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中抵抗了叛军的英雄是哪位县令,他怎么做到的?

作者&投稿:翁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

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的大唐守护住江南地区这一财赋来源地,并对安史之乱的平定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为此,张、许二人,及睢阳全城百姓尽皆付出宝贵的生命代价。

可是细读史料就会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张巡不过就是真源县县令。朝廷怎会弃众多名将而不用,将保护中原、屏卫江淮,甚至保存大唐国祚的重任,交到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的手中呢?

历史的真相往往很是残酷,张巡的为国尽忠死节,乃至战乱难以平定的中原大地,更大程度上都是唐玄宗、唐肃宗两位皇帝政治博弈之下的牺牲品!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的当月,唐玄宗就下令河南节度使来总领中原地区抵抗叛乱的武装力量,第一任河南节度使正是卫尉卿张介然。万万没想到张介然上任不久就随着陈留城破,为国捐躯了。

河南是唐王朝在内地所设立的第一个藩镇,这样一个重要之地的长官,怎么可能是一位平庸之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张介然是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三任河陇藩帅手下的重要官佐,而这次与他名望相近,一同任命的另外两位抗敌将佐,正是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和讨贼副元帅高仙芝。



正是因为对张介然能力的肯定,唐玄宗才将当时的交战前线总指挥的职务交给了他,想凭借他的实力来拒守中原,保卫两京。

然而不幸的是,在张介然殒没之后,河西、陇右藩镇的将领,相继败于安史叛军,不仅洛阳失守,甚至连潼关也落在叛军手中,唐玄宗不得不逃往蜀地以求自保。

而在“幸蜀”启程之前,玄宗任命宗室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对李巨的任命,与两个月后《命三王制》中对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委以大都督之任的意图是一样的,即通过对宗室诸王的委派,来制衡遏制太子李亨,保障自身皇位的稳固。

可是虢王李巨对于财帛却十分吝啬。在宁陵之战后,张巡为前线将士请求的封赏,全都被李巨驳回;许远在睢阳城中存储的粮食,也被李巨强迫收走,致使睢阳在强硬死撑之时,发生人吃人的惨状。

但客观来说,李巨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随着任命带来的岭南兵却为中原注入一股新生力量。河南战场在李巨带来的岭南兵和张巡、颜真卿、鲁炅等人的顽强反击下,唐王朝的军队开始逐步占据优势。

然而,随着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插手战局,唐王朝在河南之地的局部优势开始丧失。

唐肃宗李亨为了剪除父亲玄宗在各地安插的宗室力量,便将矛头对准了河南节度使李巨。李亨作为天子,派遣因之前战败贬官的贺兰进明前往中原,接替李巨担任河南节度使。

这样一来,河南现在便出现了两位节度使,一位是玄宗皇帝任命的李巨,另一位则是肃宗新任命的贺兰进明。这种两位节度使并存的局面显然正是“双悬日月照乾坤”的中央矛盾在河南的翻版。



李巨的靠山唐玄宗现在日薄西山,而贺兰进明背后的唐肃宗却蒸蒸日上,面对这纸调令,李巨只能屈服,但不甘心的李巨在移任的时候,却将自己赴任时带来的岭南兵尽数打包带走,留给贺兰进明这位新节度使的只有“赢兵数千人、劣马数百匹”而已。

新旧节度使的交替,使得河南之地的战局,再次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一方面,新任节度使手下兵马不强,难以压服河南的地方豪强武装势力,为了保存自身力量,贺兰进明便对睢阳之围不管不顾,任凭叛军对张巡的进攻;另一方面,肃宗也未尝没有想要安史叛军攻破睢阳,南下江淮进击永王李璘的想法,毕竟永王不听肃宗征调,割据一方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就是在这样一种政治上龌龊不断的状态下,心念王室,决心死守睢阳的张巡,只得率领着不到七千人的军队,在内无资粮,外无援军的十个月的时间里,用生命耗住十几万叛军的脚步,上演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用生命谱给世人一场落寞的孤独背影。



如今,我们再来看南宋末年退守广东的文天祥,在张巡庙前所题写的这首沁园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在那君臣忠义的歌咏之外,是否又能听出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以及些许悲凉?




安史之乱爆发后,对于唐朝如何征兵平乱,正史中为何鲜有记载
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可谓是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而改变这一时代的转折点,就是我们熟知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在盛世的欢歌下,由于一场叛乱,暴露了唐朝国防力量的虚弱,也改变了大唐的盛世之路。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是如何征兵抵抗这场叛乱的?在史书上未见明确的记载。而令...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究竟有何才能,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
这个人应该说的是在安史之乱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巡,但是不要看张巡仅仅只是一个县令的小官,而张巡这个人就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在军事上的技巧,足足拖了安史之乱的叛军几年,没有让叛军进一步扩大范围,所以说唐朝政府方面真的是没有办法磨灭他的忠诚以及他的贡献,才会被称为抵抗叛军的英雄。张巡这个...

安史之乱中,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呢?
安史之乱时,唐朝兵力强盛但还是花了八年去平叛,主要还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权者的布局有关。唐代初期的贞观之治,使唐朝的社会局面很安定,经济得以发展,农业得到推广,以和亲解决民族矛盾代替战争,除了边疆之外偶尔有战乱,整个朝廷之下一片国泰民安。很多百胜甚至是士兵都没遇到过战争,在安史之...

安史之乱中,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毕竟有些文官只能纸上谈兵,根本不能实战。而且这些朝中将领内斗也非常严重,他们害怕别人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皇帝对有些臣子也不放心,所以牵制这些将领的权利,让他们在战场上根本无从下手,所以慢慢的他们也不再与那些敌军正面冲突,这就造成了军队仿佛是一盘散沙,所以才一直平定不了这场战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对于唐朝如何征兵平乱,正史中为何鲜有记载?
不过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还要多亏一位大诗人的作品,杜甫在他的诗中记载了这场暴乱的过程。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恰巧是唐朝由盛到衰的时代。公元前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时代剧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可以说他是这一时期的见证者。当时的杜甫...

安史之乱中,有个诗人自发组织抵抗,唐玄宗还感叹道书生亦能报国的事...
玄宗本来正在为河北诸郡的望风而降而感慨:“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李平到后,报告玄宗在平原那里还有一个“大”义士带着七千“小”义士抵抗叛军,玄宗转怒为喜,高兴地说:“朕不认识颜真卿是什么样子,竟如此忠义!”河北正因为有了颜真卿这样的中流砥柱,所以后来又有许多州郡响应他。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唐朝前期,先后打败周边游牧民族,控制了西域的广大地区。不过,尽管对方被打败,但实力尚在的游牧民族依然时刻威胁唐朝的西北边疆。更别说还有新近崛起的对手,为此,唐朝在边疆安置精锐大军,抵抗对方的侵袭。当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为了平叛,边疆精锐被尽数抽调。他们的加入使得唐军实力大增,赢得了战争主动...

在安史之乱期间死去的名人有哪些?
2. 王之涣:唐代诗人,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在安史之乱中,王之涣逃亡途中遇到流寇,被杀害于755年。3. 张绍文:唐代名将,宰相张昭之孙。他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奉命抗击叛军,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事,后来在763年在河北府战死。4. 李忠义:唐代将领,因长期抵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于...

唐朝在安史之乱中三次借兵平叛,能从哪几首诗中体现?
杜甫的事很多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大事,安史之乱的三次借兵评判,杜甫在诗中也有描述。第一首是《北征》,反映了大唐第一次借兵回纥,没想到是引狼入室。第二首《留花门》,反映了借来的回纥兵的扰乱大唐治安。第三首是《即事》 ,写大唐第二次借兵回纥,公主和亲也没办法扭转结局,赔了夫人又折兵...

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的战略水平怎么样?如何理解?
叛军本身就是依靠唐朝平叛军的内乱才使得叛军突破的潼关,才使得叛军没有被迅速剿灭。要不是唐朝平叛军内乱(唐玄宗与杨国忠出昏招)杀高仙芝、封常清,逼哥舒翰出潼关的话,那么守住潼关,叛军进退不得,郭子仪李光弼就抄了叛军的老巢,就能迅速剿灭安史之乱。而唐朝平叛军内乱导致失去潼关,这才使得安...

邯郸县19416131207: 请问安史之乱是谁平叛的? -
良隶桑龙: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

邯郸县19416131207: 为什么唐肃宗称赞郭子仪对大唐在造之功 -
良隶桑龙: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的战役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大唐王朝最为危险的时候,郭子仪站了出来了,凭借一腔热血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与叛军奋力拼杀,带领一批忠勇将士屡次战胜强大敌军,收复两京,不断挫败强大对手,力保李唐王朝渡过难关.

邯郸县19416131207: 雷万春在唐明皇时期“安史之乱”中,曾守卫雍丘. -
良隶桑龙: 唐代忠良雷万春雷万春在唐明皇宠爱杨妃引起的“安史之乱”中,曾守卫雍丘,站立城头面中六箭而不动,叛军将领令狐潮怀疑是木偶人.后随太守张巡守卫中原重镇睢阳城,以不 足一万兵力抗击叛军尹子奇十万贼兵.在“外无蚍蜉蚁子之援”,“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孤军坚守十月之久,城破时原本七万人的睢阳只剩下四百多人.雷万春和 张巡等三十六名将士惨遭杀害. 在岷县民间18位湫神中排第9位:唐代忠良雷万春,俗称涂朱爷,本庙在清水镇大路村.

邯郸县19416131207: 谁能详细的说下张巡、徐远、雷万春和南霁云的事迹 -
良隶桑龙: 我想要他守城的具体事迹,包括怎么守,守得如何如何惨烈,用什么计谋什么什么得知确实是雷万春,十分惊异,远远地对张巡说:“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

邯郸县19416131207: 我以前看过一个历史典故.就是古代打仗的时候,在城池里没有了粮草,把自己媳妇给吃了. -
良隶桑龙: 在安史之乱中,有一个将领,靠着手中的1万大军,和城内几万百姓,面对13万叛军,坚守雎阳城达一年之久,斩杀12万敌人.但,无奈仍是身死城破.这个将领就是张巡.张巡是一个善于带兵的奇才,这一点在血战雎阳表现的淋漓尽致.他...

邯郸县19416131207: 张中丞传后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良隶桑龙: 一、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保卫雎阳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二、内容分析:1、第一层(第1自然节...

邯郸县19416131207: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之间的故事简述 -
良隶桑龙: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选自《资治通鉴》.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是安思顺副将的时候,两人关系疏远、互不交流,后郭子仪取代安思顺的职位,李光弼求郭子仪要杀只杀他一人,不要祸及妻儿.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

邯郸县19416131207: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与其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后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激昂悲愤,起草了份“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 -
良隶桑龙:[答案] D解析 分 析: 材料中的颜真卿激昂悲愤,起草了份“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的祭文用的行书起草的.故选D.A、B两项用的是楷书;C项用的是草书.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行书

邯郸县19416131207: 杜浦的个人简介和诗集? -
良隶桑龙: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邯郸县19416131207: 石壕吏的背景以即后来的战况 -
良隶桑龙: 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载(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载(754),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