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字之差的“县令”与“知县”,有哪些差别呢?

作者&投稿:赞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知县”和“县令”都是县官,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他们的职务却并不相同。作为国家最底层的行政官员,知府和县令,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职务管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县令”一职的出现,要早于“知县”,且权力较大。秦朝的时候,国家把万户以上的地方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则叫“县长”。西汉承袭秦制,后来取消了“县长”。

宋朝的时候,朝廷外派到地方上当县官的人,假如解除了原职,只管理地方,就叫做“县令”。假如他只是兼职当地方官,则叫做“知县”。到了明朝以后,国家就统一了称谓,只有“知县”,没有“县令”了。

一、宋代以前的“县令”、“知县”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出现了县级行政单位。当时这些国家的地方长官,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称“大夫”,有的称“宰”、“公”、“长”。而在秦、齐、楚,则称之为“令”或者“尹”。

秦统一中国之后,开始把县级地方官员称为“县长”或者“县令”,就是综合各国的习惯来定的。当时“令”的级别高于“长”。县令管辖的人数也比县长多。

西汉建国之后,袭用了秦朝的官制,稍加改革。汉代初期,国家人口锐减,很少有万户以上的县。于是在正式公文中,取消了“县长”的称谓,只设县令。

“知县”的称谓出现得比较晚,一般认为“知县”是唐末开始出现的。唐末藩镇割据,连年爆发战争,官吏更换频繁。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人“代理”,这种“代理”县务的人就叫知县。

“知”从字面儿上的理解是:懂得、通晓的意思。略等于今天说的“达人”。当国家找不到适合的人担任县令,朝廷就委派通晓县中事务的人去当“代理”县官,就叫做“知县”。

最初的“知县”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务,到了宋朝才渐渐被固定下来。宋朝的国家惯例,由京中派往地方的官员,假如是京官,同时担任地方官,就叫做“知县”。假使他卸除了原有职务,只担任地方县官,就叫做“县令”。

宋朝这种内官兼职的现象很普遍,一般几个月,但是也有人会兼职好几年。比如北宋嘉祐元年,包拯担任刑部郎中,这是他的主要官职。同年十二月,他兼任了开封府尹,就叫权知开封府,暂时让他代理开封府。

包拯当代理府尹的时间,大约是6个月,不算特别长,但是也不算特别短。宋初的知县、县令权力比较大,有的人一代理就是很多年。任职期间“知县”和“县令”的职业范围,权力大小并无不同。

二、知县、县令合二为一

辽、金是汉化较深的朝代,他们的官制和中原几乎一样,所以他们的县官也叫“县令”。元代的时候,国家推行了一套复古的政策。在官制上模仿了秦朝的制度,不但恢复了左右丞相,又开始起用“令”、“尹”。因此当时的一个县,是由达鲁花赤和“县尹”共同来管理。

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恢复了宋朝的官制,一度县令和知县并存。不过,明朝的情况和宋朝大不相同。明朝的政治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稳固,官员各司其职,没有必要设置“代理”知县。

再加上朱元璋推行办公简化,拼命压缩地方机构人员编制。所以,内官兼职的现象较少,于是“知县”和“县令”就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了。

三、县令、知县的职权范围

秦代之前的县令权力比较大,当时地方上的令、尹手上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他们除了平时负责管理农业、手工业生产,处理治安事件,还要负责国家的税收和征兵活动。

汉朝的时候,方国的县令叫做相,权力之大,不言而喻。一直到了南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仍然按照六部的分类方式来管理地方,县令、知县统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仍然可以充当“军使”。

由于县官是与百姓走得最近的官员,因此宋代国家非常重视县令的任命,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时,先指派中央信任的官员来兼职,当知县。

元朝的时候,国家对地方上实行了双重管辖制度。“县尹”不但不再充当军使,处理民间事务和税收的实权,也被大大地削弱。

明朝国家收拢了权力,把地方县令改为知县,所有的地方官吏都是皇帝的“代理人”。因此再叫他们“令”就不合适了,还是叫“知县”更合适。

明代知县一般不处理婚姻、财产等普通民事案件,只要不出人命,这些事统统交给里老和乡绅来处理。但是事实上,明朝知县的工作并不清闲,反而因为国家削减了县中的编制而变得十分繁忙。

从前的知县,身边通常有一个县丞,一个主簿、一个典史和六房书吏当帮手。明朝的县令,有时候就只有一个县丞当助手。再加上明代官员低薪,部分明代知县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要靠搞副业才能活得下来。

清朝的官制是照搬明朝,知县的情况也大致相仿。

结语

中国人的称谓问题,现象十分复杂。县级长官,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叫法完全不同。大致上来说,秦朝以前的县官有叫“大夫”的,有叫“令”、“尹”、“长”的,也有叫“相”的。秦汉时期,根据县中人口数量的多寡,少的就叫“县长”,多的(万户以上)就叫“县令”。

“知县”的称谓,最早流行于唐朝末年,也就是“代理县令”。唐朝不用“县长”的叫法,他们叫“县令”、“知县”,有时候也叫“知印”。宋朝的时候,朝廷内官兼任外职的叫做“知县”,专职的人员就叫“县令”。元朝叫“县尹”,明清都统一叫“知县”了。

总体上来说,“县令”是国家正式的官职,“知县”在明代以后才算正式官职。早期的县令权力比较大,元代以后,县级官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知县是属于县令的“副手”,但是官场上的事情谁又说得清呢,尤其知县还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副手”,他的“隐形权利”有时候可以比县令还大。

相对于县令来讲,知县这个职位出现的时间,却比知县晚了许多,最初的时候是出现在唐朝。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人口的数量慢慢的增多,到了唐朝这个时期,每个县的县令所要处理的事物,慢慢的变得繁忙了起来,所以只靠一个县令的这个职位的话自然显得太少

县令跟知县的含义还是不同的,知县是朝廷指派的,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可以废除县令等职位。而县令则是那一个地方的官

我觉得“县令”比“知县”的官要大,管辖的区域面积大小上也有一定差异,“县令”管辖的区域要比“知县”大,人口也众多,说话分量也重。。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知县”和“知县”都是中国古代的官名。这两个词很接近,听起来好像都是一县之长的意思。很多人分不清楚。甚至在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这两个词也经常被混淆。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个字的意思却大相径庭。从历史上看,“县令”和“知府”在使用时间、隶属关系、发展路径、职权等方面都是...

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
4、产生来源不同 知县和县令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中央任命派到地方,一个是地方任命,一字之差代表的是身后的背景。知县代表的是中央政府,执行的是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但是县令执行的是上一级的命令,一个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地,一个是为了地方日常事务的推行。5、地位不同 从地位上来说,宋代知县...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他们的待遇差别很大吗?
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春秋初期秦武公伐西狄戎时,人家己经首先设立邽县(令甘肃天水市)冀县(甘谷县)次第年又攻下,杜县(令陕西杜陵)郑县(华县)可见当时狄戎的的官僚政治制度曾经作为有县中央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下为由香里,对...

急求关于"一字之差"作文!!!800字以上!!!
错认一字丢官印 清末,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原湘军中的下级军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战勇敢,左宗棠举荐他任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县考,上级发下试题,他为了保密,将之藏在自己的靴筒里。临考当天,却忘记试题藏在哪里了,到处寻找不着。他手下人说,请...

有关汉字的故事笑话
师评:一字之差,养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该赶快去养牡蛎?会赚到翻哦…(致癌) .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师评:好吃吗?鸡粪?(鸡块一份) .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夹到,真倒霉 师评:老师很好奇——谁的肛门这么大…?(钢门) .逛完花市后,...

此人与庞统齐名,庞统战死后,刘备为何没有起用他为军师?
有人问,廖立与庞统齐名,庞统死后,刘备为何没有起用廖立为军师呢?其实,这位老兄也去了西川,不过并非是请去的,而是跟去的。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01廖立与庞统齐名一说 廖立与庞统齐名?这种说法是来自于诸葛亮对他们的评价。孙权这人有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爱打听八卦...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不是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西汉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刘发是光武帝刘秀和更始帝刘玄五世祖,而汉武帝刘彻与长沙定王刘发是兄弟关系,刘发是汉景帝第六子,刘彻是汉景帝第十子,因此,东汉光武帝与汉武帝的关系很容易解释,光武帝肯定不是汉武帝的后代。

糖霜就是糖粉吗?
当然,糖霜的制造技术不一定会是这么简单,否则,当时的县令也不会向皇上邀功,下令制作上等糖霜运送到京,并深得皇帝嘉许,传诏将遂宁糖霜列为贡品。南宋绍兴年间的遂宁人王灼著有一本一部总结蔗糖制作的专著《糖霜谱》,详尽记述了当时遂宁生产糖霜全套技术。至今还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部“稀有的、完备的...

长安县令是几品
正五品官。从秦初到清末,“县”一直都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历朝历代封建帝制都建立在县的基础上。在县之上,有时候是郡,有时候是州。同县一样,县的首长制也十分稳定。在汉唐,一县之长叫县令,明清叫知县,而两宋,县令和知县并举,有时叫县令,有时叫知县。知县和县令只有一字之差,但从...

有趣的汉字笑话
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 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 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 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

武昌区13596961341: 县令、县长、知县是干什么的?
闽关欣民: 负责管理县的长官,因朝代不同而有县令、县长、县尹等不同称呼.周朝时称为县正,春秋 时期则称为宰、尹、公等.秦汉时,若这个县拥有万户以上的人口,负责管理县...

武昌区13596961341: 知府、知县、知令有什么区别 -
闽关欣民: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知府为四品官,相当于一个独立市的市长(不包括县级市),市委书记.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相对应的知县七品官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县长、县委书记了.知府,与现在...

武昌区13596961341: 古代的县令,知府,知县有区别么 ??? -
闽关欣民: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唐朝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朝,中央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实际上,管辖一县的政务,有驻兵的,也管理军务;明朝,正式用知县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朝,沿用知县的名称.也叫县尊,县正堂; 2/知县管理地方政务,监管财政,税收,府库,司法,监察,征兵等相关事宜,当时的知县,虽然一个人,但各方面知识具备,可以说,要是有一个好的知县,那么,对于人民生产,生活都很重要;历代,政绩卓著的知县,离任时,百姓或夹道礼送,或赠予褒奖,或立祠祭祀等,以表示感激; 3/县太爷,也是根据知县管辖职权,同时,也是尊称

武昌区13596961341: 太守,大尹,县令,县长,哪个不是一个官级的 -
闽关欣民: 太守与其他三个不是一个官级的.太守是地级官员,相当于今日地级市市长.其他三个都是县级官员,只是称呼、使用年代不同.下面逐一介绍: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

武昌区13596961341: “郡守和县令”分别是怎样的官职?
闽关欣民: 郡守与县令为古代官职名称,均是在 战国时期随着郡、县的设立而开始存在 的.战国时的郡都设在边远地带,边防任 务很重,因此其最高长官称为“守”,一 般由武人担...

武昌区13596961341: 什么是“知县” -
闽关欣民: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武昌区13596961341: 时知县是知县吗? -
闽关欣民: 知县,[1]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武昌区13596961341: 中国古代史官的等级制度是怎么划分的? -
闽关欣民: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

武昌区13596961341: 知县和知事的区别? -
闽关欣民: 明清时,县官的正式称谓是“知某县事”,含有防止滥用职权之意,好像说:皇帝不过派你去搜集某县的“情报”,知道当地的风土人情,以供朝廷施政之用而已,不是叫你骑在老百姓头上.为了简化,“知...

武昌区13596961341: 知县是几品官员啊 -
闽关欣民: 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