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4)

作者&投稿:阎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

  “敬”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也不少,多于“忠”出现的次数。“敬事而信”(1.5),“为礼不敬”(3.26),“居敬而行简”(6.2),“君子敬而无失”(12.5),“执事敬”(13.19),“修己以敬”(14.42),“行笃敬”(15.6),“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事思敬”(16.10)。

  “敬”在《尚书》里就多次出现。《盘庚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洪范》:“敬用五事”。《君奭》:“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往敬用治”。《大禹谟》:“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太甲下》:“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敬”在《左传》里也是多次出现。《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成公十三年》:“敬,身之基也。”《襄公二十八年》:“敬,民之主也。”《襄公三十一年》:“敬慎威仪,惟民之则。”《昭公六年》:“临之以敬”。

  以上这些“敬”都是指为政者的个人修养,为政者对待事情、对待别人的态度,而不是要求别人敬己。

  《国语·周语下》:“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国语·齐语》:“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这里所讲“敬”则为“敬百姓”。《中庸》里也说“敬大臣也”。

  “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可见,“敬”并非单指下对上的态度,而是每个人对他人对事情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自身的修养。任何一个人,在他人面前,保持自己恭敬的言行,就是敬他人了。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国语·晋语五》)敬就是德、仁的体现,所以,有了恭敬的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下》)下对上要敬,上对下也应该敬,是对等的。

  孔子说“礼,敬为大。”(《孔子家语·大婚解》)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礼要求人有恭敬之心,这是执行礼时最重要的。

  子产和晏子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两个人,在《论语》里孔子提到他们时都讲到他们的“敬”:“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

  “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士庄子曰:‘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左传·襄公十年》)身负重任的人行为不敬,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同样,还有“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其为君也,淫而不父。侨闻之,如是者,恒有子祸。’”(《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左传》里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说敬是“身之基”“民之主”。

  “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礼记·哀公问》)君子尊敬妻子、尊敬子女,身体是父母给的,能不认真对待吗?自身不恭敬就是伤害父母。所以,一个人应当无所不敬。

  孝

  《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荀子的定义是:“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

  《尚书》里的“孝”也是同样的意思:“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太甲中》)“孝养厥父母”(《酒诰》),“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君陈》)“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伊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孝,德之始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一个人如果都不爱生养自己的父母,他还会爱其他人吗?统治者为了权和利而父子兄弟相杀,这样的统治者能关心老百姓吗?所以说,一个人爱父母兄弟,是他以后能实现仁道的基础,因此,孔子对统治者尤其强调孝:“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孝慈,则忠。”(2.20)

  “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怎么善事父母、怎么尽孝呢?孔子弟子也常问孔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2.21)孝就是不要让父母担心;孝就是要敬养父母;孝不仅要为父母做在前吃在后,更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愉快的神情。这些都体现了子女内心对父母的爱。

  那么,孝意味着唯父母是从吗?《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忠。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忠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这里已经给出了答案,孝不是唯父母是从,义不当从则不从。

  《孔子家语·六本》:“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

  由上可见,孝不是简简单单的唯父母是从,而是从爱父母出发,体谅父母,保护父母,使父母不犯错、不陷于无礼,自己行为符合礼,并引导父母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爱父母怎么能让父母陷于不义无礼违法呢?听从父母错误的建议作了错事而使人知道此父母无礼,怎么能算孝呢?纠正、消除父母的错误才是孝。孝哪里是“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呢”。

  《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

  孟子说:“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曾子和孟子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孝的含义,孝并非指待在父母身边服侍供养,而是要比这宽泛得多。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都会影响到亲人,所以,这些行为都属不孝,这就要求人在任何时候谨慎自己的言行。孝在这里其实成了规范人的行为的一个尺度,它作为行为规范的尺度与礼或法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后者是着重于用外在的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而孝则是要求人从内心对父母的爱出发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人不仅守了法,也不会产生精神的虚空。

  二、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1、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这里正说明了道、德、仁的层次关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天地自然才没有喜怒哀乐,对万事万物同样的对待,而没有偏爱,或者说天地没有爱,这是“中”,“中”就是天道的状态。人总是会有喜怒哀乐的,如果以自然道的“中”作为标杆,喜怒哀乐能不违反自然,就是“和”,这是效仿天道的人道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人道是明王圣人治国的最高目标,目的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德是实现生民之道这个最高目标的基本路线,其核心是中和正,目的是生民。仁是实现道和德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爱和公正。仅仅有仁还是达不到德,必须有知和勇作辅翼,可以说知是达成德的方略,勇是达成德的保障。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在各个方面自觉符合道、德、仁,那他所行就是义;但是,并非大家都能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合义,为了便于大家的行为有所依循,根据仁这个原则制定了礼,礼就是具体的规范、规则、准则,有针对各种情况的实施细则。

  正因为道是最高目标,所以,它是用来立志的,如“士志于道”(4.9)、“至于道”(6.24)、“志于道,据于德”(7.6)、“可与适道”(9.30)、“人能弘道”(15.29)、“信道不笃”(19.2)。

  德是基本路线,所以,它是可以引导人遵守的,如“为政以德”(2.1)、“道之以德”(2.3)、“君子怀德”(4.11)、“德之不修”(7.3)、“据于德”(7.6)、“执德不弘”(19.2)。

  为了容易理解,现在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关系:把人类比做一个人,道就是要让人健康地生存;德就是实现道的路线,在这里是用什么方法使人保持健康的身体(比如饮食均衡);仁就是按照饮食均衡的路线来吃东西,包括吃的方式、吃的内容要符合路线;自觉地按照“德”和“仁”就餐而获得了均衡的营养就是义;为了大家更便捷地按照饮食均衡来就餐,不需要天天每吃一次都要考虑衡量营养搭配情况,以仁为原则制定了礼,在这里就是营养均衡的食谱(这就具体到用什么食物、如何搭配食物、如何烹调、火候如何等等),所以,礼比仁更具体、更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按照食谱就餐也是义。能判断怎么做是均衡的就是知,能坚持就是勇。

  进食而不知道是为了使身体健康、不知道要饮食均衡、不知道以饮食均衡为原则就餐、不知道如何将饮食均衡的原则用于自己的饮食、不按照营养均衡的食谱用餐、或者追求口腹之欲等,这些做法都会有害身体健康,严重的就会得暴疾身亡。

  同样,一个国家,如果不以生民爱民为宗旨、不了解生民爱民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使民获益、不按照生民爱民为原则制定法律规章制度、不按照这样的法律规章制度办事,各级统治者强取豪夺、与民争利、追求自己享乐、制定的规章不是为了使人民获益而是使强取豪夺合法化,那么,这个国家就必然要生病。所以说“治乱在庶官”(《尚书·说命中》),“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一个国家是治是乱取决于官僚集团的行为如何,为了避免国家之败,为了避免官邪,就要选择经过学习、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来为国家服务,即“官不及私昵,惟其能。”(《尚书·说命中》)

  2、知仁勇的关系

  典籍里有多处把知仁勇三者并举,或其中两者并举。

  (1)三者并举的如: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14.28)

  “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动无令名,非知也。”(《左传·定公四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仁与知并举的有: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15.33)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17.8)

  “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礼记·祭统》)

  “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家语·三恕》)

  “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孔子家语·颜回》)

  “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孔子家语·王言解》)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孔子家语·问玉》)

  “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孔子家语·屈节解》)

  (3)仁与勇并举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4)知与勇并举的:

  “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左传·文公六年》)

  “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左传·成公十七年》)

  “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有勇也就是才能坚持为善不移。知与仁结合、勇与仁结合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仁知勇三者是并行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忠信敬、孝慈悌恭

  “忠”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中正。

  信,指交往的内容言论是否真诚。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如果符合仁义,能够坚守都叫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敬,指交往时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现在举止态度上。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孔子家语·儒行解》)“敬让以行”(《礼记·表记》)“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信”与“敬”的区别。

  《左传》里忠信或忠信敬并举的有: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文公元年》)

  “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成公九年》)

  “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襄公二十二年》)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昭公元年》)

  “‘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诗》曰:‘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昭公二年》)

  “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昭公六年》)

  “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昭公十二年》)

  忠信敬是对所有人与人相交往时的要求。

  “忠”又用来指下级对上级的中正,长辈对晚辈内心的仁爱专门用“慈”表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专门用“孝”表示,兄对弟的友爱为“悌”或“友”,弟对兄的敬爱为“恭”。君对臣没有专用词,君对臣必须“敬”。

  “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文公十八年》)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昭公二十六年》)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孔子家语·弟子行》)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孔子家语·贤君》)

  “忠信,礼之本也。”(《礼记·礼器》)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忠信敬孝慈悌恭等都是同一层次,以德对待下级就是敬,以德对待上级就是忠,以德与一般人相处就是信,以德对待家中长辈就是孝,以德对待子女就是慈。忠信敬又指任何人与人交往时的内心、言行、态度符合道德仁义礼。

  4、道德层面的五种人

  根据个人是否用道德仁义礼来修身及以此修身的程度,孔子把人分为五种,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和《荀子·哀公》里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谈到这五种人: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道善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于形骸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卑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简单地说,言行都不合礼没有道德追求的人为庸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道德但能够坚守礼的人为士人,能够达到仁义的人为君子,能够达到德的人为贤人,能够达道的人才能称为圣人,“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智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荀子·君道》)这也是理想人,是最高境界的人。

  天道的状态是中,它是人类学习的标杆。天道让人从天道的中的状态里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人,赋予每个人一个命(一个机体),并赋予人各种潜能,这就是天命和人性。

  人类效法天道的中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和,它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人道,一个人能做到和就是圣人,人道在政治上的目的是生民。

  要达到人类的最高目标,有一条基本路线就是德,它的核心是仿效中即中庸还有正,一个人能这样做就是贤人,德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仁是基本原则,核心是爱和公正,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君子。

  根据基本原则制定了各种准则、规则、规范,也就是礼,来指导人的行为,一个人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就说他的行为是合义的,义相当于现在说的正义。仁义礼在政治上的目的仍然是生民。

  有一些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礼就没有规定这些事该怎么做,这些事该不该做、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权,权的依据是道德仁义,即爱、公正、正义,判断正确了、做正确了,这样做就是合义的。

  要想达到德只有仁还不够,还需要知和勇两个辅翼支持。知是达到德的方略,勇是达到德的基本保障。有知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能权。知代表理解力、判断力,包含各种知识,勇代表力量和毅力。对于国家层面来说,知包含科学技术,勇可以对应于军队,代表力量。

  一个人虽然道德上做得好,如果没有智能辅助,也就只能做到君子,君子同时具备智慧和勇气才能成为贤人,即一个人要成为贤人必须兼具仁知勇三者。没有勇的支撑,仁也不能长久,自然谈不上德,所以说,勇是达到德的保障(“保障”出处:“且成,孟氏之保障也。”(《左传·定公十二年》)。仁知勇三者的关系可以对应现在西方哲学里说的情感、理性和意志。

  《论语》《礼记·乐记》里多处礼乐并举,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2),故乐也在仁下,与礼并行。根据《礼记·乐记》,乐的核心是和、同。

  人在与任何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及做任何事都应该恪守忠、信和敬,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

  人按照各种规则去行动,那么利就在其中了,即“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稳固,所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14.13)。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合法经营,这样获得的利益才能保持长久。孔子是要求统治者制定好让老百姓可以获益的各种规则,而老百姓按照规则来经营获益,这就是“见利思义”。 ;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简称儒学,是以“仁”“礼”为核心,以德学为主体,以济世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主要奠基者孔丘、孟轲、荀卿。(按:德学,即修身思想,详见下文。)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在先秦便是显学;“独尊儒术”后,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愚以为,要想真正理解儒家思想,必须将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答案】:B、C、D 【答案】BCD。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CD。

周公建构的思想体系是哪家的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的思想体系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周公的思想体系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代表有谁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儒家思想介绍 儒家是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较有影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

惠子的思想体系
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由什么构成?
由一定的阶级基础构成。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惠子的思想体系
《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②即分析物理的10 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 )。
【答案】:B、C、D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具有:(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怎样的? -
自明硝普: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礼为出发点.他认为礼治是社会得以安定的必要保障,惟有实行礼治才能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他认为春秋时期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已,其...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生平及思想简介及其作品 -
自明硝普:[答案] 孔子 生平: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中心思想 -
自明硝普: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爱. 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
自明硝普: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思想 -
自明硝普: 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1〉 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2〉 孔子的...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别说出
自明硝普: 政治思想:“仁”和“礼”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学礼,无以立.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临泽县18210215976: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自明硝普: 主要内涵:“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
自明硝普: 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①多数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②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说来,凡是肯定孔子积极作用较多的,都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则多强调礼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③仁和礼二者在孔子那里是一对范畴,仁和礼共同构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庸.认为孔子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被中庸所制驭着.⑤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来概括.教材取第一种观点.

临泽县18210215976: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
自明硝普: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