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沁园春 长沙》之景作文

作者&投稿:霍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沁园春《长沙》的景色描写~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借助壮丽的秋景来表达他远大的抱负,寄予他奋发的革命情怀,抒发他
昂扬的斗争精神,是情和景巧妙结合的完美体现。

我们知道,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落,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秋之本意也似
欲“萧条众芳”,寂寥山川,因此,一般人易动伤怀,而秋也就几乎成了历代诗人所独钟的题材和百千次歌咏
的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的气氛。自从宋玉首兴
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落叶惊秋,常令他们叹世伤神,心情总是那样沉甸甸的,事羁难释。伟大诗人
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透出了“目眇眇兮愁予”的凄凉与失望,“乘
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涉江》),道出了去国远游的悲苦与孤独。汉武《秋风辞》起句便是“秋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继而“箫鼓”、“棹歌”齐为“哀情多”而发,终至以“少壮几时兮奈
老何”作结。曹丕那首著名的《燕歌行》中,一开头同样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以至“不
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这种悲秋之作,历朝历代便缕而不绝,就连近代革命诗人那位鉴湖女侠秋
瑾也还是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深的叹惋。秋天落在诗人的纸面上,是一颗颗凄凉的泪滴。“自古逢
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得太恰当了。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不是渐趋衰微,全无肃杀之气,在这篇诗文中,充溢的是对秋的礼赞,对秋的热爱。

词起句便是“独立寒秋”,这“寒秋”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写实,是因为时令已到了秋天,人们已
经觉察到秋的寒意;说它是虚写,一是因为词里所写的山、林、江、船、鱼、鹰等自然景物,本是孤立的,不
一定全是同时同地所见之物;同时,毛泽东对秋景的体验,也不一定是一时一地的体验,而应当说是他将多地
所见之物及多时所得之体验,凭藉艺术构思而交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其实,立在橘子洲头,清晰可见的是橘
子洲头对面的红土岗,而岳麓山的树叶,却并非历历在目之景物。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是1925年9月间下广州的,9月里,在湘江两岸虽然不能绝对断言一片红叶也没有,但肯定还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有人说,“层林尽染”本作“层岩尽染”,或许原先写的就是位于湘江东南面的红土山色吧?按常规说,应写到橘树,因为橘子洲本是由多产美橘而得名的。但为什么不直接写橘树而非写岳麓山的红叶不可呢?显然是出于服从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需要的缘故。二“寒秋”其实也暗喻了毛泽东同志当时所面对的困境:为了反帝反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毛泽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他一方面在中共中央局担任秘书和组织部长职务,另一方面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文书科代理主任和组织秘书,工作的紧张繁忙可想而知,但更使他心力交瘁的是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毛泽东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要求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使他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又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他的繁忙紧张的工作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因此,在1925年1月的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因此通令缉捕他。面对着如此“寒秋”,他秘密来到长沙,只能一个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杜甫《遣怀》中说:“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毛泽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毛泽东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呢?他是不是“以物喜”、“以己悲“呢?要知道,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境。由于心境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它也会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在毛泽东笔下看到的秋天却是溢彩流光,鲜丽夺目,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表现在景物的选择上,选择的都是一些博大的对象:如山,耸拔、浑厚、雄豪,故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说“山,大物也。”故《论语》云:“仁者乐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生不息,更能表现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视艰难如无物的豪情。如水,出高山,过平野,入湖海,因地势不得其平而有所冲动,仿佛有所追求的奋斗历程。故《论语》曰:“智者乐水”,智行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其次,从物的数量看,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天是“长空”,物是“万类”,巨大的数字构成博大的景象,令人“视通万里”,“念天地之悠悠”。再次,从取景的角度看,采用多方观照、广角摄影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秋光。“万山”是远景,“漫江”是近景,“鹰击”写上景,“鱼翔”写下景。远近上下,浏览无遗,爱秋之心,何等热切。再其次,从景物的颜色看,画面色调可人,层林呈立体感展现,枫林的红色深浅不同;江水深浅不同,或碧绿或清澄;黑色的苍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银白色的游鱼闪现于暗黄色的河床之上。真是色彩斑斓,赏心悦目。万山“红遍”,更能引起人们对于火、对于光、对于热以及对于生命的联想,没有火便没有文明,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没有热便没有生命。同时,山“红遍”,江“碧透”,不禁让人联想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虽然节令不同,但都艳丽而美好。最后,在景物的状态上,取动而不取静。写鹰,则是搏击长空,充满了力量、速度、尊严;写鱼,则是漫游浅底,表现的是灵巧和自由;写船,则是竞相疾驶;写水,则是滔滔北去;写层林,“染”字也表现了那着色的过程,万物都在竞争,无一处于静止(而运动正是生命的体现)。都用各自的方式在广阔的大自然里、茫茫宇宙中展示自己的存在,这是何等生机,何等自由!

《沁园春·长沙》中的景是这样,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呢?词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于景寓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冬去春来耳,有何意味?”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清吴乔《围炉诗话》说;“诗以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在主体之外,作为客体即为景;景在内,移入主体之心,即化为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一合,自然妙悟。试想,秋天的景色多矣,诗人为何选取这些,而不选取其余?当然是有情有意于此。枫叶如丹,红于二月之花,染透了山林,烧红了岳麓诸峰,如火一般热烈,显示出生命的辉煌,代表着不惧严霜的大无畏精神,实在可敬可赞。热爱生活、性格豪放,胸怀开阔,以改造中国、振兴神州为己任,在艰难险阻面前具有“胜似闲庭信步”的气概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斗争精神的诗人,与此气味相投,自然一见钟情,找到了知音。于是借此景色,宣泄情怀。所以,词中的景语,皆已情化,是情景融合的产物。写景后结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即将诗人的主观意图点破,“竞自由”是物象之魂,是自然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的聚焦点,是词的灵光闪现之处。诗人赞赏自然界万物的自由,既是对人民群众得不到自由的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示诗人决心为人民群众获取自由而斗争,又宣告了诗人对待自己遭遇的态度,表现了诗人愈挫愈奋、毫不气馁、决不妥协的精神。诗人的情怀,全从景语中渗出,景与情“妙合无垠”。如此抒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秋景的描写不能采用割裂、比附、物物喻意、物物象征的分析法来理解,诸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工农运动的熊熊烈火,把祖国大地映照得红彤彤。“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社会上各阶级都在登台表演,为本阶级夺权谋利。或者这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突飞猛进;“鹰击长空”——象征军阀肆意横行;“鱼翔浅底”——象征劳动人民被压在最底层。如此等等。而应当把它作为完整的典型的艺术画面去理解和分析,它是诗人通过艺术构思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诗言志”,任何一位诗人,总是力图选取现实世界中最富有特征、最能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事物,自然而贴切地概括到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品里去。秋景图是富于地域特色的景物及富于特定时代特征的社会斗争生活,同主体思想感情及艺术想象,共同化合起来构成的整体艺术境界。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吴乔《围炉诗话》)。因此,作者境界不同,作品就有不同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人”,“诗品出于人品”。毛泽东这首词雄奇奔放、慷慨激昂、豪迈爽朗、大开大阖、一气呵成,如奔雷掣电,吐月吞星,充满了一个青年政治家气吞八荒心怀四海的革命豪情。词作的情志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通过作者记时、写景、造境、遥忆与引问等因子,构成了一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总体意境美,给人们以心旷神怡的艺术感染。它让我们领略到青春的呼唤,生命价值的归向,尤其是拳拳于心的革命追求;它所刻画出的那幅惊世骇俗的壮丽的秋景图,一反古人对秋的悲叹情调,直可令千古词人共折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作于1925年。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同时刊载的还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17首。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
  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赏析】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题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雪》赏析
  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确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毛泽东自注:
  雪:反封底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主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解释是错的。
  后三句指无产阶级。


荔城区13859862294: 根据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诗句写作文,600字 -
逄待转移: 秋天的枫叶秋天很美,它的树叶是无比动人的.秋天很美,它的树叶是五彩缤纷的,我喜欢秋天的树叶.瞧,八大关路两旁的枫叶染红了整个秋天,放眼望去,似熊熊烈火一般,如随风飘舞的红绸带一般,它们用生命和热情点亮了整个秋色....

荔城区13859862294: 沁园春长沙(散文篇) 作文 -
逄待转移:[答案] 足触湘水,风激石岸,飒飒秋风掠过水陆洲上的每一景,每一静,呼啸而逝.秋风卷起层层轻柔的白云,细腻地将它们放在... 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大家聚首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当时的军阀,当时的官僚,那都是田里堆积...

荔城区13859862294: 用自己的话描述《沁园春 长沙》的湘江景色二三百字就可以!拜托各位哥哥姐姐了,小弟急用! -
逄待转移:[答案]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象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

荔城区13859862294: 根据《沁园春.长沙》上阕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内容,写一篇描写湘江秋景的短文,200字 -
逄待转移:[答案] 山上的枫林,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

荔城区13859862294: 把《沁园春长沙》改写成小短文 -
逄待转移: 时值金秋,我在奔流着的湘江前遥望桔子洲头,山好像被染过似的,火红如骄阳,那样的生机勃勃,让人心旷神怡.那儿,碧绿的江水仿佛完美无瑕的玉,有几条船在上证着前进,大家都是那么充满生气啊!蔚蓝的天空上,矫健的老鹰在自由地飞翔,那姿态好像在普达天空,不愧是天空的霸者.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有几条鱼在悠然自得地游着,所有的生物都在秋光争过自由的日子啊!

荔城区13859862294: 湘江秋景 描绘 作文 沁园春·长沙内 9.30前结束 -
逄待转移: 一个人站在高高的橘子洲头上,深秋的寒风从耳边吹过,滔滔的湘江在脚下激荡、咆哮,不可阻挡地向北方奔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

荔城区13859862294: 根据《沁园春 长沙》描写一段壮丽的秋景图 -
逄待转移:[答案] 深秋时节,一人独自立于高高的橘子洲头上,深秋的寒风从耳边吹过,滔滔的湘江在脚下激荡、咆哮,不可阻挡地向北方奔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

荔城区13859862294: 沁园春长沙散文改写 800字高一
逄待转移: 十月的长沙,初秋的热烈已经全部消退,淡淡的寒意包裹了全城.我重回故地,望着那熟悉的景色,久久地伫立在橘子洲头. 时意秋正浓,灿灿的金黄与火红在天地间飞舞,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画纸,它们在巨幅画纸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