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投稿:敞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及诗意~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解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读一首古诗,如果能够与许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会比仅仅从它的字面去理解有趣得多。这里我们就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为例。如题目所示,此诗产生的缘由,是某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在唐朝的东都洛阳听到吹笛声,心有所感。但这并不是孤零零的偶然事件,它与一系列文化因素相关。
  从音乐史来说,笛子的制作和演奏技巧在唐代都有显著发展,据记载,笛孔加膜便始于唐代。与此相应,笛曲在唐代非常流行。爱好艺术的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位笛子演奏家,《太平广记》记载的一个故事说:玄宗曾在梦中得神仙传授《紫云曲》,醒来后便用玉笛演习,“尽得其节奏”。早晨他去紫宸殿听政,因为心中默念着乐曲,连宰相报告的政事也完全没有听进去。这故事的神话内容虽不可当真,由此却可知玄宗在笛曲方面的造诣是很出名的。不仅是宫廷,唐朝民间也是笛声飘扬不断。生活年代与李白前后相差不远的诗人,多有闻笛而兴感之作,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岑参《秋夜闻笛》:“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杜甫《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城中、山里、江上,都会听到笛声在婉转地诉说。而在当时所有诗人中,李白可以说是对笛曲最为敏感的,除了本篇,他还写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听胡人吹笛》、《金陵听韩侍御吹笛》等数篇关于听笛的诗,至于像《塞下曲》等提到笛曲的就更多了。所以,当他在一个春夜里听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时心中波澜迭起,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像《出塞》、《梅花落》等都是很有名的,而最为人们喜爱的曲子,则要数《折杨柳》。这支曲子与中国一种古老的习俗有关。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优美的诗句,来表现离乡者眷恋故土的心情;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柔婉姿态,在游子眼中像是表述着难分难舍的心意。到了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分别之后,当春天来临时,人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李白诗对这两种折柳都曾写到,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云:“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指的就是分别后寄远之折柳。正因为折柳的习俗常见于唐人的生活,笛曲《折杨柳》也就更容易触动他们的情感。而李白在那个夜晚听到的正是《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当然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怀乡之情。但我们也会想到李白终生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自二十四五岁离开四川后,就再也没有回故乡;他在湖北、山东都曾建立过自己的小家庭,但那也留不住他的脚步。怀乡的情感中难免渗透了漂泊无着的苦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因此而放弃自由放浪的生活。这样再来读《春夜洛城闻笛》诗,我们或许能体会到其中的洒脱与缥缈。“谁家玉笛暗飞声”,这笛声的起来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散入春风满洛城”,当诗人关注着笛声时,它似乎随即随风撒遍洛阳,笼罩了整个世界;“此夜曲中闻《折柳》”,传来的笛曲是凄清哀婉的;“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却不肯被愁绪死死地纠缠,他把“故园情”描述为一种普遍的存在,这既在情感上造成自我与他人的沟通,也使自己从愁苦中获得较多的解脱。此诗起句是“谁家”,结句是“何人”,这种不确定的笔调,造成一种委婉而又空灵的抒情效果。
  前面说及李白写过多篇关于听笛的诗,对笛曲具有特殊的敏感,这里反映着他的艺术情趣。笛子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乐器,它奏出的乐调也相对单纯。但笛子却有几点特别的长处,大概地说,一是适合于独奏;二是乐声清越,可以传播得相当远;三是韵味悠长,容易把听众的心情引向深远之处。因而,当优秀的乐人吹奏起笛子时,那乐曲更具有个人化的抒情意味,更像是个体心灵向世界向自然发出的深情倾诉。从这些特点来说,笛子艺术天然地与诗歌有一种亲近的关系。李白显然是感受到了这一点,才对笛曲情有独钟。除了《春夜洛城闻笛》,他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也很出色: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也正是以李白为主要的标志,唐诗中出现了众多描写笛曲的作品,它们构成了唐诗的一种特点。如果要举一些例子的话,首先可以提到的当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由于笛子与中国古诗的关系那样亲密,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将他所翻译的中国古诗集题名为《中国之笛》。


李白写了哪些诗
举例李白写过最经典的诗:最脍炙人口的思乡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象力最夸张浪漫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孤独的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1、唐代·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求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改写成散文
远处,那间房子里还闪着微弱的烛光,这是李白在油灯下静静地思考。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隐约传来。由远及近,时断时续,这笛声随着微微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茶楼的茶客听到了,在浓浓茶香的包围中谈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旅店的旅客听到了,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站在窗前凝视着明月,泪光中幻出母亲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十首古诗及赏析
【山中杂诗】吴均 (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王维 (唐)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李...

李白的所有诗名?
12、《把酒问月》描写月亮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13、《春思》描写春天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14、《春夜洛城闻笛》思乡诗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的关于唐朝繁荣景象的诗句
5.李白描写盛唐的诗有哪些 1.《春夜洛城闻笛 》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从军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

关于春天的回乡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

请问诗歌鉴赏一般怎么答题目?求指点,谢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寻李商隐&李白的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李白的诗 内容具体 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春夜洛城闻笛》...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洛城闻笛 的赏析 -
陈凌葆利: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

双城市18459751917: 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 )“ 谁家玉笛暗... -
陈凌葆利:[答案] (1)夸张手法.描写出夜深人静的时候,优美的笛声借助春风飞遍洛城,勾起了无数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2)描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 抒写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 -
陈凌葆利:[答案] 折柳,是指折杨柳,是一首乐曲,曲调忧伤. 同时杨柳一词,又长被用来比拟送别时的伤感之情. 举一首乐府旧题为例: 折杨柳 萧纲(也就是梁朝简文帝)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落成闻笛》这首诗的意思 -
陈凌葆利: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用得妙的原因是什么? -
陈凌葆利: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洛城闻柳》李白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陈凌葆利:[答案] 亲,这首诗的名字是《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双城市18459751917: 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陈凌葆利: 1、简析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双城市18459751917: 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几个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 -
陈凌葆利:[答案] 1.暗;春夜;故园情 2.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3.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4.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

双城市18459751917: 李白 写的《春夜洛城闻笛》 -
陈凌葆利:[答案]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双城市18459751917: 请解释一下意象,意境 -
陈凌葆利:[答案]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