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什么降清?他为清朝的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

作者&投稿:夙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洪承畴是明万历时的进士,因为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他被崇祯视为股肱之臣,崇祯将他提拔为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崇祯对洪承畴可谓是皇恩浩荡。但是洪承畴却辜负了崇祯的赏识,他在松锦大战失利后未能守住臣节,向清朝投降,成为可耻的汉奸。
1.松锦大战后降清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决定明清两国国运的松锦大战拉开帷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奉命带领13万人马前往锦州援救。最初洪承畴驻扎在宁远,他的计划是以宁远为基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坚持一年后,清军粮草不继肯定会撤兵,到时明军再趁机发起攻击,可以稳胜清军。
此时被围困在锦州的辽东总兵祖大寿得知洪承畴的计划后也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御敌良策。
洪承畴将作战计划上报给崇祯,崇祯也赞同这一计划,准备批准。
可惜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赞同洪承畴的作战计划,他反对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洪承畴的作战方案太耗费粮饷,大明当时已经穷得经常拖欠士兵的军饷。因此陈新甲提出让洪承畴进军锦州与清军速战速决的方案。
急躁的崇祯看到陈新甲这个方案更省钱而且更快速,于是他转而支持陈新甲的速战速决方案。
崇祯命令陈新甲以兵部的名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催军还用松山箭”,洪承畴听到崇祯的这个决议,发出了类似当年哥舒翰在潼关的哀叹。
洪承畴被迫按照兵部的指令率领大军前往锦州,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
洪承畴将6万人马集中在松山城外,两翼配备较少的兵力牵制清军。
皇太极亲自前往锦州指挥战斗,他观察了洪承畴的排兵布阵后,他命令士兵在松山与杏山、塔山之间掘壕三道,以断明军的粮道。
清军仅用了一夜就掘壕成功,明军粮道被断,军心大乱。
此时明军只有三天的军粮,洪承畴被迫下决心与清军决战。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召集八总兵商议突围,会议决定当天半夜,兵分两路突围。
结果总兵王朴贪生怕死,他率先带领部下逃跑,导致明军大乱,皇太极早已经在各处设伏,松山大战,明军伤亡5万多人,只有吴三桂和王朴等少数人成功突围,洪承畴未能突围,只好据守松山城,等待朝廷再发兵救援。
此后,朝廷先后派杨绳武等人救援松山,但是所派的援军要么因为主将胆怯不敢出战,要么就是中了清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因此洪承畴困守松山近半年,没有得到朝廷的援助。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二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承德密降清军,由于他和清军里应外合,松山被清军攻陷。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绝投降。皇太极派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往劝降,范文程在和洪承畴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横梁上掉下一块燕泥,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于是范文程放心地退出来禀告皇太极说洪承畴没有必死之心,可以劝降他。“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五月四日,皇太极亲自前往劝降洪承畴。“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由此可见,洪承畴降清是迫于形势,由于崇祯瞎指挥,导致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包围最后被俘虏。
洪承畴并无为明朝尽忠的决心,否则他早就自杀殉国了,之所以挣扎那么久后才投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洪承畴出生书香门第,是进士出身,从小接受了礼义廉耻的教育,崇祯也非常赏识他,让他身居高位。因此,洪承畴降清,心里对崇祯感觉有愧。如果立刻投降,会显得很没骨气,而且也会被皇太极看不起。
二是这是洪承畴提高身价所采用的欲擒故纵的方法。洪承畴在松山城被清军攻破后,只剩投降或者被杀两条路。
洪承畴没有选择自杀,说明他已经有投降的打算。之所以要犹豫一段时间后才投降,是出于提高身价的考虑。
毕竟很难追求到手的物品人们才会更珍惜,对于人才也是如此。
2.降清后为清朝统一天下作出重大贡献
2.1为多尔衮出谋划策,使清军入主北京
顺治元年(1644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南下攻明,途中得知大顺军已经攻克北京,崇祯自杀身亡的消息。
洪承畴献策说:“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
对于行军战略,洪承畴建议“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
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清军这次进军,改变了以往掠夺财物、人口和屠城的恶习,同时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使清军以“正义之师”的形象出现在中原百姓面前。清军进军北京十分顺利,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
占领北京后,清政府面临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洪承畴对此提出许多重要的举措。
这些措施有“习汉文,晓汉语”、借鉴明朝的政治制度采用内阁票拟制、举荐人才实行连坐法等。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被多尔衮采纳并付诸实践,对于迅速巩固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2招抚江南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明弘光政权。此时多尔衮以为天下已定,于是开始对百姓残酷屠杀以及推行剃发令,他的倒行逆施引起汉人的反抗,多尔衮连忙任命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对于坚决反清的义士,他会毫不犹豫地铁血镇压。
洪承畴利用他在南明的影响,先后招降蓟镇总兵唐通、宁夏花马池副总兵董学礼、弘光政权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南明提督李本深、明兵部尚书张缙彦等人,这些人都是洪承畴的老部下,对于洪承畴推荐的这些降将,多尔衮都给予任用,抗清势力被大大分化。
洪承畴招降最大的成果是隆武政权的实权人物郑芝龙,郑芝龙降清后,使隆武政权在仙霞岭的防线大开,使清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隆武政权。
对于坚决抗清的人,洪承畴以武力解决,毫不手软。当时明宗室在江南掀起抗清浪潮,唐王朱聿健在福建建立隆武政权,他派出黄道周带领闽兵出浙江,又派金声回乡募乡兵十余万。
鲁王朱以海占据绍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宗室占据江南各地。
对于这些反抗势力,洪承畴发兵剿灭,金声和黄道周等抗清义士被俘后,都痛斥洪承畴变节,可见洪承畴对抗清事业破坏之大。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制。此时江南经过他的治理,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
2.3平定西南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
当时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盘踞在云贵,永历名将李定国在桂林之战打得孔有德自焚身亡,在衡州之战又斩杀尼堪,“两蹶名王”,清廷震动,他们一度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明议和之议”。
洪承畴在如此危急的情况走马上任,他上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
一是广泛宣传,善待归降者。洪承畴在湖南、湖北与永历政权的交界处,印发了大量《经略内院招抚明示》,吸引了许多永历政权的人前来投降。
对于这些归顺的人,“愿仕进,准其考取,愿务农者,给田产,并发恒产证明,借给钱粮牛种,前四年免徭”。
二是提高清朝官员招抚积极性,对于招抚有功的官员,给予奖励。顺治十一年(1654年),洪承畴上奏朝廷,请求给予周思忠等招抚有功的官员奖赏,这些措施带来显著的效果。
三是对永历政权内部进行离间。孙可网和李定国是永历政权的两员干将。洪承畴尝试对他们进行招抚,但是被李定国坚决拒绝。
于是洪承畴转而尝试招抚孙可望,他通过礼遇孙可望的亲属,优待其部属来收买感化孙可望。
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在交水被李定国打败,洪承畴不失时机地向孙可望伸出橄榄枝,招降了他。
孙可望熟悉永历政权的内部情况和军事部署,他的投降,极大动摇了永历政权抗清的斗志。
洪承畴看到时机成熟,于是“上方略,言滇黔可取”。顺治十五年(1658年),洪承畴攻陷贵阳,不久后迅速平定贵州全省。
之后朝廷派信郡王多尼主持军务,洪承畴建议兵分三路入滇,并且选用孙可望部下熟悉地形者19人,分拨到各路作为向导。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被平定。
此时洪承畴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向朝廷建议留吴三桂驻守云南,并且发内帑救济灾民,同时暂缓入缅甸追杀永历帝。
洪承畴的这些建议都得到落实,云南的社会秩序很快恢复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3.功成身退,死后被定性为贰臣
顺治十八年(1661年),洪承畴因为体弱多病请求致仕,得到朝廷批准。
对于洪承畴的世职,尽管朝廷承认他劳苦功高但是最后只给他区区三等轻车都尉。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病逝,朝廷给他谥号“文襄”。
乾隆上台后,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成为反面教材。可见,没有气节的臣子,就算获得再大的功劳,也会被人鄙视。
洪承畴未降清前,曾经在厅堂挂着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副对联,既是对洪承畴无情的讽刺,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谈话间,房梁上掉下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轻掸灰尘,范文程不动声色,回去之后,向皇太极报告,说洪承畴不会死了,他对衣服都这么爱惜,何况自己的身体呢?《清史稿 洪承畴传》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

洪承畴为何降清?
’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大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

皇太极都搞不定的洪承畴,为何败在孝庄裙下?
范文程去了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畴谈些无关痛痒的闲话,这期间房梁上有一块灰尘掉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把灰尘擦干净。范文程看到后也没说什么,回去后告诉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于是,皇太极更加的关照洪承畴,对他恩遇有加,以求感动洪承畴。...

洪承畴突然降清,难道原因是孝庄用了美人计吗?
因此,孝庄用美人计劝降洪承畴的说法纯属戏说,经不起推敲。洪承畴真正降清的原因主要还是珍惜生命,不想死。此外,皇太极对他礼遇有加,求贤若渴;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刻薄寡恩,滥杀大臣。两者一比较,洪承畴自然就要叹曰:“真命世之主也!”...

青史,洪承畴战败被俘,宁死不降,皇后劝降说了什么就降了呢?
事实上,洪承畴被俘后,坚决不投降,并且绝食明志这都是事实。当清朝的礼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时,洪承畴则大骂不止,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却与他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有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于是,范文程回来对皇太极说,“承畴不死矣。承畴...

洪承畴从不降到投降,庄妃在其中做了什么?
洪承畴 对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较为正解的解释应该是《清史稿》卷273《洪承畴传》所载:上自临视,解其御貂裘衣之:“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磕头请降。大意是皇太极亲自去大牢里看望洪承畴,并把自己的裘皮大衣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深受感动然后投降了清...

蓟辽督师洪承畴投降满清是因为中了美人计吗?
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从这两处史料可见,洪承畴降清,是被一件貂裘轻易地收买了。 顺着这话题,再掰一件民间无良文人误导世人很深的事:说清廷定鼎北京后,洪承畴屁颠颠地衣锦还乡。洪母傅氏不愿相见,命人在大门外加制一扇矮门,拒逆子于家门之外。洪承畴被阻而不得入,问其母为...

解密:洪承畴投降因为禁不住孝庄太后的诱惑吗?
清廷一再劝降,洪承畴坚决不降。劝降的满将见洪承畴怒目而视,死不开口,就举刀欲杀承畴,他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

洪承畴最后归降清军真的是中了庄妃的美人计吗?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漏洞的——如果皇太极是用自己最喜欢的妃子,去诱惑洪承畴的,那事后肯定心中有所计较,最后也不会那么宠爱庄妃,也不会让庄妃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那么,真是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来看《清史稿》上面的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

洪承畴一开始被俘宁死不降,为何后来又改变主意投降了?
至于清史稿记载的范回禀说“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其实并非如此,洪承畴既然在困境中尚且爱惜他的衣服,那为什么不能说他更爱惜他的名声。若洪绝不降清,范回禀就会改为“承畴必死,惜其衣,况其名乎?”后来皇太极便亲自探视,将貂皮解下亲自给洪披上,洪也见好就收,立即拜倒降服。 已赞过 已踩过< ...

鼎湖区15758464785: 请大概介绍一下明末降清的洪承畴的生平
刁吴邦达: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 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

鼎湖区15758464785: 明末名将洪承畴投降是怎么回事?是孝庄还是皇太极感化了他? -
刁吴邦达: 要说感化,是皇太极,皇太极用军事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洪承畴看清了事实,在明朝他是大名的支柱,但他明白,大名命数已尽. 洪承畴被称作千古贰臣,无论在哪一方时,都证明了他的才能. 愿你快乐

鼎湖区15758464785: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这三个人有什么异同吗? -
刁吴邦达:[答案] 三人的相同点: 1、三人都是明朝末年掌握军权的一方大员,最后都投靠清廷; 2、三人都在辽东抗击过清军; 3、三人都在清朝入关后担任官职; 三人的不同点: 1、出生不同: 洪承畴是进士出身,后又担任一方大员,可谓是文武双全; 祖大寿只...

鼎湖区15758464785: 洪承畴的资料? -
刁吴邦达: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

鼎湖区15758464785: 不一定是好人;也不一定是坏人 -
刁吴邦达: 洪承畴,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山战败后降清做了汉奸,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从明朝看不是好人.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对于清朝,洪承畴在朝廷的功劳极大.从清朝看不是坏人.

鼎湖区15758464785: 明代有个叫洪承畴的人,是崇祯皇帝的宠臣,......有什么看法 -
刁吴邦达: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汉奸.满清开国重臣,同时其所作贡献对于满清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详见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030.htm#8

鼎湖区15758464785: 为什么吴三桂、洪承畴、郑芝龙的命运如此不同? -
刁吴邦达: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讲.第一方面,他们投降的时候背景不同.洪承畴是第一个投降的,当时清朝在东北兴起不久,要极力拉拢汉人.洪承畴很有能力这个不假,但是清朝更看重的是他在明朝的高官身份,洪承畴投降,能够吸引更多的高官投...

鼎湖区15758464785: 明末大臣洪承畴素以忠节
刁吴邦达: 实际最后在范文程的劝说下,洪承畴投降了清朝.

鼎湖区15758464785: 同样降清,洪承畴为什么是汉奸,施琅却是英雄 -
刁吴邦达: 同样的清军入关,剃发降清,一个为清朝平定北方西南功劳,一个对台湾平定功劳. 按传统来说,外族入侵,大臣投降,实则汉奸,两人应该都是汉奸. 可另一方面来说,洪承畴加快了平定北方西南,不是屠杀政策,对百姓来说,也是少死了更多人 施琅则是台湾,当然台湾现在大家感觉比较特殊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