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出殡,为何无数人竞争去抬棺材?

作者&投稿:独孤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皇帝出殡,为何无数人竞争去抬棺材?~

一般古代君王出殡时,大家会争相抢着去抬棺材,这是因为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抬棺之后一般会有官爵奖赏,以后自己仕途无忧,所以这种美差事大家就是争破头也要去抢啦。那么能给君王抬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平常老百姓也会有这样的机会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怎么给君王抬棺。
在古人看来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我们都说死者为大,更何况是君王呢。而且对于古人的丧葬制度来看,穷人家的话一般抬棺人就两个,很少的,有钱人家可以安排八个或者十六个人来抬,而君王要用一百二十八个人来抬棺,这样才能显示出君王的王者风范。这些君王的抬棺者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讲究的,往往只有皇亲贵族才有这待遇,起码要家中有六品以上官位的亲戚才有机会考核通过。
古人还给能有机会给君王抬棺的人起了个封号叫“挽郎”。挽郎在挑选是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讲究的,不仅家中要有亲贵权臣,而且年龄还不能太大,一般优秀的十三四岁也能选上挽郎。那么这个挽郎为何能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呢,因为给君王抬过棺,当过挽郎的人可以被授予七品官爵,就算是科举中进士之后也是封的七品官位,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一职。仅仅给君王抬过棺就能享有和进士一样的待遇,这种好事肯定大家都争相去抢啦。
君王是古时候的最高统治者,地位、权利也是最高的。所以能有机会给君王抬棺的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有不少人就是凭借着挽郎之后,成功的进入官途,后来步步高升,升官发财了,所以这就是那么多人都要争抢抬棺的原因啦!

《世说新语》中的这句话描写的是皇帝丧葬的一个环节,其中挽郎指的是抬棺送葬的年轻人。这些人名义上是抬棺,但实际上主要负责做表情、走步子、唱挽歌,和现在流行的哭丧到有些异曲同工,都是借以体现哀悼的气氛。挽郎在古人的丧葬礼俗中,往往是只有皇亲贵胄才能享受的待遇,而至于几十人的挽郎送葬队伍,则只有帝后亲王才有资格配享。挽郎规格高,自然这些挽郎的人选,也需要经过严格是考核。

《晋书》中有记载: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在晋朝想要成为帝后送葬队伍中的挽郎,起码都需要家中有六品以上官位的亲戚才行,否则是想都不要想了。而且即使你是官二代,也不意味着十拿九稳就能够选上。关于这点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件事: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的四弟岐王李范去世,
唐玄宗格外伤心(见注释1),因此对其丧葬的规制也格外高。一时间京城的官二代官三代纷纷抢着想当岐王李范的挽郎。但挽郎再多也十几人,可谓是僧多粥少,为此导致负责筛选挽郎的贺知章(《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原型)受到落选公子哥儿们的诟病,以至于被堵在家门不敢出来。因为这件事造成了舆论声讨,玄宗便将贺知章从礼部派到了工部,以平众怒。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成为帝后亲王挽郎的热忱。那么挽郎究竟有什么好处,

导致其倍受人们追捧呢?原来做挽郎,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步入官场的捷径!经过筛选的挽郎们会由礼部建立其基本的档案,在丧葬完后,这些档案会被统一转送到吏部,从此这些当过挽郎,给帝后抬过棺材的人就一跃龙门成为了国家公务员体系中的一员。不要小看挽郎入仕的途径,因为这批人被授予的可是七品的官位,而后来成为主流的科举制度,
考中了进士后被授予的也是七品官位!挽郎入仕的优势还不仅仅在于官位本身,还有年龄的优势。要知道后世唐宋的科举制度下的取仕,学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时的年龄往往都很大了,能够20岁就中进士的凤毛麟角。而挽郎则无这方面的担忧,只要通过礼部的考核,
十三四岁选上挽郎也很常见,因为挽郎挽郎起源于魏晋,直到唐朝依然被沿用。随着科举取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唐朝以后就基本见不到,依靠挽郎制度入仕的记录了。挽郎入仕制度最终消亡,却不妨碍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名臣良相。如北魏史上的名人崔巨伦,就是通过挽郎步入仕途的,
而后通过个人奋斗,被封为光禄大夫,开国县男,邑二百户。《魏书·崔巨伦传》记载:……以世宗挽郎,除冀州镇北府墨曹参军、太尉记室参军。叔楷为殷州,巨伦仍为长史、北道别将。
在州陷贼,敛恤亡存,为贼所义……当然,这其中虽负盛名的应该是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了。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病逝于太子位,死后追封为孝敬皇帝,时年24岁的姚崇被选为挽郎,从此步入仕途。《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元崇为孝敬挽郎,

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姚崇之所以能够从挽郎,三度拜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虽然是通过挽郎步入仕途,却依然在之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也就是上面《旧唐书·姚崇传》所说的“下笔成章举”,通过这一考核,姚崇从此成为文官体系的一员,为之后的仕途升迁扫平了重要障碍,侧面也可以看出姚崇的上进之心是多么强烈

一般古代君王出殡时,大家会争相抢着去抬棺材,这是因为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抬棺之后一般会有官爵奖赏,以后自己仕途无忧,所以这种美差事大家就是争破头也要去抢啦。那么能给君王抬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平常老百姓也会有这样的机会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怎么给君王抬棺。

在古人看来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我们都说死者为大,更何况是王呢。而且对于古人的丧葬制度来看,穷人家的话一般抬棺人就两个,很少的,有钱人家可以安排八个或者十六个人来抬,而君王要用一百二十八个人来抬棺,这样才能显示出君王的王者风范。这些君王的抬棺者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讲究的,往往只有皇亲贵族才有这待遇,起码要家中有六品以上官位的亲戚才有机会考核通过。

古人还给能有机会给王抬棺的人起了个封号叫“挽郎”。挽郎在挑选是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讲究的,不仅家中要有亲贵权臣,而且年龄还不能太大,一般优秀的十三四岁也能选上挽郎。那么这个挽郎为何能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呢,因为给君王抬过棺,当过挽郎的人可以被授予七品官爵,就算是科举中进士之后也是封的七品官位,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一职。仅仅给君王抬过棺就能享有和进士一样的待遇,这种好事肯定大家都争相去抢啦。

君王是古时候的最高统治者,地位、权利也是最高的。所以能有机会给君王抬棺的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有不少人就是凭借着挽郎之后,成功的进入官途,后来步步高升,升官发财了,所以这就是那么多人都要争抢抬棺的原因啦!



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可能想他们可能觉得棺材里面有什么宝物什么的,然后他们如果去抬那个棺材的话,他们可以偷到一些黄金啊什么的。

因为古代皇帝出殡,为皇帝抬棺材,是在保持皇帝一生中最后的荣耀。

做挽郎,在隋唐时期可以说是步入官场的捷径!经过筛选的挽郎们会由礼部建立其基本的档案,在丧葬完后,这些档案会被统一转送到吏部,从此这些当过挽郎,给帝后抬过棺材的人就一跃龙门成为了国家公务员体系中的一员。

因为抬棺以后,六品官员以上的亲戚里面的健康小伙子就有资格去入选挽郎,这些小伙子的名单就会被送去吏部,直接从白身变为七品官员。


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为何动用八千人为其抬棺?
嘉庆这位君主突然之间就在承德的避暑山庄驾崩了,驾崩之后的事情就很难办了,因为没有立太子,还有就是嘉庆帝怎么办?据说是动用了八千人来抬这个棺椁,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是显示帝王的尊贵。一开始驾崩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准备啊。只好在附近找几块木板子钉成棺椁的样子,运回了京城,之后才在京城里...

古时候,帝王死后,小小棺材为何要近万人抬?
再加上帝王出殡的倚仗要威严且气势高,所以当时帝王出殡时有近万人来给帝王抬棺椁。还有就是古人讲究身死之后,棺椁是不能接触地面的,不然人的灵魂是得不到安息的,这个说法其实没有什么依据,但是古人迷信很是相信,所以当时帝王要是离世,他的棺椁要是因为不稳当接触了地面,这就不是一个人的灵魂得...

皇帝死了守多少年国丧
皇帝驾崩后朝臣服丧27天,27天之内,皇帝对朝臣的奏折,不能用朱笔批示,一律改用蓝笔,称为“蓝批”。各部院衙门行文也要改用蓝印。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地贯穿于整个丧期。自皇帝驾崩之日起,文武官员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内不...

传统丧葬礼俗之出殡 出殡的由来和礼俗
这出殡的队伍在旧时是讲究排场的,一般由多人抬棺。依贫富之分,贫苦之家八人拾,称“八人杠”。小康之家的丧礼,用十六杠、三十二杠。豪富之家有用四十八杠、六十四杠的,王公用八十四杠。以前皇帝出殡,有专门“皇杠”,用一百零八杠。出殡途中,还有人不断地散撒纸钱。遇有路祭,还要停下棺柩...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
古代的君王去世以后,灵柩还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的主要原因如下:一、君王的陵墓还没有修建完成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君王从继位开始就已经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但是由于每个君王对自己的陵墓的规格和要求不一样,所以建造的时间也不一定。而有些君王的陵墓一直到自己去世都还没有修建完成,所以说君王去世了...

皇帝是如何举行葬礼的?
清代皇帝和后妃们的棺木(皇帝称梓宫),都是选用云南产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光木材所花的运费就高达数10万两白银。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皇帝死后(称晏驾或驾崩)要选择吉时良辰入殓,然后停灵数日,同时不断举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动,再选择黄道吉日方可出殡安葬。皇帝的灵柩出殡前,得...

农村老人出殡的棺材为何要十几人抬?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抬棺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而皇帝的棺椁需要上百人来扶持。除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从中国的...以上就是农村老人出殡十几人抬的原因。 在我们老家,是八个人抬棺材——俗称“抬大师”或“八大金刚”。 农村抬丧,很多老人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

我国古代皇帝的下葬过程是怎样的?
雇人安葬的费用是由昌平州十余位官吏所凑,由于崇祯的梓宫实在太寒酸,人们将田妃的棺椁挪给崇祯使用,将崇祯摆放于田妃和周皇后之间。在三棺之前设香案和祭器,最后将石门关闭,填上封土,没有立冢。总之,古代皇帝的葬礼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大,极显奢华。像崇祯这样寒酸的葬礼也是有的,但并不是太多。

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呢?
无论是民间,还是帝王下葬,都离不开三大流程:即:出殡、落葬及封土。 出殡:根据钦天监测算的黄道吉日吉时,将灵柩抬往帝陵。例如:清朝皇帝出殡当日,皇室人员全部跟随送殡,最前面有64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128名身穿孝服的杠夫,分三班各72人抬着棺椁从东华门出来,前往陵地。后面则跟随1628人的送殡仪仗队,举着各种...

古代人死后出殡,为何选择抬棺材的人要慎重?
无论他是怎么死的吧,后事还是要处理的,人家是皇帝,当然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埋在避暑山庄附近,可是避暑山庄距离京城可不是一般的近,这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口棺材,将皇帝送回京城。所以,历史上一件破纪录的事情发生了。为了将嘉庆皇帝的棺材弄回京城,史书描述,当时光给嘉庆抬棺材的人就有八千多人...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第一次抬棺材有什么说法? -
纳物牛黄: 关于出殡需要很多人来抬棺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说法一、棺材落地,逝者灵魂就落地.常言道,入土为安,这点已经成为常识.如果逝者出殡时棺材落地,那么就意味着逝者的灵魂落地,而这时没有到墓地,逝者的灵魂就在外面一直游荡,这...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古代最多多少人抬杠 -
纳物牛黄: 以清朝为例: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抬棺材为什么不能落地?
纳物牛黄: 中国人红白喜事都讲究吉利,有句老话说:“慈棺落地是不舍,凶棺落地是不甘”,... 人死之后,出殡时通常都需要很多人抬棺,尤其是古代的帝王死后,甚至需要上百人...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抬棺材有哪些习俗?为什么抬棺材途中不能落地? -
纳物牛黄: 因为抬棺材中一旦落地,这个棺材就必须埋在此地,因为这是传统习俗所决定的,抬棺材时前面必须两个人,后面必须两个人,4个人一起抬.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出殡时是几个人抬棺材? -
纳物牛黄: 一般是四人护棺(抬棺材),有些身份显赫的是八人护棺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双龙抬棺什么意思 -
纳物牛黄: 用手拉着棺椁下葬时牵引柩入穴的绳索,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后来泛指送葬.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 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 抬棺那是不言而明 ,泛指亲自去抬棺椁,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帝后的棺椁是什么形式的?
纳物牛黄: 中国古代天子死后,规定在棺材的外面要套上4层椁.清代崇尚简 朴务实,所以帝、后的棺材只有一层椁.但其制作之精美,装饰之华丽, 也是古之天子所无法比拟的. ...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皇帝死了守多少年国丧 -
纳物牛黄: 3年.也就是古话说的守孝三年.一般有的皇帝死了,没多久(1个月左右,快的几天后)新任皇帝就会即位,打着“国一日不可无主”的旗号.至于3年是说的,有人(臣子什么的)会代替新任皇帝在太庙之类的地方为前任皇帝守灵.也有守灵守一辈子的(等同发配太庙)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死人为什么在出殡的时候很重 -
纳物牛黄: 元神散去,关节僵硬,形同死物.一百多斤的玩意儿,能不重吗.

七里河区18215845141: 出殡时为什么要很多人抬棺材 -
纳物牛黄: 出名声,上升运,,,如果梦境明亮,如真更吉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