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族源

作者&投稿:吁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普米族的食俗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区多种核桃树,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来炸粑粑、点灯等。此外,在四五月间采摘青刺果,晒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机榨成油脂食用。猪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时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杀一至五头肥猪用来食用,平常逢年过节要宰杀牛羊、鸡鸭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做燕麦炒面先给老人装上一袋。孙儿孙女去赶集串亲外出归来。要给老人捎些糖果、草烟。千百年保持的这种习惯,亦让老人少吃多餐调剂胃口。
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亲友来访,总是导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就端上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葱、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饱以后,家人才开始用饭。普米族具有农耕民族的特点,也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过去十三岁以上的男人都吸烟、喝茶,每人都有一个茶罐和烟杆,不论走亲访友,耕种放牧,只要一体息就取出烟杆吸烟,拿出茶罐煮茶。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普米族的民族节日
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其节日活动也是多种多样。
大过年
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烧香祈祷,祭祀祖先。凡年满十三周岁的男女儿童,要举行“穿裤子”、“穿裙子”成年礼仪式。除此外,还有上山打猎、绕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锅庄等活动。
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妇女有物质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条绣花腰带。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然后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仪式过后,这些男孩、女孩才算长大成人,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
端阳节
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
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得十分美丽。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
雪门槛游山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乡”的地方,自古就是四乡客商和游客往来的要塞。当春寒退尽,山花烂漫时,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
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不举行宗教仪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药,爱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有的人是来谈生意。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属于自娱和交际舞种,人群手拉手围成圆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边舞边弹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声,加强了节奏和气势,跳一轮共需弹奏十二个舞曲。队形变化丰富,有单圆、双圆、半圆、对跳、开门、翻身、二龙吐水和满天星等。
转山节
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各种传统活动。
小过年
小过年,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
成人礼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最早从史料学的角度对“西番(普米)”进行考证的是方国瑜先生。方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认为:“自岷江上游地区偏西南而下经大渡河至金沙江地带,古时居住着属于羌人的许多部落,其中徙笮(牦牛夷)为西番人(今称普米或藏族)先民。”后又在附说中提出分布在今越嶲、冕宁、石棉和峨边、马边之地的“勿邓、两林和董蛮、虚恨诸部为西番族”一观点与学术界商榷。
马曜先生在《云南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中依据史料《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关“牦牛种”的记载,认为“今西昌山有牦牛山,自来是以普米(西番)族为主的分布地区,且‘越嶲羌’又称‘髦牛种’则‘越嶲羌’中也有一部分藏族和普米族。”
何耀华先生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一文中依据史料《太平寰宇记》“通望县有故牦牛城”,“阳台县、台登县郡旄牛故县地”认为早在两汉时期,旄牛夷就已聚居在今冕宁至盐源的广大地区。又结合《新唐书・南蛮传》和樊绰《云南志》中有关东蛮的记载,认为“普米族源于秦、汉时代之牦牛羌,唐、宋时期为勿邓、两林、丰琶诸部众多自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为西番的一个主要支系。今天云南兰坪、丽江、维西、宁蒗等县之普米族是宋、元时期西番众多支系中向南流徙进入滇西北地区的那一部分发展而来的。”
蒙默先生在谈及“东蛮故地与元明清东蛮故地的西番”时引用了方国瑜先生“筰人为西番先民”的观点,并又略作补充论证。蒙先生结合近世民族调查与清代文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和嘉庆《四川通志・土司志》,认为史籍所载四川西部的西番或番族其内涵是相当复杂的。分布在今四川西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藏族;居住在茂汶地区的羌族以及云南丽江、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其先民都是西番人。
格勒在论述“氐羌南迁与普米族”时结合普米族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关于牦牛种羌南迁路线以及普米语语言分布区域同考古发现的氐羌文化———石棺葬分布地点进行对照,认为“普米族是祖先牦牛种羌从甘青一带南迁时,经过横断山区南北流向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进入越嶲或滇西地区。” 任乃强先生在其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从历史地理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索羌族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在论述“羌族的形成”时,结合史料《后汉书・筰都夷传》、《三国志・张嶷传》和《西羌传》中有关白狼部落的记载,认为“康区(旧西康省和西藏昌都专区)的古代民族和滇北部分民族(古宗、么些、普米)可能就是古羌人的遗裔,其中‘白狼槃木’即今普米族。”
刘尧汉、陈久金在《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一文中运用语言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中一些资料,认为藏缅语族中只有分布在四川甘洛、越西、冕宁、盐源、木里及云南宁蒗县的西番人具有“布朗咪(咪意为人)”的称呼。并结合《旧唐书・西南蛮・东女国》和元代周致中《异域志》中有关“白狼夷”、“布朗”的记载,认为“羌族、彝族、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都与汉代‘白狼夷’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但西番人是汉代‘白狼夷’的嫡系遗属。”
邓文峰、陈宗祥在《‘白狼歌’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将《白狼歌》的本语与羌语支的普米玉姆土话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普米就是‘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的‘槃木’”。
普米族学者杨照辉先生在“《白狼歌》辨析”中结合自己多年在滇西北、川西南地区对普米族语言的考查,从语言特点和社会习俗方面对“白狼歌”及其族属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认为“白狼歌”中反映的“白狼夷”恰是普米族先民的来源。
严汝娴、王树五在论述“白狼王国的子孙”时在方国瑜先生“徙笮为西番人先民”以及任乃强和蒙默两位先生“笮为普米先民”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普米族的旧称‘西番’,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白狼夷’,以白狼王唐菆为首的部落联盟,正是普米族形成较稳定的族体的基础。” 尤中先生在其著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对“西番”形成的时代和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先生认为“辽宋时期,自黄河上游两岸往南,沿大渡河南流段以西地带,普米族做为‘西番’中的一部分,与一部分羌人、吐蕃人相杂居。直到明朝时期,西番的这种分布状况仍然基本上古今一致。
除云南西徼外的那部分西番是13世纪中叶随蒙古兵南下的而外,其他部分则为自辽宋以来便居于原地。” “清代的西番是一个近亲集体,有共同的名称及经济文化生活的某些共同之处,是一个还不曾完全稳定的民族集体,仍处在分化与重组的过程之中。
直到20世纪中期,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盐源、木里一带的‘西番’,依其意愿而称普米藏族;四川冕宁的原‘西番’自称‘拍米依’,实为‘普米’之音异写,却加入了藏族;青海和川西北的原‘西番’都分别加入了其他民族。”对普米的族属问题,尤先生认为“西宁、河州、岷州的西番,是隋、唐时期的党项羌的后裔。天全六番招讨司辖境内的西番,元时期亦仍称为羌。宁番卫的西番当为汉代牦牛种越嶲羌中的一部分,1253年随忽必烈征大理国的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则当为甘、青地带原党项羌中的一部分。”即认为党项羌是云南境内的“西番”的先民。 吕振羽先生在《中国民族简史》一书中将“西番”归入唐古特族群之中(唐古特,中国文献称之为羌,元称唐古特,清称为“西番”)。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认为:“‘西番’住西康省及四川西部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或谓属羌之遗属,通常谓属藏族。此二说亦无甚冲突,因羌与藏实有密切的关系,并非并不相同之两民族,且‘西番’介居两者之间即类于羌亦类于藏,可视为两者的混合也。”




普米族的历史族源和由来传说
南蛮传》和樊绰《云南志》中有关东蛮的记载,认为“普米族源于秦、汉时代之牦牛羌,唐、宋时期为勿邓、两林、丰琶诸部众多自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为西番的一个主要支系。今天云南兰坪、丽江、维西、宁蒗等县之普米族是宋、元时期西番众多支系中向南流徙进入滇西北地区的那一部分...

揭秘普米族历史:起源于祁连山的古老民族
普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根据族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并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盘木”共同体。大约到了先秦时代,盘木共同体的大部分游牧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

56个民族的来历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色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

普米族怎么读
从汉文史籍和本民族传说及民族学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族群。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旧称西番,源出古代氐羌族群。普米族先民原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并逐渐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南下。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他们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

彝族的资料和铺米族的资料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

普米族特色饮食是什么?
普米族特色饮食是什么?追根溯源,现代意义上的普米族是古代羌戎的分支之一,他们的先民又叫做西番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区。普米族的聚居地气候变化较大,他们的祖先长期迁徙,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断地适应与发展,最终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一、普米...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的由来是什么?
族源产生于国内的各民族中,多数既可找出向当代民族转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远祖先世,而且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历史非常久远的古老部族。从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来看,各民族的远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满族的最早先民肃慎人早在舜时代就活动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区...

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
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1、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

中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汉、回诸族分布部位最低,其他民族则较高,其中南疆的柯尔克孜族分布高程为2500~3000米,塔吉克族为3000~4500米;北疆的蒙古族在1500米上下,哈萨克族则达2000米上下。又如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势海拔高程在500~2500米之间,傣族和汉族即分布于其中最低平的河谷平坝区,丘陵和半山区分布有布朗族、哈尼...

少数民族到底有多少个
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哪?“普米”是什么意思?
刀民解毒: 普米族人民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禾族的来历
刀民解毒: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米族是何时因何原因进入云南的?
刀民解毒: 普米族有3万多人,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丽江市 的宁蒗和怒江州的兰坪两县,相邻的玉龙、永胜、维西等县以及四川 省的木里、盐源县也有少量分布.“普米”一词,意为“白人”,这与该 民族自古崇尚白色有关.普米族先民属氐羌支系,原为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部落,8世 纪左右南移至四川西昌一带.13世纪以后,蒙古忽必烈率军南征大 理国,部分普米族随军进入云南,最后定居在滇西北地区,史称“西 番”或“巴苴”.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米族有哪些特点?
刀民解毒: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
刀民解毒: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北道区17073672946: 什么民族自称为百人? -
刀民解毒: 你说的是“白人”还是“百人”呢?我这里介绍的自称为“白人”的普米族,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00年人口为33600人.

北道区17073672946: 普米族,主要分布地区有哪几个? -
刀民解毒: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北道区17073672946: 少数民族里的普米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
刀民解毒: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

北道区17073672946: 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 -
刀民解毒: 25个,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彝族、苗族、壮族、回族、藏族、瑶族、蒙古族、水族、满族、布依族其中15个为云南特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北道区17073672946: 与普米族有关的少数民族 -
刀民解毒: 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尽管拥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普米人普遍兼通汉、摩梭、白、纳西、藏、彝等周边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他们又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普米族地区大都普遍使用汉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