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SUP>*</SUP>

作者&投稿:蓍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1]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 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3]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化问题,[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8]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社会既讲求公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8]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 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9]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因为教学活动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满堂灌。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和答案的不惟一,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需求。所谓数学开放题,一般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惟一或解题策略不惟一的数学题。这类问题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能让学生在自已的基础上展示才智、发挥特长,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分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有如下三个层次:一是能找出一个或多个答案;二是能找出所有的答案;三是能有规律、有序地把所有的答案表示出来。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数学能力。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 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1]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 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3]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化问题,[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8]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社会既讲求公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8] 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浅析如何对初中生做好批评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或表现不佳,或学习不好的学生,我们通常称之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劣性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如何有效管理学生
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价,还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都要认真执行。要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可以通过检查教师的教学[3]。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考虑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数量,既要重视...

为何有些中学生总喜欢在课上和老师对着干?教师该怎么做?
对于他们不认同或者不喜欢的事和人往往针锋相对,这也跟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有关。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跟老师对着干不一定就是不喜欢这名老师,相反,他们是想吸引这名老师的注意力,这是青春期小孩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老师我们要正确引导,切不可打击学生自信心,一味批评指责学生。首先,教师要掌握中学生...

怎样教育问题学生如何教育问题学生
11、 而我们的问题学生,究其本质,一般都是特殊精神刺激或不正确教育方式导致的行为不端,并非严重的道德品质缺失,总体来说,如果方法得当,还是有药可救的。12、 一、热爱问题学生 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13、对待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爱是教育的灵魂。14、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献出...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理念?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

作为学生的我们想要对待应试教育,应该怎么对待呢?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很多人在抱怨时,一个中学生竟然这么理性地去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为你点个赞。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听学生抱怨:作业多,没有休闲娱乐时间,天天都有考试,真是辛苦,家长也抱怨:孩子学习这么辛苦怎么就没有成绩呢?孩子学习家长更辛苦。老师也抱怨:天天讲的...

作为中学教师,该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本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置一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认可的奖励(如奖金、礼品等),鼓励学习积极性。总之,想培养中学生对本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内容的翔实和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益,建立愉悦的氛围同时,还要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慢慢地掌握科学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如何教育
中学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做好孩子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5种方法:一、思想引导法。中学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

为什么中学生越来越不怕学校和老师了?
学生自然尊敬你,何须怕。 不光是中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也是如此。这是教师没有地位,不受 社会 尊重和 社会 、家庭对学生过度保护的结果。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投入越来越大,给了教育工作者们极大的鼓舞。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全 社会 并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正确导向。主要体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对落实...

浅谈怎样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很快就要走上社会,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集体与个人,正确处理师生、亲子等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说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巨大。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切忌完全肯定或...

余杭区19193164820: 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

余杭区19193164820: 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满堂灌.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

余杭区19193164820: 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yl2251204学生个体差异分析——四年级一班学生是不同的,有差异的;对待学生的不同和差异,是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多样化的方法.这是一种教...

余杭区19193164820: 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 -
左栋止咳: 一、差异形成的原因初探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在每天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范围,受到父母...

余杭区19193164820: 怎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做到:(1)分类要求,不搞一刀切.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良、中...

余杭区19193164820: 如何面对科学课堂中的学生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培养每个学生独特个性素质,充分发掘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小学科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一、教学过程异步化(一)目标的异步化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

余杭区19193164820: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一、 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分层探索既然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命个体,那么,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即无视生命的存在.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缺憾,便是学生差异意识的失落,以至于教师盲目加重每一类学生的课业负...

余杭区19193164820: 谈谈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左栋止咳: 在现实教学过程设计中,根据所教学生的各种特点、现实生活环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

余杭区19193164820: 如何对待学生个性差异 -
左栋止咳: 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客观的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无法改变.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埋怨学生不聪明、不要埋怨家长不教育,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平常人,每一个体的知识、能力、思维等...

余杭区19193164820: 在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
左栋止咳: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一看来,似乎显得有一些矛盾,但仔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