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初的一念无明

作者&投稿:敞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哪位大明白人可以回答:佛为什么会有最初的一念无明?~

楼主您好!
无明分为两种: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所谓无明,意思是对真相的认识有偏差,在误解情况下形成的身口意行,带来种种障碍。所以,无明有时候又叫“烦恼”。
举个例子:凡夫最大的无明,是把这个身体及意识心当做是真实不坏的“我”,因此,会为了这个我,行种种贪嗔痴的身口意行:比如“唯利是图”“趋利避害”“人争一口气”“贪爱美色”等等。这样的身口意行就会造作种种的恶业,未来世因此受报。如果断掉这个无明,就是所谓“断我见”:确认这个我的虚妄无常(断我见即成初果人),继续进修,开始断我执,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至此就是“断尽一念无名的见惑与思惑”。成为阿罗汉。因此,阿罗汉可以舍弃一切我,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槃(断掉了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全部的因,因此永不受生死,永远不会再次出生)
如上,一念无明其实是比较容易断的。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一切烦恼,无有一样不属于一念无明的范围:都与这个“我”“我的”相关。如果是利根人,可以在一生之中断尽一念无明。
无始无明却不一样,如果说一念无明犹如一个牛蹄踩出来小水洼,无始无明就是沧海。而且,无始无明是一切凡夫和一切小乘诸果人(包括阿罗汉)从来感知不到的。唯有大乘“开悟明心”之时,才能第一次感知无始无明。所以,开悟明心又叫做“打破无始无明”。
断无始无明,要在开悟明心,悟后起修很长时间,进入初地之后,才能一分一分断除。因为无始无明含藏着无始劫以来每一次身口意行的造作记录。经中说:“若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受”。所以,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菩萨摩诃萨)也需要无量劫的勤修才能一一断除。完全断除之后,即是究竟佛位。
学佛人在信入佛教之时,都要发“无上菩提心”:又叫做“诸佛通愿”:一切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中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指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若不圆满这四个条件,不可能成佛。
如上,您的问题:“佛为什么会有最初的一念无明?”不是正问。因为一切诸佛早在成就解脱道之时已经断尽一念无名(阿罗汉即能断尽)。而且,在成佛之时也必须断尽无始无明。如果继续追问:“最初的无始无明从何而来?”亦非正问,因为既然是无始,也就没“最初”可言。但是,一切诸佛肯定都是断尽一切无明的。否则不名“佛”。
南无常住十方佛

正觉性海澄湛而圆满,本来清净,无有身心、世界的染着,圆满而澄湛的觉性元本妙明,元本妙明的觉性朗然常照,即体即用,体用一如,无二无别,性即是觉,觉既是性,绝对峙,无能所,本觉的体性并非是所明的对象,因为妙明坚执要有所明,于是把本觉妙明的体性妄立为所明的对象,所明既然虚妄地确立了,你的能明之性也就虚妄地生起了,觉性与妙明本是一体,觉性就是妙明,妙明就是觉性,根本就没有相同与不同的分别,只是因为照性至极,妄想心起,而炽然成了两个不同的方面,有了能明与所明、能觉与所觉的不同,这就是最初之一念无明。
觉明互照的对待久了,就会发生“疲劳”的病态,而幻现出物质色相等尘境,形成混沌浑浊的状态,由此而引生的尘劳烦恼,动起就成为世界万象山河大地,静态的就形成为虚空,虚空生于自性本觉之中,就象大海中一个小气泡的生起。有漏微尘数的国土,都是依虚空而生成,大海中的小气泡是暂有的,瞬间既可破灭,同样虚空也只是妙明正觉的自性真心所幻现,本来就没有,更何况依虚空而有的情器世间。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略述如下:
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
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这众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无明种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种子他都具足,正因为如此,你这辈子若是果报合该当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种子拿出来用,若是女人,他一样有女人身的种子,甚至阴阳人一样有之;不仅如此,三恶道的种子、天界的种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种子他也有,只要你有办法成佛,他一样把那些种子拿出来给你用。所以,大乘密严经就说了:
大乘密严经卷中: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简单说,一切乾净与不乾净的种子,他全包了,贪嗔痴无明等通通一样不少,可是成佛种子也都具足。讲到这边,也许楼主听了会觉得奇怪,那为什麼阿赖耶识既然含藏一切种子,他为什麼不直接帮我们成佛,还让我们一直生死流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必须先从第七识末那识,有时又称为意根,从这个心开始讲起,这个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与阿赖耶识存在,只有末那识是直接由阿赖耶识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缘,而这个末那识,实际上他才是众生真正的自我,可是这个心的了别功能很差,对於六尘几乎是不知不见的,那个心的境界,说穿了就是我们睡著无梦的那个境界---暗无觉知。
但是呢,这末那识与无明相应,也就是他一直都与我见相应,所以当他无法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定会想要确定---自我是否还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在睡著後,意识断灭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来。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我们死亡後,前六识、包含清清楚楚的这个意识心也灭了,但是末那识只要我见还在,他一定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想尽办法保持清楚觉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觉。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识带著阿赖耶识入胎,在全新的大脑还没成形前,就像睡著无梦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这一世的大脑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识出生了,又继续开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罗汉就是因为把这个我见断乾净了,末那识经由意识确认前六识、身体、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恨欲等等都是无常、苦、空,愿意彻底否定自我、舍弃自我,那麼,阿赖耶识就会依於我见的断除之缘故,永远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体、不再出生新的六识心,连末那识也收回,让他不再现行运作。这就是无馀涅槃。有经为证:
《本事经》: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
有几个重要关键字: 1. 无引因故;2. 不复希望;3. 皆永尽灭。
无引因就是因为我见这个无明彻底断除了,那麼,随後不久,末那识无始以来一直带著阿赖耶识受生三界轮回的动力,也就彻底止息了,这就是不复希望;那麼,这最後的一生死後,连末那识自己也灭尽不现,就只剩下阿赖耶识独存,可是阿赖耶识他又没有见闻觉知、此心无形无色无相,他更不会反观自己存不存在,他虽然有无明种子乃至各类种子,但不会被束缚,本来就解脱,只是对他而言,他连解脱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解脱可说。
 

意思就是最开始的各种烦恼。
无明有二: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一念无明,佛教用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这四种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叫做“起烦恼”,总称一念无明烦恼。

------什么是无明与轮回?
本文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略考验智商,讲“人”是怎么来的(一念无明)。第二部分就逗趣了,讲地球人类的“败家史”(无明之后的妄想)。
.
【1】
轮回,又名相续。共有三种: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因此,本文将尝试解答如下三个问题,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众生是怎么出现的?三界六道因果轮回又是怎么运作的?
…………→出现了没有原因的振动→出现了不同的频率→这些不同的频率,自行分别并确认自身的存在→对分别再进一步分别,对确认再进一步确认,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妄动→认为此“能分别能确认之能力”是[我]→[我执]和[我相],就此出现→[我]意识到念头有前一个和后一个的区别,于是就有了“时间感”→[我]意识到我在此,不在彼,于是就有了“空间感”→……
就这样,众生界(由无数个[我]组成)出现了,器世界(众生活动的场所)也出现了。有了舞台和演员,就有了更复杂的造作和互动,从而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因”,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果”,于是,业世界也形成了。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三种相续互相推动,从此轮转不息,无始无终。因果推动了众生的循环,众生轮回又积累了更多的因果,就这样没完没了啦。
用省略号作为第二段的开头,是因为不能说“在一片虚空之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振动”,如果这样表述,那就说明时间与空间已先存在,而事实上,是先有了所谓的[我],然后才有所谓的时间和空间。
.
【2】
妄想愈来愈粗重,念头也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初的众生,只是一组不断运算着的念头,此即无色界四层天。接着,念头变得更复杂,频率进一步降低,凝结成一种能量体,开始有了可视化的形态,此即色界十八层天。最后,能量体的频率继续降低,即是欲界六层天。低频能量体继续堕落,最终成为沉重的物质体,此即欲界剩余五道:阿修罗、人、饿鬼、傍生、地狱。
——三界与六道,就这样粉墨登场了。以上各类众生之排名,绝对分先后。越往后面,频率越低。阿修罗、饿鬼、地狱这三恶道的众生,介于能量体与物质体之间。
今以娑婆世界四大部洲之南瞻部洲(地球)为例,来简单说明有形众生是如何轮回的。
在此次大劫(贤劫)之初,地球皮肤很光滑,地表敷了一层厚厚的面膜——地乳。色界三禅天的光音天人——他们是梵天人,生而能飞,以禅悦为食,不用吃喝拉撒睡OX,身量高大,身光万丈——看到下面风景优美,便飞下来游玩,觉得地乳很Q弹,忍不住舔了一下,觉得比酸酸乳还好吃,于是大家开始纷纷大吃一斤,其中太贪吃的,就变得有点重有点丑有点矮。
后来,地乳被光盘了,出现了品相和口感差一点的地饼,又是一番饕餮聚餐,其中太贪吃的,就变得更加重更加丑更加矮,身光也暗淡了。
又后来,地饼也被光盘了,出现了自然成熟的白胖白胖的水稻(即摘即食,不用煮的方便米),又是一番Party High,其中太贪吃的,就变得非常重非常丑非常矮,身光也消失了,再也飞不起来了。——这就是最初的“野人”。
再后来,野生野长的水稻也被吃光了。野人们只好搞人工种植了。——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再再后来,水稻吃多了,频率下降,胡思乱想愈发严重,于是,野人的肉体出现了神奇的变化……——这就是最初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和她们,开始玩一些奇怪的游戏,被大家发现之后,他们和她们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开始用树叶遮掩,而且还建起了树屋,继续情不自禁地玩这种游戏。——这就是最早的一批服装设计师和房地产从业者。就这样,世间第一次出现了[淫]。
再再再后来,有人好吃好玩,忙于游戏不亦乐乎,忘了耕种,便开始偷别人田里面的水稻。于是,世间第一次出现了[偷盗]。
田主被偷多次之后,半夜蹲点,捉到世间的第一个小偷。田主问,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米。小偷答曰,我没偷啊,是你看走眼,我只是过来数月亮。于是,世间第一次出现了[妄语]。
田主一听,怒了,嗔心大起,迎风一顿猛揍,小偷倒下了。于是,世间第一次出现了[杀生]。
为了解决这种偷偷打打、不稳不定的不和谐局面,大家便集会商讨,共同推选出一个不贪大米、长相帅气、身材高大、体味香袭袭的“四好人”,作为众人的和平调解员,名为“众许王”。——这就是最初的刹帝利(管理者)。
有些人厌倦了这种吃吃喝喝,偷偷打打,淫淫谎谎,被理被管的无趣生活,便独自隐遁到森林深处,重新修炼失传已久的禅定大法,最终可以再次自由地翱翔天际(修得神通)。——这就是最初的婆罗门(修行者)。
众人觉得这些空中飞人好厉害,居然还可以重现当年——刚到地球时的英姿飒爽。于是,纷纷拿大米和用大米酿造的美酒去供养他们,并尊这些会悬浮的人为大导师,地位居刹帝利之上。
就这样,有男有女有管理者有被管理者的人类社会,成型了。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这五种原罪,也形成了。
哄哄咧咧的文明史,从此拉开了序幕,这篇文章也要进入尾声了。
.
【3】
N年之后,众许王的一个遥远后代,舍弃了王位和皇冠、美食和美人,独自走入森林,苦炼六年。这一次,这位修行者不仅证得了五神通,还证得了第六通——漏尽通。成为天上人间独一无二的圣者。
他,就是释迦牟尼。针对五种原罪,他制定了最根本的五戒。面对贪嗔痴三毒太深的轮回众生,他传下了解毒之道——佛法。
他是医王,他是法王,他是导师中的导师。故此,他的七众弟子,称他为“世尊”。他则自称“如来”,并给我们讲了以上的故事。
在他的启蒙下,我们终于明白:并非有一个不灭之[我]在生死,而是只有[执着]之力在轮回。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无明:佛教用语,指不明白的道理、不理解的世间真相,简单地说就是“愚痴“。无始无明:没有开端、起始的“愚痴“。一念无明:是因欲念而产生的“愚痴“。什么是无始无明又称为上烦恼。无始无明即是佛子不明法界实相,不知如来藏真如性相,不知如来藏种种功德体性。如是无始无明,只要佛子不起心去探究...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请问一念不觉什么?而有无明。
最初的因缘就是“一念不觉”生起无明。无明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就出现了。圆觉经上说,连这“涟漪“”也是假象啊。众生本安住真如本心,而起一念无明,迷真取妄,执妄为真,妄受轮回。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佛答: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

究竟因何而起
最初一念无明到底是因何而起的?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回答:一是因何,这个何就是什么东西,最初一念无明是靠什么东西生起的,那当然是自性了。自性能生万法,无明也是万法

从一念无明到念念无明,折磨我们的是自己还是世界
问: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悟妙法师:佛法当中经常提到众生由于“一念无明”而堕落在轮回中,很多不了知真相的人就想知道最初的迷惑在哪里,实际,此问题可从实相和现相两方面理解:在实相中,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也就不存在所谓众生的无明。从现相而言,不了知法性的心,当下就是无明,一念无明,...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1. 经文提到,佛说此妙明见性与诸前尘色空的关系,二者本是一体真,无是义无非义。2. 最初的一念无明妄动,导致真起妄,妄现为所见的色空与能闻的见性。3. 比如捏目所见的第一月,后续加以虚妄分别,哪个是真月?哪个不是真月?4. 文殊啊,只有一月是真,其中自然没有是真月与非真月的虚妄...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变六粗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谈谈三细、六粗相。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

佛教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的问题
无始无明是从无始以来,就都为此无明所迷而不能觉了。无明即不觉,不觉是无有始的,不能去找它底开头(众生‘从本来’就‘念念相续,未曾离念’,而被称为‘无始无明’的。)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一念无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妄念皆变...

关于佛教的缘起论,请问第一因是什么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是的第一世是一个什么情况?
佛教中没有第一世这样的说法,具体解释奉上,请参考:阿弥陀佛!佛教当中没有第一世,如同有没第一念无明是一个道理!方便称作无始无明!就是根本就没有一个开始。若寻始终,即如同鸡生蛋,蛋生鸡。如同要在一个圆圈之中找到首尾。关于这个问题,比较甚深难懂,依我们此世间形成的语言、文字、逻缉、...

福建省17848548026: 请问你知道《十二因缘》的内容吗? -
塔聂开林: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

福建省17848548026: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的环节包括 - --.
塔聂开林: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

福建省17848548026: 什么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塔聂开林: 俱生无明也叫无始无明,是本来就有的,与我们的自性相伴,是我们的轮回之因.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只有如来之菩提得以断之. 遍计无明也叫遍计执无明,是对法的遍计所执,对法的思量分别而起的,也就是说,遍计执无明是通过对事物和名相的分别而产生的.也就是无法如实了知事物之本质的无明,当我们以一种不了解的心产生了种种的妄念、错觉和幻相,这就是遍计无明.

福建省17848548026: 何为“无明”. -
塔聂开林: 什么是无明?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小乘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

福建省17848548026: 无始无明是什么意思? -
塔聂开林: 一、无始无明是凡夫愚人(凡夫与阿罗汉等)不能相应的烦恼.当然是开悟破初参以后才会相应. 二、无始无明由前经文所举可知即是所知障,而一念无明则是阿罗汉与辟支佛所断的四住地无明,也是障碍凡夫众生出离生死的无明.而无始无明则是障碍成佛而不障碍出离生死. 三、凡夫只能与一念无明相应,藉由解脱法的学习渐渐断除此无明,而要断除一念无明,其实就是断除我见与我执--见一处住地无明(我见)与欲界爱无明、色界爱无明、无色界爱无明(此三者即我执)

福建省17848548026: 佛教中一念无明从何来 -
塔聂开林: 《圆觉经》上说:证得佛果,破除最后一品无明烦恼时,就会知道,无明本无所谓“来”与“去”,因为它是没有实体可得的,就如同人生了眼病,看到光点,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真有光点,是人在病中看到的幻像,眼病好了就消失了,再寻觅依旧了不可得.

福建省17848548026: 缘觉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什么 -
塔聂开林: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1 ,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 见一处住地:...

福建省17848548026: 哪位大明白人可以回答:佛为什么会有最初的一念无明? -
塔聂开林: 你这个问题金刚藏菩萨早就问过佛祖了. 《圆觉经》(节选) 於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

福建省17848548026: 为什么佛说我们是从无明而生的呢? -
塔聂开林: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