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的五条原则,主父偃的推恩令

作者&投稿:狄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孙弘是齐地薛县人,自幼家贫担任过监狱的狱吏,后来因为犯了罪被免职,便到海边去放猪。他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春秋》和名家对《春秋》的解释,属于大器晚成型选手,他对待自己的后母十分孝顺恭敬,有贤者之名。

汉武帝继位招揽天下人才,公孙弘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被招进了京城,任命为博士。汉武帝让他出使匈奴,回来以后公孙弘把出使的情况向汉武帝做了报告,汉武帝很不满意,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便接口自己有病,免官回家休养。

不就汉武帝又面向全国招贤纳士,有人推荐公孙弘,公孙弘推辞说自己曾经被皇帝免职,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在推荐自己是浪费时间。不过最后他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在写的策论排在最后的情况下,汉武帝把他写的策论点了第一名,并且接见了他。这里公孙弘的一张能力发挥了作用,长得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汉武帝封公孙弘为博士,公孙弘开始转运了。

公孙弘学识渊博,他经常说君主的问题在于心胸不够开阔,人臣的问题在于生活不够节俭。公孙弘是勤俭的典范,他盖布被每次吃饭的时候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后母去世之后,他守孝三年,自己就成为了人臣的典范。公孙弘每次在汇报工作的时候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汇报的清清楚楚,然后让皇帝做决定,从来不再朝堂上争辩。公孙弘最大的优点是趋炎附势,就算事先约定好了,如果皇帝不同意,公孙弘也会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不会有一星半点的违背,汉武帝十分欣赏他,认为公孙弘会办事有分寸。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公孙弘就是个马屁精,自己没有主见随风倒,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在刘彻看来这样的宰相很合自己的胃口,没有什么野心,老实本分挺好的。有人说公孙弘做人没有原则,只知道顺应君主,不是一个忠诚的人。公孙弘面对指责说了解我的人都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汉武帝十分认同公孙弘的说法,后来尽管有很多人在汉武帝面前说公孙弘的坏话,但是汉武帝却越来越宠信公孙弘了。

公孙弘这个人尽管外表宽宏大度,实际内心却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主父偃的死就是公孙弘的杰作,董仲舒被外派也是公孙弘的主意。不过公孙弘这个人从不自己动手,他自己生活的极为简朴没有余财,他用得来的财富去供养自己的老朋友和门客,因此大家都认为他贤明,没有人认为他不好。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况且二王造反做为宰相自己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为了明哲保身,公孙弘给汉武帝写了一封辞职信,里面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检讨,这招实在是高明!先自己说自己的过错,我搞自我批评,够坦诚吧,认错态度好。汉武帝十分受用,表示公孙弘还是很有办事能力的,不同意他辞职,让他好好休养身体继续为国效力。公孙弘最后死在了宰相任上,做为汉武帝时期的七位宰相之一,公孙弘是两个善终的宰相之一,另外一个是霍光。

纵观公孙弘的一生,他做人做事是有原则的,只是这个原则很多人不认同罢了。

第一个原则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汉武帝说什么都是对的;

第二个原则苦活累活我来干,主意我来出,决定皇帝来做;

第三个原则不贪污不腐败,有钱就给大家花有福同享;

第四个原则对待敌人避其锋芒,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第五个原则自我批评,先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让领导没什么可责怪的。

主父偃是个倒霉蛋,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他年轻的时候学习纵横家的学说,老年的时候又学习《春秋》、《周易》和诸子百家的学问,齐地的人都不喜欢他,学子们联合起来排斥他,主父偃就到其他诸侯国游历。可是没有人搭理他,他贫困潦倒又没有人肯借贷给他,主父偃认为自己在诸侯国这里没有前途,就来到了长安,找到了大将军卫青,想谋求发展。卫青认为主父偃是个人才便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主父偃的钱花光了,诸侯的宾客都讨厌他,他就给汉武帝进了一份奏折,早上呈递的奏折,傍晚的时候汉武帝就接见了主父偃。

主父偃在自己的奏折里一共提了九条建议,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条令方面的,一条是关于匈奴方面的,我称之为治国九策。主父偃分析了秦国灭国的原因主要是对匈奴用兵,导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用兵,险些丧命,后来采取了和亲政策后,政局才被稳定下来,这些前车之鉴不可不知不可不查。因此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采取什么政策,国家的存亡在于君主任用什么样的大臣。不久之后又有徐乐、严安给汉武帝上书陈说天下大事,汉武帝把三个人叫到一起,说为什么上天不早一点让我遇见三位呢?加封三个人为郎中,主父偃因为表现突出,一年之内被提拔了四次。

主父偃最大的功绩是提出了“推恩令”,目的是帮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他做的比晁错高明的多,主要做法是让诸侯的儿子都有封地,除了长子之外的兄弟都有封地,都封为侯爵,他们都会感激陛下,便不会去造反了,同时诸侯的势力就会被削弱,中央的控制能力就会得到加强。这就是晁错一直想做的削藩,但没有找到好的方法,主父偃找到了方法,并具体可行行之有效。

晁错是个理论家,但不是个实干家,他只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主父偃不同,他出身寒微,自幼受尽了人间冷暖,深知人性的丑恶,因此才能因地制宜想出推恩令这么个好主意。

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办法,并称之为推恩令。主父偃又建议把天下的豪强和富贵之人都召到茂陵居住,这样他们既可以充实京城,又避免了他们产生混乱的可能,汉武帝也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

主父偃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有人建议他要有所收敛,主父偃说我自幼收到兄弟不公正的待遇,天下的人大都不喜欢我,现在我已经老了,再不疯狂一点就没有机会了。主父偃依旧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大肆接受诸侯的贿赂。不久他到齐国担任相国,用齐王和姐姐通奸的事威胁齐王,可没有想到齐王想不开直接自杀了。诸侯都恨透了主父偃,于是便由赵王发难,揭发主父偃贪赃枉法图谋不轨,逼死齐王的罪行。

汉武帝接到奏折后,并不想处死主父偃,便问大臣们的意见。他问的人是公孙弘,就是这位宽厚仁慈的长者和君子,他说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平息众怒,请陛下杀主父偃!公孙弘难得做了一回主就杀了自己的政敌主父偃,让主父偃去见鬼吧!

主父偃被灭族后,没有人给他收尸,下场极其凄凉,最后洨县人孔车替主父偃收了尸,并埋葬了他,让他不至于暴尸荒野。汉武帝知道后称赞孔车是忠厚的长者,并没有降罪于孔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贾谊是汉臣,为何能跨越朝代,和战国时期的屈原一起列传呢?
不过无论是本纪、世家还是列传中,这些人物的排列顺序还是和时间有关的。比如篇幅最多的列传,从伯夷叔齐开始,到平津侯主父结束(人物列传),出场人物基本是按照时间先后,这种情况即使不绝对,也能代表绝大多数情况。然而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两大主角屈原和贾谊,不仅是两个朝代的人,时间跨度也达百...

黄楼赋要怎样解释?
黄楼赋注释:①苏公:指苏轼。彭城:徐州(今属江苏)。守彭城之明年:元丰元年(1078)。②河决之变:熙宁十年(1077)曹村黄河大堤决口,淹四十五个州县、三十万顷良田,徐州城下水深八尺。③更生:再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至秦王……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④瑰:...

殊同归途与殊途同归什么意思?
殊同归途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人生(方法、目的)走在各自不同的路上。殊途同归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九合一匡什么意思?
词目 九合一匡 发音 jiǔ hé yī kuāng 释义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 引用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善於礼’ 。‘礼,与奢也宁俭’ 。昔者...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史记》的人物形象
一、韩信 《淮阴侯列传》中通过三次战争就树立出了韩信“战必胜、攻必克”的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形象。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魏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以木罂否缻渡军,袭按邑”。井陉之战。韩信率兵数万与赵军二十万战于井陉。韩信抓住时机迅速出击,违背...

史记列传中有哪些著名篇目
《淮阴侯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武帝功过》需读《史记》篇目《孝武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汲郑列传》、《酷吏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货殖列传》...

《史记》72列传中分别有哪些人?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汉武帝是如何对待儒学的
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的意思是:顺从君主的旨意就是臣子忠诚的表现。至于别的,在所不论。按照儒家的原始教义,君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是对等的,所谓“君使臣以礼,...

史记七十列传主要人物是
1、伯夷,《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2、管晏,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文章...

楚汉争霸为什么刘邦获胜???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就政治思想来说,刘邦较项羽进步,项羽是反动的。因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由领主割据的局面转向于统一;而项羽却要重新分裂中国,使社会回到春秋、战国的局面中去,这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就说:在战国时期,“强国务攻、弱国备守...

封丘县18422859994: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怎么翻译 -
愈裕立芷: 这是汲黯骂公孙弘的话 原文是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

封丘县18422859994: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详细翻译? -
愈裕立芷:[答案]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

封丘县18422859994: 西汉名臣公孙弘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 -
愈裕立芷: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

封丘县18422859994: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主要表明? -
愈裕立芷:[选项]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其实 C D 两项 ,有些分不清楚 可以简单说一下文言文意思 哥哥姐姐 叔叔阿姨 .

封丘县18422859994: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愈裕立芷:[选项]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封丘县18422859994: 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中一句古文翻译.
愈裕立芷: 一楼翻译有误 这时候修通了去西南少数民族的道路,并设立了巴郡.巴蜀地方的人民生活困苦,朝廷诏令公孙弘去巡视

封丘县18422859994: 主父偃传和《公孙弘传》的故事你能讲给我听吗?谢谢司马迁的史
愈裕立芷: 先说主父偃,他才能不错,但是早期迟迟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自己上书汉武帝,得到重用,像《推恩令》就是他提出的,而且在打击豪强等工作上做得都很不错,再加上他...

封丘县18422859994: 西汉的公孙弘和主父偃有传记吗?作者是谁?谢谢
愈裕立芷: 司马迁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就是公孙弘主父偃的传记 作者当然是司马迁,这也是目前的第一手资料 班固的《汉书》里面也有《主父偃传》和《公孙弘传》

封丘县18422859994: 汉武帝任命哪个布衣出身的为丞相平津侯 -
愈裕立芷: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汉族,西汉字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封丘县18422859994: 皇上认为公孙弘上书交回侯印,辞官回家是彰显了他的无德,试做简要分析评价?是史记.列传五十二篇里的 -
愈裕立芷: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人的官样文章一定不能只看表面字意,而是要充分理解说话者说话时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和古人说话的习惯.从春秋时代我们老祖先就养成了“赋诗断章,予取所求”的说话方式,就是有话不直接说,而是借用现成的套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处汉武帝所谓“是章朕之不德也”,实际是想挽留公孙弘,不想放他告老还乡(主要是出于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诸侯王谋反,人心浮动,不宜临阵换将的考虑),从而找的一个托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