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唐朝都曾占领漠北,但都没有统治住?

作者&投稿:剧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汉朝没有征服漠北?~

农耕民族要进攻甚至想征服游牧民族,要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耕王朝要主动出击游牧民族,至少得用骑兵。因为步兵打骑兵有两个缺点:一,打赢了追不上;二,打输了跑不了。所以汉武帝也必须组建骑兵部队,但仍旧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匈奴难以被降伏,一,是古代运输相对困难,导致作战半径有限,骑兵部队的后勤补给难以跟上,李陵被俘,差不多就是这个原因。二是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强且较为分散,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很难将其一举歼灭。而中原王朝缺马和骑兵,必须在长时间里积蓄力量。农后来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大破匈奴,但是很难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汉军一离开,匈奴就又死灰复燃了。

而大破匈奴之后,却没办法对匈奴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匈奴等游牧民族本身就逐水草而居,恢复能力极强。这是无法根除匈奴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汉王朝国内的影响,首先国力损失太大,打仗就是打钱,汉武帝征战匈奴四十多年,把文景以来积攒的国力消耗殆尽。到汉武帝晚年,汉朝户口减半,粮食库存基本消耗一空,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起来。后期对匈奴的战争,也是接连败北。因此也可以看出汉王朝后继乏力,无法继续对匈奴作战,以根本消灭其力量。

农耕民族要进攻甚至想征服游牧民族,要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耕王朝要主动出击游牧民族,至少得用骑兵。因为步兵打骑兵有两个缺点:一,打赢了追不上;二,打输了跑不了。所以汉武帝也必须组建骑兵部队,但仍旧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匈奴难以被降伏,一,是古代运输相对困难,导致作战半径有限,骑兵部队的后勤补给难以跟上,李陵被俘,差不多就是这个原因。二是游牧民族机动能力强且较为分散,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很难将其一举歼灭。而中原王朝缺马和骑兵,必须在长时间里积蓄力量。农后来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大破匈奴,但是很难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汉军一离开,匈奴就又死灰复燃了。

而大破匈奴之后,却没办法对匈奴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匈奴等游牧民族本身就逐水草而居,恢复能力极强。这是无法根除匈奴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汉王朝国内的影响,首先国力损失太大,打仗就是打钱,汉武帝征战匈奴四十多年,把文景以来积攒的国力消耗殆尽。到汉武帝晚年,汉朝户口减半,粮食库存基本消耗一空,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起来。后期对匈奴的战争,也是接连败北。因此也可以看出汉王朝后继乏力,无法继续对匈奴作战,以根本消灭其力量。

漠北不能进行农业种植,汉人不习惯牧马放羊。
所以国力强时能够支持给养。保持统治。如果国力下降无法维持着驻军,那必然会影响有效控制。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孙武圣在所著《孙子兵法》的开篇也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将这两层意思合并,足以看出军粮在古代军事后勤乃至战争成败、国家兴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今人往往用“小米加步枪”形容战时条件之艰苦,殊不知,这种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的“粗粮”,却稳居古代军粮“头把交椅”达千年之久。为什么偏偏是小米呢?这与古人的活动范围密切相关。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恰是粟米的传统主产区。约6000 年前,粟开始在中原一带大面积推广,到了商朝,粟已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主食,关于这一点,出土的甲骨文中曾有明确记载。众所周知,只有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军粮。而从先秦至隋唐年间,粟米是最符合这一条件的粮食品种。而大米限尚未实现大量种植。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 斗粟,吃大米在那年头绝对是“很奢侈的事情”。古代粟米产量究竞多少呢?史载,战国魏李悝变法时,在什一税(编者注: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条件下,5 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石,余有45 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这在2000多年前实属不易。
正是有了充足的余粮,战国和秦汉时期,动辄数十万人马云集的大兵团作战才可能成为现实。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国将所存粟米分黄、白、青3 项分类收藏,栎阳仓储以2 万石为1 积堆放,咸阳仓则扩至1O 万石1 积堆放。这些堆积如山的粟米,无意是秦削平宇内、一统华夏的重要资本。到了汉代,粟米更是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种植。景帝时期的政治家晁错所著《论贵粟疏》一文中,对粟米的战略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虽然这里的“粟”已成为粮食的统称,但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汉代粟米生产的重要性。
汉朝曾长期与匈奴争锋北疆,而为了做好战争准备,西汉历代经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筹粮和养马。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就曾采纳晁错“以爵位换粮草”之言,为边防部队筹到了“足支五岁”的军粮。官兵口粮还好办,真正要命的其实是战马的饲养问题。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能看到军马在厩中吃草的镜头。实际上,汉匈战争初期,汉军战马吃的精饲料可都是粟米,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马匹体力充沛。那么,战马的肚皮有多大呢?《汉书•赵充国传》说得明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盐铁论》也提到“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武帝初期,国家已拥有官马40 万匹以上,其粟米消耗量之巨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的优良牧草——苜蓿后才有所缓解。此外,粟米在军中长盛不衰还得益于其良好的存储性。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时发现,其中1 处粮窖中竟保存有已经炭化的谷子(粟)50 万斤,这应当是尚未来得及消耗的余粮。而据唐代文献记载,积粟可藏9 年,稻米只能藏5 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的2 倍,实际上粟米贮藏时间可能更长。据《旧唐书•马周列传》记载,直到隋灭亡20 年后的唐贞观11 年,前者留下的长安府库仍未用尽。粟米的这一优点在军事上意义重大,毕竟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
尽管从秦汉至隋唐,小米一直是军队的“当家饭”,但其并非全国性的粮食作物,只是受当时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军事重心、生产力水平、政府引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粟米才牢牢占据了军中主食的地位。随着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小麦和水稻产区不断扩大,大米白面逐渐取代粟米而成为军粮首选。唐初以前,北方地区的小麦和粟相比,仍处于次要地位,征收赋税时甚至被归入“杂粮”之列。但自唐中期以后,小麦种植范围由东向西、向南迅速拓展,到明末,北方百姓的饭桌上已是“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至隋唐时,江南的生产力水平已有长足进步。南方双季稻在唐代就已普遍种植,还出现了稻麦轮作复种的1 年2 熟制。此后,大量稻谷北运,和小麦一起成为后世军粮的主体。有意思的是,麦稻制品的普及速度,除受耕作技术、自然条件制约外,还与南北方独特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而习惯有时是很“顽固”的。据学者曾雄生介绍,古人加工主食多采取蒸煮之法,即将粟米或大米制成米饭或粥食用,但用这招做出的“麦饭”无论对于吃惯小米的北方人,还是吃惯大米的南方人而言,都是难以下咽的。古籍中就曾有过南北朝齐梁交战时,南方人组成的梁军因吃“麦饭”导致士气不振、战斗力下降的记载,而梁军后来转败为胜的诀窍也很简单——大米饭外加炖鸭肉。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不把小麦磨成面粉呢?这还真怪不得古人。据考证,直到南宋时期,许多地区出产的小麦仍“软泥少味”“黏齿不可食”,显然不适合加工成面食。但随着品种的改良和面粉加工技术的进步,火头军们“开发”出了越来越多可口、美味的麦类军粮,并留下不少有趣的典故。像今天人们广为食用的馒头,当初就是在军中诞生的。据说,当年诸葛亮平定南疆叛乱回师途中,经过泸水时,为平复水中的怨气,又不愿取人头献祭,就让厨师用面粉做成人头的形状丢进河里,从此便有了馒头这一食品。再如锅盔,据河南《武陟县志》记载,三国时关羽领兵镇守博望,正值秋旱缺水,难以为炊,军心浮动,关羽飞马派人向诸葛亮请命,欲弃城不守。哪知诸葛亮的回信却是一种节水食品的做法——“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合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灼将士”。关羽如法炮制,烙饼状如头盔,干脆香酥,因水分极少,久贮不变味,特别宜于军旅食用。三国争雄,逐鹿中原,锅盔做法随之传播开来。还有因戚继光而得名的“光饼”,由于倭寇流窜劫掠,明军跟踪追击,来不及埋锅做饭。戚继光遂令火夫用而粉做成小圆饼,以炭火烤炙,饼色金黄,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以便士兵携行食用。
古代的副食品,远不及今天这样丰富多样、美味可口。在保鲜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在军中吃上新鲜的菜肉是一种奢求。除非能就地补给,否则大部分时间里,与征战在外的将士们每餐相伴的恐怕就只有腌制食品。按其材质可分为肉类和蔬菜类。
从东汉开始,腌鱼、腌肉被统称为鮓,并因做法不同又分为2 类:腌而湿的成为“鲍”,也称“暴腌”;腌而干的称“鲞”(音同“想”)。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制作鱼鮓要选用春秋两季的新鲤鱼,去鳞后切成“长二寸,广一寸,厚五分”的鱼块,浸洗去血后均匀撒上盐,盛在笼中杀净水分,再用添加了茱萸、橘皮、好酒的熟粳米饭做成腌渍料“糁”(音同“散”),最后把鱼放进瓮中,铺一层鱼,盖一层糁,以满为限。待白浆析出便大功告成。而说到腌肉,就不能不提著名的金华火腿。相传,南宋抗金大将宗泽是浙江金华人,由于军前粮食补给困难,宗泽常让乡人制作腌肉运往前线,并将这种美食进贡给宋高宗品尝,皇帝见这腌肉鲜红似火,遂赐名“火腿”。
从上文不难看出,尽管鮓味道鲜美,但其加工过程却相当繁复。相比费时费力的腌制品,肉干(古称“脯”,音同“抚”)的制作就简单多了,只消将牛、羊、獐、鹿肉破成片,浸去血水,用盐和椒末浸泡入味再阴干即可,最后还有个诀窍就是用“木棒轻打,以令坚实”。内蒙古地区出产一种风干牛肉干,美其名曰“成吉思汗的军粮”,笔者在高中时曾品尝过,这种肉干切成长条,吃起来很有嚼头,极易饱腹。当然,古代军中也不是谁都能吃上肉的,即便沿途围猎也于事无补,普通士卒只有在决战前或大胜后才可能开开荤,而帝王将相的饮食则好得多。比如,腌鱼在历史上就有一则著名的典故:秦始皇东巡至沙丘宫时,重病身亡,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为篡立胡亥,便用随军携带的“鲍鱼”掩盖尸臭,以达到秘不发丧之目的。这里所说的“鲍鱼”跟现在与燕窝、鱼翅齐名的珍馐佳肴无关,而是盐渍后因高温腐臭的腌咸鱼。关于蔬菜配给,古代并无定制,除了自给自足的屯田军能吃到新鲜食品外,大多时候,蔬菜水果同样是高级将领的“特供食品”。既然军中缺少肉食,新鲜蔬菜也很稀缺,那古人又如何解决军队的副食品问题呢?于是“酱”应运而生。先秦年间的酱,主要指用盐腌制的肉食,这一时期还有专门的字代表不同的酱,如鱼字旁加延,表示的是鱼酱;月字旁加延,意为肉酱。到了汉代,随着大豆的引进,出现了豆酱并很快成为军队的重要副食品,关于这方面的古代文献记录很多。在敦煌汉简中,就有反映河西边塞军人消费酱的资料:“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秦代《传食律》中也有相应记载:对御史手下的官差供应“半斗粺米,四分之一升酱”;爵位在“不更”以下者,则享受“一斗粺米,半升酱”的待遇。由此可见,酱不仅被当时的军人广泛食用,而且还根据身份、职务制定了相应配给标准。有趣的是,豆酱还有个外号叫“雷不作酱”。这原本是句俗语,指雷雨天不能制作肉酱以防发霉变质,但因豆制品易使肠胃胀气,人食用豆酱后腹内气胀有如雷鸣作响,于是“雷不作酱”便成了豆酱的绰号。从《齐民要术》中的记载看,这些腌制品的营养价值并不高,保鲜方法则主要依靠发酵和大量用盐。需要指出的是,食盐作为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有一套严格的供给制度,例如汉代军队中,士卒每人每月配给食盐3 升。在当时医学落后、营养匮乏的条件下,盐与其讲是一种普通调味品,莫如说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汉唐占领北华草原不是没有统治住,而是泰华帝国太大了,北部是气候低劣的草原地区,不适合农耕文化,只能采取当地人统治当地人的间接统治方式~方国藩辖制度,只要当地代理统治者承认中原天子并不侵扰中原就行了~不但不用上交中央税收,反而从中央获取封赐。直到元朝,才建立了北华草原及北亚地区的直接统治机构~行省。

中国的历史都是北方统治南方,南方很少有统治北方的。北方地广人稀,民风骠悍,难以治理。

我觉得压根不是没统治住,而是根本不想统治,中原水草丰美,干嘛跑到漠北去吹风沙,中原统治者的一贯原则是“量我中华地大物博”,啥都不缺,古代也没有高技术的资源开发,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怎么会想去占领一些根本不能耕种的土地。再说了,当时的其他名族或者国家不少都是作为中原统治者的附属国,也算是统治了吧,毕竟高层人选都要报告中央进行批复的。

边疆地区本来就不好守,边疆距离远,也就意味着战线拉的过长,补给很难到达,且风沙较多,难以分辨敌情,环境也十分恶劣。


汉朝和唐朝哪个更强大呢?
此外在武则天的武周时期更是一度惨败于当时并不强大的契丹部落可谓颜面尽失,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倒是在和吐蕃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可是又在南边小国南诏那里多次惨败损失惨重同时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拉伯帝国,随后不久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不但没有机会复仇反而从此一蹶不振连首都都被吐蕃多次...

汉朝真的那么厉害吗?比唐朝跟厉害?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

汉朝后面是哪个朝代,汉朝接下来是什么朝代啊?
汉朝接下来是什么朝代啊? 汉朝接下来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朝代。 拓展资料 1、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二个时期,共历26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

汉族与汉朝有什么关系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

汉朝什么时候建立
问题八:汉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

唐朝和汉朝有何不同? 他们的优劣势都有什么?
唐朝简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

汉朝和唐朝哪个朝代更强大
即使汉亡,它的继承者“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对付四方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完全是打着玩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曹魏一己之力能征辽东(高丽),控西域(这一点宋朝的皇帝应该脸红),蜀汉七擒七纵孟获。更难得的是,汉朝四百年,不论长安还是洛阳,都城始终都在中央政权手中。唐朝内战内行,外...

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是在元朝时期,有的认为是在明朝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清朝时期。1: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1、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是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汉朝历史
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

唐朝为什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那汉朝不算吗?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时间,战国太乱,秦朝太短,汉朝才是真正的开始,可以算第一个高峰,真正的巅峰肯定在中间,也就是唐宋时期,但是因为宋朝军事上太弱,当然是相对于金、辽、蒙古强大的草原铁骑,所以只好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汉朝之所以不能算巅峰时期,也是...

市中区18299679622: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汉族王朝是否真正控制过贝加尔湖呢? -
藏眨益爽: 汉朝并没有能够控制贝加尔湖.汉武帝元朔4年,汉军发动漠北之战,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5万汉军精骑在击溃匈奴右贤王的主力之后,一路向北出击.在封狼居胥山以后,一直打到了瀚海,也就是贝加尔湖以后,随即班师回到了中原.这是汉军深入的最北地区了,但并没有进行占领.所以说汉朝并没有实际控制贝加尔湖地区.

市中区18299679622: 汉朝打跑了匈奴,唐朝击败突厥,但是为什么没 -
藏眨益爽: 1、占领草原不是不可能,但是的确作用不大. 2、当时的生产力很不发达、占领了也没有能力开垦. 3、汉唐的办法只能是在草原周边屯田、戍边.即使这样条件已经很艰苦了. 4、更深的草原根本没办法控制.

市中区18299679622: 汉人王朝为什么除了唐朝之外都缺乏侵略性 -
藏眨益爽: 1、并没有这个说法2、唐朝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顶峰,它是建立在隋的基础上的.3、汉朝和唐朝都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征讨.4、唐朝的经济和商业更发达,民族融合做的更好.

市中区18299679622: 漠北地区 历史上的“塞北”地区都包括哪里 -
藏眨益爽: 塞北,古代指长城以北,漠北地区,即是外蒙古,塞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现代塞北指今山西西北部(大同、朔州一带)、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北部等地区.——常识地理篇.

市中区18299679622: 为什么西汉武帝时期,既然重创匈奴,为什么不占领匈奴的土地.东汉时期,为什么乌孙脱离东汉. -
藏眨益爽: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西汉属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当时占领匈奴也无法进行生产和管理,所以不去.东汉主要是后来国力衰微造成的

市中区18299679622: 中国占领蒙古多少年?蒙古国占领了中国多少年?为什么说蒙古是独立出去的? -
藏眨益爽: 从明代开始蒙古就臣服于中原王朝,然后清朝更是对蒙古加强了控制.所以中原王朝一直对蒙古有着领导,蒙古是中原王朝政权的一部分.蒙古占领中...

市中区18299679622: 为什么汉朝骑兵排不上名?但是又怎么做到逐匈奴于漠北? -
藏眨益爽: 汉朝农耕国家,骑兵弱是必然的.但是为什么能逐匈奴于漠北呢?源于卫青的战法革新.岳飞曾说过“战法革新卫青始”,或许是因为卫青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的缘故,并未述及卫青的军事思想.实际上,考察一番卫青的六次战役,是可以发现他...

市中区18299679622: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领土面积是最大的? -
藏眨益爽: 名义上,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对四大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但是实际上各个汗国都各自为政,甚至有时互相交战,因此元朝的疆域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和蒙古本土,而...

市中区18299679622: 西汉管辖西域的措施和意义 -
藏眨益爽: 1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2 汉武帝时西汉依靠强盛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丝绸之路商旅往来;3 汉朝的和亲等行为与西域各国和平相处也是对丝绸之路的保护;4 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市中区18299679622: 汉朝是怎么占领缅北,什么时间又怎么失去的? -
藏眨益爽: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开始了对“西南夷”征服,缅北一带是哀牢夷,渡兰沧水以取哀牢地,置□唐、不韦2县,属益州郡.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哀牢王贤栗(一作扈栗)内属,光武帝封贤栗为君长.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哀牢王柳貌遣其子内属,其所属77邑王,55万余口属汉,汉增设哀牢、博南2县,合原益州西部都尉所领6县,置永昌郡,开创了西汉益州郡设置以来云南郡县的新局面. 南朝陈时,濮族诸部兴起,尽为化外之地.再后来就是六诏、南诏、大理. 最终失去在清朝光绪十一年法国吞并越南,光绪十二年英国并吞缅甸后,屡次划界而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