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进入京城,立刻将一大将灭门,他咋那么倒霉?

作者&投稿:弓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大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成为宋太祖,这一基本史实并不存在疑点。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政变过程中,有关史籍的一些细节方面描述充满着矛盾,主要围绕赵匡胤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加身,还是其集团进行的一次早有预谋和准备的政变?有关的史料与素材矛盾百出,使这一事件的进程变得扑朔迷离。
赵匡胤像五代末,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镇、定二州的军情急报,说北汉勾结契丹,大军声势甚盛,南下侵入边境,形势十分危急。宰相范质、王溥等商讨后奏准太后,立即派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诸将领兵出征。大将慕容延钊简选精锐,率前军先行启程。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领大军也即将北征。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诸将聚谋,以为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有谁知道?也为国家着想,不如立太尉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时任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商议。光义以为:哥哥忠赤,不会同意。赵普认为:外寇压境,大敌当前,应先御敌,战归再议。而众将坚持,说:“若太尉不受命,六军难以向前。”此时,赵匡胤却醉酒卧营不省,众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便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军营四周呐喊声起,震动原野。光义与赵普入营告知,而诸将士也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有人把皇帝的黄袍加披到他身上,众人都罗拜庭下,口称万岁。匡胤要推辞,众人不答应,并相与扶匡胤上马,拥逼南行。赵匡胤在马上说:“你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那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就不做这个皇帝。”众将下马回答:“惟命是从。”然后赵匡胤严肃颁布了有关入京以后士兵秋毫无犯的约法,并令众立誓,这才率军返回开封城,遂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节,主要意译自宋代最具权威的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记载也所差不多。从其具体过程考察,此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发事件,是遵循五代将士拥立主帅的旧例行事,赵氏集团事先并不知情,赵匡胤完全是被动接受众将的请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从其他相关史料分析,却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问的,黄袍加身应是一次有预谋有准备的政变,所谓“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岳蒙泉《绿雪亭杂言》)。
赵匡胤出身将门,22岁时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30岁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生死与共的高级将领铁哥儿们,号称“义社十兄弟”,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显德六年(959),33岁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执掌碟军最精锐部队。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时才7岁,太后也年轻少谋,孤儿寡妇无能力执政,几位宰相也较懦弱。而这时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可以说一场政变在如此成熟的条件下已开始酝酿,问题只在于找一个怎样的契机发动而已。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说:“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说明此事,早在政变之前已于京城一带传得沸沸扬扬,且能断定政变将发生于“出师之日”,此绝非普通民众所能猜测和指定的。所谓只有“宫中未之知”,应指宫廷中后周皇帝的孤儿寡妇还被蒙在鼓里。不能判定的是:这些传言是赵氏集团为政变故意所做的舆论准备,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关征兆的预见中所做的推测?大军在开拔途中,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苗训,也指点了当时“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将改朝换代的“天命”。这一宣传与京城传闻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舆论准备之感觉。
此传闻在京城造成民众如此的恐慌,应该说绝大部分人都会听说,那么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晓呢?如果知晓,他们仍派赵匡胤率军出征,是否与赵氏集团同谋呢?不过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范质与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据有关记载,兵变消息传到京师,范质受到太后的谕责,退出朝门,握住王溥的手道:“仓促遣将,竟致此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为之奈何?”王溥听了发愣而无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声来,原来范质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几乎出血。赵匡胤入城后,还对范质等人“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范)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宋史·范质传》)。等到赵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之时,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礼仪程序之时,独缺周帝禅位制书,这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完成此禅位之礼,使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像翰林学士之类的官员已早有准备,而宰相范质等居然一点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难说得过去。
《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后得知其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脱口说道:“吾儿索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谈笑自若,没有任何惊诧之表情。《涑水纪闻》也载,杜后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据说,匡胤年轻时,杜氏劝他好好读书,匡胤奋然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世事扰乱,愿习武艺,安邦定国。”杜氏笑道:“儿能继承祖业,便算幸事,还想什么大功名哩。”匡胤道:“唐太宗也不过一将门之子,后造成帝业,儿想与他一样干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母亲以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后来往往没用,还是读书去罢!”而这时,连年老的母亲都变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惊,说明赵氏集团对这事的准备已相当充分。所以后人以诗讥讽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一些宋人笔记记载,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算卦,占卜功名前程,据说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卦皆不应,最后唯剩“天子”时,一掷而得此卦。这事真伪已无法考定,然而从其为当时广为流传的轶闻而言,也或是赵氏集团所作的舆论准备,至少说明赵匡胤自己早已对此事有所谋划。而政变发生之际,赵光义和赵普马上派快骑入京,通知其死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在京城做好改朝换代的接应准备。有意思的是,此时赵匡胤居然醉酒卧营不省,而使将士们环立等待,直到次日黎明。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还是故意做作,抑或后人编造?也令人颇感困惑。
大军返回京城,城门早在石守信诸将的控制之下,不但入城顺利,整个京城也没有因此发生大的动乱。时正早朝,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还没来得及集结军队应变,就被入城的殿前司勇将王彦升追杀,并诛灭其全家。这是后周将相中惟一的罹难者,他还没来得及组织起反抗,就被迅速剿灭,如没有事先布置安排,怎么会如此周全。当然,事后还要演饰一番,将韩通以礼葬之,并嘉其临难不苟,赠中书令之职。有意思的是,后来宋太祖幸开宝寺,见壁上供有韩通的画像,立即令涂去,应是内心有愧吧。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因边境军情告急,这才令赵匡胤率军北征,为何黄袍加身后便率军回京,而不用去抵御强敌了呢?有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查初白《敬业堂集》)。一般认为,镇、定二州是在谎报军事,以配合此次政变。这样,镇、定二州节度使也理应是赵氏集团的成员了。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镇、定二州军情并没有谎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契丹国志》诸重要史籍都有相关军情记载。而二州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据《宋史》两人的传记所载,宋初,郭“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密奏:“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同时,孙“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归山,诏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廪,召集丁壮,缮治兵甲,欲还狼山以自固。”被人告密,令举族迁赴都城,审问后削夺官爵,勒归私第,并严惩其部下。可见,两人不可能属于赵氏集团成员。那么,为什么北汉与契丹入寇之军队没有长驱南下,确实令人不解。其后,郭崇曾来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为什么会自动撤退呢?难道是其趁后周“主少国乱”之机起兵入侵,得知政变后“宋立国安”,就自动退兵了吗?
五代诸帝多由军队拥立,如唐废帝李从珂、唐明宗李嗣源、周太祖郭威等,它是唐代藩镇割据后军人擅废立之权而留下的遗风,自然为儒家正统思想所不齿。所以在宋代官方文献中,都把陈桥兵变说成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内情,以洗刷其篡夺王位的千古骂名,由是在有关文献中遮遮掩掩,弄得历史记载矛盾百出,整个过程疑团丛生。再如邵伯温在《闻见录》中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认为赵光义压根儿就没参与陈桥兵变,那时,他正留在开封城里陪母亲杜氏。而有的史书(《太祖实录》新版)却说,陈桥兵变后军队入城,秋毫无犯,是光义叩马而谏,才有太祖约法立誓之举。这里是乘机烘托宋太宗的高大形象,亦可见官方在有关文献记载中所做的手脚。实际上,赵匡胤后来的开国措施结束了五代动荡和中原分裂的政局,拉开了经济与文化都颇为繁荣的宋代序幕,是有功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人们对其如何取得政权的细枝末节已不太在意了。

五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从此宋太祖建立北宋

原来这位大将叫韩通,也不是倒霉,他的死主要就是因为韩通是位很忠心的人。事实上,在后周他所做的贡献不亚于赵匡胤。他经历了三个朝代,即后金、后汉和后周。他还追随周朝开国皇帝郭威、柴荣,为南北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时他的职务是亲军部队的副指挥,并在陈桥兵变的时候,他没有随赵匡胤北上。

显然,当时韩通的实际地位比不了赵匡胤。据当时的史书记载,韩通性情暴躁,缺乏谋略。杀敌人对他来说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得罪人。他就是一根筋的人。他总是直来直往,容易发怒,所以平时的人际关系并不好。然而,虽然韩通的性格很有问题,但他却是忠心耿耿的。

赵匡胤兵变进京后,他的儿子曾劝他放下武器投降赵匡胤。韩通自然不肯理会,于是他抓起武器准备回家组织军事抵抗。当赵匡胤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赶紧让王彦升追上了韩通。韩通发现后,很快就撤回了家。王彦升带着数十名骑兵包围了韩通,杀尽了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举摧毁了韩通了力量。

赵匡胤得知韩通被杀,松了一口气,但他又想,刚兵变进了京城的时候就下令不要滥杀大臣。结果,王彦升做了这样的事,赵匡胤别无选择。由于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没有追究王彦升的错误。同时,为了不给后人留骂名,他追封去世的韩通为中书令,并按照一位重要大臣的礼节将其埋葬,做足公关功夫。



这个大将叫韩通,有能力,但是情商低,所以人际关系很差,加上他对前主很忠心,所以被灭门了。

主要是因为这位大将太死心眼,不懂得人情世故,又忠于前主,所以他就倒霉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况且作为一个帝王,懂得杀鸡儆猴这一权术。而且那个大将还对前朝忠心耿耿,不是自找思路吗

为什么灭他满门?因为他挡住了赵匡胤的皇帝之路啊,他忠诚于前主,死活不认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宋朝,公元960年兴,公元1279年亡,其间共319年。宋词、造纸术、活版印刷术、《清明上河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都在这个时代产生。而这319年起始的故事,――陈桥兵变――就发生在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驿。有人说,如果宋朝的历史是一条龙,那么龙首就在新乡,龙身在开封,龙尾在杭州。由...

陈桥兵变体现了周匡胤什么样的智慧?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在北宋初年面临政治危机时的一次重要决策,体现了他稳健果敢、明智谋略和深谋远虑的智慧。赵匡胤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的处境十分危险,于是他决定利用当时的形势,在陈桥发动兵变,成功夺取了朝廷最高权力。这一行动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实现了他夺取皇位的计划,为北宋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

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也就是正月初一。其实在这个日子的当日的时候,年号应该还是后周的显德七年。后周很有意思,从周太祖郭威到周世宗柴荣再到周恭帝柴宗训,只用了两个年号,还都是郭威时用过的,一个是广顺,还有一个就是显德。而建隆是宋太祖的的第一个年号...

赵匡胤 他是如何建立新政权的?
即位不久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主持国家大事,急忙派赵匡胤率军出征。军队行至陈桥驿,其弟赵匡义及赵普等人策划和指挥发动兵变,把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加在匡胤身上,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率军回到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定...

赵匡胤的生平简介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

有谁能简介赵匡胤的一生! 略详细一点
军队驻扎在距汴京北20里的陈桥,赵匡胤的手下在这里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顺利夺取了皇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赵匡胤深知自己得天下是靠的“陈桥兵变”,因此,他害怕黄袍加身的故事会再次上演。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利用巧计,使大将主动交出手中的兵权,历史上将此次事件称为“杯酒释兵...

赵匡胤的传记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

宋太祖当年陈桥兵变,他是以什么理由带兵出征的?
,极大提升了殿前军的战斗力。赵匡胤从后周一名低级军官,一步一步登上宋太祖的宝座,用了区区六年的时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现在已是禁军中手握兵权的中高级将领,而赵匡胤是他们的领袖。除了义社十兄弟,匡胤还有不少身为禁军将领的好友,例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赵晃等。

宋朝历史的立国初期
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约束将士,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只有京城巡检使韩通仓皇抵抗,但随即就被王彦升所杀。宰相范质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瑰拔剑厉声:“...

宋朝的皇帝是谁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

解放区18929998766: 黄袍加身主要内容 -
葛凌伊痛: 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

解放区18929998766: 赵匡胤如何对待周世宗儿子(二则) -
葛凌伊痛: 一、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何重赏阻挡自己的小兵?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病逝之后,趁着朝中皇帝年幼,皇权不稳的时候,在陈桥发动兵变.宣布起事之后,立刻挥师回京,进入京城最近的路要通过陈桥门.可是陈桥门的守军陆某、乔某两位卒长...

解放区18929998766: 陈桥兵变的内容简介30字 -
葛凌伊痛: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解放区18929998766: 宋朝建立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
葛凌伊痛: 当时后周皇室是孤独寡母,手上有兵权的赵匡胤上奏说有外敌入侵,然后带兵到陈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想当皇帝的愿望.手下人也跟着演了一出戏,对外只说众将拥戴,还黄袍加身.赵匡胤于是跟众将说好,对后周皇室要礼遇,然后打回都城,路上基本没遇上什么抵抗

解放区18929998766: 杯酒释兵权,什么意思!何时用这个词 -
葛凌伊痛: 释 义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出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

解放区18929998766: 宋太祖的名字 -
葛凌伊痛: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生辰: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辽太祖天显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 忌日: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

解放区18929998766: 宋朝历代皇帝列表及关系是怎样的?
葛凌伊痛: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光宗赵敦、...

解放区18929998766: 你对陈桥驿了解多少?
葛凌伊痛: 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现存有房屋四座,当年系战马或驿马的老槐树一棵,历经千年,树已枯死,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化学处理,以免风化折断....

解放区18929998766: 北宋十大开国元帅的人品和最终结局是什么?
葛凌伊痛: 石守信 宋太祖的好哥们.后周末,为太祖副手.资历也较深,后周恭帝时建节,兼任... “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为内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确保了太祖登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