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为何被称为“河洛郎”?

作者&投稿:封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闽南人为什么叫“河洛郎”?河洛是哪里?~

这是因为闽南人最早的时候就是河洛地区的移民,而“郎”就是人的意思。河洛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一带,所以,闽南人其实最早是从河南一带移民而来的。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中原地区往福建地区移民的事件。第一次是在唐高宗在位的年间,另外一次则是在唐末五代初期的时候。这两次都是大规模地迁徙活动,有不少人民都是从中原迁移到了福建。

在唐高宗在位的年间,皇帝派了陈远光南下去到福建。当时在福建有蛮族发生了战乱,而陈元光的老家就是在河南。陈元光就率领了最早一批的士兵进入了福建这个地方。
后来,战乱被平息了,陈元光率领的这批河南士兵也就成入乡随俗,成为了当地的一批百姓,这批士兵也就成为了最早的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南的一批百姓。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开始大乱。当时王绪因为害怕自己的力量会慢慢被人吞并,所以就率兵持续地南下。一路上虽然是磕磕碰碰,但是最终还是到达了闽南这个地方。到达了闽南之后,王绪的部下发生了叛乱,把王绪赶下台。
当时王绪的一个得力部下叫做王潮,他开始在闽南一带慢慢建立自己的部队,开始强大自己的实力。后来王潮死了,又由他的弟弟王审继位。在王家兄弟的开发之下,闽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家的三个兄弟当时所率领的部分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河南,后人大家经过统计,能够统计出姓氏的人大概有28人。所以,现在大家都称闽南人为河洛郎。

这是因为闽南人其实是河洛地区的移民,所以才会被称为“河洛郎”。河洛就是现在的河南。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往福建的大规模迁移,一次是在唐高宗年间,另外一次就是在唐末五代初期。

在唐高宗在位的时间内,曾经派遣大臣南下到福建,镇压并且安抚当地的蛮族。当时在福建地区有出现蛮族叛乱的举动,也就是这次的派遣,对福建有了一定的开发。
当时南下的大臣叫做陈元光,他率领着的这批从河南来的士兵,就是最早的河南移民到福建的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因为担心被当时的淮西大军秦宗权吞并,所以王绪就率兵南下,最后来到了福建省。就是在福建省,王绪当时得力的部下王潮等人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领,发动了兵变,取代了王绪的位置。
王潮在福建建立了政权,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潮死了之后,由他的弟弟王审知继位。王审是个很不错的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之下,福建省继续开发。所以,现在福建地区的老百姓把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个称为“开闽三王”。

王潮三兄弟就是来自当时的中原地区河洛,所以他们带来的将士大多数也都是河洛人。根据记载,当时迁移过来的人有被记录在册的有18人,定居在闽南地区。
这就是为什么闽南人被称为“河洛郎”的原因,因为多数闽南人就是当时河南移民过来的人的后代。

河洛郎是河洛人的的谐音,闽南人之所以称作河洛人,是因为今天的闽南人有很多都是八王之乱时期从当时的京都河南洛阳南迁到今天的福建,他们的根在洛阳,所以被称为河洛郎,至今福建还有很多与洛阳相关的建筑和文化古迹。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后,西晋统治者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认为曹魏宗室势力薄弱,不能捍卫皇权,才导致曹魏政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大肆分封同姓王,共封二十七个同姓王,自认为磐石之宗可以保障司马家族江山永固,但他却万万没想到导致西晋王朝迅速分崩离析的正是他的这一举措

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朝权由贪婪狠毒的皇后贾南风所把持,为了能长久把持政权,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借机除掉贾南风,废除晋惠帝,自立为帝,引发各藩王动乱,其中最主要的有八个藩王,他们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京都洛阳成为血流成河的战场,北方匈奴趁机起兵南下,攻陷洛阳,杀害王公士民三万多人,史称永嘉之乱,京都洛阳的士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杀戮纷纷南迁

今天福建地区的很多客家人都是当时中原南迁士族的后裔,他们虽然在东南定居繁衍,但是却心念故土,很多建筑地名都以故乡命名,至今福建还有洛阳江,洛阳镇,洛阳桥,他们自己也被称为河洛郎。



因为河洛郎是河洛人的的谐音,闽南人之所以称作河洛人,是因为今天的闽南人有很多都是八王之乱时期从当时的京都河南洛阳南迁到今天的福建,他们的根在洛阳,所以被称为河洛郎,至今福建还有很多与洛阳相关的建筑和文化古迹。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客家人,闽南人所说的“河洛郎”实际上是他们寻根问祖中找到的答案,史料记载,客家人是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他们现在身居南方,是因为当年的迁徙。
一、河洛的概念
史料记,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正是客家民系根之所在。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河洛郎字面理解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儿郎。
二、迁徙的背景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是李白所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的一句,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不少人从洛阳南下避祸。到北宋,“靖康之变”发生后,又有一大批人从中原南迁。两次迁徙无一不是战乱所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想活命只能逃跑。
三、5次大规模的南迁
据史料记载,当时南迁的路线一条是从洛阳南下直至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后来进一步向南到粤北地区;另一条是取道江淮之后,进入长江三角洲,后来延展到浙江、福建山区。正是他们当年的迁徙,客家人、闽南人成为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等地。
第一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317年-879年)。
自东晋,受“五胡乱华”影响,由中原地区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880年-1126年)。
隋唐时期受战乱影响,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旧居,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及粤之东北边界。唐初,主要是随陈政、陈云光父子到福建。唐代中期,因安史之乱徙居南方。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潜入福建的即有27姓、5000多人。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1127年-1644年)。
自宋南渡及宋末时期,受金人南下及元人入主之影响,客家先民之一部分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海南等地。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1645年-1867年)。
明末清初,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以及川湘桂和台湾,有小部分更迁至贵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包括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四、客家人、闽南人文化上的河洛印迹
客家文化至今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一声乡音动客情。唐宋时期的中原读音,在今天客家话里保存的最为完善。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那一声声略过耳畔的乡音,足以让客家人穿越千年,梦萦故里。客家饮食也有中原的影子,一盏乡肴醉客心。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中原情结是客家饮食的根基源泉,比如客家人祭灶神、吃汤圆、吃饺子的习俗,均源于中原。

 因为闽南人是来自古代河洛地区(河南)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大区往福建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一次在唐高宗年间,一次则在唐末五代初。


  唐高宗年间,派遣大臣陈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镇压并安抚当地的蛮族叛乱,并对福建有一定的开发,陈元光率领的这批入闽的兵士,就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地的移民。

  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光州人王绪聚众起事。由于害怕被当时淮西的强大军阀秦宗权吞并,王绪率众南下,几经波折后来到闽地。在这里,王绪部下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野史记载为林硕德)发动“竹林兵变”取代了王绪的位置。

  后来,王潮在闽地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潮死后,他的弟弟王审知即位,王审知是个有作为的领导人,闽地得到大大开发。福建地区民众将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成为“开闽三王”。


  王潮三兄弟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他们的部众亦多是河洛人。在王潮兄弟带入闽地的部众中,有名有姓留下来的共有28人,史称“十八将随王”。(明明有28人,却称为十八将随王,难道只是因为十八将顺口?)。所以现在的闽南地区祖籍以河洛地区居多,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话

因为大多数闽南人是来自于古代河洛地区,河洛既是荷兰的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从中原大区向福建大规模移民的活动,一次是在唐高宗年间,一次在唐末五代初。唐高宗连接派遣大臣,陈元光自河南光州南下福建镇压,并按服当地的蛮族叛乱,并对福建有一定的开发,陈元光率领的这一批进入福建的冰室就是最早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南地区的移民。而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广州人聚众启事,由于害怕被当时怀西的强大军阀秦宗权吞并,王旭率中南下几经波折后来到了福建地区,在这里王旭部下的王朝王沈之兄弟联合队伍中的前锋将发动了“竹林兵变”取代了王旭的位置。后来王朝在福建地区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朝,死后,他的弟弟王审之继位,王审之是个有作为的领导人,福建地区得到了大大的开发。王氏兄弟因为来自于中原的河洛地区,他们的步骤也多是河洛人在王氏兄弟带入闽福建地区的不重中,有名有姓留下来,共有28人称为十八将随亡,所以现在闽南地区祖籍以河洛地区居多,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话。


汉族为什么要叫汉族,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在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汉代的强盛又使得中原地区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发生了频繁的交往。一方面是征战,另一方面则是更为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此时,匈奴人开始称汉人士兵为“汉子”,这个称呼后来被契丹人、蒙古人及边疆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于是...

洱海何时称为叶榆泽
魏晋时期,洱海称“叶榆河”。如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叶榆县有河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为何不言“泽”而言“河”?因为当时南中土著民族把湖泊称作“河”。如《后汉书。邛都夷传》:说“地陷为泽,因名邛池,南人以为邛河。”李膺《益州记》说:“陷湖,土人...

南方人与北方人如何分界,如何区分?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可称为北方人,以南则是南方人。南北人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质、性格、饮食、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体质差异:北方人体质大多高胖;南方体质矮瘦。性格差异:北方人大多粗犷豪爽;南方细腻柔和。饮食差异:北方人大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则以...

母亲河的资料
黄河的黄色是由于河里的泥沙引起的。过往几百年的淤泥淤积,令河水流在周围的农地上面。因此,洪水对于居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村庄被洪水破坏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河对两岸居民有很大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无论如何,黄河一直养育了很多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又称黄河为“母亲河”...

为什么北方河流称“河”,南方河流多称“江”?
中国的河流分布,以长江为界,在北方(不含东北)多称河,如黄河、淮河、渭河、海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长江、钱塘江、珠江等等,为何北方河流称“河”,南方和东北河流多称“江”?有人认为,直接流入大海的称江,间接流入大海的称河,显然不对,太湖流域很多江都不直接入海;还有人认为,江的...

为何黄河是河,长江却是江?江河有啥不一样?为什么作为华夏儿女要了解...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为何嫩江、黑龙江这些在北方的河流也称为江,而浏阳河这种在南方的河流却称为河?这还跟其流量、流域、以及入水口有关。河一般比较短,江则更长;且江一般直接注入外海,比如长江入东海,河一般则是注入湖或者内海,比如说黄河入渤海,因此长度比较长且水量丰富的黑龙江等就被称为江...

洱海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弥川”、昆明池等名,由西洱河塌陷形成,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虽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苍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

长江为什么叫江,黄河为什么叫河?江和河有什么区别?
因为受长江和黄河的影响,中原人更习惯于使用“河”来命令,而南方人则更喜欢用“江”来命名,哪怕是个小河,也并不入海。 其实江河之名,并没有一定之规,比如北方的黑龙江,曾叫过“弱水”、“黑水”、“大河”、“那河”,到了辽代才被称为“黑龙江”,元朝还叫过“混同江”,并没有一定之规。 如果现在疏通了...

长江为什么是江,黄河为什么是河,江和河的区别在哪?
对于国外的河流,无论长短,无论流入内海还是外海或海洋,一般都称为河流,但很少称为江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莱纳河、叶尼塞河、欧比河、圣劳伦斯河、拉普拉塔河等。即使它们有被称为江流的,不过它的由来或多或少也与古代的中国有关, 不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它们的名称只是古代的人对它们...

为何古代将南方称为“蛮夷”之地呢!
5. 通常情况下,蛮夷戎狄被合称为蛮夷或四夷,这些地区和民族往往被认为是未受王化、远离中原的。6. "蛮夷"这个词汇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吴国,而在近代的侵华时期,西方列强也被称为"蛮夷之人"。7. "南蛮"通常指的是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个地理区域已经扩展到了包括...

新野县15695337255: 闽南话为什么被称为河洛话 -
少炉消渴: 因为台湾很多都是福建移居过去的

新野县15695337255: 闽南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很大区别么!
少炉消渴: 闽南语(厦门话为代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唐代的洛阳话发音(官话、官方语言),因此又叫河洛话(意即河南洛阳话或者黄河洛阳话),闽南人台湾人又叫河洛郎(河洛人),闽台地区的人多为唐代安史之乱,中原战乱时为避乱而逃亡福建的...

新野县15695337255: 客家人是哪些人?有什么特殊含义么? -
少炉消渴: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

新野县15695337255: 我们客家称你们河洛人(包括闽南潮汕)为学佬人.你们知道不? -
少炉消渴: 秀逗,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说白了就是民族大迁徙中原人移民到闽粤,后来再从闽粤出海遍布世界,何为“客”,明显就是与“主”,就是表示你们不是此地的...

新野县15695337255: 闽南语,台语,河洛话,有什么区别??? -
少炉消渴: 河洛语是台湾地区说闽南话的人对闽南话的称呼.因为闽南大多数人是唐宋是从河洛一带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一带迁徙过来的,而台湾说闽南话的又是从闽南迁徙过来,河洛语一说在闽南已不...

新野县15695337255: 唐朝人说的是什么方言?是闽系的?好像有些地区的人会被叫做洛人 -
少炉消渴: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河洛人现在叫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中原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

新野县15695337255: 闽南方言有几个声调
少炉消渴: 闽南方言有9个声调,闽南语发源于福建泉州,亦称闽南话,在台湾亦称为河洛话(Hō-ló-ōe),或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学术上以最古老的泉州腔作为标准腔.

新野县15695337255: 福建人祖先最早是哪里 -
少炉消渴: 通常指福建省内9地市人口共同体,其中包括闽南人,又称福佬人、鹤佬人,主要分布于福建闽南漳州、泉州、厦门及广东潮汕地区、雷州地区、海南岛、浙江南部、台湾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地区.所说的语言是属闽方言的分支闽南语.而...

新野县15695337255: 闽南话历史资料 -
少炉消渴: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

新野县15695337255: 温州闽南语的由来??? -
少炉消渴: 说闽南话的人口大抵是明清之交的泉漳移民,他们主要分布在温州南部,此外还向浙北长兴、安吉、临安及江苏宜兴移民,并一直分布到皖南广德、宁国、郎溪、芜湖东部、江西的上饶、玉山、广丰等县境内及福建浦城北部边境.他们常自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