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党争直接导致亡国,那明朝又有哪些可敬的能臣

作者&投稿:粱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亡于党争,对吗?党争对明朝灭亡有多大影响?~

党争亡了大明实在是有点片面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王朝的老毛病,那就是全国土地兼并的趋势愈演愈烈,是致使明朝及各封建王朝灭亡之根源。
影响:
在党争的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拥护。但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明末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明朝政府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抨击当权派。一时“士大夫抱道杵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明史》卷 231《顾宪成传》)。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以此得名。与东林党同时,另一批官吏士绅又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他们都与大地主集团相互勾结,“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明史》卷 236《夏嘉遇传》)。宣党首领汤宾尹是宣城人,昆党首领顾天峻是昆山人,其他各党皆以乡里命名。在这些党派中,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
东林结党给明朝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深重的历史教训,不少人对东林结党的危害认识不足,而被东林党华丽的词藻和“清流”的外衣所迷惑,对其多有追捧和誉美之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末党争

明朝是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6年。它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失误,而是亡于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个历史规律就是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造成社会解体。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带来的死循环。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战乱刚刚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对平均的,各阶层人民能够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功臣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聚敛的土地和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不知收敛,这也许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土地和财富的聚集过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朝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土地兼并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拥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广大的百姓却无立锥之地,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拥有4万顷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盐茶专卖权,可谓富得流油。王府里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种他土地的广大佃农却因为交不起租或自然灾害而大批的饿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严苛的税收,广大百姓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燎原之势已成。活不下去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灭亡归咎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这个土地兼并的过程持续了三百年,而崇祯很不幸地做了最后一个接盘侠,他没有万历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气。事实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并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死循环,大多数朝代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优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诏制定优待藩王的政策。这个政策在朱元璋死后仍被严格地执行着,直到明朝灭亡。明太祖规定,每一个皇室成员10岁之后都能不工作且获得一份非常优厚的俸禄。这个俸禄比明朝最高级官员宰相的俸禄还要高十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溺爱。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皇室优惠待遇是不限人数的,藩王生多少,国家就给多少份高额的工资,而这最终是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来买单的。帝国建立之初,皇室成员还不多,人民还负担得起。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明朝历时276年),和优待皇室成员的诱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数量以指数级爆炸性增长。朱元璋的直系后代从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长到明末的100万人!崇祯年间,各省的赋税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们的俸禄了,朝廷哪还有钱用于平息农民起义以及辽东满清的战争军费呢?难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虫。

想想也是可悲,国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们却依然花天酒地,不愿为国献出哪怕一个铜板充作前线军费。最后国家亡了,100万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人的短视暴露无遗。
第三个原因是辽东连年用兵,军费开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负。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辽东惨败于努尔哈赤。大明不仅国威尽失,辽东土地也几乎全部落入满人之手,京师屏护只剩山海关和锦州防线。后来的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地区(现中国东北)的满清军队不断蚕食明朝辽东领土。由于北京与辽东近在咫尺,京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满清军队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千方百计想入主中原。为了维持帝国安全,明朝不得不在辽东设置重兵防守。辽东军费也从战前的每年50万两白银激增为每年600万两,最多时达到900万两每年。而明朝崇祯年间,户部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500万两。可见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而解决办法就是加税,这一笔开支最终又落到贫苦的百姓头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辽东要打仗,就要军费,要军费就得多收税,税收逼得越紧,越有可能导致民变,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加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到处发火,各地税收能不能收上来还是个问题。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难,可见一斑。

第四个原因是万历长达20余年的怠政。
万历皇帝朱翊钧可以说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仅因为立储问题与朝臣怄气,就20余年没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个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败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书留中不发,官员无法正常上任,导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职位都无人,地方官员退休之后也没有人来补缺,国家机器处于停滞的状态。也是在万历时期,明朝出现了东林党和党争,明帝国内部斗争也达到白热化。明朝官场结成不同的党派,如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大老乡会的争斗。他们的口号是:不论对错,只要对手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只要是对手反对的我们就支持。
严重的内耗导致国家机器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最严重的一次应该要数崇祯迁都南京这件事了。崇祯见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谈迁都事宜,有官员提出迁都南京,其他党派的官员立刻跳出来指责,谁提出迁都,谁就是历史罪人。他们不关心迁都对国家有没有利,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就这样,因为党争和崇祯自身,明朝最后一次活的机会失去了。
第五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决策失误。
这个要从崇祯的性格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打心底里想有一番作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为战时全国的统帅,气量不够大,不敢承担责任,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说白了还是能力不行。比如在与满清和谈的问题上,由于辽东战局耗费巨大,崇祯皇帝也想尽快从辽东战场脱身,以专心应对国内农民起义。为此崇祯指定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皇太极秘密会谈,然而就在和谈快要达成之际,这件事被泄露公开了。这本来也没什么,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大方地承认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崇祯不想落得一个与异族媾和的坏名声,为了撇清关系把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说是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媾和,并很快处死了陈新甲。

另一个例子是明朝南迁。在这个问题上,崇祯虽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实际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迁,但由于怕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却一直在等着朝臣主动提议。但有了之前与满清议和的教训之后,满朝文武再也没有谁敢站出来为仗义直言了,因为说不定哪天崇祯反悔,把责任推给当年提议南迁的人,那不成了陈新甲第二吗?就这样,南迁大计一拖再拖,最终的结果是,京师被李自成包围,崇祯自缢,立国276年的明朝也随之灭亡。可见,崇祯的个人能力也是明朝灭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崇祯虽然决策存在重大问题,但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祯皇帝英明决策,也最多只能延长王朝的寿命,但最终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第六个原因,自然灾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的崇祯年间不仅人祸一个接一个,罕见的天灾也不断发生。明朝末年刚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祯执政的十六年里,明朝有连续的7年时间遭受大旱,史无前例。由于连年的干旱,从崇祯八年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了蝗灾。更为可怕的是,旱灾和蝗灾之后,天花疫情也开始在各省肆虐。以陕西省为例,当地官员报告人口死亡率高达80%,可谓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灾使明朝内部的生产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减少,国家摇摇欲坠。
总结:天灾加人祸,明朝灭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于1368年一手建立的,传到朱由检手里,已经有276年,历十六帝。在土地兼并、民心丢失、万历怠政、崇祯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等一连串的打击下,这个老大帝国,最终还是倒下了。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吧。

功臣都惹不起的知府

朱元璋年代的地方官,十分的难做。且不说战乱过后,百业凋敝,工作压力极大。外加明初功臣多跋扈,勋贵子弟作恶不断。而在这时期,偏也有个强硬的知府:临淄知府欧阳铭。

常遇春北伐的时候,大军路过临淄,士兵们在当地大肆打砸抢烧,祸害地方。欧阳铭闻讯后,立刻率领衙差,将闹事士兵当场杖责。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常遇春闻讯后杀气腾腾赶来,大刀片子横在欧阳铭面前,欧阳铭却不惧,慨然怒斥说:你的军队是皇上的军队,我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子女,老百姓打人都要治罪,我打你的兵有什么错?

一番慷慨陈词,最后竟逼得常遇春当场谢罪。后来徐国公徐达也路过临淄,行前特意告诫士兵们说:临淄那个知府,是当初打了常遇春的,你们都给我老实点,犯到他手里我也没办法。

哪都能治理好的费震

在朱元璋执政早期,明王朝还有一位公认的“最牛地方官”——费震。他的特点是:哪里最穷最乱,就把他派到哪里,而他也总能把那些最穷最乱的地方,治理成欣欣向荣的乐土。

而他的工作方式,一是善于发现细节,比如他就任陕西参政的时候,刚到任就碰到了土匪侵扰,把官仓粮食给抢夺一空,可他却一不追查二不剿灭,相反发布公文,规定凡是借官仓粮食的百姓,可以分两年还清,结果布告刚下,土匪们就来自首了。事后费震解释:这群土匪只抢粮食不抢钱,显然是没有粮食吃的百姓。

二是他比较会独创,他是中国官场上第一个创造“义务劳动”规定的官员,凡是他担任地方官的府衙,衙门官吏除了日常工作外,每个月还都有定额,必须要给当地的孤寡百姓,完成规定时间的义务劳动。他在朱元璋执政年代里,一共做了十二年官,但这十二年里,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哪里闹灾,就派他到哪里去。

锦衣卫都不怕的许成

永乐皇帝朱棣,“靖难”夺权后的一大劣迹,便是用极残酷手段,屠戮建文帝时代的大臣,但他有时候也很仁慈——仁慈的去杀。

比如对驸马梅殷。梅殷是明朝开国功臣梅思祖的儿子,朱元璋的女儿兴国公主的老公。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梅殷正奉朱允炆之命,带兵镇守淮安,闻听京城告急,立刻率兵往回赶,等赶到京城的时候,却正好赶上朱棣占领南京,登上皇位。对待这个手握重兵的威胁,朱棣拿兴国公主做要挟,由兴国公主写信劝梅殷投降,梅殷阅信后大哭一场,为家小安危,又听说朱允炆已死,只得违心就范。

梅殷归京后,朱棣亲自迎接,很温馨的说“驸马辛苦了。”梅殷却不软不硬回答说:“我没建什么功劳,谈什么辛苦。”就这一句话,令朱棣杀心大起,三年以后,一次梅殷入朝开会,被都督谭深与锦衣卫指挥使赵曦,拦路推入水中淹死,对外宣称梅殷“失足落水”。

不巧的是,恰有一个叫许成的都督同知,亲眼目睹了案发经过,虽知这其中大有隐情,但刚直的许成,依然在上朝的时候,原原本本的向朱棣陈述了梅殷之死,一时间朝野哗然,梅殷的妻子兴国公主,更天天跑到宫里哭闹,要朱棣还他丈夫。

被吵的头大的朱棣,只得下旨处斩谭赵二人,并给梅殷的两个儿子加官进爵,这才平息此事。值得一提的是,仗义执言的许成,不但没有受到朱棣的责罚,相反此后还成为他的亲信部将,朱棣后三次远征漠北,他皆有参加。朱棣过世后,他受命随同侯爵陈懋带兵提前回京,确保了明仁宗顺利接班。

驸马梅殷画像

清贫尽职的账房先生

作为整个永乐盛世的账房先生——户部尚书夏元吉,曾是个差点被朱棣砍了脑袋的人,靖难之役的时候,夏原吉曾做过朱允炆的“采访使”,尽心竭力为朱允炆筹措粮草,朱棣占领南京后,他被人绑了送到朱棣面前。朱棣问他知罪吗?夏原吉慨然回答说:臣知罪,但是户部还有些账目没算完,您就是真要杀我,也等我把工作干完行吗?就这一句话,朱棣立刻赦免了夏原吉,更随后委以他重任。

除了善于理财,主持了永乐时代几次重要经济改革外,夏元吉得到的最主要评价,就是“古大臣风烈”,也就是道德高尚。他的为人极其厚道,平江伯陈宣看他不顺眼,经常在朱棣面前说他坏话,但是夏原吉却反而经常赞扬陈宣的才能。他有一次在家办公,仆人不小心把文件弄湿了,这在明朝是死罪。本来可以处置仆人的夏原吉,反而自己去找朱棣请罪。

他最被人称道的就是清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图谋第三次北征蒙古,而夏原吉却竭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国家没钱,盛怒的朱棣当场将他下狱,并下令抄他的家,结果在他的家中,不但没找到金银财宝,反而只有几件破布衣服和瓦器,生活极其穷困,朱棣闻讯后,也感叹不已。

夏元吉雕塑

最好脾气的厚道阁老

明初最强大的文臣执政团队,当属“仁宣之治”时期的“三杨内阁”: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位牛人中最好脾气的,当属杨溥。

他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淡定,早在朱棣登基早期,他就是太子朱高炽的东宫洗马,老资格的太子近臣,朱高煦构陷朱高炽时,杨溥受到株连,在朱棣时代足足蹲了十年牢狱。但杨溥本人却极其平静,别人在监狱里生不如死,他却天天在里面读书,而且丝毫不以为苦。

仁宣时代,他虽然是内阁重臣,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廉洁,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探访他,杨溥问儿子,一路上有哪个地方官没有隆重接待你,儿子回答说,江陵知县对他的接待非常简单。杨溥得知后不但不恼,反而推荐这位知县出任知府。

杨溥画像

列宁点名的经济学家

而在明朝十五世纪下半叶的诸多政治人物中,有一个人,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同样毁誉参半,但他身后的名声,却远远超越生前,前苏联革命家列宁,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人类十五世纪经济学家。

而清末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一次和某外国学者大谈重商主义时,曾很自信的拿出这个人的书,对对方说:你们西方近代的经济理论,这个人的书里早就提出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大学衍义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朝成化,弘治两朝名臣丘浚,他的创举之处,在于他书中的一句话——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在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商主义理论。

而丘浚为官,不但在经济思想上建树颇多,也同样有极重的“家乡情节”,一次丘浚与明孝宗下棋,边下边喃喃自语说:将军,海南钱粮减三分。明孝宗觉得有趣,就跟着念了一遍,刚念完,就见丘浚翻身跪倒,高呼万岁:臣谢皇上,今年海南的钱粮咱就减三分?

丘浚雕塑

坚持尊崇祖制的徐溥

明孝宗朱佑樘的内阁首辅徐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做自我批评的官员了,他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习惯,就是给自己做自我批评,回忆自己当天做了哪些好事坏事,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给自己左边的筐子里放一颗红豆,如果做了一件坏事,就给自己右边的筐子里放一颗黑豆。这个习惯从他年轻时读书开始,一直保持到他过世。

但徐溥的长处,却不止是摆样子,而是真实干,后来他年老体衰,退休回乡。那时他有严重失眠,一点动静就睡不着,家乡官员知道后,为保证老大人睡的香甜,就把他家宅门口的大路给交通管制了。

然而徐溥知道后把地方官叫来一顿骂,怎么改的又重新改回来。明孝宗给他的赏赐,一半他拿出来办教育,设立学堂专教贫家孩子读书,一半买了条船,在河边雇人每天义务载人过河。此规矩从此徐家传承了几百年,便是当地有名的“徐氏义渡”。一个人最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真做到了。

好人徐溥做首辅期间,众所周知的口头禅就是两个字:祖制。在徐溥眼里,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好的,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对的。当时明朝财政吃紧,户部尚书叶淇力主实行“开中法”,但徐溥认为这事违背朱元璋的伟大精神,玩命的反对。可明孝宗力挺改革,徐溥反对无效,只能一直憋气。

后来开中法顺利推广,朝廷增收商业繁荣,可利益受损的权贵不满,造谣叶淇受贿,关键时刻,竟是徐溥挺身而出,证明了叶淇的清白。再后来叶淇退休回乡,腰包却羞涩,徐溥慷慨解囊,二人在城外依依惜别,谁知叶淇的马车刚开动,徐溥又急匆匆的追上来,拉着叶淇的手认真的说:虽然你退休了,话我一定要说,你的改革我依然认为是错误的。

更大的荒唐事,却是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发大水,中原大地尽成汪洋,兵部尚书白昂受命治水,在中原治水结束之后,白昂提议,为防止黄河在淮河流域决口,建议朝廷在山东地区加挖河道,以收分洪之效。但是作为首辅的徐溥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办法既劳民伤财,也没有实际作用,最重要的是,当年朱元璋都没这么修过。

就如他质问白昂的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有你这么修黄河的吗?结果两年以后,正如白昂所料,黄河又在淮水流域决口,京杭大运河都被阻断,害得明王朝只好派遣刘大夏再修黄河,做了无用功。《明经世文编》里就叹息,当初明朝要是听了白昂的,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徐溥画像

八虎中的好标兵高凤

在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早期,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把持朝政,然而这八位被后人骂做“权奸”的宦官,却也不能一概而论。

“八虎”之中的高凤,就是以严谨治学著称的,他是朱厚照做太子时候的伴读太监,对朱厚照的学习抓的非常紧。即使是抨击朱厚照宠信太监的文官们,也多有人称赞他“敦厚职守”。在朱厚照登基早期,群臣们要求他罢黜宦官的时候,高凤最早提出来向文官们求和,主动隐退。

刘瑾得势后,宦官们皆鸡犬升天,却唯独高凤,不断的向朱厚照请求辞职。他死于正德四年(1509年),当时不但得到明王朝的隆重追悼,大学士李东阳还主动为他写墓志铭。

海瑞背后的两个男人

作为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清官海瑞,他能够以刚直的品质浮沉官场,历经数次政治迫害而不死,除了他自己坚强的品格外,也同样因为当时明朝许多重臣的庇护。众所周知的,是海瑞在朱厚熜时代,上书抨击朱厚熜的乱政,在内阁首辅徐阶的庇护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而在此之前,海瑞还得到过另一个政治人物的保护。他担任淳安知县的时候,曾经因拒绝行贿,得罪了严嵩的亲信鄢懋卿,事后鄢懋卿本打算罗织罪名,将他革职。但关键时刻,时任刑部尚书的朱衡出面相救,才帮海瑞保住官职,否则当时就罢官的海瑞,也闹不出他后来的动静了。

徐阶画像

朱衡画像

让海瑞都感动的清臣

海瑞因为上书斥责嘉靖帝朱厚熜被下狱,关押诏狱期间,帮助过他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小人物——一位苏州籍的狱卒。

海瑞入狱期间,他因敬佩海瑞的人品,对海瑞照料倍至。后来海瑞就任应天巡抚,还特意去他的家乡拜访他,但他闻听海瑞前来,立刻带着妻儿老小躲出去了。乡邻们问他为什么,他答:如果我见了海大人,你们一定会托我求海大人办事,如果我答应你们,就坏了海大人的名声,更坏了我当初照料海大人的初衷,如果不答应你们,就得罪了你们,所以我还是躲出去好。

闻听此事的海瑞慨叹说:我一直以为我自己铁面无私,其实还差得远啊。这位狱卒的姓名,明朝各类笔记的说法各异,但是透过这则普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两位知音抛却了利益的纯真友谊。

海瑞雕像

为政敌平反的邹元标

万历晚期东林党的崛起,在后来的天启,崇祯两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万历死后,随着明光宗和明熹宗的即位,东林党一度执掌大权,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结了朱翊钧时代的一桩旧案——平反张居正。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经诸多大臣坚持,明王朝恢复了张居正的名声,并给予抚恤,主持这件事的人,就是东林党大佬,在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事件中,因抨击张居正而被打的死去活来的邹元标。别人曾问他为什么这样,邹元标的回答是:当年我批他,是尽我作为一个官员的本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经过四十年的时间,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

就事论事的礼部尚书

在张居正家人遭清算的时候,满朝文武要么跟风,要么缄口不言。最早为张居正家小说话的,居然是张居正的敌人——礼部尚书于慎行。

张居正当权时代,于慎行是出名的“倒张英雄”。御史刘台因弹劾张居正获罪,惨遭发配流放,人人跟躲瘟疫似的躲着,唯独于慎行不惧,大摇大摆去看望刘台,甚至赠诗共勉。说起来,张居正还是于慎行的恩人,朱翊钧刚登基时,于慎行只是个二十七岁的翰林院修撰,被推荐做朱翊钧的讲官,有人认为他太年轻,是张居正力排众议,给了他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所以后来张居正曾质问于慎行,说我对于有卓拔之恩,你为什么要对我这样。于慎行正色说:正是因为您对我有恩,所以我才要用这种方式规劝您,让您不要犯错误。事后于慎行在张居正排挤下,不得不辞官回乡,直到张居正过世后才得以复职。

但他复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正赶往湖北抄张居正家的丘橓,信中对丘橓说,张居正虽然劣迹斑斑,但是对为了国家日夜操劳,他遭人骂的许多事,都是为了国事得罪了人。他当权的时候,大家摄于他的权势,不敢规劝他的错误,他倒台以后,大家又争相指责他的错误,却又不再提他的功劳。而且张居正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子孙们,也多是些文弱书生,即使张居正有罪,也不是他家人的罪过,您去湖北抄家,可一定要网开一面啊。

于慎行画像

练兵各有方的名将们

晚明的衰败,一个表现就是军备废弛,从明朝中后期以来,士兵在作战中贪生怕死,甚至再恶斗中崩溃,都是许多军人的常态。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许多名将也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马林的父亲——嘉靖第一勇将马芳,他的办法就是设立督战队,全是由百步穿杨的神射骑兵组成,作战的时候游荡在战阵后,有发现主动跑的,二话不说就是一箭。

后来指挥抗倭援朝战争的辽东名将李成梁,他的办法也是设督战队,不同的是他亲自带队拿刀砍,有溃退的被他看见,上来当头就是一刀。

然而按照明朝中后期文学家徐文长的记录,最有办法的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的方法就是敲鼓。他的戚家军里,按照不同的要求,编订了不同的鼓点旋律,如果部队出现溃退,就命令敲进军鼓,鼓声之中,士兵必然能够重新振奋。

后来徐文长游历北方,在山西见到在此地任御史的好友梅如桢,说起戚继光的办法,梅御史好奇的问:“这办法有没有可能在我这里推广。”徐文长答,你学不来,那是人家平时苦练出来的。

徐文长画像

血战到底的明朝将军

后人说起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的辽东战争,多说女真八旗神勇,明军不堪一击,然而从是年四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绝大多数的战争中,明军同样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一面。

东州之战中,总兵张成萌率领一万大军,最终全军覆没。清河之战中,总兵邹储贤也率军抗击到最后,与城池玉石俱焚,所部数千兵马全部殉难。在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杜松和刘廷两部同样奋战到最后。绝大多数的明军,都尽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职责。

然而战败的原因,萨尔浒之战战前总指挥杨镐就曾奏报说,当时辽东地区兵马缺额严重,能作战的士兵只有两三万人。而在萨尔浒战后,继任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曾反思说,辽东地区的明军,仅火器装备这一项上,缺额就非常严重,许多军队虽然有火器,但是弹药却严重不足。辽东初期战事的共同剧本,都是双方对垒,明军一度击退敌人攻击,但很快弹药耗尽,明军覆没。准备不足加实力严重削弱,才是明军失败的真相。

剧照:辽东激战

最悲情的战将卢象升

崇祯执政时代,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功劳卓著的名将卢象升,曾经这样形容过明朝政府军的纪律败坏程度:当时明朝政府军,在战斗中最擅长干的就是杀良冒功,不但经常屠杀老百姓冒充敌人首级领赏,甚至还经常挖老百姓家的坟墓,扒出新下葬的尸首,来冒充敌人的尸首。这样的兵打仗自然不靠谱。

卢象升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中,他的部队与农民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幸亏他当机立断,立刻斩杀了几个逃亡的士兵,并带头冲进敌阵,这才扭转了战局。卢象升自己回忆这场战斗也心有余悸,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愤愤不平的说:要不是我反应快,就被这群人害死了。

画作:卢象升

晚明与农民军作战的诸路将领里,卢象升也是对农民军本质看的最清楚的一个,就像他给崇祯的奏折里说,所谓的这些反贼,要么是没饭吃的老百姓,要么就是被拖欠工资的政府军士兵。

这个累积斩杀农民军数十万的猛将,内心其实一直是非常愤懑的,就像他在奏折里对崇祯说,“朝廷里的这群言官,根本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张口就喜欢乱骂人,我们这些辛苦打仗的,就算有打仗的办法,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干活呢?”

他带兵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冲锋的时候带头冲,没粮食的时候,他带头不吃饭,用实际行动感染士兵们。他战死在抗击清军入侵的巨鹿会战中。

当时他受杨嗣昌陷害,兵力全被杨嗣昌调走,以两万残兵独抗十万满洲八旗,最终壮烈殉国。死讯传来的时候,他曾经做过地方官的宣大地区,老百姓自发为他举孝,对这样一个耿耿忠臣,崇祯居然因杨嗣昌谗言,好几年拒绝抚恤。他的遭遇,可谓晚明忠臣中的缩影。


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北宋从建立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祸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出生于军事家庭,年少时期就随军四处征战。这为他后来建立宋朝奠定了基础,而且赵匡胤这个人没有架子,为人谦卑因此深受部下的爱戴。别的皇帝都是争个你死我活才坐上皇位,而赵匡胤则是被下属推上去的,整个过程相对简单...

老论派朝鲜党争
在16世纪末的朝鲜宣祖大王初年,朝廷内部因为争夺职位,引发了沈义谦与金孝元之间的纷争。沈义谦,身为吏曹参议,反对金孝元晋升吏曹铨郎,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核心的东人党(位于汉阳东面的乾川洞)与沈义谦领导的西人党(位于汉阳西边的贞洞)。这种对立逐渐演变成世代门阀之别,东人党长期占据政治...

什么是党派之争,党派之争是如何将明朝推向灭亡的?
明朝党争激烈之时,殊不知后金正在发展壮大。在万历四十六年,后金露出了隐瞒已久的獠牙,向抚顺等地进攻。最终浙党胜出,然而其速战速决的策略,和其飞扬跋扈不采纳异党建议的态度。最终导致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明朝惨败,后金却步步为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明朝终究是灭亡了。从明朝的党争,我们可以...

古代朝鲜党争和中国党争那个闹的最凶?
是我就觉得是中国。唐、北宋、明等朝代就是因为党争而灭亡,南宋党争卖国的也不少。

朱棣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大明实亡于朱棣
由此可见,在永乐朝时期,宦官的权势已经深入政治、军事、外交、司法等诸多领域。朱棣重用宦官的行为,破坏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也给明朝的覆灭埋下祸根。宦官在永乐朝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演变成专权的局面,直接导致政治黑暗,朝廷党争,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亡。这一切难道不应该算在朱棣头上吗?

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到了唐玄宗时期,宦官甚至可以拥立皇帝、把握禁军,专门对付宦官的甘露之变失败后,宦官更加专权,最终导致唐朝走向灭亡。导致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门阀党争和朋党之争。党争也导致了政局的动荡。农民起义是导致唐朝灭亡直接原因,藩镇连年战争百姓不堪其苦,再加上天灾和赋役,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叛变...

有国不亡,党争不息!党争是怎么来的
然而,历史的教训是,每当“国亡而党争息”,这一规律似乎在预示着王朝的终结。深入理解党争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洞悉历史的演变,更能从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镜,预见未来的挑战。在当今社会,这种理解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固化,警惕党争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

朝鲜王朝政斗、党争路线图(增补版)
朝鲜王朝,历经五百年的政斗与党争,犹如一幅错综复杂的政局地图。它的历史脉络中,王子之乱、篡位政变、储君更迭,无一不揭示着权力的争夺与社会的动荡。在这一连串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明争暗斗的智谋与权谋,以及王朝命运的起伏不定。1398年的两次王子之乱,催生了李朝的庶孽禁锢法,奠定了权力平衡的...

为什么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
唐朝由于中后期实力衰弱,政治腐败,国都数次沦陷,重用宦官,君权被削弱,后来就无力节制藩镇,藩镇们也无视君主,很多节度使跨州兼郡,还搞世袭,唐亡意料之中。宋,不用说国防不好,打不过人家就是死,但宋是因为很多国家策略不合适,打不过人家就是这些策略的结果。明吗,不用说,党争从开始的淮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导致其灭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
三,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风雨飘摇。最终虽借助朱温之力剿灭宦官,却也直接将帝国命运交给了后者。四,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

北关区19151876468: 大明王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
颛戚倍他: 明朝皇帝的昏庸无道,奸臣当道,朋党之争.自然灾害频繁,政府救助不利,民怨沸腾.满族女真人的入侵,皇帝不能正确的决策(崇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错误的处理了袁崇焕)农民起义不断(闯王...

北关区19151876468: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是怎样的过程?
颛戚倍他: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末,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土地空前集 中.神宗时,皇室的庄...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王朝的灭亡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 安建号大顺,改元永昌...

北关区19151876468: 简要概括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
颛戚倍他:[答案] 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了,我就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简要概述一下. 1、政治 明朝:虽然仍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但在明朝是期开始出现民主制及选举制的雏形,有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萌芽,民间政治氛围浓厚,民间也是可以...

北关区19151876468: 明朝为什么没有亡于不理朝政的朱由校,而亡于勤政的朱 -
颛戚倍他: 明朝在朱由校的时候,还有一些万历中兴的底子在.而且朱由校继位的时候,东林党的人出了大力气,因此,朱由校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朱由校在位初期他迅速提拔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人防边.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辽东的边防等有熊廷弼等名臣处理,还不至于无法收拾,等到后来阉党势大,才把他给害死了. 等到了崇祯时期,因为党争问题,很多大臣和阉党有点关系就获罪,到处人心惶惶的.加上明朝的底子被耗干净,干旱等天灾又导致流民四起,辽东的边患又无法解决,最终导致明朝走向灭亡.

北关区19151876468: 中国明王朝结束的具体时间及原因
颛戚倍他: 明(公元1368——公元1644) 南明(公元1644——公元1662) 原因嘛,给你复制... 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崇祯皇帝亡国! 总体来说,阎老师给明亡清兴概括了...

北关区19151876468: 为什么末代皇帝崇祯勤政还会导致明朝灭亡 -
颛戚倍他: 有人说明亡于天启,亡于万历,亡于嘉靖,但明的灭亡应该说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纵观明朝后期,嘉靖炼丹不务朝政,而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天启大权旁落,造成党争,而崇祯确实很勤政,但他不太会用人,明末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人才,崇祯十几年频繁的换首辅可看出他对大臣的猜忌,袁崇唤的死应该是崇祯和大臣关系的缩影,最后几年,崇祯没有解决一些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当时的一些天灾人祸以及当时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运动,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北关区19151876468: 古代历代亡国是不是由于党争导致的 -
颛戚倍他: 起码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国内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亡于党争.今天新疆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党争,那是狂热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妄图在新疆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任何中国执政者都不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