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立木的典故

作者&投稿:包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门立木的典故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南门立木的典故1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徙木为信

南门立木的典故,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南门立木的典故2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徙木为信

【押韵词】机变如神、复雨翻云、卓荦超伦、臭不可闻、阒其无人、舍身成仁、惓惓之忱、拥篲清尘、翳桑饿人、鼓角相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有关信的成语典故20个?
有关信的成语典故20个?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过路打酱油的55 2023-11-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立木为信、徙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

李牧微信是关于诚信的成语你知道它的典故吗讲一讲吧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

关于诚实的典故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

道不拾遗成语故事_成语“道不拾遗”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南门立木 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但没人前来尝试。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我来试试。”他说完,真的扛起木头就走,一直走到北门。...

关于秦始皇的哪些典故和传说?
1、秦兵马俑的故事 秦始皇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

大秦帝国中赵栗 赵娃有什么典故
此二人乃赵国普通士兵,并无典故。赵栗是在长平之战后被杀降的,赵娃则是长平之战后被秦军释放的240人之一,之后还参加邯郸保卫战。《大秦帝国》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满怀...

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要题目哟!)
029 商鞅南门立木 030 孙膑庞涓斗智 031 张仪拆散联盟 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33 孟尝君的门客 034 燕昭王求贤 035 田单的火牛阵 036 屈原沉江 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038 廉颇负荆请罪 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041 毛遂自荐 042 信陵君救赵 043 李斯谏逐客 044 荆轲刺秦王 ...

按历史朝代顺序编写的中华典故
029 商鞅南门立木 030 孙膑庞涓斗智 031 张仪拆散联盟 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33 孟尝君的门客 034 燕昭王求贤 035 田单的火牛阵 036 屈原沉江 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 038 廉颇负荆请罪 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041 毛遂自荐 042 信陵君救赵 043 李斯谏逐客 044 荆轲刺秦 ...

为人处世的十个经典历史典故,你不知道你就亏了
做领导是一门艺术啊。寻找时机,切入点,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重要。六,孔子有一回出游,驾车的马偷吃了农民的庄稼,被农民扣留。孔子派最能说会道的学生子贡去交涉,子贡讲了一堆大道理,农民听不懂,把他赶走了。孔子又派了马车夫去交涉,马车夫对农民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以前也不...

关于诚信的典故文言文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

平江区17198058321: 南门立木 - 搜狗百科
端垄葛山: 商鞅到秦国后,为取得秦人对他变法支持,在南门外立木,称谁将此木移至指定地点,赏金即付,人们不信,那能这么便宜,但有一人移之,商鞅立赏,于是博得秦人支持,变法终于成功,给后来大一统,奠定坚实基础.

平江区17198058321: 商鞅南门立木主要内容 -
端垄葛山:[答案] 主要写了秦改革家商鞅为使国富民强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为取得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在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

平江区17198058321: 移木建信的故事 -
端垄葛山:[答案] 公元前359年,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由此上演:商鞅在南门立了一块三丈高的木头,告之谁把此木移到北门,奖赏十金.当时社会信用匮乏,众人以为游戏一场,无人当真.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人抱着试...

平江区17198058321: 商鞅南门立木主要内容和分大段写段意 -
端垄葛山:[答案] 徙木为信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

平江区17198058321: 南门立木这个成语来源于什么 -
端垄葛山: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平江区17198058321: 商鞅南门立木典故五十字左右 -
端垄葛山: 五十字实在说不清 商鞅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平江区17198058321: 立木南门意思 -
端垄葛山: 立木南门的最早原型是魏国的范雎,他先使人在城门发布告,若有人能搬动一个200斤的石头,则奖赏云云.以此来法令天下.后来秦国的商鞅也是一样的效仿,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商鞅不用石头,而是立一根长木,在城门口,谁能搬起放到指定位置则会得奖赏,这个事情可以去看看《容斋随笔》(南宋·洪迈) 现在引申的含义就是典名制度,依法办事的意思.

平江区17198058321: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
端垄葛山: 商鞅南门立木,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商鞅言出必行.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实现.这有利于他以后的变法实施.使百姓都相信他,支持他的变法.

平江区17198058321: 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哪儿 -
端垄葛山: 商鞅南门立木出自《史记》.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