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次玄武门之变:四次玄武门兵变都是为什么

作者&投稿:帛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初期的玄武门之变的真实情况~

  从来不支持用道德问题代替实际操作的技术问题,所以,此篇玄武门之变的论述,希望以此为原则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关于玄武门事件操作者的实际人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我们再来看其他典籍:   《资治通鉴第191卷》:“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   从以上两条,皆可支持实际操作人数在八十几人的说法,很明显,这更像一次刺杀,不像一次战斗。   我们来对此进行考究: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门,锐甚,公谨独闭关拒之。以功授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   《资治通鉴第191卷》:“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建成、元吉被杀死之后,其宫府兵立攻玄武门,并杀守将。从“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可知,君弘是关键人物,杀了他,足以报太子矣。为何君弘如此遭东宫府兵之痛恨,因为他也是凶手之一,只不过,他是一个没有动手(杀建成、元吉时)的凶手。   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由此可得结论: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案,不止是谋杀的实际进行者,连同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凶手。玄武门的驻军既是旁观者,也是杀害建成、元吉的凶手,当然包括战死的屯营将军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虽张公谨多力,但从“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来看,守门的兵马中归顺秦王的人也不少,应接近东宫、齐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挡当时被复仇的怒火焚烧的心情激动的东宫、齐府死士犹其是英勇悲奋的薛万彻。要知道薛万彻是唐的一代名将,从灭窦建德到以后的灭薛延陀,征高丽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旧唐书·薛万彻列传》称其“筹深行阵,勇冠戎夷”。   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的人时,我们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了,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第二、关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关于玄武门之变进行论述上所存在的问题。   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在引述《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时,《旧唐书》错当为《新唐书》,作为一个大学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而作为后人,这么久也没人为他指出,更不应该,不严谨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并说他是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1)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   (2)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   (3)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综上所述,常何碑所载不可信,陈寅恪的观点无法成立。   陈寅恪是我林俏龙最敬佩的学者之一,他历史感觉敏锐,要知道这点是治学最关紧要的,没有敏锐的历史感觉,只会做一个平庸的学者。事实上,陈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一方面源自于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历史感觉敏锐。他的确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学者啊。
  编辑本段其他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唐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6月4日(公历626年7月2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唐朝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斩杀。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假意传旨,羽林卫军统领卫军韦璿、韦播等出来应旨,哪知中计,结果被李隆基一干人都所斩杀,李隆基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又斩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唐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贞观之治见太平,开元盛世振雄风。而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公元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
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神龙政变”
公元690年,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太孙。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启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
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公元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一心想当皇嗣的武承嗣。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太平公主介绍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军事兵变,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二张兄弟。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
“景龙政变”
公元707年,皇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李思冲、成王李千里等发动军事政变,杀武三思及其党羽。旋政变失败,中宗杀太子重俊。史称“景龙政变”。
唐中宗二次即位初,武三思以韦皇后的势力独揽大权。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不是嫡长子,颇受猜忌。
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因此安乐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妇,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连接体,具有特殊的地位。安乐公主集中宗和韦后的宠信于一身,权势极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下。经常唆使安乐公主凌辱太子重俊,以不是韦后所生而呼为奴。并数次劝公主请求中宗废重俊为王,而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神龙政变之后,侍中敬晖、驸马王同皎等人密谋铲除诸武残余势力,武三思一党将其剪灭。后来又罢黜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诬告、杀害。雍州人韦月将、高轸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就要治他们的罪。公元707年七月,气愤之急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把武三思与武崇训杀死于其府地,并杀死同党十余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分兵守卫宫诚诸门,亲自率兵追至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合追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及公主遂拥中宗帝驰赴玄武门楼,命令左羽林军刘仁景等,率令留军飞骑百余人于楼下列队守卫玄武门。
李多诈等领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守卫兵卒拒挡,不得进。中宗依槛呼叫李多祚等部下,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于玄武门前,其余同党遂溃散,重俊兵败,率部属百余人从肃章门逃奔终南山,准备投奔突厥。中宗下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赶,重俊逃至鄂县西十余里休息,被部下人杀死,并把首级献于朝廷。“景龙政变”失败。
“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又称“唐隆之变”,发生在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乐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纳贿卖官,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
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
公元710年六月,韦后、安乐公主假手马秦客、杨均在中宗最爱吃的馅饼内放入毒药,将其毒杀。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16岁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密谋清除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在这危急关头,李旦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发动早已串通好的“万骑兵”,突袭后宫,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经过这次政变,韦氏集团被全部消灭,武氏集团也剩寥寥无几。
最终,有太平公主出面收拾局面,逼少帝李重茂退位,扶持唐睿宗李旦再登皇位,公元712年八月,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由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唐朝中兴的“开元盛世”时代!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后世专称李世民的第一次政变为“玄武门之变”,其实,从玄武门在这四次政变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这四次政变都可称“玄武门之变”。
这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四次“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可争而得,因此宫廷之内常为皇位的继承而明争暗斗,骨肉相煎,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
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促发了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造成了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后唐朝政局纷争不断,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
所以这似乎是一个魔咒,每一次的政变都在玄武门进行,而政变总是会改变些什么。虽然这对当局者来说没有多大影响,可是却牵连到了唐室子孙。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这次政变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长安城的太极、大明两宫的宫殿建筑格局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才能在已获知世民有不正常举动、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和元吉经玄武门进宫参加早朝。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买,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门。事变的消息传出后,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始终攻不进玄武门,足见玄武门卫军战斗力不凡。待到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后,东官和齐王府的兵就作鸟兽散了。随后,世民派尉迟敬德下玄武门入宫,控制了正在内廷“泛舟海池”的高祖,并逼他“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于是胜利才最后归于世民。倘若世民没有控制玄武门,他就不可能率部属在玄武门内的临湖殿伏击建成;伏击成功后也不可能抵挡住建成部下的猛烈进攻,无法控制皇宫,慑服高祖,则世民的下场只能是作为谋反者而被诛杀。后面三次政变的获胜者也都是由于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后取得胜利的。成王败寇,都只在一转瞬间。
  后世专称武德九年的这第一次政变为“玄武门之变”。其实,从玄武门在这四次政变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这四次政变都可称“玄武门之变”。这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四次“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可争而得,因此宫廷之内常为皇位的继承而明争暗斗,骨肉相煎,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促发了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造成了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后唐朝政局纷争不断,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门之变”虽然都很快结束了,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贞观盛世 ”的无法继续,也许早就注定了

第一次: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趁着上早朝之机,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随后封他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让位,李世民即位,开拓了贞观盛世。

第二次:

公元704年,宰相张柬之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在玄武门发生政变,与太子李显一起冲进武则天寝宫,杀死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次日,李显即位。

第三次: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假称奉诏,杀了武三思和武崇训,随后包围了整个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韦后胁迫李显,调兵镇压,于是将士倒戈,李重俊失败被杀。

第四次:

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姑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冲入羽林卫军,杀了统领韦璿和韦播,拿下了兵权,之后杀入皇宫,斩杀了韦后还有安乐公主。之后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在隋唐长安城(今西安)有两座玄武门,一座遗址在大明宫北面(如图),另一座遗址在太极宫北,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地。
  唐朝首都长安大内皇宫(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李世民在此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唐朝首都长安大明宫的北宫门——玄武门,武则天作为唐高宗皇后时的招揽的一批被称为“北门学士”的人才即指出入此门的官员。此外,在唐中宗和唐肃宗时期在这里共发生三次玄武门政变。

  纵观历次玄武门政变,其中最著名、最惊险的,还是公元626年由李世民发起的第一次“玄武门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

  大明宫玄武门政变共发生过三次:
  【李崇俊政变】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唐隆政变】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称帝,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以后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凌霄门政变】青霄门也称凌霄门,是大明宫北宫墙玄武门以西。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年),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曾在此门发动政变,辅助代宗即位,史称凌霄门之变。


唐朝政变为何都发生在玄武门,有什么秘密吗
纵观历次玄武门政变,其中最著名、最惊险的,还是公元626年由李世民发起的第一次玄武门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 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6月4日清晨,他...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6][8-9]编辑本段历史评价从古至今 ,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

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的时间排列顺序
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再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最后是黄巢起义(公元875年)。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在刚刚建国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宫的玄武门外,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准备从长安城北门玄武门进宫朝见高祖李渊,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带领人马赶...

玄武门之变的具体经过怎么回事?
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

话说“玄武门”事件——
玄武门之变胜利届於力量较弱的李世民,其关键在於世民控制了玄武门,建成和元吉的军队攻不进玄武门,世民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唐在玄宗以前共发生了四次中央政治革命(或政变),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一次,第二次则发生在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张柬之迫武后退位,第三次在...

大唐探秘之“玄武门之变”为何会发生在玄武门呢?
提起唐朝,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很有名的“贞观之治”等盛世时期,但是唐朝也有一件事情轰动整个时期,并且对于后代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就是玄武门之变了。这不仅让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成就了后面的全盛时期。但是也是由于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当时一直不变的嫡长子继承制,让历史发生了很大的...

玄武门之变—关键的转折年:公元622年
公元622年直至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开始进入功劳越大、猜忌越重的死循环中。四、皇族斗争的主要形式 唐朝脱胎于隋朝,李渊和隋炀帝杨广又是表兄弟,当年为继承皇位,杨广捶杀隋文帝杨坚。公元622年之前,李世民凭借卓著战功,气势如虹,大有继承皇位之势。隋朝前车之鉴,李渊岂有不防备之心?但在公元622...

玄武门之变简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哪年?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1]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到底是
世民跟在後面呼唤他们,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於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世民却搭弓射向建成,将他射死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将射中元吉,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世民又被...

玄武门之变历史经过介绍
玄武门之变历史经过介绍李渊得知太子要与庆州的杨文干一起谋反,便命令司农卿宇文颖去庆州召回杨文干。李元吉却叮嘱宇文颖,告诉杨文干实情,不要来仁智宫。 杨文干知道实情以后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吧

平武县15543016378: 唐朝有过几次玄武门之变?介绍一下 -
叱干修冰珍: 玄武门之变貌似只有一次,另外一次叫安史之乱,玄武门之变是指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陷阱,将太子和他另外一个弟弟杀死,并且逼迫李渊让位的故事,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朝盛世是进行的一次叛乱,尽管被平息,可是从此之后,强盛的大唐王朝逐渐走向了衰败..

平武县15543016378: 玄武门事变是什么时候?玄武门事变是什么时候?
叱干修冰珍: 那一夜,大唐唐隆元年、公元701年6月20日的那一夜,按广东话来说,“大件事了!羽林军左右万骑在李隆基亲信刘幽求、钟绍京率领下全体反水,直奔玄武门,第三次玄武门之变爆发,士兵们呐喊着冲入门内,把吓得手足无措的韦播、高崇二人的脑袋切了下来,接着高喊胜利,攻打各门,左右万骑军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突破宫城,汇集于凌烟阁前,宫中有许多宿卫,那也是披甲带刀之士,听到外面人喊马嘶,特热闹,怎么回事儿一打听什么万骑营反了这帮二愣子更不是省油的灯,二话不说,也反了,嗷呜一声就倒戈了,往宫殿里就冲,直取韦皇后一党,看来这韦后也够不招人待见的

平武县15543016378: 玄武门之变在唐代历史上发生了2次????
叱干修冰珍: 是4次,具体的情况上面的朋友说的很多了.

平武县15543016378: 唐朝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事变
叱干修冰珍: 玄武门事变只有一次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

平武县15543016378: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经过是怎么样的? -
叱干修冰珍:[答案]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

平武县15543016378: 玄武门之变 - 请介绍一下唐朝玄武门之变?唐朝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及其重要人物的经历
叱干修冰珍: 李元霸其实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真名叫李玄霸,字大德,李渊第三子,被封为卫怀王.隋朝大业十年逝世,享年十六,并无儿女.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

平武县15543016378: 唐朝历史纪年表 -
叱干修冰珍: (纪年表附后)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

平武县15543016378: 唐朝时期的大事 -
叱干修冰珍: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

平武县15543016378: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哪年 -
叱干修冰珍: 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高祖下令召兄弟三人进宫查问.建成、元吉进宫途经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平武县15543016378: 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之变”?问题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
叱干修冰珍:[答案] 在隋末的皇权重组的过程中,唐高祖李渊的反隋以及夺得皇位基本上是靠其次子秦王李世民的力量,在征伐过程中李世民积... 趁建成、元吉上朝的时候在路上伏杀二人,并逼迫李渊下旨封其为皇太子,监领国事,最终即位称帝.玄武门之变开了唐朝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