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

作者&投稿:穰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完美主义的产生根源~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因此,对于好坏事实的判断与公认标准的差距之大小,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划分标准。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因而,坚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风格。相反,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他们的例行遭遇。(而对于追求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激励正是他们的鲜明特征。)正是因为完美主义,人们才能借着反省的名义,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讨伐,人为制造心灵世界的战争。于是,把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变成了自我惩罚的凶手。所谓自我激励,也就是从困难中看至希望,从不完美的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这种人善于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呢?于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了他们的生活风格,甚至,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会努力去保护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不能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只能在自我的内部,以“痛”的形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确实是一种价值。当现实功利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是替代品,它与满足感本质上都是提供自我确认的资粮。所以,在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毁灭总是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义无返顾。怎么改掉完美主义 论怎么改掉完美主义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作为到不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因为个性非常好强,必然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益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类人群是极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显的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不受控,极其容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已。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的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实在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笔者还曾经辅导过一个个人卫生洁癖者,他每上一次卫生间完后都要洗澡,最终他只能以少吃少喝来控制自己上洗手间的次数,以次来减轻心理障碍与精神压迫。而个人精神完美主义者表现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这当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后,其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个人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这种人由于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所以选择自杀来逃避这种痛苦。从精神层面上讲,这便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反应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个北大博士跳楼自杀了;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而选择了自杀。

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但是完美主义者显然并不这么想,他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尽善尽美。由此可见,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追逐“完美”——这种不存在的东西。事事不尽完满,人人都不完美,这给了完美主义者一个巨大的追逐空间。他们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冲动,自觉自发地修正生活中的不完美,让它们尽可能地同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相适应,但是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因为在不断地追逐完美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不完美层出不穷,按住葫芦起了瓢,他们根本无法顾及那么多,所以追逐完美的过程常常是铩羽而归。


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一位完美主义者,他的经典名言是:“如果要做成一件事,你就要对它十分、十分地热爱,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位完美主义者的演讲总是轻松活泼却又波澜壮阔,温馨感人却又诙谐有趣,直接触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心弦,却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大家都以为乔布斯在即兴挥洒自己的演讲天赋,事实上每次演讲,乔布斯都需要准备几个星期,需要上百人共同协作。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乔布斯有一个专门为演讲服务的工作小组,他们搜集一切乔布斯可能用得到的视频和图像,并从数以万计的视频和图像中,挑选出最满意的给他。即便如此,乔布斯还是会毫不留情地砍掉其中的绝大部分。乔布斯会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彩排,他每次都要求彩排精确无误,如果图片和手势没有达到最佳配合,那么参与人员就会被训斥得狗血淋头。


乔布斯近乎残酷的完美主义,还体现在苹果新产品的研制中。在乔布斯这个“技术标杆”的测量下,很多参与苹果产品研发的人员最终做出了超越自己能力的成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技术尖子永远地离开了苹果,他们声称无法容忍乔布斯的暴躁乃至挑剔。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这样的,没有人可以跟乔布斯合作一次以上。乔布斯曾要求一位设计师在设计新型电脑时,让电脑外表看不到一颗螺丝。后来,那名设计师设计的模型里有一颗螺丝稍微露了出来,结果乔布斯立马就把他开除了。


乔布斯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敏感,苛求完美,注意细节,挑剔……可以说乔布斯具备了完美主义者的一切性格特征。


情绪波动大


可以说,每个完美主义者都希望事情按照自己想象中或者是制订的计划去发展,但是因为现实和主观意识的脱节,事情往往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个时候,完美主义者就会激动甚至发怒。当然,完美主义者会深刻地意识到,情绪波动也会破坏自己的完美,所以他会极力地去压抑自己起伏变化的感情波动。他们习惯于将对事情和对他人的所有不满意,全部转嫁到自己身上,所以完美主义者是最容易自怨自艾的一类人。


过度敏感


十全十美是完美主义者毕生的追求,他们追求确定的、精准的“完美”,并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也是完美的,哪怕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所以完美主义者更愿意让自己的人格无可非议,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严谨,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地去下结论,但是选定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认为自己是跟别人截然不同的,最起码表面看来,他们的生活是完美的,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所以他们简直不能接受别人对他们的一丁点儿批评,这样就衍生了完美主义者过度敏感的性格。


固执


在正常人眼中,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有些夸张,所以完美主义者并不能成为主流代表。事实上,他们已经丧失了周围人的认同。但是周围人的不认同并不能给完美主义者带来一丝一毫的困惑,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朝着自己原本的目标努力,可以说,完美主义者是十二分的固执。完美主义者的固执影响到了他们的视野,他们看待问题有走向极端的倾向。一旦他们认定了一个事实或者是下定了决心,他们就会对其他相反的意见过度反应。用“顽固”和“专制”这两个词来形容他们这时的状态毫不为过。

完美主义的概念,并确定了六个维度:

(1)担心错误(CM),即对错误的消极反应,把错误等同与失败并认为失败后将失去他人的尊重;

(2)过高的个人标准(PS),即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这些要求在自我评价中占了过分重要的比重;(3)父母的期望(PE),即认为父母为自己设立了非常高的目标;

(4)父母的批评(PC),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

(5)行动的疑虑(D),即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怀疑;

(6)条理性(O),即对秩序、条理和整洁的强调。

1、固执性格影响了他们的视野,完美主义者看问题一般都认为只有两面,因此有走极端的倾向。一旦他们认定了一个事实或者是下定了决心,他们就会对其他相反的意见变得相当的神经质。用顽固和专制这两个词来形容他们这时的状态毫不为过。对待别人意见的态度源于他们内心深处那股叛逆的冲动,以及对自己本性不大顺眼的恐惧。
2、领袖气质他们很有创造力、判断力,也勇于创新有时他们要蛮横地强迫别人跟他们作出同样的决定。当其他人了解了完美主义者的性格后;只要维护完美的原则,任他做什么事都可以得到完美主义者的谅解。
3、懂得克制他们不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感情也不轻易地流露出来,在某些时候,他们看起来有些接近神秘。他们对自己有时不能控制和理智情感感到害怕,回应别人就十分谨慎,这种过度的自我紧张和自制形成一种直觉,影响他们对别人的样的决定。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
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
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
因此,对于好坏事实的判断与公认标准的差距之大小,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划分标准。
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因而,坚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风格。相反,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他们的例行遭遇。(而对于追求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激励正是他们的鲜明特征。)
正是因为完美主义,人们才能借着反省的名义,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讨伐,人为制造心灵世界的战争。于是,把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变成了自我惩罚的凶手。
所谓自我激励,也就是从困难中看至希望,从不完美的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这种人善于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了他们的生活风格,甚至,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会努力去保护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不能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只能在自我的内部,以“痛”的形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确实是一种价值。当现实功利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是替代品,它与满足感本质上都是提供自我确认的资粮。所以,在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毁灭总是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义无返顾。

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我认为完美主义还是心底的根源。完美主义对其他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他却忘记了人无完人这句俗语吧!


唯物主义能解释所有唯美主义或者说审美心理吗?例:有寓情于景,寄情于...
“想法”不一定就是唯心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就不是客观存在。唯物主义并不排斥“心理活动”“思想”等。。。并不是一提心理活动就是唯心主义。

美学的派系及其代表人物各是什么?
4、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研究》的作者是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年1月12日—1797年7月9日),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实质,特点和发展
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它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点,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集中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创始人为詹姆斯。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是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

简述西方美学史上不同时期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
2、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3、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

什么引起美国人文主义?
这一切正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低层社会民众,对美国的人文文化广告宣传在心理上越来越反感、嘲笑、鄙视与不信任的生动根源。 在美国政客的外交言论中,人们只能听到一个目的:美国关心的永远只是美国自己在各该地区的特殊政治目的,而从来也不是什么各该地区的人权民主、社会公正与进步!美国很狡猾、很阴险! 所谓人权民主只是...

为什么只有西方才产生美学?
博克对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崇高与美的界线所作的划分。他认为,对心灵能造成强烈印象的各种观念,可分为“自我保存”和“社会交往”两大类型。崇高感涉及前一点,美感涉及后一点。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美感则由快感转化而来,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根源。自然界中崇高的对象引起的是一种惊异和恐怖的情绪,但并...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差异
休谟认为人的主观心灵不同,因此才感受到不同的美。狄德罗认为是由人的知识、经验、职业、性格、情绪判断力,审美角度等的不同引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指出其阶级的根源和文化教养的根源。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感差异性的最终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

恐怖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在美国心理上所造成的震撼远远超过世贸大楼的倒塌和近4千人的死亡。这一天标志着两个不同体系的文明进入了惨烈的暴力冲突之中。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可归纳如下: 1.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

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意识有连续性,像流水一样,他称为意识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代表:美,华生。斯金纳 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

扶绥县18250549270: 完美主义的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里祝力贝: "完美主义"是指对事物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可见,完美主义并不是坏东西,对于某些人和职业甚至还是很必要的,比如音乐...

扶绥县18250549270: 为什么会有完美主义者? -
里祝力贝: 因为完美是对自己最好的追求,这是自己心里最好的渴望.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所以才会有了对完美的追求.同时,追求完美这是对自己的不断完善.希望你能满意.

扶绥县18250549270: 完美强迫我是个彻彻底底的完美主义从很小就是了但当时没有心理知识不
里祝力贝: 挣扎的时候就望一望天空,那种蔚然能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

扶绥县18250549270: 完美主义者是不是性格内向引起的? -
里祝力贝: 并不是内向的问题,很外向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并不是件好事.完美主义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够好”,一直处于这样的想法中,很容易得强迫症.其实你应该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已经很棒了”、“凡事不必太较真”,心理暗示是很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希望你能更自信些,不要钻牛角尖.

扶绥县18250549270: 为什么 我总是要求完美呢? -
里祝力贝: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心理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几种特性: 1.注意细节. 2.要求规矩、缺乏弹性. 3.标准很高. 4.注重外表的呈现....

扶绥县18250549270: 求教:完美主义者的完美主义观从哪里来?谢谢!!
里祝力贝: 完美主义者是一种变相的唯心主义论者!当在现实失意或者对现实很失望时,就会在心底构造一个自己所认为的“完美世界”,然后就会认为这样的“世界”才是自己所希望的!其实完美主义观是不现实的!

扶绥县18250549270: 怎么才叫完美? -
里祝力贝: 有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材里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神经质症状中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和一些心理的适应失调的产生归因为“完美主义”.仔细一想似乎比较有道理,正是因为过于完美的自我要求而导致了心理应激的压力,如果应激压力...

扶绥县18250549270: 什么叫完美主义者 -
里祝力贝: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之倾向.心理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这几种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

扶绥县18250549270: 什么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的利弊有哪些 -
里祝力贝: 完美主义带来的麻烦有以下这些:1.容易出现极端的想法,比如一件事情没有做到极致,就是失败的,但完美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状态,非黑即白的判断会让人在决策时刻意规避风险和错失机会,对成功预期的设限太多还会遏制自己的想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