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河组生物群

作者&投稿:储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城子河组(K1ĉ)~

城子河组是鸡西群的主要含煤层位,它以非海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主,夹数层海相夹层。1927年王恒升建立的“穆棱煤系”包括本组;任绩1950年命名的鸡西夹煤层,包括了滴道组和城子河组(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7);陈广雅1959年称的鸡西夹煤层不包括滴道组(陈广雅,1959);1962年顾知微将鸡西含煤层改为鸡西组(顾知微,1962);1963年陈广雅因鸡西组与群名重复,同时主要出露在鸡西市城子河一带而改为城子河组(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7)。《黑龙江省岩石地层》选层型为哈达乡杏花立井详查剖面(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7)。主要出露在鸡西盆地靠近盆缘一带,总体呈NEE向条带状展布,呈近对称分布于盆地南北两侧,厚度400~600m,盆地内盆缘附近厚度大于盆地中心厚度。
该组底部平行不整合(似整合或整合)覆盖在滴道组之上(图版Ⅰ-1),盆缘附近局部直接上超在盆地基底花岗岩之上,顶部被穆棱组整合覆盖。城子河附近的公路路堑剖面出露本组层序齐全,较选层型剖面化石丰富,基本层序划分详细(图3-2)。

图3-2 城子河路堑城子河组剖面图

本组由底部粗碎屑砂岩往上渐变为细碎屑及煤层沉积,随后是多旋回含煤建造。主要岩石类型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煤层、菱铁矿结核层及凝灰岩层,局部发育海相化石层,其中发育煤(线)10~40层,可采煤层4~20层,煤层厚1~3m。煤层在地层走向上向两侧渐变薄,数量减少至尖灭,并由盆缘向盆内逐渐减少。煤层主要发育在该组中下部,含煤建造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其次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夹少量泥灰质岩层可做标志层。下部旋回间距较大,砂岩比例大,岩石硬度大;中部旋回含煤密度高,砂、泥岩比例中等,煤层数量多;上部旋回煤层数量少,粉砂岩、泥岩比例高,岩石较松软。煤层厚度大、质量好、横向发育稳定,是黑龙江东部80%以上主要的煤炭资源赋存层位。上述含煤层位基本分布在向斜北翼,向斜南翼地层以厚层砂岩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含煤地层。城子河组含煤段下部有几层全区普遍发育的黑色泥岩,厚度从1~100m,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且靠近敦密断裂(南部条带)海相化石层偏多,显示断裂控盆导水作用。该组自西而东,海相化石层增多,成煤作用减弱。此层可作为全区可靠的对比标志。
总体地层结构为退积型,相当于湖侵体系域沉积层序。内部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沉积旋回。底部主要为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砾岩、砂岩、粉砂岩夹煤层,含有丰富R-O植物群化石,相当低水位体系域,中下部为一套滨浅湖(沼泽)相砂岩、粉砂岩、泥岩夹多层工业煤层、菱铁矿结核层,含有丰富的R-O植物群化石,及海相双壳、腹足、沟鞭藻等化石,相当于湖侵体系域沉积(局部有海水侵入);偏上部为一套滨浅湖(沼泽)相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及煤层组合,含有较丰富的R-O植物化石,相当于高水位体系域,但上部层序发育偏弱,虽构成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沉积旋回,但总体仍以湖侵体系为主。正因为如此,城子河中下部的煤层分布稳定且煤质好。

目前,建德生物群一名已广为使用,蒋维三等 ( 1993) 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等论述过建德生物群,但含义略有不同,本书所称建德生物群是指浙西北区建德群 ( 劳村组、黄尖组和寿昌组) 及相当层位中所产化石的总貌。由于浙西北建德群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在区内具有代表性,因此,采用建德生物群来代表浙江早白垩世早期生物面貌是合适的。
建德群是一套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下部以火山岩为主夹沉积岩,产有化石; 上部则以河湖相细碎屑岩为主,夹有少量火山岩,产有丰富的化石。计有植物、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和鱼类等,主要化石及其分布见表 7-1。
表 7-1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建德群 ( 磨石山群) 化石分布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 ▲表示化石产出层位。
据已有化石资料,按化石门类分述如下。
1. 植物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植物分布较广,凡属河湖相沉积地层都或多或少产有植物化石,甚至在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也时有发现,化石主要产自劳村组、寿昌组、茶湾组。本区早白垩世植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详见表 7-1。根据植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垂直分布,明显反映植物群的演化趋势: 早白垩世早期劳村组、寿昌组下段及与其相当岩层中,植物化石的主要分子有: Coniopteris cf. burejensis,Raphaelia cf. diamensis,Sphenopteris nitidu-la,Pterophyllum cf. lyellianum,Nilssonia cf. sachalinensis,Otozamites linguifolius,Ptilophyl-lum caucasicum, P. zhengheense, Zamites longgongensis, Pseudocycas manchurensis, Dic-tyozamites sp.,Ginkgoites sp.,Baiera sp.,Sphenobaiera sp.,Czekanowskia cf. rigida,Phoeni-copsis sp.,Solenites murrayana,Pityophyllum sp.,Elatocladus sp.,Pagiophyllum sp.,Sagenop-teris cf. shouchangensis,S. Yunganensis 等; 寿昌组上段及与其相当地层中的主要属种有:Equisetites cf. burchardti,Gleichenites nipponensis,Acrostichopteris parvifolia,Onychiopsis elonga-ta,Cladophlebis browniana,C. cf. exiliformis,Sphenopteris nitidula,Otozamites cf. klipsteinii,O. falcata,Ptilophyllum boreale,P. cf. arcticum,Zamiophyllum buchianum,Dictyozamites cf.calcaratus,Pagiophyllum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Brachyphyllum crassum,B. obesum,Cu-pressinocladus elegans,C. gracilis,C. laiyangensis,Sagenopteris shouchangensis,S. cf. petiolata,S. yunganensis.
从上述组成分子可以看出,这一植物群以发育蕨类、苏铁类和松柏类为其主要特征,但前者松柏类植物贫乏而单调,尚保留一定数量的银杏类植物,含侏罗纪常见的蕨类植物Coniopteris,Raphaelia,以及较多的苏铁类植物; 后者松柏类进入繁盛阶段,属种多,类型杂,具有较大的分异度; 银杏类植物难见其踪迹; 苏铁类已日趋衰亡,常见者主要为小叶型 Otozamites,这显示了从下往上植物群逐步演替的趋势。根据植物组合特征,本书拟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为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
Cladophlebis-Otozamites-Cupressinocladus 组合的组成和特征,可与皖南炳丘组至岩塘组、鄂东南灵乡组和山东莱阳组所产植物面貌相比较,同时与西藏地区由海相地层确定的属早白垩世林布宗组、多尼组或日松群等植物面貌也很相似。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所处的古植物地理区属于欧洲-中国区,古植物研究者认为本区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组合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与世界上几个著名的由海相层控制的早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如欧洲韦尔登植物群、俄罗斯滨海边区的尼坎植物群,以及日本外带领石植物群等相一致,该植物组合时代归属早白垩世早期是有依据的。
2. 孢粉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可分两个孢粉组合。
( 1) Classopollis 花粉为主的组合
本组合主要产自下白垩统底部层位。整个孢粉组合中化石类型单调,以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占绝对优势,一般为组合总数的90%以上; 蕨类植物孢子含量极其贫乏; 被子植物花粉未见。在裸子植物花粉中,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占绝对优势,为总数的69% ~99%以上,该属花粉在世界各地自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均有出现,但主要繁盛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在我国,尤其是华东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中含量相当丰富,均在 70%以上。与其伴生有的还有少量 Araucariacites,Sphaeripollenites,Psophosphaera,Mono-sulcites,Alisporites,Podocarpidites,Pityosporites 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主要为含量极少的 Del-toidospora,Panctatisporites,Osmundacidites 等。
上述孢粉组合与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早白垩世早期孢粉组合均可对比,与青海民和盆地大通河组、云南澜沧南甸孢粉组合基本相似,与中亚地区及高加索、哈萨克斯坦等地孢粉组合面貌也很相似 ( Classopollis 80% ~90%) 。
( 2) 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 组合
本组合主要产自下白垩统下部层位,组合中的绝大部分化石属种与上一孢粉组合之间有着明显的延续性,但各属种化石在含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孢粉组合中仍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占总数的 80% ~90%,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在组合中含量虽然丰富,占总数的 43% ~78%,但已失去了在第 ( 1) 孢粉组合中绝对占有率,与其伴生的其他裸子植物花粉类型开始丰富,除了下部组合中的常见分子外,普遍出现了 Exesipollenites 花粉,占总数的 0. 6% ~15%,该属花粉于 1957 年从澳大利亚西部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最晚见于加拿大的早白垩世 ( Shingh,1964) 。在我国侏罗纪孢粉组合中尚未发现,为白垩纪孢粉组合中的特征分子,它在我国南方主要繁盛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仍有出现,伴随出现的还有少量 Laricoidites,Ephedrip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Cycadopites,Bennettites,Jugella,Per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的类型和含量比第 ( 1) 孢粉组合明显增加,占总数的 5% ~18%。并出现了白垩纪孢粉组合中的特征分子 Cicatricosis-porites 和 Hsuisporites 孢 子,前 者 占 总 数 的 0 ~ 5% ,后 者 在 部 分 地 区 孢粉 组合 中 出 现。Schizaeoisporites 孢子在本组合中少量出现,占总数的 1% ~ 8% ,伴随出现的还有 Lyg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Punctatisporites,Toroisporis,Cingutriletes,Osmundacidites,Lycopodiums-porites,Kluk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Pterisisporites,Plicatella 等孢子。
上述孢粉组合与相邻的安徽、江苏等地区相当层位内的孢粉组合特征基本一致,与荷兰东部早白垩世 “Weaden”孢粉组合比较相似。
3. 腹足类
Probaicalia-Viviparus 组合。
本区腹足类化石主要发现于劳村组、寿昌组和茶湾组。主要代表有: Viviparus cf. onogo-ensis,V. shouchangensis,V. sumotoi,Lioplacodes shouchangensis,Amplovalvata sututalis anjipin-gensis,Probaicalia gerassimovi,P. vitimensis,P. prinadae,P. tricarinata,Gyraulus dongcunen-sis,Reesidella concentrica 等,上述组合中以 Probaicalia 属为主,其中 P. gerassimovi 常与 P.vitimensis 共生,前者最早见于苏联维季姆高原盆地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中,在蒙古国东南部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中也有发现,这类化石在我国大多见于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地层中。
此外,产于山东蒙阴群的重要化石之一 Amplovalvata suturalis 在本区劳村组发现了它的亲近种及其亚种。更有意义的在丽水老竹盆地茶湾组发现腹足类口盖化石 Reesidella con-centrica,它与辽 西 义 县 组 下 部 所 产 口 盖 化石 完 全 一 样。Viviparus 属 也 比 较 丰富,其中Viviparus matsumotor 最早发现在辽西阜新组上部; 在皖南岩塘组下段也有发现; V. onogo-ensis 与日本本州中部飞 高地手取群石彻白亚群中所产的标本相似。
由于 Probaicalia 和 Viviparus 两属在本组合中最为常见,分布最广,因此,本书称其为Probaicalia-Viviparus 组合,含有该组合化石地层的时代,以往常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抑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争,近二十余年来,大多数腹足类研究者趋向于早白垩世的观点。
4. 双壳类
Nakamuranaia-Sphaerium-Neomiodonoides 组合。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产有较多的双壳类化石,它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区,化石主要赋存于劳村组和寿昌组,以及浙东南区茶湾组。在垂向上,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自下而上双壳类面貌存在一定差异: 下部双壳类以出现 Arguniella 和 Mengyinaia 两属为其主要特征,而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两属无论从种群及个体数量比之于上部同类化石显得单调而贫乏; 上部双壳类则以 Nakamuranaia 和 Sphaerium 最为丰富,显示了较大的分异度,同时出现 Neomiodonoides 属,但 Arguniella 和 Mengyinaia 两属已不见其踪迹。这明显反映出双壳类的演化趋势和特征。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双壳类以 Nakamuranaia 为主,并与球蚬 ( Sphaerium) 经常共生,这一特征也出现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与华东等地同期地层中,因此,本书拟暂建 Na-kamuranaia-Sphaerium 组合,该组合的主要分子有: 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N. elongata,N. elliptica,Mengyinaia huadongensis,M. pujiangensis,以及 Sphaerium,Neomiodonoides 和 Arguniella 等。必须说明,在以往的有关论著中,本区早白垩世早期记载有 “Corbicula ( Mesocorbicula) ”一属。该属最早发现于日本手取群石彻白亚群,而后田村实 ( Tamura,1980) 又将 Mesocorbicula 归于 Myrene 属的一个亚属。因此,在一些文献中出现 Myrene ( Mesocorbicula) 亚属。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相继在甘肃西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中发现保存完好主齿的原定为 Corbicula ( Mesocorbicula) 的化石标本,据此有人将该属修订为 Neomiodon 属 ( 于菁珊,1982; 朱国信,1980) 或 Neo-miodonoides 属 ( 马其鸿,1986) ,本书暂采用后者。需要指出,以往文献资料中,浙江建德群下部地层劳村组、寿昌组下段和茶湾组等地层中,常出现 Ferganoconcha 属,在邻区同期地层中也常有报导。费尔干蚌属最早发现于苏联中亚地区侏罗系中,此后在西伯利亚地区、蒙古东南部,以及我国北方和东南地区侏罗系中较为常见; 在辽西热河群,甚至在阜新组都产有较多的费尔干蚌属; 黑龙江东部城子河组产大量的费尔干蚌。近十余年来黑龙江东部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地层研究获得新资料,有了新进展,沙金庚 ( 1990) 根据Aucellina 在城子河组下部的发现,认为该组及与其相当岩层的地质时代主要为 Barremian期至晚 Aptian 期: 孙革等 ( 1992) 报导鸡西城子河组中部发现早白垩世 ( Valanginian—Hauterivian) 沟鞭藻的海相化石,上部发现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群,据此认为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或早-中期; 陈丕基等 ( 1998) 根据新资料的发现及某些层段所含特征化石在国内外海相地层中的情况,指出辽西九佛堂组底界为白垩系底界。顾知微 ( Gu Zhi-wei,1997) 详细研究城子河组及与其相当地层中的费尔干蚌属后指出,该属应修订为时代属侏罗纪—白垩纪的 Arguniella 属。并说明东南沿海诸省建德群与其相当地层中的费尔干蚌应改为额尔古纳蚌 ( Arguniella) 。
蒙阴蚌属 ( Mengyinaia) 原定为珍珠蚌或管蚌,其个体较大,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在区内仅见于浦江城北杭口坪寿昌组下段,数量丰富,保存完好。该属在山东中西部蒙阴组、辽西九佛堂组、陕甘宁盆地志丹群、甘肃酒泉赤金堡组,以及新疆准噶尔盆地吐谷鲁群胜金口组均有产出。在蒙古的察冈察布组也有发现,其产出层位大致相当于热河群及与其相当岩层的中部。
中村蚌属 ( Nakamuranaia) 是陆相白垩系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属,分布甚广,它不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与华东等地,而且在日本、韩国和苏联远东地区均有产出。在纵向上,早白垩世早期开始出现,至早白垩晚期最为繁盛,类型较多,数量丰富,至晚白垩世明显减少,仅在某些地点有少量发现,甚至不见其踪迹。与中村蚌共生的常有 Sphaerium 和 Neomiodonoides,这两属与欧洲韦尔登期地层的 Neomiodon,Eomi-odon,Myrene 属类似,与美国西部仅产于早白垩世地层的 Musculiopsis 属几乎相同。此外,据马其鸿 ( 1989) 报导,寿昌组还产有双壳类 Martinsonella zhejiangensis。
以往,这一双壳类组合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常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之争。近二十余年来,随着新资料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深化,其时代归早白垩世无疑。
5. 叶肢介
Yanjiestheria-Migransia 叶肢介群。
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叶肢介化石分布广泛,产出层位较多,凡有杂色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出露处,一般都能找到该类化石; 在紫红色细碎屑岩或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也时有发现。陈丕基等 ( 1982) 作过详细研究,建立 Yanjiestheria-Migransia 叶肢介群,适用于本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
该叶肢介群包括 Yanjiestheria,Migransia,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Neodiestheria,Shou-changestheria,Congestheriopsis,Eosestheria 8 个属,其中 Eosestheria 为数甚少。常见而重要的分子是 Yanjiestheria sinensis,Y. chekiangensis,Y. kyongsangensis,Y. paucilineata,Y.yumenensis,Orthestheria intermedia,O. bifurcata,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 O. yelinensis,Migransia spp. Neodiestheria sp.,Eosestheria shouchangensis 等,其中 Y. kyongsangensis 原产于朝鲜半岛南部庆尚群,也见于我国吉林东部下白垩统大拉子组。Orthestheria 和 Orthestheri-opsis 是我国云南、吉林早白垩世常见分子,Migransia kosaiensis 出现于刚果盆地开赛河流域下白垩统韦尔登阶 Loia 组,M. xiaqiaoensis 则与喀麦隆早白垩世初期的 Afrograpta trico-stata 有某些接近。陈丕基等早就认为产这一叶肢介群地层时代应归早白垩世尼欧克姆期( Neocomian) 。
6. 介形类
Cypridea-Djungarica-Rhinocypris-Latonia 组合。
浙江早白垩世早期介形类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区,产出层位有: 劳村组和寿昌组。浙东南区因火山岩极其发育,仅在茶湾组产出较多。根据介形类化石在地层中垂直分布的特征,明显地可以分成两个组合: 早白垩世劳村期至寿昌期早期组合 Cypridea-Djungarica-Rhinocypris-Latonia 组合,该组合为本次对比研究所建,泛指劳村期至寿昌期早期介形类化石,主要分子有: Cypridea ( Cypridea) shouchangensis,C. ( C. ) qingtangensis,C. ( C. )laozhuensis,Djung-arica aff. saidovi,Rhinocypris jurassica jurassica,Damonella zhejiangensis,Darwinula oblonga,Latonia subovata,L. yunlongensis,L. yunnanensis 等,其中 Rhinocypris ju-rassica jurassica 及 Damonella 是西欧晚侏罗世波倍克阶、早白垩世韦尔登阶的常见属种,在我国云南早白垩世曼岗组、普昌河组均有分布。Latonia 属的 3 个种均是云南下白垩统曼岗组的主要分子,该属还被发现于皖南徽州组下段和区内下白垩统上部横山组中,迄今在上侏罗统未见有报导。Darwinula oblonga 是西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常见的属种。Djungaricasaidovi 最先发现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吐谷鲁组。
早白垩世早期寿昌期晚期介形类组合为 Cypridea ( Cypridea) -Damonella-Mongolianella-Darwinula 组合 ( 叶春辉等,1980 建立) ,化石产自本区寿昌期晚期地层中,主要分子有:Cypridea ( Cyprieda) shouchangensis,C. ( C. ) anhuaensis,C. ( C. ) subsemitera,C. ( C. )zhejiangensis,C. ( C. ) jiandeensis,C. ( Ulwellia) tumida,C. ( Morinia) sp.,Darwinula ob-longa, D. leguminella, D. pos-titruncata, Djungarica aff. saidovi , Zi ziphocypris simakovi,Damonella zhejiangensis,D. jian-deensis,Mongolianella zerussata,M. palmisa 等。其中 Cyp-ridea ( Ulwellia) tumida 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白垩统巴列姆阶的 C. ( U. ) consulta 非常相似,C. ( C. ) anhuaensis 与蒙古准巴音组所产的 Cypridea vitimensis 相似,C. ( Ulwellia) 在欧洲早白垩世韦尔登期地层中大量出现,构成主要分子,在我国云南普昌河组中十分繁盛,种数及个体数量都占统治地位,Ziziphocypris simakovi 为中亚费尔干盆地、蒙古东部及我国白垩系地层中常见的分子,在辽西沙海组中也有发现,Darwinula 属的 3 个种都是云南早白垩世普昌河组的分子。
综上所述,本区早白垩世早期两个介形类组合都是以发育女星介亚属 Cypridea ( Cyp-ridea) 为其主要特征,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从下往上,女星介属在个体数量和属种数量上逐渐丰富,类型也增多,除女星介亚属外,还出现 C. ( Ulwellia) 及 C. ( Morinia) 亚属,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属种。如 Ziziphocypris simakovi,Darwinula postitrucata 及 D.leguminella 等。两个组合虽有一些同名类种,但个体数量有些变化,如 C. ( C. ) shouchan-gensis 在下部个体数量少,在上部则占绝对优势,又如 Djungarica aff. saidovi 在上部大大减少,与此相反 Mongolianella cf. zerussata 在上部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属种,这一现象显示了介形类动物群演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前,介形类研究者认为上述介形类组合反映了浓厚的早白垩世早期介形类色彩。
7. 昆虫
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昆虫化石分布局限,且主要发现于下白垩统建德群底部层位,其产出层位有劳村组和寿昌组下段等。昆虫化石经林启彬 ( 1980) 详细研究,自下而上建两个昆虫群:
( 1) Mesopanorpa 群
该群化石产于劳村组,计有 7 个属,大多为地方性或区域性的属种,主要分子有 Lin-icorixa,Mesopanorpa,Lycoriomima 和 Tinactus 等,在它以后的几个昆虫群中未见其踪迹,大致可与苏联哈萨克南部卡拉达山脉的米哈依诺夫组中的昆虫化石群相当。
( 2) Ephemeropsis 群
此昆 虫 群 由 Ephemeropsis trisetalis,Coptoclava longipoda,Chironomaptera melanura,Clypostemnma xyphiale 等 8 个属组成,前 4 个属是辽西义县组至九佛堂组中昆虫化石的代表分子,其中又以 Ephemeropsis trisetalis 最重要,此种分布甚广,在我国辽西产于热河群义县组至九佛堂组,在甘肃酒泉、冀北、北京附近、吉林等大致与热河群中、下部相当的岩层中均有产出,在苏联外贝加尔盆地与蒙古东南部同类地层中也有产出。Clyptotemma xyphi-ale 原产于前苏联外贝加尔盆地的土尔金—维季姆组。产以 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为主的昆虫群的地层时代,过去有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抑或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争。目前,都倾向归早白垩世。
8. 鱼类
Mesoclupea-Paraclupea-Sinamia 鱼群。
该鱼群由王思恩所建,代表浙江早白垩世早期鱼群面貌。产鱼化石层位有劳村组、寿昌组和茶湾组,主要有: Sinamia sp.,S. huananensis,Fuchunkiangia sp.,F. chesiensis,Hua-shia gracilis,Mesoclupea showchangensis,M. sp.,Paraclupea chetungensis,P. sp.,Ikechaoamiameridionalis。
上述鱼化石,经张弥曼等 ( 1977) 系统研究,称其为以寿昌中鲚鱼 ( Mesoclupeashowchangensis) 为主的鱼群,中鲚鱼和欧洲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 Thrissops 非常相似,但在很多方面比 Thrissops 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性。中华弓鳍鱼 ( Sinamia) 与伊克昭盟鱼( I-kechaoamia) 是东亚特有的鱼群。前者首先发现于山东蒙阴群中、下部,其后在西到陕甘宁,北至西伯利亚,东到朝鲜半岛,南达皖浙赣闽等都有分布,它在华北与狼鳍鱼( Lycoptera) 共生,在本区则与中鲚鱼共生,仅吉林大拉子组与浙东南馆头组也发现有Sinamia,因此,南、北两含鱼层位应大致相当。后者首次发现于内蒙古泾川罗汉沟组,此后在陕北志丹群泾川组也有发现,并与狼鳍鱼共生,因此,产 Ikechaoamia 的层位应与含 Lycoptera 或 Mesoclupea 层位可以对比。
富春江鱼 ( Fuchunkiangia) 的尾部结构比 Clupvus 原始,它更接近于薄鳞鱼 ( Leptole-pia) 的 发展 水 平; 副 鲚 鱼 ( Paraclupea ) 显 然 比 双 棱鲱 ( Diplomystus ) 原 始, 华 夏 鱼( Huashia) 是比较进步的分子,但在该鱼群中数量很少,不是主要分子。

1.植物大化石组合

城子河组以出现R-O植物群Ruffordia-Geichenites-Pityophyllum组合为特征,开始出现典型分子Ruffordia、Gleichenites等(图版Ⅰ-5,Ⅰ-6),且Onychiopsis数量有所增大,除银杏类外,繁盛于侏罗纪的一些种属基本消失,以真蕨类、银杏、苏铁类等繁盛为特色。其中Coniopteris、Elatocladus、Ginkgotes、Cladophlebis出现顶峰特征(图版Ⅰ-7,Ⅰ-8),相当于R-O植物群中期组合。

2.孢粉组合

孢粉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略少,被子植物花粉比较少见,城子河组最下部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双囊粉占绝对优势,蕨类孢子较少,海金砂科的无突肋纹仍出现频繁。

蕨类植物孢子中海金砂科最多,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e次之,Laevigatosporites ovatus第三,里白科孢子也普遍常见。并出现一些Impardecispora、Appendic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类型,含量一般不多,但类型多样。

海金砂科孢子多种多样,在本组上部尤盛,其中Cicatricosisporites最多,C.australiensis为海金砂科中最丰富的成分之一;Pilosisporites出现频率也较高;Lygodiumsporites、Trilobo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Klukisporites次之,其他主要孢子有桫椤科的Cyathidites,蚌壳蕨科的Cibotiumspora,紫萁科的Todisporites、Osmundacidites,石松科的Lycopodiumsporites,卷柏科的Acanthotriletes、Aequitriradites,里白科的Plicifera,Gleicheniidites,及植物亲缘关系不明的孢子Deltoidospora、Biretisporites等,Cicart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si、Klukisporites iegatus等在本组纵向上各部位均发育。除此之外,下部另有:Cicatricosisporites sp.、Gleicheniidites delicates等,以及石松孢、桫椤孢属所见各种。

里白科和单缝水龙骨科孢子以Gleicheniidites delicatus为主,中上部出现有G.senonicus、Laevigatosporites ovatus。下部则出现表面具颗粒纹饰的Ornamentifera granulata和Punctatosporites scabratus。

具有重要地层意义而分类位置不明的孢子包括:Stereisporites antiquasporites、S.psilatus等。Aequitriradites spinulosus、A.verrucosus在下部个别见及,中上部则较为常见。此外还包括Aequitriradites ornatus、Coaperisporites complexus、Triporoletes reticulates、Densoisporites valatus、Hsuisporites sp.等。桫椤科,紫萁科及另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孢子,出现的数量和种类中上部均较下部明显减少。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柏类双囊粉占优势,主要为新类型为主,以松粉、云杉粉为主,罗汉松粉下部常见,中上部较少,雪松粉不常见;古型较少,无口器和球形粉也有一定量的发育。其次为南美杉科的Araucariacites。代表银杏苏铁类的Cycadopites及Ginkgocycadophytus含量不多,个体较大的类型稀少,掌鳞杉科的Classopollis花粉也较稀少。皱球粉、蛟河粉、冠翼粉、脑形粉等常见。Eucommiidites sp.偶有见及。

被子植物花粉为Clavatipollenites、Tricolpopollenites、Tricolpites。

3.沟鞭藻组合

可划分两个组合带,即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和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表3-1)。

表3-1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组合带划分表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

该组合带分布于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何承全等,2000;万传彪等,2000;祝幼华等,2003),一些重要的类型Odontochitina operculata(O.Wetzel)、Gardodinium trabeculosum(Goch)tAlberti、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及Oligosphaeridium complex等都是共同的。这个组合带以Odontochitina operculata的最低层位及Muderongia tetracantha(Gocht)Alberti、Batioladinium?exiguum(Ablerti)Brideaux等种的出现为识别标志(图版Ⅱ-1)。在本带的上部Vesperopsis didaoensis Cheng et He变得颇丰富,而其他绝大多数分子消失。

该组合的沟鞭藻类丰富或较丰富,分异度较高,大体包括14属21种。沟鞭藻类以膝沟藻类占多数,角藻类次之,多甲藻类仅2种,但在丰度上以后者占优势。Odontochitinaoperculata有它的最低层位(最早出现),但数量少;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丰富或较丰富(图版Ⅱ-2),特征性的Muderongia tetracantha(Gocht) Alberti、Batioladinium?exiguum,Gardodinium trabeculosum和Oligosphaeridium jixiense数量均不多,Kiokansiumsp.或多或少地出现,K. polypes(Cookson et Eisenack)Below(图版Ⅱ-3)、Circulodiniumasymmetricum (Burger)He et Sun、Nyktericysta puyangensi s Wan et Qiao等均罕见。壁极薄的Vesperopsis didaoensis(=V.zhaodongensis sensu He et Sun,2000)一般罕见,,但在南部条带海相层颇丰富,且与Oligosphaeridium和Odontochitina operculata等典型的海相属种共生。

该组合带可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带,下亚组合带间隔从Odontochitina operculata最低层位—Muderongia tetracantha、Batioladinium?exiguum、Gardodinium trabeculosum和Oligosphaeridiumjixiense的存在及较多或丰富的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的出现。上亚组合带(即Vesperopsis didaoensis丰富带)间隔大体从下亚组合带中的绝大部分标志种的消失及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锐减或罕见或缺乏,至丰富的Vesperopsis didaoensis的出现。上亚组合带是根据何承全等(2000)的V .zhaodongensis sensu He et Sun,2000(=Vesperopsisdidaoensis Cheng et He,2001)组合带而确定的,种的名称有变化,沟鞭藻类锐减,分异度低,角藻类单种丰度高,其他类型,如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Sentusidiniumminor、Kiokansium sp.及淡水栅藻Scenedesmus cf.dimorphus等均罕见。这是一种适应低盐环境的沟鞭藻类组合,反映了海退期间的沉积特征。

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

组合带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上部,是根据城子河组的典型剖面上部一些特征性的海相沟鞭藻种的存在而确定的(祝幼华等,2003)。沟鞭藻囊孢丰度中等,分异度较高,计10余种,其中大部分是从城子河组下部延续上来的,主要以Odontochitina operculata(O. Wetzel )Deflandre et Cookson相对较多(图版Ⅱ-4),Gardodinium trabeculosum,Canningia reticulate Cookson et Eisenack、Palaeoperidiniumcretaceum、Oligosphaeridium albertense(图版Ⅱ-5)、Canningiopsis?sp.和Spiniferitesramosus(Ehrenberg)Loeblich等一般数量较少。该组合带是以Canningia reticulate Cookson etEisenack的最高层位(末现面)的出现为识别标志。

4.海相动物化石组合

城子河组发育丰富的海相—半咸水双壳类化石,根据前人成果及本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李子舜等,1982a; 沙金庚,2002; 陈金华等,1989; 顾知微等,1984; 于希汉,1983; GUZhiwei,et al.,1997),可划分两个组合:

Aucellina caucaisca-Aucellina aptiensis组合

广泛发育Aucellina caucasia(V.Buch)、A.aptiensis、Filosina aff.jushanhamensis Haymi、F. subovalis、Thracia rotundata等指引化石。

Quenstedtia qinglongshanensis-Arcomya组合

以Quenstedtia qinglongshanensis Li et Yu(sp.nov.)(图版Ⅱ-6)、Pachymya(Arcomya)chinensis Li et Yu(sp.nov.)等为代表,同时还出现相当数量的Sinopsammobia ovalis、Arcomytilus aff.laitmairensis等。属种成分比较单调,而且多以地方性的种群为代表,新分子较多,主要见于鸡西群分布区的鸡西盆地南部条带,如鸡东县平阳镇、荣华、张新及石河北; 北部条带的城子河、二龙山等地(具然弘等,1982)。




早白垩世早期生物群———建德生物群
目前,建德生物群一名已广为使用,蒋维三等 ( 1993) 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等论述过建德生物群,但含义略有不同,本书所称建德生物群是指浙西北区建德群 ( 劳村组、黄尖组和寿昌组) 及相当层位中所产化石的总貌。由于浙西北建德群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在区内具有代表性,因此,采用建德生物群来代表浙...

柴达木地层区(Ⅱ)
但青海地质矿产局1997年认为该组纯属生物地层单位予以废弃。本书根据岩性和生物群特征,同意将其作为下石炭统最底部层位予以保留。岩性为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灰岩、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钙质页岩、粉砂岩,含珊瑚(Cassinella cf.longiseptata—Lophophyllum densum组合和Enygmophyllum dubium—Kakwiphyllum ...

芒康-思茅地层区
不整合于通天河蛇绿混杂岩之上,玉树地区不整合于下泥盆统依吉组之上,视厚度约1700 m。 产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晚期两组生物群。晚二叠世生物群有Reichelina changhsingen-sis,R.cribroseptata,Dunbarula palaeofusulinaeformis,Codonofusiella lui,C.cf.pseudolui;有孔虫 Glomospira vulgaris,Tuberitina co...

三叠系——三叠纪地层
据该组岩性、岩相特征、层位关系及与邻区生物群对比,其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期。油房庄组提到的植物化石“新芦木”和“拟木贼”,都是楔叶植物茎化石的属,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新芦木与芦木近似,拟木贼与现代木贼属也几乎没有区别。 登封李沟油房庄组剖面(图9-6): 上覆地层椿树腰组(T3c)灰黄色砂岩 整合...

地层及剖面位置
陇县地区岩性为浅灰色及玫瑰红色块状砾屑灰岩、泥粉晶灰岩及钙藻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少许页岩,厚439m。固原王洼厚126m,北部大佘太厚29m。其岩性相似,均含丰富的珊瑚、三叶虫、腕足类化石。其中珊瑚有:Favistella(蜂房星珊瑚)及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是青海门源上奥陶统扣门子组上部的重要分子。腕足类有:...

生物群落种类划分
环境差异决定了陆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的显著差别,如水生群落以藻类为主,陆地则以高等植物为主,陆地群落的昆虫和高等脊椎动物占主导,水生则反之。过渡性的生物群落,如沼泽、河漫滩和海岸地带,反映了动植物分布的连续性。全球气候是决定生物群域划分的关键因素,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

热河生物群发育阶段的划分
(Yanshania)亦出现在义县组(王思恩称的大店子组,1990,1999),同样也有少量介形类Luanpingella 和10余种介形类的其他属种从大北沟组上延至义县组,与其将大北沟组的生物化石单独划分成一个生物群,不如将其划归热河生物群早期亚生物群更合适,这样既可反映早期与中期生物亚群的明显区别,亦可反映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

中国新元古代疑源类生物地层学
根据这些属种的膜壳大小、表面纹饰和刺的特征分析,汝阳群所发现的大多数疑源类与新元古代所发现的疑...子剖面陡山沱组,×410;h—Papillomembrana compta(Spjeldnaeii)Vidal,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陡山沱组,

区域地层简述
三号沟组下段与下伏勐腊群角度不整合,新近、古近系从岩相、岩性、沉积建造、生物群、含矿性特征迥然不同,而下段更接近上覆层,将该段划归新近纪更恰当些,作为早中新世早期沉积。 中、上段以松柏类花粉优势组合为代表,松柏类占总量的38.95%,而以单、双束松粉属为主,被子植物以栎粉、栗粉、山核桃粉最多,...

区域地层基本特征
唐古拉地区称结隆群和结扎群。其中汉台山群为碎屑岩、灰岩,角度不整合于西金乌兰-金沙江构造蛇绿混杂岩之上,含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两组生物群,产 、非 有孔虫、双壳类及牙形刺化石,均为华南型。属较稳定环境下的沉积。巴塘群为一套碎屑岩、灰岩及火山岩,鲍马序列发育,为深海-次深海浊积岩,产薄壳浮游型...

凤县18135606252: 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何时出现 -
孟饼芬布: 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何时出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哈佛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在华北燕山地区高于庄组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碳...

凤县18135606252: ...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 -
孟饼芬布:[答案] (1)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E不属于生物群落,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所以调查...

凤县18135606252: 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 -
孟饼芬布: (1)①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该研究的课题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调查植物的物种数目的方法用样方法. ②图二表示树木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在面积为0到S0之间,随着面积增大,物种...

凤县18135606252: 各种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中组合成一个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中的生物都有------,------- -
孟饼芬布:[答案] 如,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凤县18135606252: 生物中生命系统可以分为: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居 生态系统 生物圈 -
孟饼芬布: 1、细胞---- 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般由质膜、细胞质和核(或拟核)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组织---- 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是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如:神经组...

凤县18135606252: 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组成成分:___、___、___、___.(2)图中D表示___,它是生态系... -
孟饼芬布:[答案]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由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D表示光能. (3)草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4)B为分解者. (5)能量在逐级递减中,若狐获得...

凤县18135606252: 物理化学里恒沸物的组成不变这句话对吗 -
孟饼芬布: 恒沸物是会变化的,由于多组分存在,所以恒沸物有最低恒沸物,即组分比例合适时沸点最低的恒沸组成.

凤县18135606252: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①肺 ②胃黏膜 ③神经元 ④酵母菌 ⑤细 -
孟饼芬布: 从结构层次上讲,①肺为器官 ②胃黏膜为组织 ③神经元为神经细胞 ④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故既是细胞也是个体层次,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不是生命系统的层次 ⑥HIV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为种群 ⑧一片果园为生态系统 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为群落 ⑩叶绿体为细胞器,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为细胞,故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③→②→①→④→⑦→⑨→⑧. 故选:B.

凤县18135606252: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
孟饼芬布: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②、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③、天马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④、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故选:A.

凤县18135606252: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微生物 &... -
孟饼芬布: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微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没有包括所有生物,因此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属于种群层次; ④一根枯木及其上所有生物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因此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③①④. 故选:D.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