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同步奥数 六年级 答案 人教版

作者&投稿:芮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年级小学同步奥数全部答案~

为什么要找,自己做加上问老师就行了嘛!

呀,这个并不会很难嘛
一共种了120棵树,杨=5/8柳-10 。对吧?
如果把杨树看成柳树,那么就会有(5/8柳-10)+1柳=1又5/8 -10 棵柳树。
由于这个-10捣乱我们不好算,把它去掉,方法是把杨树+10棵,总数上也就随之增加了十棵数,变成120+10=130(棵)
现在-10解决了,式子变成 杨树+柳树=1又5/8棵柳树=总数=(120+10)=130
130÷1又5/8=80(棵)……这就是柳树的棵树,不用我教你这个式子是怎么来的吧?
接着把130变回120,得出杨树有120-80=40(棵)
我记得这好像叫 抓不变量解题,从头到尾单位“1”就是柳树没有变过,其他数量可以通过变化来解题。
拜托选我最佳答案吧?打字很辛苦的……

第11讲 圆与扇形
五年级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由它们形成的组合图形的相关问题,这一讲学习与圆有关的周长、面积等问题。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圆周率都取π=3.14。

圆的面积=πr2,圆的周长=2πr,
例1 如下图所示,200米赛跑的起点和终点都在直跑道上,中间的弯道是一个半圆。已知每条跑道宽1.22米,那么外道的起点在内道起点前面多少米?(精确到0.01米)

分析与解:半径越大,周长越长,所以外道的弯道比内道的弯道长,要保证内、外道的人跑的距离相等,外道的起点就要向前移,移的距离等于外道弯道与内道弯道的长度差。虽然弯道的各个半径都不知道,然而两条弯道的中心线的半径之差等于一条跑道之宽。
设外弯道中心线的半径为R,内弯道中心线的半径为r,则两个弯道的长度之差为
πR-πr=π(R-r)=3.14×1.22≈3.83(米)。
即外道的起点在内道起点前面3.83米。
例2 有七根直径5厘米的塑料管,用一根橡皮筋把它们勒紧成一捆(如左下图),此时橡皮筋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由右上图知,绳长等于6个线段AB与6个BC弧长之和。将图中与BC弧类似的6个弧所对的圆心角平移拼补,得到6个角的和是360°,所以BC弧所对的圆心角是60°,6个BC弧等于直径5厘米的圆的周长。而线段AB等于塑料管的直径,由此知绳长=5×6+5×3.14=45.7(厘米)。
例3 左下图中四个圆的半径都是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直接套用公式,正方形中间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不太好计算。容易看出,正方形中的空白部分是4个四分之一圆,利用五年级学过的割补法,可以得到右上图。右上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原图相同,等于一个正方形与4个半圆(即2个圆)的面积之和,为(2r)2+πr2×2=102+3.14×50≈257(厘米2)。
例4 草场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见左下图)。问:这只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分析与解:如右上图所示,羊活动的范围可以分为A,B,C三部分,
所以羊活动的范围是

例5 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28厘米2,求扇形的半径。

分析与解:阴影部分是扇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差的部分。

所以,扇形的半径是4厘米。
例6 右图中的圆是以O为圆心、径是10厘米的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解此题的基本思路是:

从这个基本思路可以看出:要想得到阴影部分S1 的面积,就必须想办法求出S2和S3的面积。

S3的面积又要用下图的基本思路求:

现在就可以求出S3的面积,进而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S3=S4-S5=50π-100(厘米2),
S1=S2-S3=50π-(50π-100)=100(厘米2)。
练习11
1.直角三角形ABC放在一条直线上,斜边AC长20厘米,直角边BC长10厘米。如下图所示,三角形由位置Ⅰ绕A点转动,到达位置Ⅱ,此时B,C点分别到达B1,C1点;再绕B1点转动,到达位置Ⅲ,此时A,C1点分别到达A2,C2点。求C点经C1到C2走过的路径的长。

2.下页右上图中每个小圆的半径是1厘米,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只狗被拴在一个边长为3米的等边三角形建筑物的墙角上(见右上图),绳长是4米,求狗所能到的地方的总面积。

5.右上图是一个400米的跑道,两头是两个半圆,每一半圆的弧长是100米,中间是一个长方形,长为100米。求两个半圆的面积之和与跑道所围成的面积之比。
6.左下图中,正方形周长是圆环周长的2倍,当圆环绕正方形无滑动地滚动一周又回到原来位置时,这个圆环转了几圈?
7.右上图中,圆的半径是4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4π厘米2 ,求图中三角形的面积。

第10讲 商业中的数学
市场经济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可能都有和父母一起去买东西的经历,都知道商品有定价,但是这个价格是怎样定的?这就涉及到商品的成本、利润等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
这一讲的内容就是小学数学知识在商业中的应用。
利润=售出价-成本,

例如,一件商品进货价是80元,售出价是100元,则这件商品的利润是100-80=20(元),利润率是

在这里我们用“进货价”代替了“成本”,实际上成本除了进货价,还包括运输费、仓储费、损耗等,为简便,有时就忽略不计了。
例1某商品按每个7元的利润卖出13个的钱,与按每个11元的利润卖出12个的钱一样多。这种商品的进货价是每个多少元?
解:设进货价是每个x元。由“售出价=进货价+利润”,根据前、后两次卖出的钱相等,可列方程
(x+7)×13=(x+11)×12,
13x+91=12+132
x=41。答:进货价是每个41元。
例2 租用仓库堆放3吨货物,每月租金7000元。这些货物原计划要销售3个月,由于降低了价格,结果2个月就销售完了,由于节省了租仓库的租金,所以结算下来,反而比原计划多赚了1000元。问:每千克货物的价格降低了多少元?
分析与解:原计划租仓库3个月,现只租用了2个月,节约了1个月的租金7000元。如果不降低价格,那么应比原计划多赚7000元,但现在只多赚了1000元,说明降价损失是7000-1000=6000(元)。
因为共有3吨,即3000千克货物,所以每千克货物降低了6000÷3000=2(元)。
例3 张先生向商店订购了每件定价100元的某种商品80件。张先生对商店经理说:“如果你肯减价,那么每减价1元,我就多订购4件。”商店经理算了一下,若减价5%,则由于张先生多订购,获得的利润反而比原来多100元。问: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设这种商品的成本是x元。减价5%就是每件减100×5%=5(元),张先生可多买4×5=20(件)。由获得利润的情况,可列方程
(100-x)×80 +100=(100-5-x)×(80 + 20),
8000-80x+100=9500-100x,
20x=1400,
x=70,这种商品的成本是70元。
由例2、例3看出,商品降价后,由于增加了销售量,所以获得的利润有时反而比原来多。
例4 某商店到苹果产地去收购苹果,收购价为每千克1.20元。从产地到商店的距离是400千米,运费为每吨货物每运1千米收1.50元。如果在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损耗是10%,商店要想实现25%的利润率,零售价应是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与解:本题的成本包括收购价、运费、损耗。每千克的收购价加运费是1.20+1.50×400÷1000=1.80(元)。因为有10%的损耗,所以每千克的成本为1.80÷(1-10%)=2.00(元)。

售出价=成本×(利润率+1)=2.00×(25%+1)=2.50(元),即零售价应是每千克2.50元。
例5 小明到商店买了相同数量的红球和白球,红球原价2元3个,白球原价3元5个。新年优惠,两种球都按1元2个卖,结果小明少花了8元钱。问:小明共买了多少个球?

例6 某厂向银行申请甲、乙两种贷款共40万元,每年需付利息5万元。甲种贷款年利率为12%,乙种贷款年利率为14%。该厂申请甲、乙两种贷款的金额各是多少?
解:设申请甲种贷款x万元,则申请乙种贷款(40-x)万元。根据需付利息可得方程
x×12%+(40-x)×14%=5,
0.12x+5.6-0.14x=5,
0.02x=0.6,
x=30(万元)。
40-30=10(万元)。
答:申请甲种贷款30万元,乙种贷款10万元。

练习10
1.商店进了一批钢笔,用零售价10元卖出20支与用零售价11元卖出15支的利润相同。这批钢笔的进货价每支多少元?
2.某种蜜瓜大量上市,这几天的价格每天都是前一天的80%。妈妈第一天买了2个,第二天买了3个,第三天买了5个,共花了38元。若这10个蜜瓜都在第三天买,则能少花多少钱?
3.商店以每双13元购进一批凉鞋,售价为14.8元,卖到还剩5双时,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还获利88元。问:这批凉鞋共多少双?
4.体育用品商店用3000元购进50个足球和40个篮球。零售时足球加价9%,篮球加价11%,全部卖出后获利润298元。问:每个足球和篮球的进价是多少元?
5.某种商品的利润率是20%。如果进货价降低20%,售出价保持不变,那么利润率将是多少?
6.某商店到苹果产地去收购苹果,收购价为每千克1.20元。从产地到商店的距离是400千米,运费为每吨货物每运1千米收费1.50元。如果不计损耗,那么商店要想实现25%的利润率,零售价应是每千克多少元?

减价10元出售,全部售完,共获利润3000元。书店共售出这种挂历多少本?
第9讲 百分数
百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百分号。
在第二种定义中,出现了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这三者的关系如下:
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标准数×分率=比较数,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例1 纺织厂的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问: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因为“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所以男工占全厂人数的1-80%=20%。
又因为“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所以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20%×25%=5%。
例2 学校去年春季植树500棵,成活率为85%,去年秋季植树的成活率为90%。已知去年春季比秋季多死了20棵树,那么去年学校共种活了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去年春季种的树活了500×85%=425(棵),死了500-425=75(棵)。去年秋季种的树,死了75-20=55(棵),活了 55÷(1-90%)×90%=495(棵)。所以,去年学校共种活425+495=920(棵)。
例3 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做对第1,2,3,4,5题的人数分别占参加考试人数的85%,95%,90%,75%,80%。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百分数的含义是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所以不妨设总量即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0。
由此得到做错第1题的有100×(1-85%)=15(人);
同理可得,做错第2,3,4,5题的分别有5,10,25,20人。
总共做错15+5+10+25+20=75(题)。
一人做错3道或3道以上为不及格,由75÷3=25(人),推知至多有25人不及格,也就是说至少有75人及格,及格率至少是75%。
例4 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25%,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10%,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0%。如果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38人,那么三至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以三年级学生人数为标准量,则四年级是三年级的125%,五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六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1+10%)。因为已知六年级比三年级多38人,所以可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列方程。
解:设三年级有x名学生,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可列方程:
x×125%×(1-10%)×(1+10%)=x+38,
x×125%×90%×110%=x+38,
1.2375x=x+38,
0.2375x=38,
x=160。三年级有160名学生。四年级有学生 160×125%=200(名)。
五年级有学生200×(1-10%)=180(名)。六年级有学生 160+38=198(名)。
160+200+180+198=738(名)。答:三至六年级共有学生738名。
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我们都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重量的比值就叫酒精含量。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含量有如下基本关系: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质含量。
溶质含量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10克白糖溶于90克水中,含糖量(溶

例5 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
分析与解:在600克含糖量为7%的糖水中,有糖(溶质)600×7%=42(克)。
设再加x克糖,可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此时溶质有(42+x)克,溶液有(600+x)克,根据溶质含量可得方程

需要再加入20克糖。
例6 仓库运来含水量为90%的一种水果100千克,一星期后再测,发现含水量降低到80%。现在这批水果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可将水果分成“水”和“果”两部分。一开始,果重100×(1-90%)=10(千克)。
一星期后含水量变为80%,“果”与“水”的比值为

因为“果”始终是10千克,可求出此时“水”的重量为所以总重量是10+40=50(千克)。
练习9
1.某修路队修一条路,5天完成了全长的20%。照此计算,完成任务还需多少天?
2.服装厂一车间人数占全厂的25%,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20%,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多30%。已知三车间有156人,全厂有多少人?
3.有三块地,第二块地的面积是第一块地的80%,第三块地的面积比第二块多20%,三块地共69公顷,求三块地各多少公顷。
4.某工厂四个季度的全勤率分别为90%,86%,92%,94%。问:全年全勤的人至少占百分之几?
5.有酒精含量为30%的酒精溶液若干,加了一定数量的水后稀释成酒精含量为24%的溶液,如果再加入同样多的水,那么酒精含量将变为多少?
6.配制硫酸含量为20%的硫酸溶液1000克,需要用硫酸含量为18%和23%的硫酸溶液各多少克?
7.有一堆含水量14.5%的煤,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含水量降为10%,现在这堆煤的重量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第8讲 比和比例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
比值。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如,3∶7=9∶21。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即:如果a∶b=c∶d,那么a×d=b×c。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甲∶乙=5∶6,乙∶丙=4∶3, 因为[6,4]=12,所以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 已知3∶(x-1)=7∶9,求x。解: 7×(x-1)=3×9,x-1=3×9÷7,

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2知,如果将人数分为5份,那么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由此求出
女生增加4人变为16+4=20(人),男生人数不变,现在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24∶20=6∶5。在例2中,我们用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将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个分量叫做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将按已知比分配变为按份数分配,把比的各项相加得到总份数,各项与总份数之比就是各个分量在总量中所占的分率,由此可求得各个分量。
例3 配制一种农药,其中生石灰、硫磺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2∶12,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2700千克,求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分析:总量是2700千克,各分量的比是1∶2∶12,总份数是1+2+12=15,

答:生石灰、硫磺粉、水分别需要180,360和2160千克。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也可以先求出每份的量,再求出各个分量。如例3中,总份数是1+2+12=15,每份的量是2700÷15=180(千克),然后用每份的量分别乘以各分量的份数,即用180千克分别乘以1,2,12,就可以求出各个分量。
例4 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400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15分钟。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解法很多,这里只用按比例分配做。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效率

有多少学生?

按比例分配得到

例6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元,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之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之比是4∶11,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
分析与解:大客车、小轿车通过的数量都是与小客车相比,如果能将5∶6中的6与4∶11中的4统一成[4,6]=12,就可以得到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的连比。
由5∶6=10∶12和4∶11=12∶33,得到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10∶12∶33。
以10辆大客车、12辆小客车、33辆小轿车为一组。因为每组中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10×33-30×10=30(元),所以这天通过的车辆共有210÷30=7(组)。这天通过
大客车=10×7=70(辆),小客车=12×7=84(辆),小轿车=33×7=231(辆)。

练习8
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5∶3,周长是96米,求这块地的面积。
2.一个长方体,长与宽的比是4∶3,宽与高的比是5∶4,体积是450分米3。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多少厘米?
3.一把小刀售价6元。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3∶5;如果小强买了这把小刀,那么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9∶11。问:两人原来共有多少钱?

5.甲、乙、丙三人分138只贝壳,甲每取走5只乙就取走4只,乙每取走5只丙就取走6只。问:最后三人各分到多少只贝壳?
6.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5。已知他走平路的速度是5千米/时,他走完全程用多少时间?
7.某俱乐部男、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3∶2,分为甲、乙、丙三组,甲、乙、丙三组的人数之比是10∶8∶7。如果甲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3∶1,乙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5∶3,那么丙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多少?

第7讲 巧用单位“1”
在工程问题中,我们往往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在许多分数应用题中,都会遇到单位“1”的问题,根据题目条件正确使用单位“1”,能使解答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捷。

分析:因为第一天、第二天都是与全书比较,所以应以全书的页数为单位

答:这本故事书共有240页。

分析与解:本题条件中单位“1”的量在变化,依次是“全书的页数”、“第一天看后余下的页数”、“第二天看后余下的页数”,出现了3个不同的单位“1”。按照常规思路,需要统一单位“1”,转化分率。但在本题中,不统一单位“1”反而更方便。我们先把全书看成“1”,

看成“1”,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后余下的部分占全书的

共有多少本图书?
分析与解:故事书增加了,图书的总数随之增加。题中出现两个分率,
这给计算带来很多不便,需要统一单位“1”。统一单位“1”的一个窍门就是抓“不变量”为单位“1”。
本题中故事书、图书总数都发生了变化,而其它书的本数没有变,可以以
图书室原来共有图书

分析与解:与例3类似,甲、乙组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不变量是甲、乙组的总人数,所以以甲、乙组的总人数为单位“1”。

例5 公路上同向行驶着三辆汽车,客车在前,货车在中,小轿车在后。在某一时刻,货车与客车、小轿车的距离相等;走了10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过了5分钟,小轿车追上了客车,再过多少分钟,货车追上客车?
分析与解:根据“在某一时刻,货车与客车、小轿车的距离相等”,设这段距离为单位“1”。由“走了10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可知小轿
可知小轿车(10+5)分钟比客车多行了两个这样的距离,每分钟多行这段距离的

两班各有多少人?

乙班有84-48=36(人)。

136、
从甲地到乙地,先是上坡路,然后就是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9小时,从乙地返回到甲地共用7.5小时。求去时上坡路和下坡路分别为多少千米?
解:我们要明白此题中的一个隐含条件,就是上坡路程=下坡路程
路程一样,时间比=速度比的反比
所以上坡用的时间:下坡用的时间=下坡速度:上坡速度=35:20=7:4
总时间=9+7.5=16.5小时
所以上坡时间=16.5×7/11=10.5小时
甲乙之间的距离=20×10.5=210千米
此时我们按鸡兔同笼问题考虑
假设全市上坡,那么甲乙距离=20×9=180千米
比时间少210-180=30千米
那么下坡用的时间=30/(35-20)=2小时
那么上坡距离=20×(9-2)=140千米
下坡的距离=210-140=70千米
137、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快车以40千米一时的速度从甲开往乙,出发30分钟后因机器故障停车修理,这时慢车以30千米一时的速度由乙向甲驶来,已知快车修车需20分,问慢车出发多长时间与快车相遇
快车半小时行驶40×1/2=20千米
慢车20分钟=1/3小时行驶30×1/3=10千米
此时相距180-20-10=150千米
相遇时间=150/(40+30)=15/7小时
138、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若以60km/h的速度行驶,比预计时间提前1h;若以40km/h的速度行驶,则超出预计时间1h,求甲乙两地距离及预计时间。
解:设预计时间为a小时
60×(a-1)=40×(a+1)
60a-60=40a+40
20a=100
a=5小时
甲乙距离=60×(5-1)=240千米
算术法:
假设2次都是按照原定时间,那么第一次多行驶60千米,第二次少行驶40千米
也就是说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行驶60+40=100千米
两次的路程比=速度比=60:40=3:2=1:2/3
那么第一次行驶的路程=100/(1-2/3)=300千米
甲乙距离=300-60=240千米
预计时间=300/60=5小时
139、供电局的维修队要到30km远的地方进行抢修。维修工骑摩托车先走,15分钟后,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出发,结果两车同时到达抢修点。已知抢修车的速度是摩托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
抢修车和摩托车的速度比=1.5:1=3:2
那么二者行驶30千米这段路程用的时间比=2:3=2/3:1
15分钟=1/4小时
所以穆托车行驶这段路程用的时间=(1/4)/(1-2/3)=3/4小时
摩托车的速度=30/(3/4)=40千米/小时
抢修车的速度=40×1.5=60千米/小时
140、甲每小时行12千米,乙每小时行8千米,甲从东村到西村,乙同时从西村到东村,已知:乙到东村时,甲以先到西村5小时求东西两村的距离。
解:甲乙速度之比=12:8=3:2
甲乙的路程一样,那么甲乙的行驶时间比=2:3=2/3:1(路程的反比)
甲比乙少用5小时,那么乙行驶全程的时间=5/(1-2/3)=15小时
东西村距离=8×15=120千米
141、小王 小张 小赵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50、60、70 米,小王和小张同时从B地向C地出发,小赵则从A地同时向C地出发,追赶小王和小张,小赵在追上小王10分钟后才追上小张。AB两地相距多少米?
解:小赵追上小王10分钟追上小张,那么小赵追上小王的时候距离小张
(70-60)×10=100米
小王和小张产生100米距离需要100/(60-50)=10分钟
AB=(70-50)×10=200米
142、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在甲后面20米,如果甲乙两人的速度保持不变,要使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甲的起跑线要比原来向后移动多少米?
甲乙的路程比=速度比=100:(100-20)=5:4=1:4/5
也就是说乙跑的距离是甲的4/5
如果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乙跑100米。甲要跑100/(4/5)=125米
甲要退后125-100=25米
143、漂流队员用均速划着皮艇逆流而上,在A处小张不慎失落一包用塑料桶装的资料。20分钟后他们才发现,立即返回用原速寻找,在离A处2千米处追上。他们从失落到追上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解:20分钟=1/3小时
设漂流队的速度为a,水流速度为b
那么当漂流队发现时,距离资料袋的距离=1/3(a-b+b)=1/3a
此时是追及过程,速度差=a+b-b=a
那么追上资料需要的时间=(1/3a)/a=1/3小时
所以从失落到追上一共用了1/3+1/3=2/3小时=40分钟
144、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A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先出发40分钟后,B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结果同时到达。已知B的速度是A的速度的3倍,求两车的速度。
解:A和B的速度比=1:3
那么行驶相同距离的时间比=3:1
40分钟=2/3小时
A先出发2/3小时,二者一起到达,那么同时出发,B比A先2/3小时到达
所以B行驶全程的时间=(2/3)/(3-1)=1/3小时
B的速度=15/(1/3)=45千米/小时
A的速度=45/3=15千米/小时
145、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4:5在中途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这是货车的速度提高了20%,4小时后货车到达了A地,客车离B地还有1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远?
解:相遇后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4:5×(1+20%)=4:6=2:3
第一次相遇,客车行了全程的4/9
货车行了全程的5/9
相遇后客车和货车的路程比=2:3=2/3:1
货车行了全程的4/9,那么客车行了全程的4/9×2/3=8/27
那么AB距离112/(5/9-8/27)=112/(7/27)=432千米
146、A.B两地相距3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20分钟后相遇;半小时后,甲乙相距多少?
解:20分钟=1/3小时
那么甲乙的速度和=3/(1/3)=9千米/小时
半小时后距离=9×1/2=4.5千米
147、甲乙二人同时从AB二地相向出发,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8千米,二人路程比为3:2,甲走完全程用5小时,求乙速。
甲乙的路程比=3:2=1:2/3
那么甲走的路程=18/(1-2/3)=54千米
乙走的路程=54×2/3=36千米
甲的速度=(54+36)/5=18千米/小时
路程比=速度比=1:2/3
乙的速度=18×2/3=12千米/小时
148、张村离集镇有14千米,有一天弟弟从张村去赶集,当他走了两千米时,哥哥发现他少带了一样东西,立即以每小时八千米的速度去追,当哥哥追上弟弟后,又立即以原速度返回张村,当弟弟到达集镇时哥哥恰好也回到张村,弟弟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解:设弟弟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
弟弟行全程的时间=14/a小时
哥哥追上弟弟用的时间=2/(8-a)小时
哥哥此时行的距离=8×2/(8-a)=16/(8-a)千米
根据相同时间内,路程比=速度比
所以
16/(8-a):[14-16/(8-a)]=8:a
2a/(8-a)=14-16/(8-a)
2a=14×8-14a-16
16a=7×16-16
a=7-1
a=6千米/小时
弟弟每小时走6千米
149、A.B两港相距75千米,客船往返两港需20小时,已知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3倍,货船的静水速度是客船静水速度的2倍,那么货船往返两港需多少小时?
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3倍
那么顺流航行时间与逆流航行时间之比为1:3
所以顺流航行时间=20×1/(1+3)=5小时
逆水航行时间=20-5=15小时
客船的顺流速度=75/5=15千米/小时
逆流速度=75/15=5千米/小时
静水速度=(15+5)/2=10千米/小时
水流速度=(15-5)/2=5千米/小时
货船的静水速度=10×2=20千米/小时
货船往返两港需要时间:75/(20+5)+75/(20-5)=3+5=8小时
仅供参考

书店买吧~这个版本太多,自己去找核对~


元氏县15665465321: 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题(有答案全过程) -
储疤阿胶: 六年级奥数卷子一、计算(5*5=25分)1、4 9 16 25 (36) (49) (64)2、1 3 6 10 (15) (21) (28)3、2 6 18 54 (162) (486) (1458) 4、654321*123456-654321*123455=6543215、11111*11111=123454321二、填空题.(3*25=75分)1、小于...

元氏县15665465321: 谁有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和答案 -
储疤阿胶: 盼子飞教育六年级数学培优试题 姓名 分数 一、填空.(每题3分)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在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9.42分米,宽是()分米,面积( )平方分米.2). 一次数学测验只有两道题,做对第一题的有42人,做对第...

元氏县1566546532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奥数
储疤阿胶: 我想应该是这几类奥数题: (1)流水问题. 5、某人畅游长江,逆流而上,在A处丢失一只水壶,他又向前游了20分钟后,才发现丢了水壶,立即返回追寻.在离A处2千米的地方追到,他返回追寻用了多少分钟?(返回速度不变) 6、一艘轮船从...

元氏县15665465321: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储疤阿胶: 1.0+2+3+4+5+6+....+100=2+3+4...+100=(2+100)*99/2=5049 等差数列公式:(首项+尾项)*项数/2 2.第一个数等差,公差为1,第二个也是等差,公差为6,第一个数为:4+98=102、第二个数为2+98*6=590即第99个算式是:102+590

元氏县15665465321: 谁能给我找40题奥数题,要小学六年级的,+上答案最好!
储疤阿胶: 一、填空(共30分,每空1分) 1、2的分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在加上( )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为最小的合数. 2、(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3、正方体的棱长12厘米,,如果棱长扩大2倍,则它的...

元氏县15665465321: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解答
储疤阿胶: 小明与小芳路程的比是(1+1/5):1=6:5 小明与小芳时间的比是1:(1+1/8)=8:9 小明与小芳速度的比是:6/8:5/9=27:20

元氏县15665465321: 小学生六年级奥数题 -
储疤阿胶: 1、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全长的百分之二十,第二周挖了全长的八分之三,这时超过中点一百二十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2、 有一些糖,每人分5块多10块,若现在人数增加到原来的1.5倍,那么每人4块就差2块,问共有多少人和多少糖?...

元氏县15665465321: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要带答案!) -
储疤阿胶: 不同的地方题目都不同的,我先随便给点吧 题1、营业员把一张5元的人民币和一张5角的人民币换成了28张票面为1元和1角的人民币,求换来的这两种人民币各多少张? 题2、有一元,二元,五元的人民币共50张,总面值为116元,已知一元的...

元氏县15665465321: 小学6年级奥数题答案
储疤阿胶: 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40÷2=20厘米 圆锥的体积是 20*20*3.14*0.5=628立方厘米 圆锥的底面面积是 (10÷2)*(10÷2)*3.14=78.5平方厘米 圆锥铸件的高是 628*3÷78.5=24厘米

元氏县15665465321: 六年级同步奥数题
储疤阿胶: 1.甲每天做1/10 乙每天做1/15 丙每天做1/20 假设三人一起做,则六天一共做 (1/10+1/15+1/20)*6=13/10 这样多出了13/10-1=3/10 显然多出来的就是实际上甲没做的 (3/10)/(1/10)=3 所以甲一共工作了6-3=3(天) 2.甲每天做1/20 乙每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