严,对李爬在自己头上不服气,就生了怨言。诸葛亮开始还能容忍,后来觉得这小子越来越不着调,就给免了。

  廖立后来在文山少数民族地区居住了下来,后来姜维攻打唯国从文山这个地方过的时候去拜见了廖立,廖立抗着脖子不搭理他,姜维也没有办法。真搞不明白,这家伙怎么这么狂?按理来说如果真的是华而不实,诸葛亮不会那么推荐,还把他跟庞统比。但是也难说,诸葛亮看走眼的时候也不少。这个入选有点勉强,不过如今这样的人倒是不少,也不知道他真有本事还是假有本事,混的也不怎么样,可谁他都看不上,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个家伙。

  遗憾指数:8

  NO4马超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准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但是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候,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兵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怀疑,以为我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也许他认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许他就是想挑拨马超造反,解决这个在北方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兵汉中。

  果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马超败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反对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全部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奔了张鲁。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堪。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任,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果然对马超防备很严,这有点儿象当初的吕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败。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当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多余的兵力分出来对付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与到与马超的战斗中。只是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如意,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非常高兴,立刻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投降了。当时刘章还是准备坚持战斗等待外援的,但一听说马超归了刘备,立刻没有了坚守的信心,举城投降。

  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但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这在当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嫉妒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当时并没有提说到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勇猛,就想汉朝开国时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样,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我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欢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扬,借此来压服马超。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当时刘备的身份只是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尊敬。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名字,比如: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讨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汇合。

  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故意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还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当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命令马超给刘备下跪。马超当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这件事情对马超的触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我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汉中平定后,刘备甚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备的。

  回到成都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由于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牢骚,到处乱讲话。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尊敬的话。我们知道马超被刺激以后是非常敏感的,当时他的处境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传出去是相当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从那以后,人人见了马超都躲的远远的,谁都不敢招惹他。

  马超呢,从此更加的委琐小心,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综观马超的一生,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华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中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败。

  遗憾指数:8.5

  NO3黄权

  黄权和刘巴这两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不出彩,不过却是刘备生前很看重的人物,比如黄权,甚至可以说是刘备继关张后最倚重的大将,比马超都受宠。黄权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和刘巴一样,都非常反对和刘备结盟。

  后来刘备攻克成都后,也表现出来了强硬和气节,但是刘备是什么样的人物,软磨硬泡和封官许愿终于是把黄权给拿下了。刘备通过于黄权的谈话发现这个人文武双全,在投降过来的将佐里真的是出类拔萃,从此彻底的爱上了他,黄权从此也就走上了青云之路。

  建安二十年春,曹操去汉中讨伐张鲁,黄权对刘备说:汉中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得派兵去救援张鲁。刘备说:好吧,我看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办算了。于是黄权就动身去了巴西集结军队,没想到张鲁太不抗打,抵抗了五个月就完蛋了,黄权事儿没办成,只好回到了成都。但是黄权的“汉中情结”一直没有了,后来曹操安置了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去了。黄权和法正使劲的撺掇刘备赶紧拿下汉中,刘备听从了他的话,经过了多年的苦战终于把汉中搞定了。

  章武二年,黄权跟随刘备进攻东吴,刘备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黄权着急的跟刘备说:我们进入敌人的疆土太深了,这样容易出事儿,得放缓一点儿!刘备不听,黄权没法子,只好又劝刘备:您自己的身份太重要了,不要老是亲自担任大军的前锋,如果一担受挫,对士气影响太大了,要不干脆让我当前锋,如果遇到挫折还不至于坏了全局。刘备还是不听,对黄权说:没事儿,你不能担任前锋,你得在江北帮我保护侧翼,防备曹丕从宛城偷袭我们,这个责任更大啊。后来刘备兵败,黄权在江北回不了家,只好投降了曹丕。当时大臣都劝刘备杀了黄权一家,刘备说:算了,黄权对的起我,当初要是听他的绝对不会败的那么惨,他也是没法子。曹丕对黄权也很尊敬,给他封了个前将军的大官。

  黄权这个人非常严肃,脸板的跟水似的,从来就没球表情。没人看到过他的喜怒哀乐,司马懿就很不信邪,老想看黄权失态后是什么样子,就派人偷偷把黄权的车轮子上的销子给拔了,在上朝的路上偷偷的隐蔽起来瞧乐子。果然,黄权的车走到半路上突然哗啦一声散了,黄权呢,还是一点儿表情没有,起来掸掸土,没事儿似的走了。司马懿看了后暗子佩服,逢人就说黄权这个人啊了不得,严肃的跟泰山似的,深得象一口井一样啊。但是在魏国,黄权就没怎么带过兵,也没出什么大风头,大概是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吧,活的稀里糊涂的。刘备也对黄权犯相思病,后来他接见马忠(就是跟随诸葛亮六出其山的那个马忠,不是给关羽下绊子的那个东吴的马忠)的时候说:唉,你还真有点儿象黄权呢,虽然没有了公衡(黄权的字),却得到了你,可见世界上并不缺少贤才,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

  遗憾指数:9

  NO2田豫

  田豫在年轻的时候在公孙瓒手下干活,不受重视,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那里存身。认识了田豫,刘很喜欢这个小家伙,跟他闲聊。聊着聊着就越来越吃惊,发现田豫真的很有才华。后来田豫混的不好,正好老母亲病了,辞职回家。刘备特别舍不得,拉着田的手还哭了:“我真恨自己没有福气,不能跟你一同成就大事啊。”

  后来公孙瓒的部将王门勾结袁绍造反,打到公孙瓒的幽州城下了,公孙瓒害怕的要死。田这个时候回到了公孙的幕府,就说:“我去跟王谈谈。”去了趟王的军营,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了啥,反正出了军帐的时候王门脸羞得通红,于是撤兵。后来公孙瓒死了,幽州那个地方的人推举鲜于辅担任头领,田就去投奔了鲜于。鲜于惧怕袁绍强大,想归顺,田说:“袁绍什么东西,我看不如归顺曹操。”后来田在曹操手下干活,他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非常懂得用兵的谋略,曹彰讨伐乌丸的时候,田就是军中的谋主,给曹彰出了不少的好点子。曹彰特别欣赏他,就推荐给曹操,曹操一下子就上了心,让他担任了幽州刺史。

  田在北方战功卓著,伐鲜卑,伐乌丸,伐辽东几乎是魏北方的藩蔽,而且他精心训练幽州兵和投降的少数民族骑兵,每年向国家提供一大批精兵和战马,是魏国兵员的最主要的输出地,在西线和南线作战的最骁勇善战的兵马都幽州。田的贡献这么大,可是官一直上不去,为什么呢?他打下城市后得到的金银朱宝全赏赐给手下了,所以他手下打仗特别拼命。朝廷里有人就开始说说田有好东西也不给皇上,自己享受,而且封赏手下太滥。皇帝曹睿特别喜欢珠宝,一听田有还不交上来,就讨厌田,所以好多年都不升他的官。后来司马懿上台,就想提拔他,田气的给司马写了封信:“我都七十多了,胡子都白了,还提拔什么。留着位子给年轻人吧,别让年轻人再重复我的老路!”

  遗憾指数:9.5

  NO1庞统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璋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政权多做多少事情呢?

法正,才是因为诸葛亮而被刻意打压的人物,现在大家基本都知道诸葛亮是个内政高手,其实行军打仗的本事远远要低于法正,而且能在《三国志》中跟郭嘉比肩的人才,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要知道陈寿当时是被诸葛亮赶出四川的,所以陈寿对于蜀汉的官员是没多大好感的。简单的介绍下法正此人,同时感谢百度大神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法正祖父法真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号“玄德先生”;其父法衍曾担任过司徒椽、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建安十七年(212),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时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许靖是众人所仰望的,断不可失,应当借助他的名望使海内对您恭敬。)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他则携私报复。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重臣,足智多谋、劳苦功高,即使禀报,刘备也一定会袒护他,因此不愿意过问。 建安二十二年(217),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后来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同年,刘备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 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先主传云: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后来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章武二年(222),大军战败,退回白帝。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诸葛亮对法正善出奇谋十分欣赏,陈寿也将他比作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但陈寿同时也认为法正品德不佳,这一点也与程昱和郭嘉相似:程昱性格急躁,喜欢与人结怨;郭嘉不喜拘束,行为不检点。两人虽对魏国功不可没,但性格及操守上皆有缺陷,故陈寿以此二人比拟之。

曹真...

曹操的养子 正史里非常非常牛X 诸葛亮北伐70%都是跟他对阵 后来曹真死了 司马懿才捡了个便宜跟诸葛亮对峙了一下...然后诸葛亮就病死了...

周瑜...

儒将的典范 江东奠基者之一 跟孙策打下江东的元老 正史里是个谦谦君子 才华横溢 小说里被描写得心胸狭窄...

最典型的就是曹操了,真是的曹操在历史绝对是一个英雄式的任务,在明代之前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基本都是客观而正面的!
但是三国演义的出现,基本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大坏蛋、大奸角。

weiyan


真实历史三国中的单挑,大将们都和谁单挑过呢?
三国里面除了军师们制定的各种逆天的谋略和智力比拼之外,最为出彩并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各大名将之间的单挑了。比如演义里面描述的赵云刚出师就碰到颜良,两人单挑了50个回合不分胜负,又比如刘关张三兄弟在虎牢关逼退吕布,关羽在河北战场上力斩颜良等等。但小说终究是小说,真实三国史上的单挑只有为数不...

历史上的国家中,疆域面积前十是哪些国家?第一的又是哪个国家?
而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要领土,所以它能成为一个领土大国原因就很显然了。第六个就是起步较早的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帝国,面积1585万平方公里。因为它是早期的一个殖民国家,率先在美洲占领了一些领地。要说西班牙的实力,它在后来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中不断衰落。可见它能成为一个拥有这么大疆域的国家,更多...

真正三国历史中,魏和蜀吴的实力差距是多少?各方面的
但魏国毕竟地方最大,随着魏国统治的延长,后方逐渐安定发展,比之当时没有京杭大运河,还没有完全开发的东吴江南,以及地方虽好但地盘太小的巴蜀,魏国是后劲最强最足的。文化上,当时三国,文化基本上是魏独领风骚,建安七子,曹操父子三曹,建安学派这些,在文化上都是当时的领导者。虽然蜀国吴国也有...

正史中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强?
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官员,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了解蜀汉官员的动态,直到后来被司马炎安排编著这段历史。陈寿对诸葛亮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在治国能力上比得上管仲和萧何,但军事能力并不是他所...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多少是真实的?
还原那些《三国演义》中真实存在的历史故事1、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归功于诸葛亮,而史实上的“草船借箭”的发明者应属于孙权。史实还原: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号称四十万大军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都督公孙阳。孙权带领七万大军来迎战,曹军水兵攻水上孙吴阵地,渡到一个沙洲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的区别,概括地讲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的区别,概括地讲 5 要求概括三国人物塑造的特点,站在历史的角度...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要比刘备大)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

历史里的三国中谁的成就最大?
都说曹操为三国一代奸雄,但他最后也还是没一统三国,然而让是司马懿得了便宜,完成统一大业。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智者,也是一个流传千古但却有争议的名人。三国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智慧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差。至今陕西一带还流传一种鼓韵,叫“得胜鼓”,就是纪念司马懿大胜孔明而...

在历史上三国中的英雄,真的存在吗?
后来孙权在江东时,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校尉。在荆州之战中,朱然与梦露将军一起打败了关羽,活捉了关羽,因此朱然也被封为昭武将军。后来在夷陵之战中,朱然率军击败先头军,被封为永安侯。在真实历史中,高岚和朱然的实力堪比赵云,所以虽然赵云有可能斩杀他们,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小说里说赵云轻易杀了两...

历史中真实的袁绍评价如何?他才是最仁慈的诸侯
袁绍出身名门,有着四世三公之称,他手下的人才和兵力都在曹操之上,为什么最后还会惨败呢?其实袁绍正是输在自己的仁慈。在演义中,大家公认刘备是最仁慈的主公,而袁绍总是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其实历史中真实的袁绍并非如此,他恐怕才是乱世中最冤的一位诸侯。三国中有这么一个诸侯,雄踞青...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呢?
因此,蜀的军事实力最弱,吴国比蜀强,魏最强。然而,因为蜀国占领了四川,所以很容易防守,很难进攻,魏国也很难杀戮。还有吴国水军的官兵,防守进攻魏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样的道理,魏国占领中原,西北,有大量骑兵,非常擅长在北方平原作战。所谓的蜀国和吴国国不可能打败魏国 赤壁战争后,吴国集中了10...

梁平县15245504413: 顶级谋士 不能要演绎的 历史中的拽得 比如诸葛 演绎神话了·· 周瑜或者贾诩哪些?? -
恽毕依帕: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事谋士.所谓“谋士”,即为以谋取士,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谋”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对于谋士自己来说,“谋”是一种保护;对于他的主人来说,“谋”是一件武器;...

梁平县15245504413: 罗贯中《三国演义》,到底和真正的历史有多大的差别? -
恽毕依帕: 有很大差距,他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特点写的更加鲜明了.比如说,诸葛亮的智慧,罗贯中就把诸葛亮写的如同神人一般.关羽武艺高超,所以为了突出他的武艺,就有了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等著名篇章.三国演义,就是把三国的这段历史演义化了,他并非全部真实,而是以三国这段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为背景,写的有些神乎其神,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关羽死后冤魂不散等,这些都是为了让读者们读起来更有兴趣,毕竟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小说嘛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里人物的性格分析 -
恽毕依帕: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事件是不真实的? -
恽毕依帕: 大概来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 里面非常多虚构的故事,扭曲历史的事实.三国志是一本正史,但里面的很多东西还需要进步研究,因为正史也不一定是对的,就拿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打一个比较:里面有一个张飞长板大喝喝死曹将夏候恩,然后桥...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与真的历史相隔多少 -
恽毕依帕: 1.抹杀曹操的功绩2.刘备描写的很窝囊3.刘禅描写的很无能4.诸葛亮过于完美5.周瑜心胸并不狭窄,他不是气死的,而是生了病死了6.事件前后矛盾7.鲁肃实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8.年代出现错误9.事件真实性可疑10.许多张冠李戴的情节与历史不符 文学价值很高,情节紧张,精彩.而如果不想被蒙蔽,请看晋代陈寿写的《三国志》(古文,因为有的地方翻译的不准),宋代裴松之的注解,被称为三国正史,没有虚假.看看把 不明白楼上为什么说它残酷?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和三国正史有什么区别? -
恽毕依帕: 三国正史如《三国志》,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主要的区别有三点:...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几分真几分假? -
恽毕依帕: 三国演义》最多只有五分真 怎么说呢:《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历史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框架,一个时空断限.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

梁平县15245504413: 小说《三国演义》以真实历史有哪些不同
恽毕依帕: 《三国演义》太过于拥刘贬曹,为了体现蜀国大将勇猛和智慧顶尖,作者神话了蜀国诸多事迹,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史上并无此事,正史记载关羽知兄在袁绍处后直接过了黄河寻兄.赤壁之战为了展示蜀国谋士诸葛亮智慧一流,还虚构出草船借箭,把赤壁的功劳全归于诸葛亮(蜀),把周瑜还描述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梁平县15245504413: 三国演义历史里面谁最厉害? -
恽毕依帕: 演义跟历史本来就是两回事儿,演义武力最厉害的是吕布(争议最小),智计是诸葛亮(但很多事情在史书上却并不是他所为),至于正史中谁最厉害鲜有定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