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农耕文化特点具有什么性

作者&投稿:移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都有哪几种特性?~

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


文化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初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怀远。”皆承其义,“文”“武”对举,文化即取“文治与教化”义。文化原义,在中国先秦时代混同于“文明”、“文学”。《说文解字》:“文,错画也。”有三层意义:一是由语言文字象征符号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由伦理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义;三是美善德行之义。而“化”则是配合“文”而取“化成”之义。
对文化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专指文、史、哲,广义者则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论其结构,又主要表现在器物、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类型特征、价值取向等受到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对其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大河大陆型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中国农业发生很早,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域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汉晋以后,中国农耕区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农耕经济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农业经济几千年一直稳定发展没有中断过。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华的农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带黄河中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作为农耕民族的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2.爱好和平,追求和谐
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论语》云:“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墨子》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3.持续性与延续力
生活在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人及以后的汉人,栖息于由大河灌溉的辽阔而肥沃的原野间,自结束流动性的渔猎生活,很早就从事定居农业。定居农业的优越性诱使他们对于土地产生一种特别执著的感情。他们这样赞美大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使汉民族养成一种“故土重迁”的习惯,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这种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求延续、重稳定的特征,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易传》所谓“可久可大”,《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与延续力是十分明显的,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到唐代义疏到宋明理学,有着一条传统的横线延续。
4.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5.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
中国农业文化成熟较早,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始衍化以及四时、四季循环的现象,启示了中国文化中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易传》中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政治生活中朝代的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及人世间的种种变幻离合,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便是循环论的表现。在循环论思维方式的制约下,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社会运行缓慢迟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时间是悠久的、静定的,因而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使中国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6.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崇尚中庸。“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3](p.351)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着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这种人生智慧,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7.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集权政治是相反相成的,这是由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特色形成的。中国农业社会比较分散,为抵御外敌,维持社会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权政体,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在中国古代,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与集权主义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义。一个集权政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要由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生产出来。民众安居乐业,农业宗法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社稷家国才得以保全。一个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必然产生尚农、重农的社会共识,统治者要求得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体民恤民。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仁政”、“王道”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两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中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冯天俞.中国文化史断想[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参考资料: http://www.jstvu.edu.cn/jiaoyan/xuebao/2003-5/pages/nonggeng.htm

农耕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传承性。第二个特点是对土地的依赖。 第三个特点是温和性。第四个特点是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出现真正的奴隶社会。第五个特征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

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其特征是: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是中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

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么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

你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认识
1.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其中心是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汉族农耕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和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这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以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之一。2. 汉族农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在...

中国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1、 从"河姆渡遗址"探寻南方的水稻起源,叙说河姆渡遗址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在据今约7000年前的这里,此时气候湿润,河网密布,土地肥...

农耕文化是什么文化
7. 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不用于商品交换。它推崇自然和谐,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乐天知命原则。8. 农耕文明倡导合作包容,反对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与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相符。9. 农耕文明是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都有哪几种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类型特征、价值取向等受到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本文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对其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二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大河大陆型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一、关于传统文化类型的诸种意见 中国人很早就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古代人已将中原地区的华夏农耕文化与周边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 近代以降如严复、李大钊1893-1988,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和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以统一文化为主题,然后民族融合起源的,而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文字和文化渠道的非常尊重的承载作用。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贾湖文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无疑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有别于游牧方式的农耕文化的基石,由此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许多实质性特点。 3.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前文明期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极多、分布极广,恰似“满天星斗”,它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多元发生,然而其主体集中在黄河流域和...

概括我国远古农耕文明呈现的特征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整合。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评价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

钦州市13269848449: 农耕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 -
习逃金花: 农耕文化具有的特征: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

钦州市13269848449: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习逃金花: 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

钦州市13269848449: 农耕文明有什么特征 -
习逃金花: 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5点,第一个特征是它的传承性. 第二个特征是对土地的依赖.第三个特征是温和性.第四个特征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奴隶社会.第五个特征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

钦州市13269848449: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 -
习逃金花:[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钦州市13269848449: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
习逃金花: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给自足: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所以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2. 封闭性:由于人们和市场的联系甚小,对于外界的变化仅仅通过人们的道听...

钦州市13269848449: 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么 -
习逃金花: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钦州市13269848449: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农耕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①普遍使用磨... -
习逃金花:[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钦州市13269848449: 农耕文明有什么特征? -
习逃金花:[答案] 经济上,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政治上,容易地方割据.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各个民族和地...

钦州市13269848449: 什么是农耕文化?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
习逃金花: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

钦州市13269848449: 简述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习逃金花: 您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