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儒家的“五常”思想?

作者&投稿:毅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和儒家思想有哪些密切的关联~

东汉的儒家和现在的儒家是2个不同的概念,受当时生活条件,和环境。影响下,一般读书人是没条件看全四书五经(买不起书,当时竹简也纸张是很珍贵的),也就产生了只正对某一本去研究学习的情况。所以也就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派系,所以当时的学术氛围是很开放的,可以相互讨论和辩驳,相互取长补短。所以东汉的儒家还是一个确定自身体系发展时期。
同时那个时代也是士族的时代,讲究的是天人感应说,士族效忠皇帝、寒门效忠士族。人和人之间是有明确等级界限。明面上讲的是人治,但骨子里确是法制。同时也提倡家族血脉,家国天下的思想。也就是当时的一些大儒,不能重儒学思想出发而是要从家族的利益去考虑问题,而不得不去改变真正儒家的一些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儒家的发展。
虽然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儒也只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宗教形式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可谓诚孝。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观点立场与儒家文化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基本观点是“尊刘抑曹”,下面笔者试着追溯其源。《论语·侍坐章》中孔子面对学生各言其治国之志时,明确提出了“治国以礼”。“礼”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规则,是为规范各阶层的行为而制定的制度。发展到后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观念。

“尊刘抑曹”的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乃汉家之天下,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人不能心怀不轨,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基于此,卖草鞋的大耳郎因有皇族血统,便被人所尊奉,称之为“皇叔”,自己也抓住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四处宣扬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也正因为如此,儿子篡了汉家之位,有廓清道路嫌疑的曹操,虽然对国家稳定做出重大贡献,却被骂为“汉贼”“奸雄”。

二、人物塑造与儒家文化

(一)诸葛亮

郑振铎先生曾经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的确,《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或者孙权,而是诸葛亮。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两者相结合掌握大权的忠臣。《三国演义》既然以蜀汉为正统,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

第四十三回中说他:“上可仰瞻于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治天下如磐石之安,立功名于青史之内”,其形象也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可以说,他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二)关羽

孔子要求人“言忠信,行敬笃”,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也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而云长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忠”。他还嫉恶如仇,有“上报国家,下黎庶”的抱负。他也忠肝义胆,杀恶霸、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真是“玉可碎不可改其志,竹可焚不可毁其节,身可殉名可垂于竹帛也。”他也勇猛无敌,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

(三)刘备

1.仁德。玄德乃明君的典范。他出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新野理政,儿歌传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每次溃逃之时,总是不忍弃百姓而去。在荆州之时,单福教他破解的卢马妨主之法,他便忿然作色。

2.忠义。桃园结义其誓词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安慰张飞时曾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可谓义字当头。

3.爱才。善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正面的像三顾茅庐,得卧龙辅佐;反面如临终告诫孔明,马谡不堪大用。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塑造的蜀汉英杰,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愿景,即仁君、贤臣、义友的组合。

三、儒家仁政思想贯穿始终

“尊刘抑曹”观念的成因,除了正统观念,恐怕还与曹操的残忍严酷有重大关系,因为这有悖于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整部《三国演义》的始终都是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董卓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所以群雄讨伐。就算王允有复国之功,但是杀掉有书呆子气的名士蔡邕,也算是有违仁政,故不长久。

总之,《三国演义》脱胎于《三国志》,它的思想意识源于庙堂,而儒家思想又是几千年封建正统思想,故深受浸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一段壮阔豪迈的历史,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一部《三国演义》为人们呈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在那烽烟四起的岁月里,太多的人物从中涌现出来,并牢牢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也许,《三国演义》里的人和事并不完全真实,可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并不重要。《三国演义》里值得我们去追随、思索的,是那个动荡年代交织碰撞的人性,是那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激荡的崇高德行。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古代儒家学者对“仁政”思想非常推崇,“仁”也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最想表达的思想之一,所以他塑造了刘备这么一个典型的形象。
在那个连年战争的乱世中,刘备博爱的人格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且看败走江陵,面对追来的曹军,刘备想到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为使百姓不被曹军杀戮,他毅然携民渡江,眼看着扶老携幼的人们流离失所,刘备大恸,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追兵已至,危在旦夕时,他仍旧没有抛弃追随他的百姓,“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体恤军士、爱民如子的崇高品德,成为《三国演义》里“仁”的典范。
而刘备拒绝以吊丧为名夺取荆州,更是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诸多诸侯身上几乎看不到的。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也有出于笼络人心、建立统治的目的,但至少在危急关头,刘备在“仁”和“功利”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
很多人评价刘备是“妇人之仁”、“假仁假义”,但笔者却不这样认同,至少刘备展现了民为邦本的崇高政德。这,无疑是“仁”的思想贯穿在《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线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义”,在烽烟弥漫的三国里,变得尤为突出。大大小小的人物以义作为准则,吸引了无数人的叹息和思考。
义的概念实在太广,公义、正义、情义、忠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各种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
论国之大义有为国难慷慨赴死的王允,有痛骂曹操的太医吉平;论情义则数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为父舍身的曹昂;论忠义则当数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
无论是何种义,都足以屹立在天地之间,流传千古。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义”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几已上升为判断其中人物忠奸的标准,让后人在读《三国演义》时,默默凭吊那曾经的“义胆忠肝”。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礼”,向来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德行,古代社会更是把“礼”当做道德规范。当然,封建社会所规定的“礼”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不同的人要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但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礼”,却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维护统治者的狭隘层面,里面人物的尊礼重礼也同样让我们为之感动着:曹操赤足迎许攸的场面至今为人所称颂,而为了当世大贤三顾茅庐的刘备,这种重礼的行为更是传为佳话。
自然,《三国演义》里一些细节也反映了罗贯中对“礼”的推崇。如孙权与周瑜的对话,权曰:“都督治水军劳神。”瑜曰:“主公掌政事不易。”简短平常的对话,却从侧面反映了上下属之间的互相尊敬。再如,刘备、关羽、张飞受到袁术忌恨而离开时,曹操暗自抚慰三人;关羽为避嫌,秉烛观《春秋》,这无处不在的“礼”使得《三国演义》呈现了温暖的一面。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荀子·正名》
说到“智”,从古到今喜爱《三国演义》的人,很大一部分大概是喜爱其中精彩的智战。的确,《三国演义》通过军事、外交、朝堂等各种智慧的应用,把智战描写得酣畅淋漓。田丰、沮授、荀攸、荀彧、郭嘉,都是以“智”称道的谋士,而诸葛亮隆中定三分的宏图大略、舌战群儒的机变无双,让其成为了智者中的智者。
《三国演义》里大多数的智者都有着自己的气节与抱负,田丰宁死不肯负袁绍,沮授面朝故主方向坦然受刑,陈宫被曹操俘获决意赴死。种种义烈的行动,让《三国演义》里的谋士们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五常”中的“信”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三国演义》中时有提及的思想。虽是群雄割据的乱世,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却都高度重视“信”。刘备回答孔融的“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曹操义放关羽的“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即便是对曹操恨之入骨的徐庶,也因为信义不肯叛曹。这种种的“信”,构筑了属于三国时代的道德基础,让“信”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立国之本。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在渲染战争场面的同时,把儒家的“五常”也同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改变,现代的人们对“五常”或许有着不同的解读。就如崔州平曾对刘备说过的“往是今非,昔非今是”。可无论是与非,《三国演义》仍将会继续流传,这段悲壮豪迈的历史,仍将为人们不断传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究其根本,其思想核心可以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字来总结.《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五常"思想在诸多情节和人物身上均有较多

本书观点立场是治国以礼,与儒家文化相同,人物塑造如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儒家仁政思想始终贯彻全书。

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两者相结合掌握大权的忠臣。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一、刘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被誉为仁德之君。他性格谦逊,善于结交英雄豪杰,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位有远大抱负和胆识的英雄。二、关羽 关羽是刘备的亲密战友,被誉为“武圣”。他...

《三国演义》有哪些人物
1.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魏国的创立者。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以聪明才智、机敏果断和富有野心著称。2. 刘备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蜀汉的创立者。他具有领袖气质,深受人们敬仰,被誉为“仁者之君”。3. 孙权 孙权是东...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情节?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三让徐州、三顾茅庐、隆中三分天下、华容道曹操三笑、三气周瑜、三国鼎立、诸葛亮智取三城、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中都有哪些人物?
8、周瑜 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五年病逝,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9、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
一、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场战争。故事讲述曹操率军二十多万攻打东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共同抵抗,最终通过周瑜的智谋和火攻策略,在赤壁大破曹军。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石,展现了战争中的智谋与英勇。二、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情节。刘备、关羽...

《三国演义》中有哪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
2、蜀汉 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3、孙吴 陆逊、...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
1. 《三顾茅庐》:刘备逃离曹操后,占据荆州自立为王,以皇叔身份招贤纳士。一位谋士因母亲被曹操扣为人质,无奈投靠曹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首次寻访诸葛亮时,适逢其外出游山玩水,未能相遇。第二次拜访,虽未见到诸葛亮,但留下了表达敬意的书信。第三次造访,终于在诸葛亮午睡时等候...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故事?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包括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1、刘备: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2、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艺赏析,200字左右 -
帅览卡贝: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首先是诸葛亮.《三...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和儒家思想有哪些密切的关联 -
帅览卡贝: 东汉的儒家和现在的儒家是2个不同的概念,受当时生活条件,和环境.影响下,一般读书人是没条件看全四书五经(买不起书,当时竹简也纸张是很珍贵的),也就产生了只正对某一本去研究学习的情况.所以也就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派系,所...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2000字 -
帅览卡贝:[答案]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第二回 -
帅览卡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

抚顺县19891758096: 写三国演义的10个读书笔记,谢谢 -
帅览卡贝: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帅览卡贝: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

抚顺县19891758096: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
帅览卡贝: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关键词: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 文学 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
帅览卡贝: 笔记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 -
帅览卡贝: 在三国演义这三十回中主要讲述了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两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袁绍,因为袁绍师出无名,这场战争不正义,并且袁绍本人刚愎自用,不听贤士田丰、许攸等人的...

抚顺县19891758096: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帅览卡贝: 三国志名字有三个字,三国演义有四个字. 三国志乃纪传断代史,作者陈寿,字承祚,记录了从董卓之乱到司马炎称帝之间的90年历史,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明清小说,作者罗贯中,明初戏曲小说家,这本书是中国第一篇以历史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内容与史实有很多区别,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