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地质工作发展的战略构想

作者&投稿:咎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罗永国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2002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地质工作正面临4个方面的重大转变,通过这一系列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就当前我国地质工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地位
地质科学严格地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比当前任何一门据认为是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多得多,理论概括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得多。为了研究和解决一个重大地质问题,往往需要采用多学科、多兵种的技术手段。当前,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总体上严重滞后。人类目前的智力成就,以及任何一门成熟科学的先进理论和高新技术,暂时都无法解决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演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只有不断提高人类的智力成就和探测地球内部的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对其他星球的了解程度,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真正解决。
另一方面,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在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富所产生的影响上,地质科学比当今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博大、深刻和长远。而且,与其他科学相比,地质科学应当是一门“大众化”的科学,在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远胜于其他科学。
可是长期以来,这一点却从未得到人类社会的认可。这是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人们对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对他们生存具有的重大影响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当然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但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地质界自身做出努力,使其科学成果和工作业绩更加贴近人类社会,贴近实际生活。只有在人类真实感受到这些成果和业绩使其获益匪浅的时候,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才会在人类社会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还必须研究并解决可相容发展的问题。所谓可相容发展是指在经常性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的影响下容许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在用自己的智力及才能创造巨大财富供自己享用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并严重危害着整个生物界的存在。
当前,危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自然作用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两大部分。这里不去讨论自然作用因素对生物界带来的危害,而只是概略地研究一下人为活动因素对人类自身带来的惩罚。
在人为活动因素中,急剧改变环境的两大重要因素是对矿产资源的极度和无序开采,以及发动使用高科技高强度杀伤性武器的战争。两者不仅直接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更为致命的是使空气、土壤和水被严重污染。这种污染绝不是短暂的,不是轻易能够根除的,而会长期隐存着,成为长期危及人类和动植物后代的隐形杀手。这样一来,使得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危险的状态之中。环境污染正在直接和间接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中引发各种新型疾病,而人类适应这种突发事件的速度和能力却不是无限的。
地质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迄今,地质界对这类问题不是没有作出反应就是反应迟缓,未能冲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旧框架。对人类面临的新威胁,地质界应当有所作为,力求走出过于专业化的狭窄圈子,面向社会现实,主动涉及更广泛的领域,这是使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得到整个社会认可和受到更大重视因而使其富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出路。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将会继续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制定并切实执行正确的矿产资源政策,才能解决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局面。运用现有的地质理论、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力求在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后仍然是解决矿产需求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然而,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的今天,如果仍旧只是把找矿上的重大突破作为我们制定今后矿产资源长远发展战略的惟一立足点,那就显得很不相宜了。在制定国家矿产资源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原则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这已得到公认。一种矿产作为有用物质,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确定并加以利用的。当这种物质含量低于某数值时就不是矿产,就不是一种有特定用途的物质了。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是在具备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才成为可以利用的矿种。这些矿种不像动植物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矿产资源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取尽用光的时候。但是,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表现在管理上和政策上采用了与可再生资源相同的做法,在开发利用上采用了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开采方式。
2.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周期长和风险大的原则
矿产资源的积累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矿床的发现,也必须经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过普查评价工作和最后的勘探工作才能得出有无矿床存在以及矿床大小的结论,但往往需要多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地质找矿工作的风险大。经过上述长周期的地质工作之后,如果能够作出有矿床存在的结论,则所做的工作、投入的人力、花费的时间和财力就是有效的。如果得出否定的结论则是无效的,而出现否定结论比得到肯定的结果在概率上更大。这种周期长和风险大的情形,在其他产业部门是较少见到的。
3.区域地质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基础的原则
各国的长期实践清楚地证明,开展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开展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工作,是进行矿产普查及评价的前提条件,是指导找矿工作的基础。缺乏这种工作,矿产勘查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4.发展高尖精技术,使矿产资源使用量降至最低限度的原则
从主要矿产资源拥有量和保证程度的角度出发,大体上可将世界各国分为矿产资源“富国”和“贫国”二类。长期以来,资源“贫国”通过发展“高、尖、精”技术来减少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以减缓由于矿产资源短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压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设备型工业转变为以电子技术为核心,节省能源和资源的高新技术工业。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因矿产资源短缺,以钢铁为首的原材料工业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从“重、厚、长、大”的工业时代向“轻、薄、短、小”的工业时代的转化,以便力求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在进行这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视从宏观上调节地质工作布局,使之与高新技术工业协调发展,合理超前,为保障日本“稀有金属”(包括所有的铁合金金属、部分有色及贵金属、部分稀散元素和全部稀土金属)的稳定供给提供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采用高尖精技术大大减少了矿产资源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于找到了若干个新的矿床。如果按照传统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方法及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即使资源“富国”也会变为“贫国”。因此,从长远考虑,任何国家都不能滥采和滥用资源,应当走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使用量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部门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向高新技术转变来说,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类型及数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满足新的资源需求,是地质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
5.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减小因矿产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原则
工艺技术的进步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时,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认识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
矿床多具综合性成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极大潜力。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开发利用一些被认为无利用价值的矿产,如选矿及冶炼废料和中间产品、矿井中的矿化水等等;为了满足工农业和人类社会的需求,除采矿外,还应开发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其他地下资源;为了解决日趋紧张的能源问题,在开发矿产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地热能。实践证明,从综合开发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就能在开采主要矿产的过程中,顺便开采伴生的其他矿产;从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只要采用一些工艺方法,同样可在工业利用主要矿产的同时,从综合性矿石中开发伴生的有用组分。因此,综合开发利用矿床是无须增加多少成本即可大大增加矿产资源数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提高矿石组分提取率是扩大矿产资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绝大多数矿产在制成最终产品之前,在开采加工过程中有用组分平均损失35%~55%,有时高达60%~70%,其中2/3以上是在加工阶段损失的。由于工艺上的原因,黑色冶金工业损失金属矿物约20%,有色冶金工业约40%,稀有金属冶金工业约50%,从矿石中附带提取的分散元素通常不超过10%~15%。为了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配合冶炼过程开展工艺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提高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是实现贫矿变富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以及无矿变有矿的最重要途径,是扩大矿产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矿石有用组分提取率的提高,可以达到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如果不采取这两种措施,矿石中的许多组分就会进入水体和土壤中,使环境受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而由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将是巨大的。因此,对矿产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提高矿石有用组分的提取率,不仅起到了扩大矿产资源量的效果,而且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6.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不均一性和经济全球化,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形势不可阻挡。实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是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库存战略储备与地下战略储备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应对国际风云突变事件特别是战争的紧急情况,国家必须拥有必要矿种必要数量的库存战略储备。为了应对持续时间长的紧急事件,还必须将国内某些矿种具有一定探明储量的矿床暂不开采留作出现紧急情况时再行开发利用的地下战略储备。
(2)必须坚持国内找矿和国外买矿相结合,但以找矿为主的原则。这样做既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也是为了应对发生战争的紧急事件。中国是一个面积很大、具备各种有利于矿产富集条件的大国,同时,许多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和找矿力度还很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积极开展工作,找到各种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应当不会有太大困难。从国家安全着想,绝不能放松而是应当大力加强国内的找矿工作。
同时应当承认,中国又是一个人口近13亿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只是依靠国内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主要依靠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积极购买急需的国外矿产资源。当然,采取以从国外买矿为主的方针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这样做会使世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导致国际矿产品市场动荡不安,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出现诸如战争之类的突发事件时,在国家受到外部封锁的情况下,靠到国外买矿来维持社会稳定和保卫国家安全,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7.能源和饮用地下水优先的原则
当今世界,除战争外,最令人忧心的是恐怖组织发动的各种突袭事件。一些国家的地质部门近几年来针对战争和各种恐怖活动可能对本部门承担的工作领域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在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从保证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在矿产资源保证方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能源和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
目前,世界能源主要靠煤、石油和天然气,但其资源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枯竭。水力发电是世界上非矿物燃料的主要能源,已得到广泛开发利用,但它在世界总能源需求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可以替代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核能虽已开发利用,却未得到广泛利用,而太阳能和风能虽是可再生能源,但规模有限且受当地气候条件限制,因而只能断续用于发电。另外一种重要的能源是氦-3,但其巨大资源量是蕴藏在月球上,人类近期无法开发利用这种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资源。它主要分布在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内。由于它分布广、规模大、埋深浅、勘探费用相对较低而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潜力。据估计,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10~2.1×1016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总储量的两倍。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巴西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能源储备战略角度考虑,作为政府行为,投入巨资,相继开展本国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调查研究和资源评价。一个深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开发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全世界都在期待着这种新型能源早日造福人类。
地球上有待开发利用的替代能源是地热能。地热的赋存形式很多,除热水和热气外,还有分布更广和更为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热水和热气已为一些国家开发利用,但资源量较小。据计算,美国干热岩资源底数为1000万与1300万夸特(1015英制热量单位)之间。1982年世界能源消耗量略低于250夸特,估计全世界矿物燃料(所有形式加在一起)的储量大约为36万夸特。即使只考虑地温梯度高于45℃/km那些地区的干热岩资源底数是65万夸特,这也远远大于全世界加起来的矿物燃料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干热岩是一种未开发的能源,它可保证整个人类获得数千年的能源供应。
在地热资源中,岩浆热的重要性仅次于干热岩。据估算,在美国深度不到10公里的地壳中残存的熔融岩浆或部分熔融岩浆含有的热能量为5万~50万夸特。这种潜在岩浆热资源的估算值比美国矿物燃料的资源量要大,大致是美国年度能源总消耗量的650~6500倍。
干热岩和岩浆热资源加在一起,无疑是人类可以长期使用的宝贵财富。20世纪70年代初,将干热岩用作一种实际能源的概念几乎被视为一种纯科学幻想。在随后对美国芬顿山做了15年以上广泛的试验工作之后,这种概念的可行性已被证实。开发这种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促使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积极可行的计划。岩浆热能的开发试验工作也在积极展开。今后的目标是要克服现有的障碍,以便工业部门能够实际开发利用这种能源。可以预期,这种能源的实际利用对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将会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国家对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供应问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尤其以俄罗斯最近几年的研究最为突出。长期以来俄罗斯许多地区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的供水源。随着工业活动不断加强,地表水受污染的情形已屡见不鲜。据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的研究,如果恐怖组织对地表水系统进行攻击,比如施放各种毒剂和致病细菌,脆弱的现有饮用水系统将不堪一击,全部报废。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做出长远规划。地下水是饮用水最安全的供水源,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8.开发新型替代品的原则
在人类发展史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先不被认为是矿产的东西后来变成了有用的矿产。比如人类在17世纪将煤用作燃料,到19世纪中期发现石油可取代煤用作燃料,到20世纪中期又发现铀是一种强大的能源。
大量事实说明,虽然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却是可以不断更替的。人类将以往认为的非矿产变成矿产的事例层出不穷,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开拓新型矿产资源应当成为今后扩大矿产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还要积极提倡和大力推行“发展代用材料”的思想及相关措施。长期以来,用一种材料取代另一种材料始终是工业部门的正常业务。代用材料的出现,不仅可以扩大资源,而且会使某些矿物原料失去实际意义。像资源短缺的白云母,可用相似性能的氧化物和蛭石等加以替代;由于研制成功一种玻璃纤维来代替天然资源奇缺的蓝石棉,使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取消了蓝石棉的战略储备;由于人造金刚石和其他超硬材料的出现,原属战略矿产资源的刚玉完全被取代了。一些国家正在利用有机合成方法生产各种合成材料以代替部分钢、铝、铜和其他短缺金属。当前,许多国家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发展代用材料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因此,在制定我国未来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时,应当把发展新型代用品作为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予以重视。
三、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开辟新的找矿领域
加大国内找矿工作的力度,是扩大我国矿产资源最切实可行的措施。
1.陆地找矿
我国陆地部分不同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同,以东部地区研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与此相对应,矿产研究程度和找矿水平也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矿产分布深度有地表、浅部和深部之分。依此标准来看,我国东部地区虽然不排除找地表矿和浅部矿的可能性,但应以找深度较大的矿床为主;中部地区仍应注意找地表矿和浅部矿;西部地区找地表矿的潜力很大。
因此,从找矿潜力来看,并且考虑到我国建设战略西移的发展要求,必须确立并坚持贯彻东、中、西部相结合但以西部为主、中部次之、兼顾东部的方针。
西部地区虽然找矿前景极大,无论是能源(包括油气、煤、铀和地热)、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都不例外。但是,在全面大力开展找矿工作之前或同时,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包括消除1:20万比例尺国家地质图的空白区,以及对已老化或者质量不高的1:20万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更新,特别是对那些找矿前景好的地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地质调查为普查、评价和矿床勘探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海区找矿
从陆地找矿转到海洋找矿,是我们今后扩大找矿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海岸线很长,沿岸可以找到各种重要的砂矿。我国四大海域的大陆架面积很大,已经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藏。可以坚信,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找到更多和更大的油气藏。在我国南海地区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乐观。
太平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金属矿产。锰结核的总储量约30000亿吨(而且每年大约以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92亿吨;多金属软泥-热液硫化物矿床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调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它含有铜、铅、锌、铁、锰、银、铀、钍等金属元素,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把加速勘探和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作为满足未来矿产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推测,在本世纪,海洋矿产将会成为解决人类矿物原料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我国除了抓紧大陆架的矿产勘查及开发之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太平洋底相关地段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做好开发利用这些矿产的前期准备及试采工作。
四、加强立法,促进地质工作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转换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计划驱动,决策方式是上级或单位领导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达标评价,责任对象是对上级负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驱动机制是需求驱动,决策方式是民主和科学决策,成果评审验收是效益评价或价值评价,责任对象是对公众负责即对纳税人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体制下,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明显不同。当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地质工作管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法制要健全。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地质矿产工作管理缺乏法律方面的制约。因此,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必须抓紧地质工作管理方面的立法。俄罗斯地质部门一开始就做了这一重要工作,为以后地质工作管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国家的矿业法。至于说到更具体领域的立法,各国情况并不一致。总体上讲,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的制定,俄罗斯做得比较全面和系统。这种差别可能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欧各国的地质学家在欧洲地区开展地质工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古生物鉴定、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质测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理念和共同遵循的准则,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向外侵略扩张,将这些理念和准则带到了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其结果是,在都是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这些理念和准则成了许多国家地质工作中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规定。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使得许多国家无须再对这些领域的工作进行立法。
我国和俄罗斯的情形与上述国家不同。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有40年左右,前苏联执行这种体制的时间达70多年之久。在这段时期里,从事地质工作的几代人(包括管理者在内)对上面提到的那些“约定俗成”规则以及对相关工作的法律问题都没有形成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约定俗成”的做法虽然在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发展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做出应有的及时反应,这种缺乏“时代感”的不变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另外一个问题是,它所具有的“灵活性”或“自由度”的可变空间过大)。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需要一定的时间。领导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了“领导拍板”的运作方式。要使领导决策转变为民主、科学决策,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领导决策和民主、科学决策的矛盾和斗争。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加强国家对地质工作管理的全面和系统立法就显得特别必要。只有这样,我国地质工作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
罗永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在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和发展大讨论中,我们在对十一五期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2011~2020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建议。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总投入、总工作量
2006~2010年期间,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围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油气和水合物资源调查、重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海砂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开展海上调查、综合研究和实验模拟工作。
(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重点开展4个1:100万图幅、1个1:25万图幅的调查工作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图件的编制工作。总的经费投入约26300万元,已经基本完成2个1:100万图幅的调查工作和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的编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2005~2010年海洋区域地质工作量统计表

(二)重点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
开展重点海岸带地区环境地质基础调查、主要河口滨外区地质环境监测、滨海湿地系统的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以及海洋地质环境演化的综合研究工作,2006~2010的总经费投入为8700万元。投入的实物工作量见表2。

表2 2005~2010年海洋环境地质工作量统计表

(三)海砂资源调查
开展我国近海海域重点区块的海砂资源调查、开采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海砂资源探矿权设置规划,已经完成了我国南海珠江口、东海舟山、黄海成山头海域的海砂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正在开展渤海辽东湾的调查工作。“十一五”期间海砂调查工作的总经费投入共3400万元。
(四)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
重点开展我国黄海、东海、南海海域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工作。分别由地质大调查、油气战略选区项目、国家海洋地质专项支持,总的经费投入20多亿。
(五)其他
“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908”专项等开展了近海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和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总的经费投入约2.5亿左右。大洋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中的海洋地质的投入部分在2~3亿左右。
二、2011~202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地质工作总需求
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已从陆地发展到海洋,成为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焦点。为了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困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海洋政策,加强了对海洋的调查研究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50年来,我国固体地球科学获得长足发展,但重点一直在陆地,海洋则相当薄弱。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陆地地质工作,形成了“内向型”的地球科学格局,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将地球作为整体系统研究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形势。
随着国家对海洋地质工作需求的增大,国土资源部作为国家地质工作的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家地质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承担者,其管理职能应全方位覆盖海洋这片“蓝色国土”,应当成为国家海洋地质工作的主导者、组织者、承担者,我们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立足海洋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地质及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和制定国家海洋地质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强化涉海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一)2011~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地质工作需求
送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海洋经济年平均同比增长率达到20%,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地质工作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区域地质基础信息保障
迫切需要尽快完成我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重点经济区海岸带和近海1:25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完善我国海洋基础地质信息,为国家权益、海洋军事、资源保障、环境保护、海洋开发规划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2.油气资源保障
迫切要求加大对我国近浅海海域油气资源的探查,在新的区域和深部新层位(中生界、古生界地层)发现新的油气资源,提高和稳定现有近浅海的油气开发储量,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在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取得突破和新的发现,提高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开发能力,发展相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迫切需要加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以及开发领域的试产工作。大力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程度,科学评价其对我国“后石油”时代的资源接续能力。大力发展水合物的开发技术研究,开展试产和环境影响评价;迫切需要开展海域浅层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资源调查和评价,科学评价浅层天然气的资源开发潜力,开展开发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
3.固体矿产资源保障
进行近海海域的沙砾石资源调查和评价,满足沿海地区建筑、围填海、海岸带防护的需求。开展回填用沙-泥资源调查,科学评价海域沙-泥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海岸带和近海的重矿物砂矿资源调查。开展以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砂等为主的重砂资源调查,为资源评价、科学开采、海岸带规划、环境保护服务,科学规划、防止无序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破坏。进行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急需加快国际海域、大洋中脊的多金属结核、结壳、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为我国申请新的国家海底矿区服务,加快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工作。
4.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
200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或出台指导意见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共有11个,在原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辽宁沿海、天津滨海、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些战略规划涵盖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等重要工作内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急需突破资源保障和空间拓展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一是大力开发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包括传统的矿产资源、地下水、地热和风能等新能源、海水和卤水化工资源、海洋渔业资源等,亟需加强地质资源调查,支撑支柱产业发展。二是向海洋的空间拓展,大力发展港口和临港工业、开发建设滨海新城、核电和重大涉海工程建设等。急需开展海岸带地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工作,为海岸带建设和开发提供地质科学支撑服务。
目前我国海岸带地区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①中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薄弱,现有地质资料无法满足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详细规划的需要;②海陆地质调查工作分离,在海岸带地区存在较大的空白带,特别是潮间带地区,是目前海洋工程建设、围填海的重点范围,但基础性地质工作严重不足;③海岸带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频发,应引起极大的关注,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④海岸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脱离海岸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⑤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一方面是地质资料为地调单位所有,对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撑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地质调查工作目标服务性不强。
因此,开展以重点经济区带为核心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迫切。继续在“十二五”的上半段完成海岸带地质环境中比例尺调查工作,推进重点区的大比例尺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整合历史资料,开展海陆联合编图,尽快提交国家和地方一批应用性强的基础地质图件,为海岸带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建立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开展地面沉降、海岸带侵蚀、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地震、滑坡、风暴潮、海水入侵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开展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开展全球变化对海岸带地质灾害影响评价和应对机制研究,减轻海岸带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能力保障
应继续大力发展海洋地质调查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信息系统建设等多种技术方法,在海洋地质调查海区范围、工作内容、深度和精度等多个领域突破。
积极推进海洋地质装备能力建设,包括加快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的建造和更新,加快海洋调查仪器装备、海洋测试分析设备以及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设备和软件采购和引进,大力提升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能力。
6.海洋地质科学发展
继续探索海洋地质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我国海域和邻近地区的海洋地质演化和资源环境效应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有重大突破,引导海洋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地质调查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强化海洋地质工作意识,加快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地质工作也会向精细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各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已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基本完成海域的1:100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陆架区的1:25万的调查工作。目前阶段的海洋地质工作主要是开展专题性的调查工作,如油气资源调查、精细海底地形测绘、海洋灾害调查、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海底生境调查,以及地质灾害监测等等。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新的技术方法的应用带动海洋地质科学的发展,如深海钻探、海底观测计划、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等。其次,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地区的影响日益加强,对海岸带脆弱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海洋环境趋于恶化,海岸带地质灾害不断加剧。同时,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类和经济对海洋地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不断加剧。因此海岸带和海洋的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工作内容在海洋地质工作中比重逐年加大。
(三)2011~2020年完成海洋地质调查所需的经费
据测算,海保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除了2008~2010年已经开展的工作外,在2015年前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包括油气资源调查、区域地质调查、海砂资源调查和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等)尚需国家投入70亿元的调查费用和20亿元的装备建设费用。在这一方案中,对海岸带地质工作投入的工作量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而且水合物调查工作没有在这一方案中考虑。因此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海洋地质工作的调查研究经费总量应安排在90亿左右(这里尚未考虑对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投入)。并应在“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20亿元的装备建设费用,加快装备能力建设。
2016~2020年继续开展以海岸带为主的中、大比例尺海洋矿产资源和环境地质调查、开展油气和水合物资源调查,考虑到已有的工作程度,调查工作应以重点区带、油气等专题调查为主,“十三五”期间的调查研究经费投入应保持50亿元左右,装备建设费用应维持20亿元的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竞争的焦点。为了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困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的海洋政策,加强了对海洋的调查研究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据测算,中国落后于发达海洋国家约20年,我国海洋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国与相邻或相向的7个国家都存在疆界争议,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唯有加强海洋地质工作。
(一)海洋地质工作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对海洋地质工作需求的增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相继开展了126、215、118、420、429、920、908及地质大调查专项等,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受到国家重视。但与国家的需求和其他涉海系统相比,国土资源部门海洋地质工作发展速度慢,队伍规模小,投资所占比例和装备水平偏低。特别是许多国际重大海洋地学计划和海洋地学项目包括国际海底和极地的项目,我们大多处于边缘地位。
(二)人才队伍规模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土资源部门从事海洋地质工作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仅有两个海洋地质调查单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千余人的队伍、陈旧的装备远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人员队伍建设受到严重束缚,与目前承担的地调科研任务和今后需求严重失衡,急需增加人员队伍的编制,加快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才能基本满足地调科研工作的需要。
此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学科领军人才的不足,而且高技能的海洋调查专业人员、数据处理解释人员、测试分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也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完成地调科研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当前急需加快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三)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机构均存在海洋调查船和调查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手段不全、现有装备老化与海洋地质调查任务居高不下的突出矛盾。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例,目前仅有1条600吨的海洋地质调查船,而每年实际开展工作租用的调查船10~18条,调查平台严重不足。主要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设备也一般为单台套,备用设备不足,调查保障能力弱。并且没有开展油气资源调查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船和装备以及海洋工程钻探船,也缺少新的技术装备,如海底地震、大地电磁、滩海地震、水下可视、深水遥控调查装备等。急需加快调查船和船载装备的建设;此外,设备更新改造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没有常态化的更新改造经费保障;特别是目前调查研究经费中对设备更新的控制过紧,在缺少其他经费来源和保障的情况下,又不准许安排必要的海洋调查装备的更新、维护费用,缺少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基地建设严重滞后问题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单位科研基地空间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同时,随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对办公和科研用房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上述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急需加快基地建设,包括研究和实验基地的建设、调查船用码头的建设以及职工住房建设等。目前,基地建设的首要困难是建设用地和资金问题。还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例,该所现只有18亩土地,办公和科研空间严重不足。突出反映在专用调查设备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地震处理和解译实验室、海洋地质数据信息中心、地质样品库、图书资料馆、科普实验馆等方面的空间严重不足。
四、加强和改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和发展建议
结合国家海洋地质工作形势、部和局海洋地质工作管理现状、海洋地质研究所发展现状和需求,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切实推进国家海洋地质工作的统一部署
国家海洋局为国土资源部管理的专业局,地质调查局为国土资源部管理的直属局,国土资源部有条件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海洋地质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和协调,深化体制改革,并推动海洋地质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部、局应站在国家高度上统领海洋地质工作,明确地调局对海洋地质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实施。基于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部和局应从战略高度将海洋地质工作上升为国家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大力气研究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地质调查队伍的能力建设,并将队伍的能力建设作为推动全国海洋地质工作发展的基础。此外,还要做好对全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队伍的协调工作,加强联系,密切沟通,通力协作,务实推进。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海洋地质调查的投入
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投入高,对装备的要求和人员资质的要求高,国家应该以公益性经费的投入为主。在海岸带地区开展的大比例尺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以及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地方政府也应有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建议国家要与地方政府协调,在“十二五”期间地方对海洋地质工作的投入应占国家总经费投入的20%左右,“十三五”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大,地方政府对海岸带地质工作的投入要适当增加,应达到总工作费用的25%~30%左右。
(三)加强海洋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
部、局应制定海洋地质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合理调整人员编制,加大人员队伍编制数,加快人才引进工作,及时制定和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的鼓励政策和机制,创造引进人才的条件。一是制定人才队伍规划,争取国家长期稳定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特别是对没有纳入创新体系的海洋单位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获得支持;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依托地调科研项目,制定相应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如在重大专项中允许一定比例的项目研究经费可用于设立人才引进的开放课题,预留人才引进的经费渠道和条件,在国家预算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强队伍建设和引进;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推动研究生院的建设,制定相应政策保证局属和部属科研单位可以通过研究生院进行招生。同时,应加大力度推进国土资源系统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综合实力,建成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海洋地质调查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动基地建设和能力建设,解决发展瓶颈
海洋地质调查船只和基地装备投入大,仅靠通常的地质调查装备更新资金,难以解决,需要专项争取国家大型装备(如调查船舶等)的建设资金投入,加快海洋地质调查装备建设,并形成长期稳定的使用维护资金投入机制,进行设备修购更新。同时,要争取国家政策,适度放宽设备投入在项目经费预算中的比例。制定依托项目进行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在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争取国家对野外地质科学实验站的稳定投入,保持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经常性投入经费的稳定增长。
(五)提高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加快海洋地质调查机构建设
建议部、局加强对沿海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深入研究海洋地质工作的规律和需求,加快落实“北方海洋地质调查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划、政策和保障措施,在调查船、装备建设和人员编制方面给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青岛海洋地质地调中心的建设,为局协调开展全国海岸带地质工作做好支撑。同时,切实解决限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发展的基地建设问题,特别是应大力支持和帮助协调、推进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和建设用地工作。还要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多种渠道和途径解决调查能力和资料、数据处理能力建设问题,形成持续发展能力。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10年54期,作者与余养力、朱耀琪、王希凯、秦岭合作撰文)

张洪涛 张海启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它是人类解决当今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海洋世纪”。从世界范围看,国际社会和沿海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各国把海洋开发与保护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生效,标志着一套完整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1998年作为国际海洋年。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世界上主要的沿海国家都把包括海洋地质和矿产调查在内的海洋开发工作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从而推动世界海洋经济迅速而蓬勃发展。

80年代以来,国际海洋地质科学在现代沉积作用、板块与地体构造和古海洋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洋钻探计划继深海钻探计划之后在全球构造、全球变化和洋壳物质组成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成就;世界范围内海底矿产资源不断有新的发现;海洋高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继续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因此,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朝着“领域更广、精度更高、程度更深、效益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按照《公约》规定,可能划归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300万km2,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是我国神圣的蓝色国土。《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家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管理海洋科研、防止海洋污染等一系列特定事项的管辖权。这些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是沿海国家独享和排他性的。此外,还有范围更加广阔的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地区。在如此广袤的领域,海洋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始于50年代末。40年来,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在近海和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查、滨海砂矿调查、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南极南大洋地质调查、基础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与编图以及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和海洋高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就整个地质矿产工作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需要来说,无论是基础性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管辖海域内含油气盆地和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各种矿产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其程度都比较低。就整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据专家评估,海洋地质工作总体落后发达海洋国家10~15年以上。

《公约》生效后,海洋地质工作在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减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意义重大但工作却较为落后的现状,应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

一、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就性质而言,海洋地质工作有公益性、商业性之分。前者属事业行为,由国家投入;后者属企业行为,由经营性单位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涉及海洋地质工作的行业部门较多,政事、政企不分,公益性、商业性工作机制混合运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以及统一的部署和规范要求,人才、资金、技术不能集中,资料成果应用受到限制,存在低水平重复工作和投入浪费现象。加上调查研究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比较落后,高技术应用不广泛,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应定位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区域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换言之,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应属政府行为的范畴,所需经费主要由国家预算拨款。

(一)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现状以及《公约》生效后面临的新形势,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权益、资源、环境”为中心,近海与远洋并举,以近海为主,尽快提高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调查程度,提高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在维护国家主权权益、提供可供利用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目标

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现代化、高素质、高水平的海洋地质工作队伍,即以精兵加现代化的海洋地质野战军,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基础性、公益性、区域性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关系国家权益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海洋地质工作,以及相应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到2010年,海洋地质工作水平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二、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

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

(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是各项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海域已进行不同比例尺调查的面积约180万km2,仅编制了1:50万6幅和1:100万3幅海陆连幅的小比例尺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我国大部分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仍是空白区,这无疑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与海洋邻国划界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尽快制订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填图的规划和计划,制订出统一的调查规范和编图规范,形成严格的工作制度、调查程序和质量要求。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按照“面向经济,统一规划,编测结合,重点先行”的原则,在2005年以前完成我国全海域1:100万区调及编图,其中我国划界急需或争议海区的边界图幅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海陆连幅应尽早完成,以满足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开辟新的领域,开展海岸带中比例尺矿产资源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在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远景较好的海区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海区开展中、大比例尺的调查;为了使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要着手开展1:50万等中、大比例尺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和编图规范的制订工作。

(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

资源是海洋权益的核心和实质。对我国管辖海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是海洋地质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

1.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调查与评价为重点

海洋油气业是现代海洋产业的主导产业,而石油和天然气又是我国急需和短缺的矿产资源,要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调查与评价作为重点。

根据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考虑到公益性和商业性油气勘查工作的界限,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以进行到区域油气资源评价阶段为宜,即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查明盆地分布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对油气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和预测。

2.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

以多金属结核为代表的深海大洋底矿产资源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要进一步开展我国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开辟矿区的勘探工作;同时要开展国际海底其它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如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磷块岩等。此外,应积极开展极地地质科学考察工作。

3.滨海砂矿的调查与评价

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岸线长达1.8万km,且陆架宽广,第四系发育,成矿远景好,砂矿资源丰富。应主要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等沿海开展砂矿地质调查,重点找金、金刚石、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等砂矿床。

(三)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

我国沿岸及陆架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海洋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海底的不稳定性、地震、塌陷、滑坡、海水倒灌、浅层气等,对油气勘探开发平台和输油管道建设,对沿岸农业发展、通讯设备、工程建设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加之我国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速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是开发利用海洋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是海洋开发的前期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查明沿海地质结构、地质环境、潜在地质资源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研究产生海底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及诱发机制和因素,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沿海经济持续发展,为工程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海洋地质科研和高技术应用研究

结合我国海洋地质特点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要重点开展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研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油气形成研究、大洋多金属矿产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地壳动力学、古海洋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在海洋高技术发展领域,我国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包括组织好国家“863计划”中海底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海洋矿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高精度海底地形探测技术、海底沉积物来源与结构构造探测技术和近海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内的高新技术研究等等。

正当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全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了。这是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首次欢聚一堂,共商海洋地质事业发展大计的盛会。此次会议,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回顾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和教训,研究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总体规划和部署,必将对今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海洋地质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可以相信,经过全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世纪之交的中国海洋地质事业,必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

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应遵循科学规律
地质工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地质工作必须坚持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是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一条基本工作原则。地质调查与研究相脱节的问题,是在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往往将地质勘查队伍作为与工厂相同的生产单位对待和管理,在队伍体制、管理体制上人为地将地质工作中的调查与研究分割开来,对这种源于计划经...

积极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建议
从海洋地质研究进展情况看,沿海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所属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且在海洋地质科学理论、矿产资源及成矿理论、古海洋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俄、英、法、德、日、加等国,除俄、加的北极圈长年冰封地区外,基本完成本国沿海陆架区中、小...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展望
我记得小时候有篇课文叫富饶的西沙群岛 你抄下吧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有哪些?
这些油气田的寻找主要依靠盆地地质条件类比、盆地演化史定量分析和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的支持,排除了各种地质因素干扰,还地下构造的真实本来面貌,提高了海上自营勘探能力和勘探成功率。二、高速高效发展海洋石油(1996—2008年)经过了20多年勘探开发工作,已经深谙我国自然海况条件,需要我们大力开发核心技术,才能...

关于地质工作的国家使命和加强地质调查管理工作的战略意义
我们坚持认为,发展地质勘探工作的战略——这是国家的权力,联邦的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大型和超大型矿体的命运应由国家在立法和政府层面上来决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矿物原料基地的建设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是全民的财产。应把国家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开发作为其资源利用的强制性条件,从普查勘探阶段开始,到评价、...

中国海洋大海洋地球学博士生出来去研究所工作待遇如何?在青岛好找工 ...
你说的是海洋地质的话,还是要看你跟的导师情况,还有你博士毕业那年就业的形势。海大海洋地质小硕毕业,近年毕业的很多博士师兄,有找到很好的机会的,海洋局一所、三所、海洋地质所,这都算好工作了吧?每年都有去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毕业的博士都能去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不能就靠个...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2000年4月17日,科技部正式批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公益类科研单位,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单位。4月30日,研究所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新所区开始正常运行。2002年1月23日,中国大洋样品馆在海洋一所成立,这是第一个储存大洋深海底质样品的样品馆。9月28日,“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

神狐的神狐海域
同时,钻探结果显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根据地震资料解释预测的BSR及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层位与实际基本吻合。这说明,经过九年艰苦勘探,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所建立的地震解释速度模型是正确的,它证实了我国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所取得的地质勘探基础资料的准确性,显示出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办学特色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以其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前沿的研究方向,展现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学院围绕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核心,构建了海洋地质与地球信息与探测技术的广阔发展领域。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大陆边缘构造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与成矿作用、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等多个方向,形成了强大的科研...

常德市18387478040: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哪些 -
海溥治糜: 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举措有以下几点:1、以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国家...

常德市18387478040: 论我国海洋战略 -
海溥治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1、国际贸易主要依靠航运.海洋运输的地位不可替代. 2、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对接国际高端旅游市场. 3、海洋生物种类丰富,相比陆地上的“红肉”(猪肉牛肉等),总体来讲,海洋食物对人更有益.开发潜力巨大. 4、海洋矿产丰富,有待开发. 5、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如风能等. 6、对我国来讲,领海面积仅300多万平方公里,刚刚达到海洋大国水平,而且很多地方被邻国占领,约有一半面积存在争议.另外,还要受到所谓“第一岛链”等情况的制约. 因此,从战略意义上讲,我国应该从科技、产业、军事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海洋实力.

常德市18387478040: 我国要怎样实施海洋战略规划?
海溥治糜: 我国是海洋大国,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 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坚决维护国 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 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 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 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 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 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 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 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 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常德市18387478040: 地理.海洋资源空间开发的意义? -
海溥治糜: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

常德市18387478040: 中国要怎样利用海洋的资源? -
海溥治糜: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百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度效益海...

常德市18387478040: 怎样解读中国的海洋战略???
海溥治糜: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一,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可获得更多发展资源.二,为国家安全着想,可从近海防御扩展致远海防御,拓展安全纵深.三,加强与海外互联互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常德市18387478040: 在激烈的国际海权竞争的态势下,如何构建中国的海洋大战略? -
海溥治糜: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常德市18387478040: 关于海洋经济类的好书有哪些 -
海溥治糜: 一部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最近,有幸拜读了王诗成同志所著的《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以下称《纵横谈》),作为一名海洋与水产工作者,颇感受益匪浅.全书内容丰富、思路明晰、构思新颖、海洋意识...

常德市18387478040: 如何理解建设海洋强国是经略海洋战略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
海溥治糜: 答:这个问题应当这样思考:1.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2.海洋功能的利用效率仅仅局限在海洋捕捞、客货航运、近滩养殖,近滩旅游,微乎其微的海洋油气开采,以及海洋国家安全战略潜、舰、飞机的巡航等等,海洋功...

常德市18387478040: 我国发展成为海洋强国应做好哪些方面?我国发展成为海洋强国应做好哪
海溥治糜: 坚持陆海统筹,联动发展.就是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统筹陆海经济布局,统筹陆海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统筹陆海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