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作者&投稿:塞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凉州词王之涣 翻译~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原文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扩展资料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诗文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评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杨义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 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全文
5 252 521

热心网友
2019-01-19

翻译为: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来自:百度翻译 求采纳
0 8 9

热心网友
2018-08-23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全文
1 37 61

热心网友
2019-01-1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评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的诗意!!!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急需王之涣的<<凉州词>>加翻译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拼音是什么?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拼音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拼音是:liáng zhōu cí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凉州词中春风指什么
《凉州词》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此诗出自唐代·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二首》...

西部的诗句
出处:《凉州词》作者:王之涣 译文: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处:《出塞》作者:王昌龄 译文: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出处:《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译文:...

唐代诗人王涣之的凉洲词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

唐诗《凉州词》的作者是谁?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杨柳:指《折杨柳》曲调。何须:何必。度:经过。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

凉州词王之涣的简介
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

查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1]春风度玉门关 赏析 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首雄浑苍凉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凉州歌》并说明玄宗元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

关于黄河的故诗
《凉州词》王涣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王之涣的凉州词翻译 -
茶俩加巴: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
茶俩加巴:[答案] 我来帮你~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凉州词古诗译文 -
茶俩加巴: 1.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2113,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注释 -
茶俩加巴: 凉 州 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1)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 3)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4)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6)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7)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8)度:越过.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凉州词的译文(黄河远上白云间)? -
茶俩加巴: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全诗的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唐·王之涣《凉州词》是什么意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茶俩加巴:[答案] 当时他是被贬的,而且是被贬到边疆为官,哀叹心中不满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译文 -
茶俩加巴: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凉州词 王之涣译文 -
茶俩加巴: 黄河奔流千里而来,从天空往下看,白云、黄河之水云似乎交织成了一体,蔚然壮观. 有容乃大,黄河的壮观,也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源头,跨越了人迹罕至的孤独,汇集千万条溪水,跨越千山,终于成就了黄河上的千古繁华. 眼光远一点,境界高一点,羌笛以苍凉之音状秋色,杨柳以春绿丽春色,羌笛、杨柳各有特长,羌笛何须怨杨柳? 当世尽享人间富贵,死后又能名垂千古,天地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春风也有她的不足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你看那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凉州词 古诗翻译 -
茶俩加巴: 枫桥夜泊 【标题】:枫桥夜泊① 【作者】:张继 【格律】: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

哈尔滨市13764908158: 《凉州词》王之涣的意思 -
茶俩加巴:[答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 远望黄河像丝带一般好像飘到了天空中,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