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释是什么?是谁写的?

作者&投稿:菜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这句诗是王昌龄写的。

这两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整首诗的原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是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是王昌龄写的。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简介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此诗是第四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啥意思?
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二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黄沙:指沙漠。穿,磨破。甲:铠甲。古时作战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楼兰:即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出自《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军行古诗的终不还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2、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金戈铁马闻征鼓,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全副武装的勇士听到出发的鼓声,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全副武装的勇士听到出发的鼓声,愿马上启程平灭外患,开疆拓土。永遇乐作者:辛弃疾(宋)。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译文:青海湖上...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这句诗意味着:只有攻破楼兰,士兵们才会返回故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显得昏暗,孤独的...

“不到楼兰终不还”这句诗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出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2.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3.赏析:盛唐优秀...

巜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1.出自:王昌龄《从军行》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释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2.雪山:祁连山脉。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含义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诗文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赏析:“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坚定、深沉的誓言。

不破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原诗: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2.雪山:祁连山脉。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佛山市19182087657: “不破楼兰誓不还”讲的是谁? -
西逄藻酸:[答案]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引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

佛山市19182087657: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作者是谁 -
西逄藻酸: 作者是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佛山市19182087657: 这句诗谁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归” -
西逄藻酸:[答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

佛山市19182087657: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西逄藻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诗《从军行》.黄 沙:沙漠.穿:磨破.楼兰:西北地区的敌人.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屡次勾 结,杀害汉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计斩楼兰国王.意思是:茫茫沙漠里,已经打 了上百场仗,连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只要不打垮楼兰,就决不回去.

佛山市19182087657: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 -
西逄藻酸: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佛山市19182087657: 从军行里面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还是什么意思? -
西逄藻酸:[答案]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5.楼...

佛山市19182087657: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作者是谁 -
西逄藻酸: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

佛山市19182087657: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什么? -
西逄藻酸:[答案]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佛山市19182087657: “不破楼兰终不还”写的是谁? -
西逄藻酸: 王昌龄《从军行》当然是军人了~

佛山市19182087657: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翻译 -
西逄藻酸:[答案]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