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作者&投稿:米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信 信,要凭理智对于佛的境界有所认识。《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是专门说明十种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听到大乘经典,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没有疑惑,坚定信念; 第二、念心。经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三、精进心。不要懈怠,要策励自己: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观察,检查善恶邪正,不起恶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这要靠智慧的心灵。 第五、定心。内心要随时保持定力,不要散乱,不要随随便便的,时高时低的。 第六、不退心。遇到什么困难,不退,困难是各种的,有些朋友、儿女、亲戚,拉你的后腿,有些外人要讽刺你一下,或者有什么阻碍,遇难不退。 第七、护法心。知道三宝的功德,佛法的伟大,就要护持正法,时时护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随时把你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是为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过程中,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内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业清净。 第十、愿心。要发大愿,要发四弘誓愿,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要失掉愿心。 以上就是十信。这十种信仰,都属于资粮位,这个资粮位,学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么叫住,内心要安住,心猿意马,要开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须要有般若正见,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见。有正见就与般若相应,有般若就可发菩提之心,证菩提之果。十种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一、发心住。发心就是以正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学大乘经,学菩萨,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这叫发心住。受菩萨戒,必须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名金刚光明宝戒,价值非常高,与无漏真如相应。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为了度众生,要治理心地,开阔心地。因为地能生万物,心能够治理,就能生出种种功德,种种善法。 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了度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一心专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贵住。就是能坚持这种行动,就是出生佛菩萨的,就好象生在佛的种族家,很珍贵;世间上的人生在王宫,就很尊贵,能够学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贵。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间,二谛圆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则,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缘生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真俗并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虽然遇到恶境恶缘,其心不动。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对于三宝、因果、三世、佛菩萨境界,坚定信心,修学不管什么恶缘现前,不恐惧,不后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象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保持这种童真之心,不被淤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够从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圆融,与佛心相合,就可以绍隆佛种,就象法王子一样,成为佛的儿子。 第十、灌顶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将成佛,就象王子登位,首先举行灌顶之礼。 以上十住说明学佛要把心意收拾起来,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见,具足般若,就在菩萨道上走,故称为十住。 十行 上面讲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着在行动上实践万行,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屈饶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住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一、欢喜行。就是能够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解决别人的困苦问题,使别人从忧恼中感到欢喜,予乐拔苦,是最使人欢喜的事情,菩萨就要这样,不要烦恼别人,干扰别人。 第二、饶益行。要严守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指不要损害别人,要严守戒律;摄善法戒就是要广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世间善出世间善;饶益有情戒是以悲悯心修四摄六度饶益众生。 第三、无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灭恨心,烦恼火一起来,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就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对冤家仇敌要宽容忍耐,以德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灾人祸,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对佛法深刻信仰,坚定不移。这三种又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金刚经》讲“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佛是赞扬无嗔无恚的,修行办道,不修忍辱是办不到的。 第四、无屈饶行。就是要精进于正道,坚持正法,不屈不饶,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离痴乱行。心中随时要保持一颗定心慧心,铭念不忘,对一切外境无所惑乱,临境不迷,假如临境迷了,就会迷失正路。 第六、善现行。就是经常要读经,要有正见,随时要与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象日光一样,朗照一切,这叫善现,这就必须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无住行。一切遭遇,随缘不变,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随缘不变,有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在一切缘中保持真心,不变随缘就是在一切缘中发挥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无所住。 第八、难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坚持,达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很难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辩才,说法利生,令他生解,这就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这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谓能通达一切世出世间的法;义无碍解,对于文字的意义都能了解;辞无碍解,对一切名字辞章都要通达;辩无碍解,就是辩才无碍,能够四通八达,信手拈来,都成妙语。善法行就必须要以一种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无碍解,使他生解,说法度生。 第十、真实行。就是根据佛的真实智慧,在心中,语言中、行动中,做到说真实话,但重点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论与实践一致,不要诳惑别人。 以上十信、十住、十行在菩萨的阶梯上都是属于资粮位,即准备成佛的资粮,这叫顺解脱分。什么叫顺解脱分?就是能够如此行持,就顺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脱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象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救生离相回向。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必定同时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布施平等,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时候,经中佛就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第一第一,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不坏回向。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于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于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象金刚一样的不坏。 第七、等顺众生回向。等顺就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破除一切执着,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相的分别,平等平等,随顺饶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就是说回向要顺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无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达到与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要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既不住,也没有缠缚,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见。在修行中,不为名利,不为自己,专利他人,这样就住于无缚,有住就有缚,缚就是束缚你,无住就无缚。 第十、法界无尽回向。定心纯净,远离垢秽,以法施,以清净心施于众生,心胸广大,等同虚空,周遍法界。总之,要心胸广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并融,悲智兼运,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个回向分为入心、住心、满心。从你发起心以后,最初叫入心,进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后就是住心,有个过程,就是安住于一段时间,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就是满心,就是说这心已经要圆满了,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 就在第十回向中,满心之后接着就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观,要把内心知见纯正起来,由于错误的知见生起的人我执、法我执,要将其扫荡干净,就必须要加功用行,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有四个阶段。《华严经》是属于修心的,要通过修心观阶段,其他各个宗派,不通过这个阶段也不行,什么原因?大家要知道,佛法讲修心,内心要净化,净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执、法执,建立我空、法空,否则,真空见就立不起来,般若慧无从发生,你则无从开悟,开悟就是破我执、法执,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禅宗说的打破黑漆桶,因为我执、法执在,胸中是黑漆一团,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个静的功夫,相当重要。 四加行 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这里解释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温暖的暖;顶就是山顶的顶,头顶的顶;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间上第一,数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样的称呼,但是境界不同,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于见道,进入通达位,也就是一般说的开悟。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悟了,我开悟了,哪有那么简单!?有些居士好象很聪明的样子,说我悟了,悟个什么,悟的什么境界啊?!没有经过前面几个资粮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没有锻炼好,开什么悟?还没有修加行位,悟什么悟?!顿悟的功夫,是从渐修来的,由渐到顿,哪有一步登天梯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里有几个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顶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顺定,世第一位修无间定。 什么叫暖,就是说你最初有点智慧、智火了,智火显发,很温暖的,叫暖。顶呢?智火显发进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象爬山,登到山顶了,叫顶;忍就是继续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巩固已有的成绩,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这个时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达到二空境界,世间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 明得定,就是最初心里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现。明增定,就是继续修,继续观,这种智光智火增加。印顺定,能够印证前面境界,又顺于后一步境界,前面证得所取空,后面就要进一步证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执着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执着内心,执着一个心,一个我,那都是错误的。所以印前顺后叫印顺定。无间定,就是很快。进入无间定以后,功夫就差不多圆成了,进一步证入见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证入见道位,就已经踏入第一地,十地中的欢喜地。 以上道理再重复补充: 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寻思观外境不实,不过是名义、自性、差别、假名安立,就印见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 第二位、顶位。又继续深入寻思,细微地寻思,叫上品寻思,进入顶位,加深了对所取空的认识,经过寻思以后,明确了,决定了,没有疑惑了,经过反复拣择、分析、推论,到此时内心得到决定了,这叫做如实智。 第三位、忍位。由下品如实智就进入忍位,不单是观所取空,进一步观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还是空,不要执著一个我,不要执著一个能取的心,讲唯识,识也是空的,等于般若一样,讲空,空还是空的,讲不可得,不可得还是空的,一切不可得,要把妄情杂念空得一干二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以下品如实智进入忍位,得了印顺定,既印证前面所取空,又顺于观察能取空。 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实智进入第四位,世第一位,双证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识也空,不要执着心,心也是空的。这样才将妄情执著扫荡得很彻底。 佛法讲神通,大家注意:真是到了这个境界,才有通,没到这个境界,内心有一点私心杂念,你通什么?!障碍多得很,你还证什么通!所以搞外道的,没有经过这些阶段,一上坐,就想神通,飞这里飞那里,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结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种种魔相就生起来了,他得什么通?只能说邪通,所以学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要想好好修习,象菩萨修行一样,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悲智兼修,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这样才踏实,再经过加行进入见道位,菩萨的悟道境界,这时就进入十地的第一地,住于欢喜地。 十地 何为欢喜?内心得了法喜、轻安,有这个基础,就可悲智兼运,饶益众生,所以叫欢喜。到了这时,断了由后天邪师、邪友、邪见熏习的三界见惑。就进入菩萨的修道位,继续修行,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经过十地。何为地?这是个譬比,到了这个阶段,福慧比较圆满,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象大地能生万物一样,所以叫地。 十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真正到了初地,开了悟以后,才晓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 何为欢喜地?就是由见道进入初地,此时生起无漏无分别智,契证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无漏的有分别智,断了分别的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属于邪分别生起来的,能够断掉分别二障,就能够自利利他,生大欢喜,广修布施,圆成布施,施而不执,三轮体空,圆成施度。 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垢,到这第二地,心性清净,具足清净见,在行动中远离烦恼污染,严持戒律,菩萨的三聚净戒,圆成戒度。 三是发光地,成就胜定即殊胜的禅定,证得微妙的法乐,生起慧光,心胸广大,忍辱柔和。一个心胸广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发光的。此地修行圆成忍辱度。 四是焰慧地,由定光发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烧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进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把身见、边见、一切邪见能够除掉,慧焰增胜,圆成精进度。 五是难胜地,就是难能可贵,很殊胜的,至此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胜,修行禅定,圆成静虑度。 六是现前地,般若智现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时,缘起性空之义了了分明,圆成般若度。 七是远行地,何为远行?从初地到七地,观一切诸法无相,都是用力观察,加功用行,从时间上讲,即是第二阿僧祇劫,很长的阶段,加功用行,诸法无相的观察,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故叫远行地,这时修习方便般若,圆成方便度。 八是不动地,观诸法无相,而是任运观察,由勉强到自然的阶段,任运自如,修无相观,观我、法二空,一切内境外境现前,做到如如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障,叫不动。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第八不动地的菩萨,这一地的菩萨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观察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运自如。这种智慧相续不断,一切内境外境都干扰不了,真是到了“八风吹不动”。这时完成愿度,真正才有大愿,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愿,到这时才能真正体现。 九是善慧地,经过八地以后,就成就了殊胜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这个智慧,就具备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法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就象现在说的知识广博,这是佛法的知识,不是世间上的知识,是智慧发出来的;辞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名相、言辞,文字般若;义无碍解就是名相中的内容能够了解;乐说无碍解,就是能够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机说法,又叫辩无碍解。此时就能说法利生,这一度完成力度。何为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说大势至菩萨有大智慧,不是说双手能举千钧,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 十是法云地,就是十地圆满地,具足众妙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碍,已经进入法身圆满的境界,法云是个譬喻:证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云一样,满布天空,降大法雨,使众生得到滋润,大地得到清凉,到此时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彻底伏除,进入金刚道。 等觉 金刚道以后就是第六位叫等觉,此时就是成佛的预备阶段,即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的地位,也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地位,所谓等觉,就是等同于佛果,但是觉行还未圆。 妙觉 等觉以后是第七妙觉,就是佛位,此时圆证菩提,证得无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摘自惟老


菩萨六十圣位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请问高人佛家境界分几种
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而菩萨还有52个阶次.到了妙觉就是佛了 【五十二位】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

佛教初地菩萨是什么意思?
按华严之说,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后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

七地菩萨是什么意思?菩萨到底分为几种?
七地菩萨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位等五十二个阶位。大乘佛法将菩萨修学佛法的过程分为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信属十住之初住分出。十地前...

怎么判断是不是初地菩萨
菩萨阶位有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开悟明心是第七住位,眼见佛性是第十住位,再经过二十个阶位才能到达初地。在佛经中提到的,龙树菩萨就是初地菩萨。在三乘菩提系列视频中有详细解说,请您上网搜索一下好吗?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问题
小乘为4果 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最高的果位,这里要注意,小乘佛教在家居士最多只能证得三果,不能证四果阿罗汉,要证阿罗汉果必须出家。大乘佛教,一般分为52个阶位 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大菩萨果),妙觉(佛果)二...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出自哪里来着,忘了
出自于好几个经典:楞严经,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

不退菩萨什么意思?
不退菩萨是佛教术语,阿鞞跋致译为不退,不退菩萨即阿鞞跋致菩萨,于无上菩提不退转。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其中,第七住位明心;第十住位见性。初信位到初地,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八地,第二大阿僧祗劫;八地到佛地,第三大阿僧祗...

菩提子手串110颗寓意
菩提子手串110颗除去珠目和珠尾,剩下的108颗寓意为:消除108种烦恼,求得身心安定,化做无欲无求的姿态,其他颗数寓意:一、54颗:此串珠数源于菩萨修行中所需感悟的54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和“四善根”。二、42颗:此数目和54颗有异曲同工之妙...

41位法身大士指谁
41位法身大士不是指具体的菩萨。是说我们修行菩萨位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法身大士是十信位以上的菩萨,妙觉就是佛,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位的次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实报土,称为法身菩萨。是说我们修行菩萨位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

陇南市18336779066: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
仉沈头孢: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陇南市18336779066: 什么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仉沈头孢: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 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

陇南市18336779066: 佛教的最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
仉沈头孢: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陇南市18336779066: 《起信论》摩诃衍三字,何义? -
仉沈头孢:[答案]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印度语,翻译为汉语是“大乘”.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就是菩萨的法门.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

陇南市18336779066: 佛教的最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
仉沈头孢: 这是大乘菩萨的修证圣位, 共六十圣位!最好是看宣公上人首楞严经的讲解!

陇南市18336779066: 手串十七颗珠子代表什么意思 -
仉沈头孢: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 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如果有独立一个分开的话就是16颗子珠,加上...

陇南市18336779066: 菩萨道层次的五十二位次具体是什么 -
仉沈头孢: 大乘菩萨的阶位.即始自发菩提心,终至成就佛果,其间可分成五十二个阶位.兹列其阶位名如次∶ ┌十 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 │ 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 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

陇南市18336779066: 什么是 七地菩萨 -
仉沈头孢: 是菩萨的阶位,菩萨的阶位一共有五十二个【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

陇南市18336779066: 俗人念的佛珠是几颗 -
仉沈头孢: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080颗、108颗、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之分.一千零八十颗的意思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

陇南市18336779066: 红木佛珠的寓意是什么,佩戴有什么好处 -
仉沈头孢: 佛珠是由确定数目的子珠组成,子珠数目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既然选择佩戴红木佛珠,就要根据九种佛珠子珠数目来选定.一、一百零八颗.一百零八是最为罕见的数目,表示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懊恼,从而使身心能到达一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