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建立郑国,和周幽王的逃亡这件事之间有什么关联?

作者&投稿:函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郑国这个国家可说是兴起也快,衰败也快,基本上根据目前的史书看来,郑国最为兴盛的就是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时期,其后郑国就沦为诸侯称霸的战场,也就是在数十年的时间。西周的镐京之乱,很早其实就为郑桓公所预料,其间郑桓公的封地其实并非在河南之地,而是在靠近镐京都城的关中地区,郑桓公意识到周天子的衰败,便将子民迁徙到河南之地,派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掘突去开发其地,这也就是保持了郑国子弟延续的有生力量,为郑国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河南之地可说群雄逐鹿,老牌的诸侯国卫国、宋国、虢国、郐国等皆在此地周围,那么郑桓公将国民迁徙到这里来,就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来抢吃的。那为什么郑桓公还要选择此地呢?这个还得说到周王宫中的一个太史,当年郑桓公对周王室忧心忡忡,很早就萌生了离开镐京城的念头,而这个太史就给他推荐了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而且说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国家呈现衰亡之相,非常适合郑桓公去攻灭其国。在郑桓公的心中,无非是要为子孙后代寻找一片净土,更像是一种逃亡。

对于郑桓公而言,这次逃亡事件的策划,是场持久战。在外有公子掘突的披荆斩棘,在内郑桓公则还要忠诚于周幽王,为的是从天子的身边寻找足够可靠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发展自己的领地。所以至死郑桓公也没有离开周幽王,而是跟随周幽王惨死在镐京之乱中。这种功业未成身先死的悲剧性结果,导致郑桓公的儿子掘突非常愤怒,对周天子的尊重感也随着时代潮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扶持周平王迁徙都城,也就迁徙到了距离郑国更近的洛邑,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掘突好武善战,数年之间即奠定郑国大局,依仗周天子的支持,郑国国力成为后起之秀。

郑桓公之死的深层原因并未触及掘突的怨念,周平王因申伯之乱,地位较为尴尬,史书中所说的是“尽取周赂而去”,犬戎除了烧杀抢掠,可能还接受了镐京中残存的贵族势力的贿赂,也才撤离镐京。那么,这些贵族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没有被犬戎所诛杀,有没有可能他们本身与申伯同属王后势力,因褒姒与王后的后宫之争,导致这些贵族丧失话语权,他们本身与申伯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同盟关系,而非郑桓公派系。但申伯联合犬戎,这是犯了大忌,当时数国诸侯包围镐京城,王城内的贵族们以贿赂的方式驱离犬戎部族,也可能将申伯驱离王城,虽然申伯希望扶持周平王继任天子,但其实力尚不足与这些新老贵族进行抗争,也就自然而然撤出镐京。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镐京城内出现政治空白,如同当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逃走,执政王国的最佳人选已经被摆上日程。周平王作为申伯外甥,镐京之乱本身就是由其储君争夺战而引发,虽说大家同属王后派系,但是都城中的天子都已经驾崩,任何派系斗争的意义都不复存在,这些贵族们自然要选择自认为更加稳妥的继任者,也是为自己的家族所筹谋。在周宣王时代兴盛的虢国家族,掌握着周王室的部分军队权力,也因此就在天子人选的选拔中成为最有力的话事者,并最终选择周幽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携王继任。

周王国自此呈现两个君主共存的格局,《系年》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们对选择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存在争议,干脆也就不再朝贡天子。史书有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个评价对周携王是相当不利,不过这些评论来自后世,尤其是被那些残存的胜利者所书写,这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其后的思想宣传的结果,即是将周携王的功绩完全抹杀,并在诸侯列国纷纷宣讲,以致于后世对周携王的知晓率非常之低。

支持周携王的虢国,应属于西虢国,和郑国其实属敌人。史书载:“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当年郑桓公尚在之时,灭掉虢国的兄弟国家东虢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西虢国与郑国成为仇敌,更是间接证明在朝中的派系相争,虢公与郑桓公本身就是敌人,如果虢公支持周携王,郑桓公如果不在了,郑国子弟当然支持周平王。

战国楚简《系年》的出土,已经证明周携王当政期间,可能对数代天子的基本国策有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交犬戎部族,南通荆楚,为政较为宽裕慈仁,死后上谥号为惠王。而周携王的称号,可能并非是当时的称号,只是因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则,周平王借助晋文侯和郑武公之力,将周携王弑杀而后,正式迁徙都城,建立东周王国,便将周携王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抹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洗脑。周携王为晋文侯所弑杀,其国内势力也自分化,同时被周平王和诸侯们所异化,成为边缘族群,发展渐渐没落,如虢国、虞国、中山国等国,皆非春秋战国一流国家。这都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所关联。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首都是哪儿?相当于现在的哪儿?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庶弟姬友以王室司徒的身份强占了河洛之东的郐、虢二国共十邑之地,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定国都于"郑",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今陕西华阴市,华县东面)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1年),郑文公...

春秋小国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它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西周末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后迁都新郑。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为了争霸不断的吞并小国,斗争激烈,使得小国生存艰难。南方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生死搏斗,最终由楚国统一。但是北方仍然分裂,有秦、晋、齐三个大国和几十个小国存在。大...

国学宝典《左传》:桓公元年、桓公二年
由于接受了贿赂的缘故,便建立华氏政权。 宋殇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孔父嘉做司马,华父督做太宰。华父督由于百姓不能忍受,先就宣传说:“这都是司马所造成的。”不久就杀了孔父和殇公,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他为国君,以此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送给桓公,对齐、陈、郑诸...

郑庄公敢割周王的麦子,敢箭射周王,为何不敢杀周王呢
周宣王二十二年,郑桓公姬友初次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幽王昏乱,周王室衰败,郑桓公听从周太史伯的劝告,把国都和人民从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新郑县附近。在犬戎进攻镐京时,郑桓公为保护幽王被犬戎所杀,其子郑武公于是在今河南新郑县附近建立了新的郑国。这里就不得不说,周太史伯是个有远见的...

郑氏三公是谁?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 郑桓公 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

郑国对周王室之繻葛之战?
其直辖统治地日趋狭小,无法号令其他诸侯。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诸侯趁机脱颖而出,争夺霸主地位。郑国虽然在公元前806年才被分封立国,但由于其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为周厉王的幼子,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因此被委任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中枢大政。公元前774年,郑桓公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
郑国建立于公元前806年,灭亡于公元前375年,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国君,前后经历了四百三十二年,其首任国君是郑桓公(周宣王封他的弟弟王子友于郑地,建立郑国,王子友即为郑桓公),末代国君是郑康公,最终由于内乱被韩国所灭。郑国在建国之初前三代国君时候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

本来诸侯们都安安稳稳的,郑国却首先跳出来挑战周天子权威,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因为郑国仗着自己是周王室的旁支后代,所以就在自己的封地得不到满足,想要挑战周王室的权威,给各国诸侯起了不好的带头作用。对周天子的挑战是从郑庄公开始的,郑国是郑庄公的爷爷也就是郑桓公一手建立强大起来的。而郑桓公就是周厉王的儿子。郑桓公在郑国呕心沥血把郑国管理的井井有条。这让周...

郑姓起源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

从郑国分封到郑伯克段:周代郑国早期历史新论
因为按臣瓒的意思,郑桓公是在灭郐、虢之后,居住在郑父之丘才建立郑国的。 当然,这样一来势必又造成其他矛盾。因为按照今本《竹书纪年》,郑国分封是在周幽王年间;但据《郑世家》,郑国分封是在周宣王年间。而且臣瓒的说法也似乎不是无中生有,他明确提到的郐国亡于公元前769年、虢国亡于公元前767年这两个时间...

抚顺市19497755022: 郑姓氏的由来 -
任薛六味: 百家姓里介绍说:郑姓出自“姬”姓.根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姬静将弟弟姬友封在郑,建立了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史称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被韩国灭了.亡国后的郑国子孙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并且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郑氏的来历.

抚顺市19497755022: 《国语 - 郑语》翻译? -
任薛六味: 郑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众和周土以东百姓的心,他问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落在我身上,到哪里才可以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说:“周王室将要衰败,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

抚顺市19497755022: 郑姓氏起源什么是?
任薛六味: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宣王时期,周厉王姬胡之子姬友被封在郑邑,称郑桓公.周幽王执政时期,郑桓公纵观天下,见周幽王昏庸无道,而各诸侯又势力强大,预感将有变乱,便将财产和部族迁移到了虢、郐两国之间一带.后 来,郑桓公生得一子名为姬滑突,姬滑突在周平王姬宜臼元年继位后,相继占领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并 在其地重新建立了郑国,建都新郑. 郑国传到郑康公时期被韩哀侯所灭.郑国被韩国吞灭后,郑桓公的第十五世孙、郑幽公姬已之子公 子姬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和民众仓皇东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此后,东迁的这部分郑国人便以 国名为姓,以表达对祖宗的纪念.

抚顺市19497755022: 请问各位历史学家我国有没有姓郑的皇帝? -
任薛六味: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抚顺市19497755022: 郑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
任薛六味: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抚顺市19497755022: 郑氏姓氏起源? -
任薛六味: 郑姓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时,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郑,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就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guo]和郐[gui]国之间.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春秋初年成为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子孙播迁陈国与宋国之间,以原国名“郑”为氏.

抚顺市19497755022: 郑桓公墓在哪 -
任薛六味: 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郑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葬身于此. 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