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危害

作者&投稿:符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危害~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名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原来是少府辖下的机构,西汉中期,武帝刘彻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的长官尚书令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称为“内朝”或者“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无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领尚书事”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东汉建立后,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各曹的长官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刑罚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尚书令秩仅千石,尚书仆射秩仅六百石;各曹的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令史”,秩仅二百石。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就是更便利于皇帝的控制。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窦融的曾孙窦宪,因女弟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大宦官侯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到东汉后期,灵帝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东汉中后期的十一个皇帝继位时的年龄情况是:

  和帝,年十岁;L!2
  殇帝,百日小儿;6
  安帝,十三岁;]-&
  (前)少帝刘懿,年不详;$ I:i
  顺帝,十一岁;sLjI
  冲帝,两岁;M=%9
  质帝,八岁;ZN
  桓帝,十五岁;*n&E'
  灵帝,十二岁;Fs:"1=
  少帝,十七岁,P#7
  献帝,九岁。m*bW1

  由于皇帝大多夭亡,太子年幼继位,于是,就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廉听政的情况。《后汉书*皇后纪》评论说: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这些垂廉听政的太后们,年龄都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几岁。她们死了老公,精神空虚颓废,无以寄托,把思想感情的关注点,从夫妻生活转移到朝廷大事的处理上来。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皇帝幼长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说:“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皇帝自幼,一切就由宦官照管。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熟悉皇帝的性情习惯,是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地同企图继续专权的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于是,在宦官的协助下,皇帝夺回了政权。夺回政权之后,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国家的权力便落到了这写有功的宦官手中。然而,当皇帝死去,新君继位,宦官由于政治身份卑贱而不能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就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
表现及危害:
1、外戚、宦官之间多次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谋私利,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
2、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以前宦官徒党多做地方官,现在也做朝官了;以前做地方官多是县官,现在做州刺史郡太守了。
3、内外重要官职多被他们把持,垄断了仕途。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东汉时期,出现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名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原来是少府辖下的机构,西汉中期,武帝刘彻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的长官尚书令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称为“内朝”或者“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无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领尚书事”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东汉建立后,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各曹的长官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刑罚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尚书令秩仅千石,尚书仆射秩仅六百石;各曹的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令史”,秩仅二百石。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就是更便利于皇帝的控制。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窦融的曾孙窦宪,因女弟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大宦官侯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到东汉后期,灵帝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东汉中后期的十一个皇帝继位时的年龄情况是:

和帝,年十岁;L!2
殇帝,百日小儿;6
安帝,十三岁;]-&
(前)少帝刘懿,年不详;$ I:i
顺帝,十一岁;sLjI
冲帝,两岁;M=%9
质帝,八岁;ZN
桓帝,十五岁;*n&E'
灵帝,十二岁;Fs:"1=
少帝,十七岁,P#7
献帝,九岁。m*bW1

由于皇帝大多夭亡,太子年幼继位,于是,就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廉听政的情况。《后汉书*皇后纪》评论说: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这些垂廉听政的太后们,年龄都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几岁。她们死了老公,精神空虚颓废,无以寄托,把思想感情的关注点,从夫妻生活转移到朝廷大事的处理上来。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皇帝幼长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说:“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皇帝自幼,一切就由宦官照管。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熟悉皇帝的性情习惯,是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地同企图继续专权的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于是,在宦官的协助下,皇帝夺回了政权。夺回政权之后,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国家的权力便落到了这写有功的宦官手中。然而,当皇帝死去,新君继位,宦官由于政治身份卑贱而不能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就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的势力很大。经常是外戚势力强大了,皇帝不能控制外戚,便利用身边的宦官对付外戚,将外戚势力铲除,结果宦官势力慢慢的又强大起来了使得皇帝这一国的最高权利长官不能发挥自己手中的权利,要受制于宦官,于是皇帝又利用外戚的力量压制和打击最后除掉宦官的势力。结果东汉政权就在这种外戚和宦官的不断上上下下的斗争中经历了将近200多年,最后在桓、灵二帝时候终于引发宫廷的内乱,加上黄巾大起义,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东汉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外戚宦官专政是什么事件?
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中受审时,故意牵扯部分宦官子弟,使宦官惧怕牵连。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不满宦官专权,同情太学生反宦官运动,...建宁二年( 169年)宦官侯览指使人诬告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结党,图危社稷。曹节趁机示意有关治狱部门将...

东汉,唐朝,明朝,哪个朝代的宦官干政现象最严重
唐朝最大,次之汉朝,最后明朝。请看原因分析:1、唐朝的宦官危害最大,因为唐朝中期之后,有皇帝把禁卫军交给他信任的宦官掌握,而之后就成了惯例,导致宦官的掌握很大的权力,最严重的时候,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了。由于“一条鞭”税法和科举制的实行,外戚世家的权利几乎消失,所以,每人能跟宦官抗...

东汉时期戚宦之争持续百年之久,双方争斗为何会持续这么久呢?_百度知 ...
第三,东汉没有对外戚和宦官形成约束 在明朝,朱元璋为了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制定了很多制度上的约束,尤其是针对外戚,在给接班人找老婆的时候,只能选择普通人,越没有背景越好。可是,东汉不是这样,东汉从一开始就打击外戚,但始终没有成功,反而愈演愈烈。至于宦官,是皇帝身边的贴心人,也并没有对其...

外戚宦官对于东汉王朝有怎样的统治?
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东汉王朝专制体制的加强,在一定的时间内起着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但是和帝以后,当这个王朝趋于衰败时,强化的专制体制又起着相反的作用,促成了外戚、宦官的专权和他们之间的斗争。

汉灵帝即位初期,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展开了怎样的角逐呢?
在经济政治的日益崩溃下,东汉晚期的帝王昏庸无道,大权旁落,为外戚和宦官的专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灵帝 东汉的地主豪强势力在桓、灵二帝时期日益猖獗。经济上,地主们抢占农民土地与劳动力,随着财富资产的积累开始向政治领域伸足,这就为宦官专权提供了理想的阶级基础。而东汉中期以后,皇子大多夭折...

东汉先后有好几家外戚掌权,为什么他们不学王莽代汉篡位?
这也是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都无法篡汉的根本原因。最后,由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在东汉的末期是交替进行,所以双方都是有胜有败,但是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陨灭,继而出现了东汉末年的诸多诸侯王,所以说东汉时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导致了东汉王朝如此迅速就消亡了。

为什么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外戚和宦官专权
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汉朝基本疆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自武帝之后,皆以外戚辅政。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汉元帝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又历经汉成帝、汉...

东汉衰败的原因。
很多人把东汉灭亡的原因怪罪在汉献帝身上,其实是不对的。在其被董卓拥立登基时汉朝就已经岌岌可危。说到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乱政的结果。一、外戚、宦官乱政 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

汉朝末期是什么导致了皇上无大权,外戚宦官干政的现象
延熹二年(159)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先后死去,桓帝乘机与宦官通谋,发兵围攻梁冀,迫其自杀。查抄他家财产,多达30亿,相当政府全年税租收入之半。从此,外戚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窦氏干政 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

都是受宦官之害的汉、唐和明三朝,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当膨胀的窦宪甚至打算效仿王莽篡位谋害汉和帝时忠臣良将都不在身边,14岁的小皇帝只能通过身边的宦官赋予权力串联大臣剪除叛乱。自此以后东汉小皇帝层出不穷,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外戚专权(皇太后大量启用娘家人)。汉安帝时期为了夺回邓太后家族把持的权力再次启用宦官,成功后大量宦官被封侯已经成为一股无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动摇了东汉的统治.___(判断对错) -
颜琼丽珠:[答案]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答案为: √.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1、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2.试述东汉外戚与宦官专权所造成的政治黑暗状况? -
颜琼丽珠:[答案] 1、所谓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即位后,为缓和阶级矛盾,托古改制,但由于改制加重了人民负担,再加上天灾,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参加绿林起义军的西汉皇...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东汉衍生外戚宦官专权的缘故是什么?
颜琼丽珠: 自光武帝于建武元年(25年)建立起东汉王朝至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退位,东汉王朝共历经196年 12位皇帝.在东汉中叶以后,东汉外戚宦官相继把持朝政的现象愈...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
颜琼丽珠: 这个问题其实一句话就说出来了,天下的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在现在的世家以及国家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强大,其中的牵扯性很多. 我简单给你说一下,当初汉末的时候,主要是三股势力,宦官 外戚,士大夫; 宦官的主要势力是...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东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专权?
颜琼丽珠: 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手中.这两大集团各谋 私利,互相斗争,政治黑暗.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一部分比较正直的官吏和太学 生结合起...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东汉末年,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___.(判断对错) -
颜琼丽珠:[答案]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答案为: √.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东汉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颜琼丽珠: 1.经济上.宦官专权不过是表面现象,是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小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税收主要集中到地主军阀的手中.2.军事上.东汉末期各地军阀已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皇帝手中没有实际的兵权.3.人才.东汉...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明、汉、唐等朝代为什么会重用宦官? -
颜琼丽珠: 汉朝重用宦官,严格说来是从东汉才开始的,那个朝代皇帝都死的早,小皇帝时代,都是皇帝他妈当权,而皇帝他妈一个女人势单力孤,就必须依靠娘家,即“外戚”.皇帝长大后,轮到他势单力孤了,搞不过他妈,就依靠陪伴他长大的宦官夺...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为什么宦官专权会导致国家灭亡?
颜琼丽珠: 东汉从章帝之后,继位的皇帝都是孩童,不能理政,所以形成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局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0283542: 太学清议 -
颜琼丽珠:[答案] 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的因素,也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