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的理论

作者&投稿:主父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


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问题:人类必须依靠头脑意识,才能学习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啊,以佛经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头脑意识?

答:举个例子,你自己去体验。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门。
要打开门,必须有钥匙。
于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类似于钥匙的东西。
摸索着,探索着,试验着,终于将面前的门打开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钥匙,打开了眼前的门。
此后你绝对会相信,只有找对了钥匙,才可以打开门。
钥匙对于开门,是必须的,离开钥匙就无法开门。

钥匙与开门,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浅显易懂。
你绝对地,信任这种关系,你无法“不信任”开门必须要有钥匙,这个论点与逻辑。

注意,钥匙能开门,开门必须有钥匙。
这个事实现象,逻辑推论,所建立的基础,是——黑暗。

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你的头顶、身后,脚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灯。
聚光灯照耀中,你所处的空间内,没有半点阴暗,包括这扇门。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门,展现出它真实的样子。
原来,你面前只有,这一扇孤零零的门。
门的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墙壁也没有房间,更没有门背后的通道。
仅仅是一扇,孤零零、独自竖立着的木门。

你可以随意地,从木门旁边擦身而过,也可以从木门下面钻过去。
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越过这道门,因为在木门周边都是虚空。

门,对于你的前行,根本构不成障碍。
请问,此刻,你用来开门的,这把钥匙有何用?

开门人比喻自我,钥匙比喻意识,木门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灯光比喻觉性。

本性移离而有觉性,觉性眯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灵感知呈现。
心灵感知,聚合六根色尘,在心愿与意识之间,投射出我们认知的世界。

心灵存在感的体验,投射出我们眼前的空间。
心灵对存在的觉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态演化。
也就是随空间移动,而幻觉形成了时间波动。
时间牵引心灵觉知,觉知被空间变化所牵引。

就形成了,在无尽深邃的,无限延伸的,时空交错之中。
能认知时间,感知空间的——心灵认知。
认知,是觉知的衣服;觉知,是认知的本质。

在浩渺无限时空中,心灵“觉知”,随着对存在时空,具体的细分体验。
而形成了无量细腻分别念,与无限细腻感知习气。
分别妄念牵引觉知,形成了认知的主观意志。
感受习气塑造觉知,形成了认知的感受体验。

认知,被主观意志带动,形成了“自我意志”。
认知,被感受体验固化,塑造出“自我愿望”。

因为“自我”,而有“我的”。
我们一生的命运,是自我所投射的“记忆”。

被“自我”心愿主观,所牵引的认知,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可以脱离身体器官,脱离大脑思维,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头脑”,仅仅是心灵“自我意愿”的,具体表达与延展。
因为头脑意识源自于心,所以我们无论思考什么。
在思维观念中,都带有认知记忆,与感知体验的成分。

比如说“望梅止渴”,比如说“杯弓蛇影”,比如说“疑邻盗斧”。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任何观念,都受到心灵感知体验的左右。
而心灵体验感知,也会随意识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有所增减。

而在心愿与意志之间,
传递信息,分析概念,体验感受,作出判断的“确认”,
就是“自我”。
自我,从根本上而言,是心灵迷茫的产物。
当心灵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寻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环境中,世界就真的成为了,障碍我们见证“自性”之迷幻。
或者说,意识思维是心灵愿望的延续。
意识对世界的思考,延展着心灵,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于是,站在世界大门前,摸索意识钥匙,企图开门的心灵。
试图以开门前行探索未来,来获取心灵维护存在感,持续性稳定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点燃了内心深处,觉性原始之光。
觉光开启生命智慧,光明由内而外,普照我们的精神与肌体。
就类似于,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间从四面八方,点燃了无数一万瓦特的聚光灯。
强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觉照中,世界有相无体。

于是,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赖,这个现实物质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发现,眼前的木门可以随意穿越,并无阻碍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开门的钥匙,就成为了无用之物。
此刻,被开启的门,本无取舍并无挂碍。
此刻,思索的意识,就成为了废弃障碍。
此刻,门前的自己,本来虚幻自在解脱。

光中无暗,是“空中无色”,在觉性普照中。
想要开门的心愿,探索门锁的认知,开启门的意识钥匙,以及被开启的世界之门。
都成为了有相而无体的“错觉”,错觉是正觉的“移位”。
在错觉之中,无有分别,不予取舍,落落清净,如如不动,即不可言说的“觉性”。并没有实有的觉性可以被“获得”。当错觉熄灭,幻觉本无生。本无生灭,本无沾染,本无来去,名正觉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1、自性(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自我(self),是四大原型之一。人的精神或者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是一种体现心灵整合的原型。在荣格学说中,有两个“自我",分别是意识自我(ego)和原型自我(self),《人格心理学》一书中将self翻译成“自性”,以示区别。
2、本体(英语:Noumenon,发音: /ˈnuːmɛˌnɒn/),哲学名词,意指不必用感官就能够知识到的物体,或事件。它与现象是两个相对的名词,是形而上学中重要的议题。研究本体的学问,称为本体论。康德称本体为物自身(德语:das Ding an sich ,英语:thing-in-itself,又译为物自体)。

扩展资料:

荣格认为,在中年以前自性原型可能根本就不明显(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必须等待自我的成熟)。自性原型以某种程度的完整性开始显现的同时,人格也正在通过个性化获得充分的发展。
自性是人格的中心,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在它四周其他系统像星座一样将其围绕,相互集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人格统一、平衡和稳定。形成统合的人格,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具有全然、合一的感觉,是人生的目标,人们都奋力以赴,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等到人格结构中的其他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分别独立以后,才能达到自性。
因此自性往往要到中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觉得有“分裂”感、有冲突和焦虑,就说明自性的整合还不完全,功能没有良好地发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着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2.自性之用为善良:佛性可产生一切,均不离它不执着于一切的本体,所以通常将自性的功用称为幻化、妙用。由于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万物在形象和特征上有所差别。
3.自性之性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须在忍性(即顺从外界机缘)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同的忍性(即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产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体现出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为自性之性。如果此时海不忍耐,而是与风作对,则海面就可能不会起浪,因此,海产生浪的行为对风来说是善的。风就叫海生浪的外缘,外缘简称缘,即客观条件。整个宇宙及宇宙之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构成的。
上述四种道理,称自性之理。明上述四种道理为开悟。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什么?
1. 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2. 在口唇期,婴儿的生命第一年,性本能主要表现为对口腔的兴趣。3.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至三年,性本能转移至肛门区域,儿童对排便过程表现出浓厚兴趣。4. 性器期发生在生命的第四至七年,性...

第一篇:性革命的基本理论
性革命的理论先驱:赖希的思想探索 赖希,这位奥地利-德裔的心理学巨擘,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动物的性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的生物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石。一战后的维也纳大学,他投身医学研究,与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交流促使他投身精神分析运动,并最终选择加入共产党,引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性的理论实践——人是女人
社会对女性的认知,远非生理因素所能界定,而是多元性别理论的交织。女权议题深入探讨,现实中的女性权益却面临重重挑战。性别议题的复杂性暴露在性别迫害事件中,平权主义观点纷繁多样:一种观点强调女性的自立自强<\/,认为女性应当承担起自我提升和改变命运的责任;而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对弱势女性的保护,...

什么是性本能?如何理解性本能?
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其心理学体系的基石,它深入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机,从口欲、肛欲到生殖欲,揭示了人类性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将性视为“能量”,弗洛伊德解释了神经性症状的成因,认为它们是性本能压抑后的表现。这种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因为它将性本能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底层机制联系起来。总的...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生本能的展开。根据生本能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是生命的第一年,生本能集中表现在口腔。肛门期是生命的第二、三年,生本能集中表现在肛门,对大小便特别感兴趣。性器期,...

性假设理论包括哪些?
性假设理论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及复杂人假设。1、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

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与性本能@三七读书会
弗洛伊德关于性的理论:是他的学说基础之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概论》一书中说,他的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现象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 第二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弗洛伊德所讲...

精神分析理论包括
一、潜意识理论 1、潜意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理论,后被用于解释犯罪现象。认为人类生而具有一种能以多种方式满足性欲的本能,在人的幼儿阶段,性欲是弥漫性的。2、表现为人天生富有的侵略性、破坏性和性欲要求,人“都有犯罪的倾向”,发挥出人自身的控制...

性本恶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荀子。“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

性行为在伦理学上的基本评判有三种看法
性行为在伦理学上的基本评判的三种看法的:禁欲主义观点、开明主义观点、中庸主义观点。1、禁欲主义观点:性行为只能在婚姻制度内进行,婚外性行为都属于不道德。这一观点强调性行为必须建立在对婚姻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上,性欲应受理性和伦理的约束。代表理论有柏拉图的理念等。2、开明主义观点:性行为本身是...

东宝区17717736389: 古今中外,哲学思想有哪几类? -
孙霄澳普: 哲学大致分下来,不过这几个类别:1、有神论.其中又分多神论与一神论,两者都可分为人格化的、非人格化的.典型的是梵我思想,是综合性的.梵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为而无不为,不可思议又随时表现,一切表现就是梵本身....

东宝区17717736389: 心理学中的自我和自性是什么意思 -
孙霄澳普: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 的理念: 人是潜在完整的,人是无穷神性的一小片.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容纳自性.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讨厌自身.自性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荣格用炼金术、诺斯替教和基督教文化、占星术等来证明自性是心灵的总体,完整性就是自性的特点,而基督就是自性的象征.他明显受到了东方的佛教、印度教的启发,试图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佛教里的“空”——包含并超越二元对立的,人类心灵的起源及进化的终点.所以,自性不是那一个人的,并不存在这个某一个人的自性,只存在某一个人的自性化过程

东宝区17717736389: 请教:真如自性是永恒不变呢?还是生灭无常? -
孙霄澳普: 真如自性一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尽相同的所指. 一般来讲,中观学者认为的自性,是指以万物拥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某种本质特征或者拥有某种永恒不变的基本粒子这样的思想,因此予以批判,认为一切宇宙间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

东宝区17717736389: 自性和本性的区别
孙霄澳普: 自性和本性在佛学意义上没有区别,实际上指的都是一个概念. 自性,是佛教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中各个派别都讲自性,但赋予的内涵不一样.早期佛教...

东宝区17717736389: 无极与自性的异同点 -
孙霄澳普: 相同点:都是无有形色,在法相上都是“空相”.都是常住不灭的.都是能生万法的.都没有自主性,不会起心动念去做主;都不能自己了知自己的存在.正因为有这些共同点,所以,无极(道),是现存外道中最接近法界实相(自性)的理论...

东宝区17717736389: 什么是自性?
孙霄澳普:自性是指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自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它是离开一切形状、颜色,不可把捉的.虽然不可把捉,但他是在我们的内心存在.

东宝区17717736389: 自性是什么? -
孙霄澳普: 简单的说 自性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佛性即自性 灵光独照 灵明洞彻 不染一尘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具足一切智慧 圆满一切功德福报 湛寂常恒不动不摇 常住不变 包含万物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佛...

东宝区17717736389: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
孙霄澳普: 这个问题很好,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佛学话题.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首先,在法相...

东宝区17717736389: 什么是唯识学中的三种自性和三种无性 -
孙霄澳普: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何谓唯...

东宝区17717736389: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有哪些区别,以及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
孙霄澳普: 你好这位朋友,在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s)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