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投稿:穰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德 奥 意 法 俄 澳 中
中国根本不想参加,只派了300任命解放军去耍耍!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鲁道夫自杀,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与奥匈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1914年6月,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刺死,此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扩张,激起塞尔维亚族的极力反抗,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被奥匈占领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企图摆脱奥匈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组成南斯拉夫,对此奥匈帝国力图阻止。1908年,奥匈帝国乘土耳其发生革命之际,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该两地长期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1878年该两地被奥占领,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激起塞尔维亚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在边境部署力量,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也在边境集结军队,双方剑拔弩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德国支持奥国,于1909年3月21日向俄国发出通牒,并威胁说,俄国干涉不仅意味着要对奥匈作战,还要对德国作战;德国还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吞并,否则就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由于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中战败,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无力同德、奥匈抗衡,不得不暂时让步,承认奥匈对上述两地的占领。1912~1913年和1913年,曾发生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奥匈帝国反对塞尔维亚扩大,图谋吞并塞尔维亚。奥塞冲突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焦点,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决定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塞尔维亚。德国坚决支持奥匈的行动,俄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通牒内容极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奥活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员共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等。7月25日,塞尔维亚复文,除拒绝会审外,全部接受其余条件,但奥匈仍不满。当天奥匈即与塞尔维亚断交。7月28日对塞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军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英、德、法、俄等国为了在未来的大战中取得优势,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疯狂的扩军备战。

在扩充陆军方面,1893年德国国会通过一项军事法案,使德国军队平时的编制增加到58.9万人。1899年德国陆军再增加3万人。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要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陆军增加到87万人。英、法、俄也不甘示弱。到1913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印度兵在内)已增加到41万人,其中大部分随时可以开赴法国协同作战。法国也于1913年夏天通过了新的军事法案,延长军人的服役期,服役年龄从原来的21~45岁放宽到20~48岁,使法国陆军的人数增加了23万人。1913年底,法国的常备军已达80万人。1913年,俄国的现役军人已经达到130万,但它仍通过扩军法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到230万人。

在扩充海军方面,1898年和1900年,德国国会通过了两个扩充海军的法案,力图从英国手里夺取海上霸权。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速扩建海军,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06年,英国第一艘“无畏舰”下水,舰上装有12门12英寸口径的大炮(1英寸等于2.54厘米),比旧式战舰多8门,性能也较优越。德国也造出了“无畏舰”。1906年德国通过第三次海军法案。1908年又通过了第四次海军法案,规定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并把军舰的服役期限由25年缩短到20年,规定替换的新舰必须是“无畏舰”型。英国决心保持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两个大国海军总吨位之和),决定德国每造1艘大军舰,英国就造2艘。在英德的造舰竞赛中,德国大大缩短了同英国的差距。1908年,英国造好的“无畏舰”是12艘,德国是9艘。到1914年,德国拥有包括无畏舰在内的各种新战舰共232艘,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海上强国。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879年,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8月27日,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会谈,谋求缔结反俄同盟。经过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德国先是怂恿意大利同法国北非竞争,1881年,法国从阿尔尼利亚入侵突尼斯,意大利虽然对突尼斯觊觎已久,但在与法国的争斗中无力反击,决定投靠德、奥。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同时,还规定,如果一个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国时,另外两国应该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持中立。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但是,意大利始终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后来由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815年5月向奥匈宣战。三国同盟破裂。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又趋加深,俄国同法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1892年8月,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长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对方军事协定已经获得批准,法俄正式结成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法俄靠拢。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因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但是,与三国同盟不同的是三国协约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法国和俄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英国却没有承诺承担军事义务。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相互竞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5月20日)

第一条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的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

第二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第四条如果一个非本条约签字国的大国威胁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受威胁的一方因此被迫与其作战,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它们的盟国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们都各自保留权利,在它们认为适当时参加战争并与它们的盟国共同作战。

第五条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预见的情况下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安宁受到威胁,缔约国应就为了实行最后合作而应采取的军事措施及时进行会商。它们约定,今后如果共同参加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非经它们之间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定、和约及条约。

第六条缔约国相约对本条约的内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第57~58页。)

法、俄“军事协定”(1894年1月最后批准)

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一经接到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同时动员它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界的地方。

3.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

4.两国陆军参谋本部应经常彼此合作,以准备和便利上述措施的执行。在和平的时候,它们应将它们所获知的有关三国同盟的军队的情报互相知照。战时的通讯的办法应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备。

5.法国和俄国都不得单独媾和。

6.本协定的有效期应与三国同盟相同。

英、法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4年4月8日由两国政府商订,包括三个有关殖民地问题的协定。由于两国在对待纽芬兰、西非、东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马达加斯加等殖民地问题达成了妥协,英、法之间实际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关系。

英、俄协约

这个协约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英、俄以瓜分波斯来调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并协调了两国在阿富汗、中国西藏的关系。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完成。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开战前,法军并没有意识到凡尔登要塞的重要性,驻守凡尔登要塞的法军兵力只有4个师10万人和270门大炮,而进攻凡尔登的德军兵力却达到10个师27万人,而且都是精锐部队,由德国皇太子亲自率领。1916年2月21日上午10点15分到下午4点45分,德军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轰凡尔登,把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几乎全部摧毁、森林烧光,甚至连山头也被削平。同时,德军的飞艇还对法国的铁路线进行轰炸。24日,法军总参谋长到达凡尔登,传达死守命令。法军的死守,造成了德军的进攻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法军的失误,德军在25日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阵地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凡尔登危在旦夕。这时,法军统帅部意识到凡尔登的命运同法国的命运已经连在一起,于是,法军急调援军,并任命法军第二集团军司令贝当为凡尔登地区法军总司令。25日,贝当到达凡尔登要求士兵死守,不准后退,并在27日后的一周内调集了27万援军和大量军事物资。这期间,每昼夜有6 000辆法军汽车到达凡尔登。法军信心大增,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三四月间,德军虽然发动了进攻,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5月,双方进入了消耗战。从3月开始,法军向盟军求援,俄军在东线发动了进攻,英军也接替了部分法军防线,使法军第十集团军得以调往凡尔登。6月7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由于得到了大量援军,最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7月11日,德军进攻停止,战场主动权开始向法军转移。在此期间,4月,贝当调走,第二集团军司令尼维尔成为凡尔登法军总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两次发动反攻,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失地。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就在凡尔登战役激烈进行之时,为了减轻凡尔登法军所受压力,英法联军在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这次进攻中,英国军队首次把坦克投入战场。索姆河战役的规模和激烈程度都超过了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双方军队的损失人数在120万人以上。11月,索姆河战役才结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之后,双方重新进入阵地战,由于德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远不如英国和法国,长期的消耗战明显对德军不利,从此德军开始走下坡路,因此,许多人认为凡尔登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首先,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30多个,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战争中双方共动员了7 351万人上前线,有些国家如法国超过半数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线。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有900万军人在战场上牺牲,受伤者更是达到2 000多万,此外还有大约1 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 516亿美元,在战争主要发生地的欧洲,有人估计,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战也造成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三个欧洲的老大帝国崩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同时,在旧帝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匈牙利共和国等资产阶级共和国。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它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相反美国却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之际,美国人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例,1913~1920年间,欧洲制造业的生产量下降了23%,而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也占世界产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欠下了美国巨额债务,其中,英国欠美国40亿美元,法国欠美国30亿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黄金储备在美国手里,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获利者,它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际,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大力拓展势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业总产量实际增长了1.8倍。尽管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法等老版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着对世界的统治,但是,实际上,它们已经无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纪30年代,它们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表现为一味退让,以求太平。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除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外,还爆发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欧美国家的许多政治罢工。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并日益发展壮大。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都在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从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无产阶级得以壮大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相继爆发。

插图《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前后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它在当时的一份通俗幽默杂志《顽童》上发表。19世纪末,美国的垄断资本急剧发展,全国各地反托拉斯的呼声高涨,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制订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人民对垄断的不满,抑制当时有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参加的反垄断运动,以及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这幅漫画描绘了美国参议院在辩论反托拉斯法时的场面,说明因为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做出对垄断资本家真正不利的决议。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这些垄断资本家从右侧敞开的大门走进大厅,这个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垄断者入口”几个字。而在二楼左侧,门楣标有“人民入口”字样的小门却被紧锁着。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第七单元篇章页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多数飞机只用于通信和观测,不带武器,当时一般的飞机都是双翼飞机,只能坐一人,双方飞行员在空中相遇时,有时还招手致意。后来,飞行员们带上了手枪、小炸弹甚至砖块,用于攻击对方的飞行员或砸毁对方飞机。1914年8月底,3架英国飞机击落了1架德国飞机,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空战。1915年底,在法国飞机上安装了机枪,一名法国飞行员击毁了两架德国飞机。不久, 德国人在荷兰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试制成功机载同步机枪,这种机枪可以精确地按照螺旋桨的转速射出子弹,使子弹射击时穿过飞机螺旋桨而又不毁坏螺旋桨的叶片。随着战争的发展,飞机分成战斗机、侦察机、驱逐机和轰炸机等不同机种,空战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索姆河战役中,仅英国就损失了782架飞机,有近500名飞行员伤亡或失踪;德国损失369架飞机。图为英国在战争后期轰炸柏林的飞机,它有19米长,装有4台350马力的发动机,可携带2吨炸弹,最大航距1 700千米。

自由阅读卡插图《坦克》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先研制并投入战场的坦克,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当时,英国是在制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制造这种装甲战车的,后来,人们就根据“tank”一词的发音,称它为“坦克”。

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于1916年夏季对德奥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又称俄军西南方面军夏季进攻战役或布鲁西洛夫突破。

1916年4月,俄军大本营根据协约国尚蒂伊军事会议达成的协议,计划于6月中旬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西方面军向维尔诺方向实施主攻,以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实施助攻。俄西南方面军(辖第8、第11、第7、第9集团军,共57.3万人、1770门轻炮、168门重炮,由A.A.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支援意军,决定提前发动进攻。其企图是:第8集团军在21公里宽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军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以便在450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6月4日,俄军西南方面军经短促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第8集团军击退奥军第4集团军,7日占领卢茨克,威胁交通枢纽科韦利;第9集团军在奥努特、多布罗诺乌茨地段突破奥军第7集团军防线,18日攻占切尔诺夫策;第11、第7集团军进展不大。24日,西方面军第3集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配合第8集团军强渡斯托霍德河,未果。西方面军于6月15日和7月3~9日两次发起进攻,皆以失败告终。7月9日,俄军改由西南方面军担任主攻。第3、第8和预备队特别集团军在斯托霍德河与德奥联军激战,互有胜负;第11集团军攻占布罗德;第7、第9集团军肃清加利西亚南部地区敌军,逼近喀尔巴阡山口。9月20日,俄军遭德奥联军猛烈反击,被迫停止进攻。

此役,俄军损失近100万人,向前推进50~150公里;德奥联军损失约150万人。战役中德奥被迫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抽调兵力加强奥匈战线,从而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受到的压力,并使奥军暂停对意大利的进攻;俄军的胜利促使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一方。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漫长战线上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正面突破。这种突破防线的新样式,在大战后期曾得到广泛运用。
俄军1917年6月进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于1917年6~8月对德奥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1917年3月,俄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掌权。临时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配合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决定于6月对德奥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其企图是:以西南方面军(辖第11、第7、第8集团军,共60个步、骑兵师,1114门火炮,由A.E.古托尔指挥)向利沃夫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罗马尼亚方面军实施辅助突击。在主攻方向上,俄军步兵和炮兵分别是德奥联军的三倍和两倍。6月29日,西南方面军对德奥联军实施炮击,7月1日发起进攻。第11、第7集团军从波莫尔扎内以东、别列扎内地区向利沃夫实施突击,楔入德南方集团军防线,不久受阻。7月6日,第8集团军从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地区向卡卢什、博列霍夫方向进攻,11日攻占加利奇和卡卢什,13日前攻至克罗皮夫尼克、洛姆尼察河地区;由于未得到第11、第7集团军的支援及缺乏预备队和弹药,被迫暂停进攻。德军统帅部迅即从西线调兵加强东线。19日,德奥联军沿利沃夫-捷尔诺波尔铁路向俄第11和第7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反击;25日攻占捷尔诺波尔,至28日迫使俄西南方面军撤至原出发地以东布罗德、兹巴拉日、兹布鲁奇河一线。22~23日,西方面军、北方面军先后向维尔诺方向和科夫诺方向发起进攻,未果。20日,罗马尼亚方面军所属俄、罗各集团军向福克沙尼、多布罗加发起突击,一度进展顺利并粉碎德奥联军反突击,但因其他战线失利,被迫于26日停止进攻,后在德奥联军反击下撤至国境线。8月初,德奥联军停止追击,战役结束。此役,俄军损失15万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士兵厌战、协同很差、指挥不力、弹药缺乏。前线的失败,促使俄军部分下层官兵转向革命。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

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 191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8个师,1200余门火炮、约170架飞机;后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军(6个半师,879门火炮、202门迫击炮)在孔桑瓦至奥恩河15公里宽正面上实施主要突击,第5军掩护其左翼;第15军在奥恩河以南6公里处实施辅助突击,第6军在默兹河西岸采取牵制行动。在主突方向上,德军步兵比法军步兵多两倍,炮兵多3.5倍。为达成战役突然性,德军于同年1月在西线实施一系列佯动。凡尔登距法德边境50公里左右,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东北门户,为双方必争之地。法军凡尔登筑垒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正面宽112公里,纵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御阵地,前三道为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备工事和两个筑垒地带构成的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第3集团军(辖11个师,630余门火炮,由F.埃尔将军指挥;后增至69个师,约占法军总兵力的2/3)5个师防守凡尔登以北地区,3个师防守凡尔登以东和东南地区,另3个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凡尔登以南默兹河西岸地区。

战役经过 2月21日7时15分,德军开始炮火准备。为隐蔽主突方向,德军炮兵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实施炮击,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有生力量。16时45分,德军步兵发起冲击,当日占领第一道防御阵地。在以后四天中,又先后攻占第二、第三道防御阵地,向前推进5公里,占领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2月25日,法军统帅部任命第2集团军司令H.P.贝当为凡尔登前线指挥官(5月1日起由R.-G.尼韦勒继任),并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部队,决心在凡尔登地区与德军决战。26日,贝当下令夺回杜奥蒙堡。法军经四天激战,损失惨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军利用唯一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又称"圣路"),源源不断地向凡尔登调运部队和物资,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这是战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法军大批援军及时投入战斗,加强了纵深防御,对战役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月底,德军弹药消耗很大,且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攻击力锐减,从而丧失了突破法军防线的时机。

3月5日起,德军扩大进攻正面并将主突方向转移到默兹河西岸,企图攻占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军炮兵的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继续加强东岸的攻势,由急促攻击改为稳步进攻,但遭法军顽强抵抗,付出巨大伤亡后仅攻占几个小据点。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但步兵进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线后,遭法军炮火猛烈反击,5月底停止进攻。在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实施反击,与德军反复争夺,迟滞德军进攻。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经七天激战切断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迫使沃堡守军于7日投降。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和西线索姆河战役开始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尔后的进攻行动只是为了牵制正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8月29日,E.von法尔肯海恩被免职,P.von兴登堡元帅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

第一次战役 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1集团军的右翼。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A.H.R.von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军牵制敌第3、第4集团军,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公里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第二次战役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计划在马恩河地区集中3个集团军的兵力(第7、第1、第3集团军,共48个师,6353门火炮、约400架飞机),从蒂耶里堡、埃纳河地段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尔后向巴黎发展进攻,以夺取战争的胜利。法国第6、第5和第4集团军(共36个师,3080门火炮)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组织防御,并准备适时转入反攻。7月15日零时30分,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实施猛烈的袭击。4时50分,德军第1、第3集团军经3个多小时的炮火打击后,在兰斯以东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团军防线,推进5~8公里,并强渡马恩河。法军航空兵和炮兵轰炸马恩河各渡口和桥梁,迟滞德军前进。16~17日,德军企图发展进攻,未果。

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部队准备反攻。联军总司令F.福煦决心由法第10、第6集团军(2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包括8个美军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共2103门火炮、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对当面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实施主攻,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实施助攻,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7月18日4时3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未经炮火准备即在贝洛至丰特努瓦50公里正面上向德军发起反攻,当日推进3.2~8公里。19日,第9、第5集团军从东面发起反攻。德军伤亡惨重,于21日向马恩河北岸撤退。8月2日,协约国军队收复苏瓦松,至8月4日肃清马恩河突出部的德军。双方战线在埃纳河和韦勒河地区趋于稳定。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6万人,歼敌12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大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于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亦称斯卡格拉克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遭到英国的海上封锁。为打破封锁,1916年5月,德国公海舰队司令R.谢尔命令F.von希珀指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佯动,企图诱使英国海军编队出海,然后以公海舰队主力进行截击并将其歼灭。英国大舰队司令J.R.杰利科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德国舰队即将出海的消息后,率舰队前往迎击,企图将其一举歼灭,以夺取波罗的海制海权,打破德国对俄国的海上封锁。双方参战兵力为:英舰151艘(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34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驱逐舰78艘、布雷舰1艘),德舰110艘(战列舰22艘、战列巡洋舰5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72艘)。战役分三个阶段。

前卫战斗 5月30日22时许,英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6艘、战列舰4艘,由D.贝蒂指挥)和主力舰队分别从罗赛斯、斯卡帕湾和因弗戈登出航东驶。31日2时许,德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5艘,由希珀指挥)由亚德湾出航北上,主力舰队随后跟进。当日14时许,双方前卫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遭遇。英前卫舰队向东南方向疾进,企图切断德舰退路;德前卫舰队转向回驶,企图将英舰引向德舰队主力。15时48分,双方成同向异舷机动态势开始交战。英战列巡洋舰"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被击沉,旗舰"狮"号受伤;德舰损失轻微。一小时后,谢尔率公海舰队主力赶到,英前卫舰队北撤,以与大舰队主力会合。

舰队主力战斗 谢尔在不明英大舰队主力出海的情况下,率德舰队追击英前卫舰队。18时许,英前卫舰队摆脱德舰追击,与舰队主力会合。杰利科判明德舰准确位置后,命令舰队主力成单纵队向东南方向航行,以迂回向东北方向航行的德舰。在队形变换尚未完成时,英舰即同德舰交火。经激烈炮战,英舰"防御"号、"无敌"号和德舰"吕佐夫"号先后沉没,并各有数艘舰只受损。谢尔判明英大舰队主力投入战斗后,决定撤出战斗。18时36分,德舰队"同时转向",向西南方向撤退。杰利科因担心受到潜艇和鱼雷攻击,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改向南驶,企图切断德舰向基地返航的退路。19时许,德舰队再次"同时转向",企图从英舰队尾向东突围,结果进入英主力舰队中央,遭到对方火力猛烈攻击,数艘舰只受创。19时13分,德舰队第三次"同时转向",向西而后向南撤退,并以驱逐舰向英舰实施鱼雷攻击。英舰队为免遭德舰鱼雷攻击,于19时21分由南改向东南航行,从而丧失歼灭德舰的良机。14分钟后,英舰队转向西南航行。20时17~26分,双方再次进行炮战,随后德舰队向西撤退。

夜间战斗 21时许,英舰队以轻巡洋舰分舰队为前卫,驱逐舰为后卫向南航行。谢尔为突破英舰拦截,以主力舰为前卫,改向东南冲向英舰。22时至次日凌晨2时,双方多次交战,英舰损失5艘,德舰损失2艘。杰利科在夜间一直未判明德舰的位置和航向,直到5时40分才获悉德舰已从英舰队尾摆脱拦截,因担心遭德潜艇袭击和触雷,最终放弃追击德舰的计划而返航。中午,德舰队驶回亚德湾。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大编队交战。但是,英国和德国的舰队主力并未进行决战,战后双方在北海的力量对比和军事态势未发生重大变化。海战中,双方未组织周密侦察,情况不明,指挥不力,均未达成预期战役目的。德军射击技术和舰艇操作水平较高,"同时转向"战术运用娴熟,但舰队实力处于劣势,只得夺路而逃。英军虽握有主动权,但行动不坚决,终于失去歼敌良机。战斗中,英方损失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伤亡6800人;德方损失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5艘,伤亡近3100人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6年7~11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H.S.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M.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主要是同盟国(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主要是同盟国(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主要是英。德。俄。三国,中国嘛,派了一百多人意思意思,结果是作为战胜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哪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年7月28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年9月1日 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7月28日,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标志为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结束标志为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在各自利益划分...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

一战发生在哪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结果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下面一起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为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战分别发生在哪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2、第二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1914年7月28日开始,1918年11月11日结束。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候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2、第二次...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搜狗百科
卞砍易蒙:[答案]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次大战、一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 -
卞砍易蒙:[答案] (1)由材料地图和所学知,图中的三角形连接的国家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组成了三国同盟集团;外圆连接... 这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中认为“战争会迅速...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卞砍易蒙: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时间以及范围 -
卞砍易蒙:[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于1917年...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间 -
卞砍易蒙:[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大英县17826552704: “一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
卞砍易蒙:[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重大事件,列举六个. -
卞砍易蒙:[答案] 1914年6月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9月 马恩河战役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苏俄退出... 俄共(布)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随后宣布俄国退出一战.标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要概括的.不要长篇大论~ -
卞砍易蒙:[答案] 一战的结果 结束: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它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后果):一方面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

大英县1782655270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
卞砍易蒙:[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大战进行了四年,牵涉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拼命厮杀.飞机、坦克、毒气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