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苏轼名垂千古,为何吴育籍籍无名?

作者&投稿:茶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认为吴育为什么不能当上宰相?~

吴育并不是籍籍无名,他只是心系天下。而且他还是是北宋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与苏轼齐名的文人。

当时在宋朝有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叫制科考试,相比科举考试的每三年一考,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是由朝廷中的大臣推荐的,而且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300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考取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制科考试不同于科举,第一和第二等同虚设,第三等才是最高等,而第五等是最差的。苏轼在仅仅25岁的年纪便考取了制科考试第三等,可见苏轼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但是据宋史记载,在苏轼之前宋代还有一位文人也获得制科考试的第三等。此人便是能与苏轼相提并论的吴育。《苏轼传》中说道:"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苏轼得到第三等的这个考试是 制科考试,策是一种考试文体。
--------------------------------------------------------
制科考试,是宋朝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制科考试分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虚设,不授予,因此第三等就是最优等,取中的人多为第四等,而第五等即为未中淘汰。宋朝制科的第三等只授予过两人,一人是吴育,一人就是苏轼,而且苏轼是“第三等”,吴育是“第三次等”。
------------------------------------------------------------
策,指的是“策问”、“对策”。
  常用于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
  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
可百度苏轼的著名策论《教战守策》

吴育并不是籍籍无名,他只是心系天下。而且他还是是北宋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与苏轼齐名的文人。


当时在宋朝有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叫制科考试,相比科举考试的每三年一考,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是由朝廷中的大臣推荐的,而且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300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考取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制科考试不同于科举,第一和第二等同虚设,第三等才是最高等,而第五等是最差的。苏轼在仅仅25岁的年纪便考取了制科考试第三等,可见苏轼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但是据宋史记载,在苏轼之前宋代还有一位文人也获得制科考试的第三等。此人便是能与苏轼相提并论的吴育。《苏轼传》中说道:"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吴育在处理北宋和西夏的问题方面贡献颇多,对安定宋朝边疆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当时元昊登上帝位,建立西夏,北宋朝臣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朝廷发兵讨伐便可轻易占领西夏。吴育却认为元昊剽悍多诈,还不如将其封王,控制在自己手里。但是宋仁宗没有采取这个建议,反倒选择出兵攻打西夏。最后宋军惨败,宋仁宗迫于无奈,只好采取吴育的建议封元昊为夏国主。而吴育也是从这时起被重用的。

所以吴育并不是籍籍无名,只是他心系天下苍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搞文学创作罢了。



因为两个人可能诗词风格不同,可能那个时候苏轼的诗词比较更加贴近社会国家。

可以这样说吴育,只是一个简单的词作者,但是苏轼却是一个词作者和兼济天下的爱国者的合二为一,所以苏轼能够名垂青史而吴育却不能!

因为吴育只是一个简单的作词作者,苏轼虽然也是个简单的作词作者,但是他却爱国

名气还是很大的,他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君臣行为为准则引导皇帝,对稳定政局、安定边防起到积极作用。


苏东坡的文言文翻译
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苏东坡的贵人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苏)轼而已”。 南宋文学家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苏东坡的文章一写出来,就会被人争相传诵,传到欧阳修手里,他看后会整天兴奋。一天,欧阳修对次子欧阳棐说:“儿子啊,今天你记住我老爸的话,三十年后,人们恐怕就不会记得你老爸的名字了!”言外之意是说将来苏东坡一定会超越...

《苏轼》文言文翻译
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三等的,仅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规定,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

跪求<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谢谢!!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苏东坡教人写作文言文翻译
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文言文的翻译
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三等的,仅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规定,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治平二年,入朝判登...

苏轼传全文翻译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急!宋史、列传第十五翻译
列传第十五 ○赵普弟安易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拨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

“制策”是什么类型的考试?为什么入三等仅两人?哪里可以找到关于“制策...
苏轼得到第三等的这个考试是 制科考试,策是一种考试文体。--- 制科考试,是宋朝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和韵诗
苏轼第二次进京,应制科考试入三等(据《宋史·苏轼传》载,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判官,于当年十一月离京赴任。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相别于郑州西门外。苏辙返回汴京后,寄给苏轼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原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

正宁县13090835648: 跪求<苏轼传>文言文翻译...谢谢! -
帅叶锋泰:[答案]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

正宁县13090835648: 苏轼认为吴育为什么不能当上宰相? -
帅叶锋泰: 吴育并不是籍籍无名,他只是心系天下.而且他还是是北宋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与苏轼齐名的文人.当时在宋朝有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叫制科考试,相比科举考试的每三年一考,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是由朝廷中的大臣推荐...

正宁县13090835648: 《苏轼传》前3段 表明苏轼 才学政绩 句子 -
帅叶锋泰: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正宁县13090835648: 苏轼传全文翻译 -
帅叶锋泰: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

正宁县13090835648: 苏轼写那首诗考上的状元 -
帅叶锋泰: 由于历史的误会,苏东坡与状元擦肩而过了.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20岁的苏轼与其弟一起赴京应试,最后取了个第二,随后苏轼参加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三月宋仁宗殿试,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1060年,苏轼兄弟...

正宁县13090835648: 为什么说大宋一朝仅二人在制科考试中获三等?除苏轼还有一人是谁?什么又是"制科考试"??? -
帅叶锋泰: 另一人是:吴育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因此,有人把制科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正宁县13090835648: 制策登科是什么意思 -
帅叶锋泰: 制策 制科考试,是宋朝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

正宁县13090835648: 宋朝历史上,陈太守的儿子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
帅叶锋泰: 陈太守的儿子陈糙,是苏轼毕生的友人.陈糙喜欢饮酒骑马,击剑打猎,并且慷慨大度,挥金如土.一天,陈糙正在山中骑马打 猎,有两个兵卒相随.他前面忽然有一只喜鹊飞起,他的随员没有将此喜鹊击落. 这位年轻的猎人咒骂了一声,他...

正宁县13090835648: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
帅叶锋泰: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