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牌坊》:那些从牌坊里走出来的女人,解冻了整片山村

作者&投稿:字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余秋雨把《牌坊》放在了《文化苦旅》的第一篇,讲述了自己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的因由。

01

牌坊,自古有之,起源于汉朝,成熟于唐、宋,到明、清时登峰造极。它的种类也很多,但在余秋雨的家乡,牌坊,单指"贞节牌坊"。01

"贞节牌坊"是为那些已经过世的,生前做到"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女人立的。而能立牌坊的条件,极其苛刻。

例如,男女订婚之后,没成亲之前,男方死了,女方要以死明志,即使两个人连面都没见过。或者,女人死了丈夫,有人上门提亲,提了三次,女人便要悬梁自尽,以示清白。

只有这样,才有机会给自己立一块"贞节牌坊"。说有机会,是因为光满足条件不够,还要逐层上报,最后由"乡绅工会"决定。

村子里的这些牌坊中,最老的已经有500年了。 500年来,这些牌坊下埋葬的,不只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还有这些女人几十年的青春。

02

因为"贞节牌坊"被人推崇,连带着能砌凿牌坊的工匠地位也很高。

牌坊石匠潘木公就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人。

这天,潘木公受人邀请,去砌凿一座新的牌坊。砌凿墓碑的小石匠听说后,特意在路边的牌坊下蹲了一整天,想要和潘木公请教个问题。

因为和盗墓贼有些牵扯,小石匠发现,所有立了牌坊的女人,墓里都是空的。他想问潘木公,那些女子是不是都有造化,只要潘木公为她们造了牌坊,她们就上天了。

潘木公听了他的话,默默地抽了一袋烟,嘴里虽然疑问,心里却是明白的。

那些立了牌坊的女人,是在父亲的护佑下,假死脱身,从吃人的"礼教"中逃了出去。 那些父亲,让女儿从牌坊中走了出来,希望她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些女人从此改头换面,用和亲人的永久离别,换来新生。

她们曾经是躲在尼姑庵里的尼姑,现在是给村里带来知识的女教师。

03

这些女教师,让整片山村都活了过来。

她们带着乡民修修补补,请人做了课桌椅,生生把一个破败的尼姑庵,变成了小学校。

潘木公还主动给学校造了一个石门——一座崭新的牌坊。

女教师们辛苦招生,挨家挨户地劝说。一开始招来的都是男孩子,她们也不气馁,尽心尽力地教授知识。

一点一点地获得了乡民们的认可。

后来,终于有个叫河英的女学生来上学了。因为家里离得远,上学需要翻座山,所以总是扎着一方红头巾,为了能让妈妈和老师看到自己是安全的。

慢慢地,这方红头巾成了一个信号,一个督促孩子们上学的信号。男孩子们不再赖床,女孩子们也都愿意来学校上学了。

两年后,学校里男女生的比例,竟也达到了2:1。

这些女教师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们用自己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女孩子掌握知识,拥有可以走出山村的能力。

04

波伏瓦曾在《第二性》中提出三个女性解放的途径:

第一,女性只有在社会上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成为知识分子;

第三,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女人成为主体而不是客体;

余秋雨笔下的女教师们,正是用这三种途径实现了自我价值。

她们摆脱了压在自己身上几百年的"贞节牌坊",摆脱了封建社会中父权统治下,对女人的绝对占有权,不再是男人的附庸。

她们不仅自己掌握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教导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女孩子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正如余秋雨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她们是"在大地还在沉睡时悄悄出现的熹微晨光……它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


《文化苦旅》中“牌坊”是什么东西?
1、简介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2、文章简析 《牌坊》借助于含蓄的象征、巧妙的暗示、贴切的比喻,曲折隐约地表...

余秋雨的“牌坊”一文,他是想表达什么感情??
旧的世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必然性

余秋雨的成名作是?
①余秋雨的成名作是《文化苦旅》。②《文化苦旅》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

何谓“文化”?何谓“苦旅”?
于是,柔弱如余姚乡村那些娴雅的女子,背负不起沉重的牌坊,将平素的贞静温婉,化作家乡村头的寂寂空坟,化作异乡琅琅的书声或幽幽的梵唱(《牌坊》);坚强如太湖和长江孤舟上的苏轼,毅然饮下“独以名太高”的苦酒,从容潇洒地完成了从政客到墨客的华丽转身(《黄州突围》)……平凡也好,伟大也罢,...

有关余秋雨的故事
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五月二十三日在其新浪博客发表《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一文,通过与记者对话的形式宣布“给四川灾区捐款二十万元”,并表示今年“还有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籍》出版,应该会有不少稿费,到时候再捐”。 2009年6月萧夏林指控余秋雨自称的向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一事为...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牌坊》是在老爸书桌上翻阅《文化苦旅》的时候。说真的,第一遍是完全没有读懂,不知道他那字句间淡淡忧伤的为何而来的?更不知道那引用《热冰》一段是何用意?烦躁了,也就没了兴趣,直到我第二次触摸到它…… 它突兀地放在我的书架上,很明显,这不是出自于我的自愿,但我还是自觉地拿起那本书认...

余秋雨的作品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再读《文化苦旅》
所以,多年以后,秋雨先生踏上英伦的土地,在大英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到敦煌文物的时候,一如历经风霜的失孤母亲,见到了多年未归的游子那般亲切而又哀伤。      在新版《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调整了排文顺序,把《牌坊》放在了第一篇。那是在作者的故乡,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

余秋雨的《秋雨散文》这本书都包括他的那些作品?知情的透露下?谢谢喽...
牌坊 老屋窗口 庙宇 家住龙华 龙华小记 三十年的重量 大伯公 沈老 这里真安静 上海人 华语情结 废墟 夜雨诗意 藏书忧 后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写于《文化苦旅》之后,《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之前。该书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

秋雨散文的目录
集《山居笔记》、《文化苦旅》之精粹目录《么文化苦旅》自序《山居笔记》小引《文明的碎片》题叙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流放者的土地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青云谱随想笔墨祭千年庭院寂寞天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庐山札记皋兰山月沙原隐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三峡脆弱的都城天涯故事乡关何处信客酒公墓牌坊...

霞山区15893699510: 吴江船读后感 -
赏咱维百: [吴江船读后感]从最开始,我的心就已被作者文笔中高远的意境和极致的美感彻底征服,美在这一段的文中被渲染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阳关雪》,《沙原隐泉》和《都江堰》这几篇里,对景物和内心描写简直美的让人窒息,美的无法比喻,...

霞山区15893699510: 余秋雨的《牌坊》是什么思想感情
赏咱维百: 他的意思是女人是痛苦的,被人们古代的文化所欺骗,为了仅仅的一个烂牌坊就牺牲了一生的幸福.

霞山区15893699510: 余秋雨的《牌坊》里第一段 童年时代的作者对牌坊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赏咱维百: 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单调的生活状态和孤寂凄苦的心态,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封建礼教扼杀青春、摧残美好的罪恶,对压抑妇女的封建糟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出了震聋发聩的人性解放的呼声.

霞山区15893699510: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 -
赏咱维百: 以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对比,增强文章表达无耐和悲凉的效果,美丽的女性和牌坊的寓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余教授还在世,可以请教一下他,他自己的文章,肯定自己会知道

霞山区15893699510: 庙宇 余秋雨读后感 -
赏咱维百: :《牌坊》、《庙宇》、《老屋窗口》,我们可以把他们叫作余秋雨的“童年三部曲”,主要是记录余秋雨童年的故事的,说他们是散文,更像是小说、故事. 文章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家乡贫困闭塞的面貌. 这里盛产杨梅,但信息闭塞...

霞山区15893699510: 文化苦旅寺庙读后感 -
赏咱维百: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

霞山区15893699510: 救急:余秋雨 文化苦旅其中3篇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
赏咱维百: 读《文化苦旅》有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

霞山区15893699510: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提到了多少先写被历史遗忘的名胜古迹
赏咱维百: 余秋雨热曾经席卷过整过中国,他对中华5000年厚重历史的感性解读为尚不熟悉这种散文风格的国人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可是,随着而来的,是余秋雨历史散文的批量化...

霞山区15893699510: 余秋雨 庙宇 主要内容 50字以下 -
赏咱维百: 以老家的庙宇在近代风云激荡中的升沉荣辱为线索,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共存﹑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索解… …表达了对历史深沉的无奈和感叹.

霞山区15893699510: 难忘那段最迷惘的时光 作文 -
赏咱维百: 白鹭在田间起起落落,微风拂过荷叶摇曳不已,走在乡间就如一只轻快的小鸟.凉风习习,浮于肌肤觉得每个毛孔都充满了淡淡的青草味儿. 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亲切,还没来得及看够,就转弯进了村庄.穿过古朴牌坊,沿着古祠墙角而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