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这个姓是怎么来的?现在还有多少人姓此姓。

作者&投稿:僪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还有姓公孙的吗?~

公孙(Gōng sūn 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得姓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公孙氏现在我国仍有分布,在公安部登记有:公孙名悦 公孙萧琳 公孙修婷 公孙媛 公孙伊琳 公孙薇妍 公孙秋燕 公孙明芳 公孙怡雅 公孙润梅 公孙韵颖 公孙家婷 公孙悦瑜 公孙昭婷 公孙雪燕 公孙李红 公孙小茹 ...等等。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我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根据记载,应该是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

  公孙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一、姓氏源流
  公孙(Gōng sūn 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得姓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二、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三、历史名人
  公孙龙:战国时的逻辑学家,是诸子百家中自立其说的一家,古时称为“名家”,“名”大约相当于现代逻辑字中的“概念”。公孙龙有名著《白马论》等,展开逻辑思维的探讨,因为当时很重辩才,所以“名家”很风行,到了汉代、唐代,印度佛教辩说的逻辑学传播到中国,与“名家”的学说相结合,推动了我国这门学说的进展。
  公孙丁:春秋各国涌现出许多著名射手。卫国的公孙丁,不但以善射称著于世,并且教会了名射手易公差,而易公差又教出了尹公佗。三人一脉相传,都威震四方。以后公孙丁到了齐国,他们师徒在卫国齐国都传授了弓箭之术,带出一批著名射手。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
  公孙戌:战国时齐国人。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 ; 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人。名辩思想家,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著有《公孙龙子》。
  公孙弘:字季,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牧豕为业。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商君列传》、《汉书》说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余,故后人以他为延揽贤士的典范。
  公孙度:名豹,字济什,东汉时襄平(辽阳)人。少随父避吏害,迁居玄菟。太守公孙瑛域爱
  之,为其求师就学取妻。初为玄菟郡吏,后任尚书郎,升冀州刺史,被诬陷而免官。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当权,度同郡徐荣为董卓心腹,荐度,任辽东太安。度出身低微,为名豪大姓所轻。到任后,惩治豪强,诛杀立威。收襄平令公孙昭,笞杀于市。杀田韶等豪族百余家。郡内怖惧。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度见天下大乱,乃东伐***,西击乌桓,开疆扩土,威行海外。分所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除自领辽东太守外,其余两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东莱诸县(山东登州半岛),置营州刺史。玄菟与东浪二郡,亦渐归其统属。遂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时曹操执政,表度为威武将军,永宁乡侯。当时中原持有扰攘,无力顾及边郡,度乘势割据辽东,称雄一隅。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
  公孙瓒:东汉北平太守,书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做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路诸侯。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藩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公孙武达:人称豪侠,武德初年(618年)曾协助太宗讨伐刘武周,后封为清水县公。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雄妙神奇;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得其神韵,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高阳郡①: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②: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2、堂号
  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 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公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人称书库;
  力却弓旌。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阜城人公孙景茂,字元蔚,博览经史,在西魏时任太常博士,对经史的错误多有改动,当时人称为“书库”。开皇初年官汝南太守,后历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处,常用自己的薪俸帮助病人、穷人。下联典指晋代上谷人公孙凤,字上鸾,隐居在昌黎的九城山谷,冬穿单衣,夏吃馊食,弹琴吟咏,悠然自得。朝廷屡次征召,不为所动。“弓旌”,为古代征聘士大夫之礼。

  赵家义士;
  孟氏门人。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公孙杵臼。下联典指春秋战国齐·公孙丑。

  -----------------------------------------------------------------

  〖公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脱粟称平津俭;
  舞剑示怀素书。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薛人公孙弘,字季,小时候家里贫穷,四十多岁始学《春秋·杂说》,汉武帝两次征召为博士,后任丞相,封平津侯,生活俭朴,经常吃糙米,人们都佩服他的勤俭。下联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名冠一时。杜甫曾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书法家怀素曾见她舞西河剑器,遂净其舞姿化用于书法,从此其草书大有长进,以狂草著名。

  -----------------------------------------------------------------

  〖公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脱粟称平津之俭;
  舞剑示怀素之书。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薛人公孙弘。下联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孙大娘。

  孟门受精微之学;
  行人擅修饰之能。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公孙丑,孟子弟子,非常倾慕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晏婴,曾向孟子请教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细隐微的问题。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挥,字子羽,郑简公时任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论语·宪问》曾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湛起草,世叔讨论,行人子羽修饰,东里子产润色。”

  -----------------------------------------------------------------

  〖公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孟氏及门,受精微之学;
  行人子羽,擅修饰之能。
  ——佚名撰公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公孙丑,孟子弟子,曾向孟子问何谓“不动心”和“浩然之气”。又请问管仲和晏婴的功业。下联典指春秋·公孙挥,字子羽。熟谙诸侯政令,且娴于辞令。仕行人。《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左传》:“郑国将有诸侯(外交)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事于子羽。”

  附录:【公孙姓典故、趣事】

  〖管窥锥指〗
  战国时,赵国有个学者,名叫公孙龙,据说禀性聪敏,学识丰富,以博辩知名。他自己也以为是最高明了。后来,他听到了庄子的理论,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对魏牟(魏国公子)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更高明的学者啊!”魏牟笑道:“你听过‘陷井之蛙’的故事吗?一只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样的宽广伟大?用自己极肤浅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想去体会深奥无穷的学问,那不是等于‘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吗’?”魏牟还对公孙龙说:“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盘摹仿庄子,你应该有你自己独特的见解。否则,将要如同‘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一样,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得,自己固有的特色也会丢掉了。”(参看“邯郸学步”)这段故事,原载《庄子·秋水》。成语“管窥锥指”的出处,就在这里。“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从竹管里观察天,怎能了解天窨有多大?用锥子来探测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厚?)”。所以,形容见识狭小,就叫做“管窥”,或叫做“管窥锥指”。“管窥锥指”,也叫做“管窥蠡测”。《汉书.东方朔传》说:“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窥”、“锥指”一样吗?所以,形容见识片面,也叫做“管蠡”。
  上述成语,都可以作为自谦之词。例如谦称自己的意见不全面,就说是“管见”,或“管中窥豹”。

  -----------------------------------------------------------------

  〖公孙跃马〗
  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字子阳,王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更始起兵后他自恃地险众附,在蜀地自立为天子。晋左思作《蜀都赋》,有“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语。唐骆宾宾王《畴昔篇》:“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公孙(Gōng sūn 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得姓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高阳郡①: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

②: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2、堂号

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 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轩辕黄帝就姓公孙啊,这应该是最古老的 姓氏之一了

http://www.uname.cn/html/Surname/7_439.shtml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任头等护卫。在...

孙姓起源 孙姓的起源
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我是河南省信阳市人请问我们孙姓是从哪迁来的。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

“孙”这个姓的是怎么由来的
田完的大夫,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到乐安,赐姓孙氏。孙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一说居乐安郡(今山东广饶县)。古时常把孙姓称为兵家大族。春秋时有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军事家孙膑。三国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领兵用兵,在江东建立吴国,称帝59年。孙姓家族专用楹联 孙...

“孙”姓的由来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

孙的姓氏来源
在春秋时期,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被尊称为卫武公。卫武公的儿子名叫惠孙,而惠孙的孙子名叫乙,字武仲,他开始将祖父惠孙的名字作为姓氏,从而有了孙姓。武仲的后代便以孙为姓。孙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1. 孙武:春秋末期的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

孙姓氏的由来?
孙拼音:sūn 释义:1、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2、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3、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4、植物再生成孳生地: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5、姓。

孙姓氏的来源
孙姓氏的来源 5  我来答 10个回答 #热议# 电视剧《王牌部队》有哪些槽点? 匿名用户 2005-11-10 展开全部 姓氏起源:孙,吴,郑,冯,陈,储,卫姓氏:孙 祖宗:惠孙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

孙字的由来
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 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 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谁知道 孙 姓是怎么来的
字为姓。第二个说法是源于孙叔敖后人。第三个说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的品格高尚,齐桓公便立他为卿,可是他不爱慕权位,只请求当个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复代在齐国立了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上的三个说法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为「孙」姓一说最大影响。

龙游县17650129963: 现在还有姓公孙的吗? -
谯省腺苷: 公孙氏,在我华夏大地仍存世,现世中公孙氏多换姓,但族谱仍在,均不以本名示人,多以姬,李,金三氏为多,现在公孙后世族人多在中国山东,河北,少数在中原以北,极少在四川,陕西,在此声明鄙人公孙氏公孙溟(榠)

龙游县17650129963: 三国时期姓公孙的人不少,那么现在还有没有姓公孙的呢?哪里比较多? -
谯省腺苷: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又...

龙游县17650129963: 公孙姓氏的由来 现分布于何地 -
谯省腺苷: 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为其他的儿子便称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龙游县17650129963: 公孙这个复姓是怎么来的 -
谯省腺苷: 由封邑而来 因居地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 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 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 都属这种情况

龙游县17650129963: 现在还有多少人姓公孙 -
谯省腺苷: 有,我身边就有!他说他家族里有20多个人,估计全国得有几千人吧

龙游县17650129963: 公孙策是姓公孙的吗? -
谯省腺苷: 公孙策就是复姓公孙. 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在现在的中国,“公孙”是当今罕见的复姓,人口不多,分布的地域较广,各省都有.

龙游县17650129963: 司徒司马司空公孙等复姓的来源是古代官职的名称吗 -
谯省腺苷: 公孙姓源于身份,而不是官职,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 司徒姓、司马姓、司空姓,确实主要源于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龙游县17650129963: 据说黄帝姓公孙,又姓姬,号轩辕氏.那么请问什么会有公孙这个姓?他的名又是什么? -
谯省腺苷: 史记上说,黄帝乃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因为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所以号称轩辕氏.按照史记上的说法,黄帝的全名应该是公孙轩辕. 而黄帝姓姬因其又居于姬水而改姓为姬,又因为其国于有熊,而称为有熊氏. 那个时候,按照我的分析,后人重创家业而自己重新取姓的事情很常见.在史记里面有关的记载也很多.并不像现在一样.因为那时候人很少.其实后人的姓也不过是先人的名罢了.最初估计是没有姓的. 就像黄帝的公孙应该是其先人的姓,而轩辕是他自己的字号.

龙游县17650129963: 黄帝不是姬姓吗,怎么变成公孙氏了 -
谯省腺苷: 黄帝copy(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2113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5261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4102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1653.

龙游县17650129963: 世界上有姓<独>的人吗?如果有!这个姓是怎样来的呢?? -
谯省腺苷: 有 【姓氏源流】 姓姓起源有二: ①、源于春秋时蔡国.春秋蔡国公爵后裔有人名公孙姓,其后世子孙以祖名为姓,称姓氏. ②、源于战国,因无姓而自定为姓氏.战国时,社会地位低下,或因犯罪被家族除名的,有的自定为姓氏. 始祖:...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