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的臭氧空洞比较严重呢?求详细解答,谢谢高手。

作者&投稿:实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世界上臭氧空洞最严重的是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

南极.北极..位于极地低压带.气流下沉.由大气环流带来的各种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因为温度过低而被冻住..而且海拔高.平流层低.在夏季阳光照射的情况下那些物质解冻.破坏臭氧层
青藏高原可能是一样的

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为什么“三极”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 2.7% 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 1%-5%。 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当中。对流层是高度最低的一层,它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在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首先进入到该层当中。由于“三极”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
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正是因为“三地”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实际的观测结果也正是如此:南极地区气温最低,平流层也最低,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已经出现了臭氧空洞;北极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南极地区轻一些,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北极地区又轻一些。实际上,臭氧总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利用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周秀骥报道了我国在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出现于每年六月,中心区臭氧总浓度的年递减率达0.345%,这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根据全球总臭氧的观测结果,除赤道地区外,臭氧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臭氧总浓度的减少
情况随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低纬到高纬臭氧的损耗加剧,1978年至1991年间每十年的总臭氧减少率为1%-5%。 南极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春季(9—11月)?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主要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排放的CFC对南极地区臭氧的破坏最大这一问题。在南极地区,每年4月~10月盛行很强的南极环极涡旋,它经常把冷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平流层极冷(-84℃以下),因而形成了平流层冰晶云。实验证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破坏臭氧的两个过程(Cl+O3→ClO·+O2和ClO+ O→Cl+ O2)将因原子氯的活性大大增加而变得更为有效,这就使南极春天平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在北极地区,虽然也存在环极涡旋,但其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有效地阻止极地气团与中纬度气团的交换,再加上气体交换造成的臭氧向极区输送便使北极臭氧洞不像南极明显。 为什么至今最大的臭氧空洞出现在南极(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方)?目前,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机制大致有三种理论解释:①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与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有关。虽然南极与北极,每年都会有长达半年之久的漫漫严冬,但同样是漫漫严冬,南极将比北极更加寒冷(这是由于各自冬天时,地球处于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位置不同,以及赤道与地日运行平面的交角不同所致),就使得南极臭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

一般情况下,由于平流层的空气极为干燥,相对湿度只有1%左右,因此几乎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但是,在南极极地长达半年之久的漫漫冬夜里,由于缺乏太阳照射,气温常会降至零下80℃左右,富含三水硝酸的极地平流层云PSC,就在这种酷寒的条件下形成了。

正常情况下,氯也会形成不破坏臭氧的氢氯酸、硝酸氯等“氯贮存质”,然而,在极地地区,极地平流层云PSC中所含的冰粒,不仅会使氯贮存物质释放出氯,更会进一步妨碍氯贮存物质的生成,从而加速臭氧的分解。其中,PSC中所含的三水硝酸会与氯贮存物质反应,释放出氯气。氯气极不稳定,一旦到了大约9月,也就是极地地区的春季,阳光普照,空气回暖,氯气就能在短短数小时内,被紫外线分解成2个氯原子,氯原子就立即开始进行如前所述的臭氧分解反应。

除PSC之外,南极另一种与臭氧空洞形成有关的气候特征,就是所谓“极地涡旋”。极地涡旋形成的时间,是在南极冬季开始时。由强烈的冷气团环流所形成的涡旋,会一直持续到大约11月,也就是温度回升之时。由于形成极地涡旋的冷气团风速强劲,因此涡旋内部的空气,会与极地周围的大气完全隔离,从而使低纬度地区吹来的温暖而富含臭氧的空气,无法进入涡旋内部,这样涡旋内部温度就无法上升,这将有助于生成PSC,造成臭氧分解;同时,吸收紫外线辐射而使大气保持温暖的臭氧被分解,气温降得更低,这又促进了PSC的生成,使低温的极地涡旋更为稳定。

极地涡旋和PSC互相反馈、互相增益的机制,使南极臭氧含量在每年大约10月间达到最低点,11月份后,随着温度回升,极地涡旋瓦解消失,PSC也随之消融。随着外面富含臭氧的空气大量进入,南极臭氧的含量也就随之逐渐回升。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三个臭氧洞为解开谜团,中日科学家联合对青藏高原进行大气臭氧长期同步观测。我国专家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自从1996年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青藏高原臭氧层低谷以来,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是否世界第三级也出现了类似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它的稀薄程度究竟如何,它的成因如何,它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如何,它还是否能有望恢复……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1998年6月,一个为期两年的“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项目在拉萨展开。2000年8月,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石广玉研究员,向媒体宣布了研究成果。此次项目的展开,是世界上第一次高原实地勘测并取得青藏高原有关臭氧分布的第一手数据,而此前的科学研究都是利用其他数据推导而得出的臭氧情况结果。

震动世界的青藏高原臭氧低谷

1996年,以周秀骥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分析美国气象卫星资料,首次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存在臭氧低值中心。科学家计算出了整个中国地区12年(1979~1991)平均的臭氧总量月平均值分布。发现1月份臭氧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布等值线基本上与纬圈平行。但到6月份,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明显的臭氧总量低值中心,这个中心一直维持到9月份。而最高差别发生在6月,高达11%。科学家还列出了拉萨月平均臭氧总量值从1979年到1991年的变化,发现中心逐年在加深,其平均年递减率达0.35%。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夏季存在的臭氧损耗增强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损耗虽不如南极“臭氧洞”,但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青藏高原“臭氧低谷”。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地球大气层的臭氧层,可扩展到距地表30公里以上,起隔离太阳有害紫外线的作用,被喻为地球的“保护伞”。但是,由于近年来氟里昂的大量使用,对臭氧层起了致命的破坏,南北两极相继被发现存在臭氧空洞或臭氧亏损。现在发现青藏高原上空也有臭氧低谷现象,这可能使紫外线大量入侵,导致当地居民白内障等疾病发病率增加,动植物变异,冰川消融加剧,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对流层臭氧增加和平流层臭氧减少,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自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洞以来,臭氧问题和人类活动对臭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世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3个臭氧空洞,这个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藏高原臭氧低谷,但是,对青藏高原臭氧异常损耗的原因还难以做出充分的科学解释。显然,获得第一手观测资料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会成为第二个南极吗?

石广玉介绍,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
青藏高原的确存在夏季比同纬度地区臭氧总量偏低的情况,但是这个地区的臭氧垂直分布规律还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1979年以来拉萨上空大气臭氧总量的逐年递减,与北半球臭氧减少的趋势是一致的,它主要是由于CFC(氯氟烃)排放造成的全球的臭氧递减的结果。而南极的臭氧空洞形成,则是由于它周围大气环流造成的“气障”阻碍了从低纬度地区输送而来的臭氧的通过。本来臭氧最集中于距地面20~30公里高度的平流层,在空洞最明显的季节,在南极地区这一高度的臭氧含量几乎与地面相仿,只占原来应有比例的1/10左右。而从每年6~10月,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偏低10%以上,但随着各国对保护臭氧层的日益重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损耗将逐渐平缓。所以石广玉强调,青藏高原只能称“臭氧低谷”,而南极则是“臭氧空洞”。

另外,科学家发现,除青藏高原之外,在落基山、伊朗高原和安第斯山等其它高山地区上空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但是以青藏高原上空最为显著。研究分析,这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面积和海拔高度最大造成的。研究还发现,除了高山地区,在太平洋等地的高空也有类似臭氧低谷的现象出现,这就说明某一地区某一季节大气臭氧低值可能与全球大气环流所带来的臭氧输送有关。所以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谷现象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担心出现类似南极臭氧空洞的那种情况。

有观点认为,除工业排放的废气破坏了臭氧层外,热力和动力作用也是导致高原上空出现臭氧低谷的重要原因。对此,石广玉表示,这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准确的成因,因为这一学说很难解释为什么自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减少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它缺乏能证明同期的上升气流有逐年增强的实测资料。石广玉强调,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的臭氧低谷,与在南北两极上空观测到的大气臭氧减少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两极宁静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主要是化学过程引起的,而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谷,很可能是由动力过程和化学过程,特别是与大气气溶胶有关的非均相化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因为观测资料表明,拉萨地区上空15~25公里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明显偏高。

目前,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还不能做最后的定论,因为臭氧分布是受到大气、地质、地球进化与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未来还是表示乐观,石广玉认为,从获得的有关数据分析,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青藏高原上空可能不会出现臭氧空洞,其损耗的臭氧有望在50年内与全球大气臭氧一同恢复。

  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为什么“三极”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 2.7% 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 1%-5%。 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当中。对流层是高度最低的一层,它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在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首先进入到该层当中。由于“三极”地区上空的对流层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
  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正是因为“三地”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实际的观测结果也正是如此:南极地区气温最低,平流层也最低,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已经出现了臭氧空洞;北极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南极地区轻一些,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北极地区又轻一些。实际上,臭氧总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利用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周秀骥报道了我国在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出现于每年六月,中心区臭氧总浓度的年递减率达0.345%,这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根据全球总臭氧的观测结果,除赤道地区外,臭氧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臭氧总浓度的减少
  情况随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低纬到高纬臭氧的损耗加剧,1978年至1991年间每十年的总臭氧减少率为1%-5%。 南极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春季(9—11月)?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主要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排放的CFC对南极地区臭氧的破坏最大这一问题。在南极地区,每年4月~10月盛行很强的南极环极涡旋,它经常把冷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平流层极冷(-84℃以下),因而形成了平流层冰晶云。实验证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破坏臭氧的两个过程(Cl+O3→ClO·+O2和ClO+ O→Cl+ O2)将因原子氯的活性大大增加而变得更为有效,这就使南极春天平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在北极地区,虽然也存在环极涡旋,但其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有效地阻止极地气团与中纬度气团的交换,再加上气体交换造成的臭氧向极区输送便使北极臭氧洞不像南极明显。 为什么至今最大的臭氧空洞出现在南极(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方)?目前,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机制大致有三种理论解释:①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与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有关。虽然南极与北极,每年都会有长达半年之久的漫漫严冬,但同样是漫漫严冬,南极将比北极更加寒冷(这是由于各自冬天时,地球处于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位置不同,以及赤道与地日运行平面的交角不同所致),就使得南极臭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

  一般情况下,由于平流层的空气极为干燥,相对湿度只有1%左右,因此几乎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但是,在南极极地长达半年之久的漫漫冬夜里,由于缺乏太阳照射,气温常会降至零下80℃左右,富含三水硝酸的极地平流层云PSC,就在这种酷寒的条件下形成了。

  正常情况下,氯也会形成不破坏臭氧的氢氯酸、硝酸氯等“氯贮存质”,然而,在极地地区,极地平流层云PSC中所含的冰粒,不仅会使氯贮存物质释放出氯,更会进一步妨碍氯贮存物质的生成,从而加速臭氧的分解。其中,PSC中所含的三水硝酸会与氯贮存物质反应,释放出氯气。氯气极不稳定,一旦到了大约9月,也就是极地地区的春季,阳光普照,空气回暖,氯气就能在短短数小时内,被紫外线分解成2个氯原子,氯原子就立即开始进行如前所述的臭氧分解反应。

  除PSC之外,南极另一种与臭氧空洞形成有关的气候特征,就是所谓“极地涡旋”。极地涡旋形成的时间,是在南极冬季开始时。由强烈的冷气团环流所形成的涡旋,会一直持续到大约11月,也就是温度回升之时。由于形成极地涡旋的冷气团风速强劲,因此涡旋内部的空气,会与极地周围的大气完全隔离,从而使低纬度地区吹来的温暖而富含臭氧的空气,无法进入涡旋内部,这样涡旋内部温度就无法上升,这将有助于生成PSC,造成臭氧分解;同时,吸收紫外线辐射而使大气保持温暖的臭氧被分解,气温降得更低,这又促进了PSC的生成,使低温的极地涡旋更为稳定。

  极地涡旋和PSC互相反馈、互相增益的机制,使南极臭氧含量在每年大约10月间达到最低点,11月份后,随着温度回升,极地涡旋瓦解消失,PSC也随之消融。随着外面富含臭氧的空气大量进入,南极臭氧的含量也就随之逐渐回升。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三个臭氧洞为解开谜团,中日科学家联合对青藏高原进行大气臭氧长期同步观测。我国专家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自从1996年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青藏高原臭氧层低谷以来,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是否世界第三级也出现了类似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它的稀薄程度究竟如何,它的成因如何,它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如何,它还是否能有望恢复……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1998年6月,一个为期两年的“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项目在拉萨展开。2000年8月,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石广玉研究员,向媒体宣布了研究成果。此次项目的展开,是世界上第一次高原实地勘测并取得青藏高原有关臭氧分布的第一手数据,而此前的科学研究都是利用其他数据推导而得出的臭氧情况结果。

  震动世界的青藏高原臭氧低谷

  1996年,以周秀骥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分析美国气象卫星资料,首次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存在臭氧低值中心。科学家计算出了整个中国地区12年(1979~1991)平均的臭氧总量月平均值分布。发现1月份臭氧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布等值线基本上与纬圈平行。但到6月份,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明显的臭氧总量低值中心,这个中心一直维持到9月份。而最高差别发生在6月,高达11%。科学家还列出了拉萨月平均臭氧总量值从1979年到1991年的变化,发现中心逐年在加深,其平均年递减率达0.35%。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夏季存在的臭氧损耗增强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损耗虽不如南极“臭氧洞”,但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青藏高原“臭氧低谷”。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地球大气层的臭氧层,可扩展到距地表30公里以上,起隔离太阳有害紫外线的作用,被喻为地球的“保护伞”。但是,由于近年来氟里昂的大量使用,对臭氧层起了致命的破坏,南北两极相继被发现存在臭氧空洞或臭氧亏损。现在发现青藏高原上空也有臭氧低谷现象,这可能使紫外线大量入侵,导致当地居民白内障等疾病发病率增加,动植物变异,冰川消融加剧,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对流层臭氧增加和平流层臭氧减少,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自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洞以来,臭氧问题和人类活动对臭氧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世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3个臭氧空洞,这个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藏高原臭氧低谷,但是,对青藏高原臭氧异常损耗的原因还难以做出充分的科学解释。显然,获得第一手观测资料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会成为第二个南极吗?

  石广玉介绍,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
  青藏高原的确存在夏季比同纬度地区臭氧总量偏低的情况,但是这个地区的臭氧垂直分布规律还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1979年以来拉萨上空大气臭氧总量的逐年递减,与北半球臭氧减少的趋势是一致的,它主要是由于CFC(氯氟烃)排放造成的全球的臭氧递减的结果。而南极的臭氧空洞形成,则是由于它周围大气环流造成的“气障”阻碍了从低纬度地区输送而来的臭氧的通过。本来臭氧最集中于距地面20~30公里高度的平流层,在空洞最明显的季节,在南极地区这一高度的臭氧含量几乎与地面相仿,只占原来应有比例的1/10左右。而从每年6~10月,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偏低10%以上,但随着各国对保护臭氧层的日益重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损耗将逐渐平缓。所以石广玉强调,青藏高原只能称“臭氧低谷”,而南极则是“臭氧空洞”。

  另外,科学家发现,除青藏高原之外,在落基山、伊朗高原和安第斯山等其它高山地区上空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但是以青藏高原上空最为显著。研究分析,这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面积和海拔高度最大造成的。研究还发现,除了高山地区,在太平洋等地的高空也有类似臭氧低谷的现象出现,这就说明某一地区某一季节大气臭氧低值可能与全球大气环流所带来的臭氧输送有关。所以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谷现象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担心出现类似南极臭氧空洞的那种情况。

  有观点认为,除工业排放的废气破坏了臭氧层外,热力和动力作用也是导致高原上空出现臭氧低谷的重要原因。对此,石广玉表示,这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准确的成因,因为这一学说很难解释为什么自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减少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它缺乏能证明同期的上升气流有逐年增强的实测资料。石广玉强调,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的臭氧低谷,与在南北两极上空观测到的大气臭氧减少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两极宁静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主要是化学过程引起的,而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谷,很可能是由动力过程和化学过程,特别是与大气气溶胶有关的非均相化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因为观测资料表明,拉萨地区上空15~25公里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明显偏高。

  目前,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还不能做最后的定论,因为臭氧分布是受到大气、地质、地球进化与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未来还是表示乐观,石广玉认为,从获得的有关数据分析,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青藏高原上空可能不会出现臭氧空洞,其损耗的臭氧有望在50年内与全球大气臭氧一同恢复。

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

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气动力学过程参与的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所谓非均相,是指大气中除气态组分外,还有固相和液相的组分。人们对大气中存在云、雾和降雨等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干燥寒冷,空气稀薄,较少出现对流层这些天气现象。但在冬天,南极地区的温度极低,可以达到零下80摄氏度,这样极端的低温造成两种非常重要的过程,一是极地的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的西向环流,称为“极地涡旋”。该涡旋的重要作用是使南极空气与大气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使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反应器。另外,尽管南极空气十分干燥,极低的温度使该地区仍有成云过程,云滴的主要成分是三水合硝酸和冰晶,称为极地平流层云。

实际上,当CFC和Halon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的形态而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的释放。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化学惰性的ClONO2和HCl在平流层云表面会发生化学反应,结果造成Cl2和HOCl2组分的不断积累。 Cl2和HOCl是在紫外线照射下极易光解的分子,但在冬天南极的紫外光极少,Cl2和HOCl的光解机会很小。当春天来临时,阳光返回南极地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射线使Cl2和HOCl开始发生大量的光解,产生前述的均相催化过程所需的大量的原子氯,从而造成严重的臭氧损耗。氯原子的催化过程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南极臭氧破坏的约70%,另外,氯原子和溴原子的协同机制可以解释大约20%。随后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南极,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结果是南极涡旋逐渐消失,南极地区臭氧浓度极低的空气传输到地球的其他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造成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下降。

北极也发生与南极同样的空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在每年的一月至二月生成北极涡旋,并发现有北极平流层云的存在。在涡旋内氯基(C1O)占氯总量的85%以上,同时测到与南极涡旋内浓度相当的溴基(BrO)的浓度。但由于北极不存在类似南极的冰川,加上气象条件的差异,北极涡旋的温度远较南极高,而且北极平流层云的量也比南极少得多,因此目前北极的臭氧层破坏还没有达到出现又一个臭氧洞的程度。

因此,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

海拔高


中国有哪些地方属于高海拔地区,除了青藏
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2....

高原地区有哪些?
中国那些地方属于高原地区? 我要具体的。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面方公里,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 *** 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

国内海拔最高的地方
国内海拔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这个地方有()之称.
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这个地方有世界屋脊之称。二、珠穆朗玛峰,即埃佛勒斯特山,海拔8848.86米,是世界屋脊,吸引着众多登山者。每年5月是最佳的登顶季节,也因此时段引来了大量登山者,形成了通往山顶路径的拥堵现象。不幸的是,这种拥堵在希拉里台阶,一个通往山顶的最后一个挑战点...

中国最高海拔县城排名是什么?
说到咱们国内海拔最高的城市,绝大部分人都会猜到是位于西藏,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座高海拔城市就座落在西藏的北部,天然的位置特质让这里海拔想不高都不行,不过除了这个最高的城市,还有一些城市也有很高的海拔。1、那曲(4500米)那曲,西藏自治区地级市,位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这个地方有()之称。
1.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是登山者和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圣地之一。2. 峰顶被终年积雪覆盖,仿佛一座巍峨的白色宫殿,矗立在云端。微风拂过,给人一种肃穆而神圣的感觉。3. 段元诚决定开始他的徒步探险之旅,沿着珠穆朗玛峰的山路前行。沿途的景色壮美无比,高山草甸...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米,29,029英尺,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名称:Chomolungma,意为“神女第三”;尼泊尔名称:Sagarmatha,意为“天空之神”;西方称呼:EVEREST...

海拔最高的地方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喜马拉雅山脉伟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

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哪里?
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 8610.0 昆仑山(公格尔山) 7719.0 天山(托木尔峰) 7435.3 玉龙雪山(扇子陡) 5596.0 祁连山(团结峰) 5547.0 巴颜喀拉山(果洛山) 5369.0 苍山(马龙峰) 4122.0 玉山 3952.0 秦岭(太白山) 3767.0 贺兰山(敖包圪垯) 3556.0 峨眉山 3079.3 ...

中国哪个地方的海拔最高?
回答: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青藏高原 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 -
柴珍外科: 你好!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山地因为海拔高所以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小 ,但青藏地区却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日较差大呢? -
柴珍外科: 首先你要搞清楚:由于大地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再发出地面辐射,这些地面辐射被空气吸收后,使得气温上升.山地,如果你在一个山峰,那么你的下垫面只有山体,山体本身体积不大,无法吸收和释放太多能量,所以即使白天光照好,山体附近的气温也不会上升很多,所以相对而言气温日较差小.但是,如果是高原,高原的下垫面是一整块的陆地,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放出地面辐射,所以白天光照好,气温上升快,而晚上由于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散热也快,因此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青藏高原既是太阳能、地热能丰富,却又如此严寒.而且还是我国夏季最低温.
柴珍外科: 因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平均海拔5023米,按照气象学的研究,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相对于中原地区几百米的海拔,同样是夏天,青藏高原的气温就要低20℃左右. 当然,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的缘故,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同样被高海拔产生的低温所抵消,所以并没有温暖的感觉,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于空气稀薄,当地的阳光紫外线比平原地区更加强烈.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 -
柴珍外科: 因为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中云量较少,晴天多,每年达300天之多,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地区,太阳辐射量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透明度越好,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就越少,太阳辐射总量就越多.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路程少,削弱少;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好.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风力强 -
柴珍外科: 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风受空气的阻力小,所以风力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都是如此.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柴珍外科: 空气是基本透明的,太阳光经过空气时,大部分都被透射,被空气吸收变成热的部分非常少. 但地面却是不透明的,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其能量大部分都被吸收(还有小部分被反射掉了)并转化为热.这些热又可以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 因此,离地面越近,就可以更多地梗俯盾谎墉荷堕捅乏拉得到地面的热量,温度就越高,而高空离地面比较远,不容易得到地面的热量,所以温度低. 一个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同样都是海拔4000米,平原地区上空4000的地方,比青藏高原的地面4000米要冷得多,因为平原地区上空海拔4000处,离地面有将近4000米的距离,所以比较冷,但青藏高原上海拔4000的地方,离地面比较近,所以要热一些.

南郑县13595802102: 我国高原和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地区,该气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柴珍外科: 我国高原和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地区,该气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导致全年气温较低.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距地心远? -
柴珍外科: 这个距离指的是从地表到地心的.平均距离是6371千米,但是在海拔高的地方,比如青藏高原当然比长江中下游平原距离地心远啊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海拔越高的地方,太阳越强烈反而有雪山.. -
柴珍外科: 海拔越高 空气越稀薄 所以紫外线越强 但紫外线只会让我们变黑 不会带来很多的热能 太阳的能量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地球 为什么海拔越高 温度越底 这都是二氧化碳捣的鬼 现在我门面临的温室效应都是二氧化碳增多的缘故 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脂肪储存能量那样来储存太阳传递给地球的热能 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量)为27左右 而二氧化碳的密度为44 这样二氧化碳会在空气中下沉 象金子塔那样 下面多上面少 当然二氧化碳多的地方越热 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就越底`

南郑县13595802102: 为什么山区和高原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
柴珍外科: 山区地势起伏大,只有河谷地带有比较平坦的土地,有利于发展经济,发展交通,人口比较稠密,形成城市. 高海拔的高原地区,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气候比较寒冷,只有河谷地带地势比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发展经济,适宜人们生活,容易发展形成城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