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使用年号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投稿:莫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皇帝使用年号的用意是什么?~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中国古代的年号出现较晚。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至新的帝王即位。如周平王元年至五十一年、鲁隐公元年至八年、秦王(秦始皇)元年至三卜七年、汉高祖元年至十二年等。直到汉武帝即位,才出现年号。他即位时,便使用了“建元”年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刘此作注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汉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个元年,故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就将改元后的纪年称为“后元”。其后的景帝在位16年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史书中又有了“中元”、“后元”之称。自汉武帝始用年号以后,但凡改元,年号也要更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期间改元最频繁的是武则天。她在位20年,共改元17次,故有17个年号。稍次于她的是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改元13次。冉次之的是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至于改元10次以下的皇帝,则数量更多。由于在位期间多次改元,故许多皇帝都有几个年号。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继位者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除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有两个年号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号。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均一帝一号。

古代帝王改元的原因,除新即位外,多以某一吉祥事物为由。此外还有灾害、奇特的自然现象,诸如所谓的祥瑞、变异等。如汉武帝时,曾在一次打猎时捕获一只“白麟”,遂下令改元“元狩”。西汉宣帝时,今四川广汉地区报告称,当地有人见到一条黄龙。宣帝遂于当年(229 年)下令,改元“黄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看见一只红色的鸟,亦在当年(238年)改元“赤鸟”。这些改元,都是因为看见了罕见的奇鸟异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而改元的。公元前69年,今陕西汉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山崩水涌。在位的汉宣帝遂下令改元“地节”,意在“欲令地,得其节”。这是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的改元。

在诸多的改元中,有相当数量是因出现了动荡的局面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所以,这类年号多寓含希望长治久安的意愿。如汉元帝时,汉廷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联姻。自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汉书·元帝纪》)意为边境安宁。北魏孝庄帝在位时,爆发葛荣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孝庄帝遂改元“永安”。这类的年号多为吉祥祝福之语。如永定、永昌、永平、永始、长安、长庆等。

有些改元,则出现在通过非常手段获取帝位之后。因此,这类年号多表示自己的即位顺应天意。含有宣扬君权神授的用意。使用这类年号,既可掩人耳目,又能掩饰自己的劣迹。如武则天的“天授”、“天册万岁”。又如明英宗是通过南宫复辟(夺门之变),从其弟景泰帝手中夺回帝位的。即位后,改元“天顺”。

还有些改元,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崇信道教。道士寇谦之遂迎合太武帝意,假托梦见太上老君。太武帝即命画工依寇谦之口述,绘出太上老君像。并下令改元“太平真君”。

有些改元,则因重大工程的竣工。武则天在位时,洛阳的宫城内兴建了一座大殿,名为通天宫。大殿建成,武则天即改元“万岁通天”。也有的改元,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这类改元,一般多以干支作为年号。如唐初,隋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表示不归顺唐朝,遂以是年的干支——丁丑为年号。

由于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造成一年多个年号和年号相同的现象。其中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就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如“建兴”年号使用过11次,“天祜”年号使用过10次,“太平”年号使用过9次。至于使用过8次以下的年号,数量就更多了。如人们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使用过(1102~1114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乾德三年(965 年),宋太祖统兵灭后蜀。在搜查后蜀国皇宫时,从一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宋太祖大惊,询问宰相:“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等人皆不能答。宋太祖又召学士陶毂、窦仪询问。“仪日:‘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年号相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出现在同一个朝代中。如西晋惠帝和东晋元帝都使用过“建武”的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均使用过“上元”的年号;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均使用过“至元”的年号,等等。不同朝代使用相同的年号,还好区别,但同一朝代使用同一年号,就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还应严格区分朝代和皇帝。

古代帝王使用的年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定。少则两、三个字,多则六个字。如西夏建立者元吴称帝后,曾使用“天授礼法延祚”的年号。只有明清两代皇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且是一帝一号。所以,史家就用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帝号。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常被视为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与政权有直接的联系。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年号,实际也成为衡量和判定是否承认该政权的标准。所以,但凡新建政权,必定要另立年号。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偏安政权,都必定要有自己的年号。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潜对东晋义熙年问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这位曾因“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居的诗人就不用“义熙”年号纪年,而用甲子纪年。此举亦受到人们的褒颂。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称其,“甲子不数义熙前”。

清军入关前,崇祯皇帝就已自缢身亡。但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遗老中仍有人在其著述中,继续使用“崇祯”年号,以此表示怀念故国。相反,清初也有人将入关前的明朝史实,一律冠以天命、天聪、崇德等清初年号。以此表示自己很早就向往清朝。清朝末年,溥仪在位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前,革命党人就已经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而一些清朝遗老们,直至民国成立后,依然用“宣统”年号纪年。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年号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自年号产生后,年号又配合干支纪年。因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在一个朝代中,同一千支会反复出现数次。若无其他的纪年方法,就很难判定是哪位帝王在位时的于支。但有了年号纪年后,两者互为补充,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年更加精确。干支加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特点。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先看庙号
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 商朝 ,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 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 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 唐朝 ,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 皇帝 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 ”或“ 高祖 ”,如汉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 曹魏 。到 十六国 时期,后赵、前燕、后秦、 西秦 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 谥号 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 唐朝 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 汉武帝 、 隋炀帝 ,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 唐太宗 、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以下将中国历史上庙号为太、世的帝王简要摘列如下:

汉太宗 文皇帝 刘恒 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 西汉第五代皇帝

晋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 东晋第八代皇帝

成汉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汉开国皇帝

前凉太宗 成王 张茂 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 前凉第二代国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宋太宗 明皇帝 刘彧 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孙,太祖刘义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梁太宗 简文皇帝 萧纲 开国皇帝高祖萧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开国皇帝太祖拓跋跬长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开国皇帝高祖 李渊 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宋太宗 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开国皇帝太祖 赵匡胤 弟,赵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开国皇帝太祖 耶律阿保机 第二子 辽第二代皇帝

金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吴乞买(完颜晟) 开国皇帝太祖 完颜阿骨打 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明太宗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 皇太极 开国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再看谥号:
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

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二十五个宇(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中国古代的年号出现较晚。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至新的帝王即位。如周平王元年至五十一年、鲁隐公元年至八年、秦王(秦始皇)元年至三卜七年、汉高祖元年至十二年等。直到汉武帝即位,才出现年号。他即位时,便使用了“建元”年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刘此作注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汉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个元年,故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就将改元后的纪年称为“后元”。其后的景帝在位16年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史书中又有了“中元”、“后元”之称。自汉武帝始用年号以后,但凡改元,年号也要更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期间改元最频繁的是武则天。她在位20年,共改元17次,故有17个年号。稍次于她的是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改元13次。冉次之的是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至于改元10次以下的皇帝,则数量更多。由于在位期间多次改元,故许多皇帝都有几个年号。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继位者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除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有两个年号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号。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均一帝一号。

  古代帝王改元的原因,除新即位外,多以某一吉祥事物为由。此外还有灾害、奇特的自然现象,诸如所谓的祥瑞、变异等。如汉武帝时,曾在一次打猎时捕获一只“白麟”,遂下令改元“元狩”。西汉宣帝时,今四川广汉地区报告称,当地有人见到一条黄龙。宣帝遂于当年(229 年)下令,改元“黄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看见一只红色的鸟,亦在当年(238年)改元“赤鸟”。这些改元,都是因为看见了罕见的奇鸟异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而改元的。公元前69年,今陕西汉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山崩水涌。在位的汉宣帝遂下令改元“地节”,意在“欲令地,得其节”。这是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的改元。

  在诸多的改元中,有相当数量是因出现了动荡的局面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所以,这类年号多寓含希望长治久安的意愿。如汉元帝时,汉廷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联姻。自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汉书·元帝纪》)意为边境安宁。北魏孝庄帝在位时,爆发葛荣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孝庄帝遂改元“永安”。这类的年号多为吉祥祝福之语。如永定、永昌、永平、永始、长安、长庆等。

  有些改元,则出现在通过非常手段获取帝位之后。因此,这类年号多表示自己的即位顺应天意。含有宣扬君权神授的用意。使用这类年号,既可掩人耳目,又能掩饰自己的劣迹。如武则天的“天授”、“天册万岁”。又如明英宗是通过南宫复辟(夺门之变),从其弟景泰帝手中夺回帝位的。即位后,改元“天顺”。

  还有些改元,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崇信道教。道士寇谦之遂迎合太武帝意,假托梦见太上老君。太武帝即命画工依寇谦之口述,绘出太上老君像。并下令改元“太平真君”。

  有些改元,则因重大工程的竣工。武则天在位时,洛阳的宫城内兴建了一座大殿,名为通天宫。大殿建成,武则天即改元“万岁通天”。也有的改元,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这类改元,一般多以干支作为年号。如唐初,隋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表示不归顺唐朝,遂以是年的干支——丁丑为年号。

  由于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造成一年多个年号和年号相同的现象。其中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就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如“建兴”年号使用过11次,“天祜”年号使用过10次,“太平”年号使用过9次。至于使用过8次以下的年号,数量就更多了。如人们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使用过(1102~1114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乾德三年(965 年),宋太祖统兵灭后蜀。在搜查后蜀国皇宫时,从一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宋太祖大惊,询问宰相:“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等人皆不能答。宋太祖又召学士陶毂、窦仪询问。“仪日:‘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年号相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出现在同一个朝代中。如西晋惠帝和东晋元帝都使用过“建武”的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均使用过“上元”的年号;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均使用过“至元”的年号,等等。不同朝代使用相同的年号,还好区别,但同一朝代使用同一年号,就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还应严格区分朝代和皇帝。

  古代帝王使用的年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定。少则两、三个字,多则六个字。如西夏建立者元吴称帝后,曾使用“天授礼法延祚”的年号。只有明清两代皇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且是一帝一号。所以,史家就用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帝号。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常被视为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与政权有直接的联系。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年号,实际也成为衡量和判定是否承认该政权的标准。所以,但凡新建政权,必定要另立年号。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偏安政权,都必定要有自己的年号。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潜对东晋义熙年问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这位曾因“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居的诗人就不用“义熙”年号纪年,而用甲子纪年。此举亦受到人们的褒颂。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称其,“甲子不数义熙前”。

  清军入关前,崇祯皇帝就已自缢身亡。但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遗老中仍有人在其著述中,继续使用“崇祯”年号,以此表示怀念故国。相反,清初也有人将入关前的明朝史实,一律冠以天命、天聪、崇德等清初年号。以此表示自己很早就向往清朝。清朝末年,溥仪在位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前,革命党人就已经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而一些清朝遗老们,直至民国成立后,依然用“宣统”年号纪年。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年号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自年号产生后,年号又配合干支纪年。因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在一个朝代中,同一千支会反复出现数次。若无其他的纪年方法,就很难判定是哪位帝王在位时的于支。但有了年号纪年后,两者互为补充,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年更加精确。干支加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特点。

计算在位的年代;纪念一些重大事件;祈愿吉祥如意……

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使用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西元前一二二年)首创的。在此之前的君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时,汉武帝率众狩猎,捕获一只稀有的独脚兽白麟,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西元前一二二年)为元狩元年。“狩”为打猎的意思,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可是,没想到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众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宝物,同样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西元前一一六年)为元鼎二年,而不称元狩七年了。之后,人们就把记录年代的开始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
年号是皇权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则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皇帝用年号纪年,到底始于哪朝哪个皇帝?
对于历史上的皇帝来说,有些人在整个统治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而有些人则使用十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刘彻,他使用了11个年号,如建元、元光、元朔、元鼎、元丰、太初、天汉、太始、延和(正和)、后元。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例如,康熙使用时间最长,达61年...

为什么我们称呼明清的皇帝都用年号,而之前的都用庙号或谥号?
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下庙号、年号和谥号都是什么意思? 1、庙号就是死去的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由死去皇帝的继任者和大臣们所定,其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 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

“建元”是我国哪个皇帝使用的年号?
也就是说,年号这一制度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按照年号使用规则,汉武帝在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才开始正式使用“建元”年号。这个年号一直使用至公元前135年,这一年汉武帝因窦太后的逝世而开始真正执掌大权。汉昭武帝汉昭武帝刘聪是五代十六国时期中前赵这一政权的第三任皇帝,他在...

古代皇帝继位后的年号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因此对历史不是特别熟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是非常清楚年号和皇帝的名字的关系。其实通俗的说就是新皇帝新天下的新纪年名号。 中国从秦始皇开始称皇帝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年号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估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是特别清楚,别说普通的老百姓,就是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有分歧。...

年号尊号庙号谥号,在不同朝代都怎么用的?
二、谥号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三、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四、年号 所谓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明、清两朝的...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女皇帝武则天也曾改元十二次。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

明朝16帝的年号,分别有什么寓意呢?
6、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九岁便继承了皇位,年号为"正统",代表明朝是中原正统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传。朱祁镇是明朝16帝中,唯一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另一个是"天顺",寓意奉天顺意。这两个年号都没有与别人重复过。7、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期间,群臣拥立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号为"景泰"。

明朝前三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其中寓意有何不同?
明朝前三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其中含义如下。一、朱元璋的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皇帝登基之后,就取名为洪武,就是洪大武功的意思,老朱家的江山是马上得来的江山,没有洪大的武力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用该年号,但是后来也有两个人用了。一个是明末李新,他和...

为什么我们叫皇帝,有的叫谥号,有的叫庙号,有的叫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
庙号为“祖”,通常指开国之君或者王朝的奠基人。帝王的谥号最为特殊,也是很有来由和讲究的。谥号起源于商朝,庙号不是每位君王都有,但是谥号是都有的,而这谥号是对这位生前显赫之人的盖棺定论性评定。年号始创于汉武帝。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通常会有很多年号,到了明朝,年号少了,通常一位皇帝...

古代谁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皇帝使用年号的用意是什么?
吕柴冬凌: 相当于古代人的“字”号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皇帝的年号是作什么的? -
吕柴冬凌: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

揭西县17223918722: “年号”是什么意思 -
吕柴冬凌: 年号,是中国古代独创发明的产物,一般由皇帝发起.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确切地说,中国年号始于周朝的共和时期,约纪元前841年至纪元前828年期间,由周朝宗室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史学家称之为共和执政.但其后周朝的姬姓天王们没有继续延用.所以,年号真正使用的开创制度,当发源于中国汉朝皇帝汉武帝刘彻,年号建元.从此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一直延用,至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
吕柴冬凌: (1)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用来纪年的年号是怎么回事 -
吕柴冬凌: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皇帝年号年号什么意思为什么有的一生只有一个年号而有的却好几个
吕柴冬凌: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中国古代的年号出现较晚.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

揭西县17223918722: 古代皇帝在位期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年号 -
吕柴冬凌: 一般情况下,皇帝即位第二年应该改元;遇见祥瑞,也会改元;战争胜利,会改元;除旧布新,为现实和以前不同,也可能改元;生了皇子,娶了皇后也有可能改元;至于其他乱码七糟的事情就更多了.但是明清时期皇帝们可能认为该来该去也没什么必要了,所以他们的年号,都很霸气.明英宗两次当皇帝,所以有俩年号;皇太极,先当后金可汗,又称清国皇帝也有俩年号.其他的明清皇帝都是一个年号的.

揭西县17223918722: 在对古代皇帝的称呼中,为什么有庙号和年号之分.如汉武帝是以庙号来称,而康熙则是以年号来称. -
吕柴冬凌:[答案] 首先,汉武帝不是庙号,是谥号.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起的称呼 庙号有褒贬之意,用法也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

揭西县17223918722: 清朝皇帝的年号有什么特殊含义
吕柴冬凌: 没什么意思,因为年号代表是一般是一种愿望,比如乾隆,康熙,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固执,比如雍正,也有老子给儿子定的,没法改的,比如嘉庆,这些年代都是本朝皇帝的意志或者本朝皇帝健在时的使用的,特殊含义并没有很多.你要研究的应该是谥号和庙号,这个是后人给他的盖棺定论,是有实际特殊含义的.比如清朝有三个祖,一般开国立嗣者才可为祖,这个一般朝代只有一个.康熙的谥号是仁,雍正是宪,乾隆是纯等等,这些谥号有代表者后人对他的什么评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