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龄中国史读后感

作者&投稿:广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漫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非常薄,223页,每一页都有大量的插图、漫画,字很少,但是这又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脉络,因此有很多无关的历史细节被有意地掠过,以免导致信息冗杂而产生学习负担。
举个例子:东周列国,听起来就很晕对不对?为什么晕呢?因为太乱了!东周,历时近六百年,各种结盟、各种打架、各种诡计、各种吞并,各种错综复杂......
有诗为证:
如果我不在家,那么我在打架;
如果我也不在战场,那么我在去打架的路上;
如果路上也找不到我,那么别找了,
哥我没挺住,死了。
不过如果你发挥你的想象力,其实整个东周就像一个班集体,那就好理解了。
首先看一下班里的成员:班主任:周老师,班上的学生(武王伐纣)一百多。
周老师,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叫商的老师打过一架,完胜!从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把学生管的比锅贴还服帖。后来上了年纪,不如从前了,脑子还不好使,周老师成功挑战了高冷妹海拔三万英尺的笑点,代价就是莫名其妙地隔壁班的野孩子戎狄跑过来打了一顿结实(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周老师再不敢坐在西边门口,往东搬到同学们中间的洛邑(洛阳)。
我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因为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画的人物诙谐幽默,还给各个人物都配了话,看书就像在这些历史人物身边看着当年发生的一件件事情一样。

中国通史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述了五千年的烽烟迭变,从史家巨制《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与珍爱,使之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然正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为此,20世纪初,随着对19世纪苦难的痛定思痛、对旧史学的反省以及新世纪初新史学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国通史应运而生。所谓“新式中国通史”,从史书编纂体裁上是相对传统的旧史学而言的。新式《中国通史》问世之前,司马迁的纪传志表体通史、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堪为古代两大通史经典。至于各种《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之类的汇辑,皆可作为适应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国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从史书编纂取材记叙内容上而言,传统通史性史书大多以记叙帝王政治史为主,而“新式中国通史”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早在1900年,章太炎撰写《中国通史略例》时,已经就新编中国通史的宗旨、体例乃至具体篇目发表了相当系统的看法。章太炎认为修撰中国通史的宗旨,一是为了“知古今进化之轨”,一是为了“振励士气”。其所拟议的体例,实际是试图综汇中国原有各种史书体例之长,推陈而出新。文内云:“不必以褒贬人物、胪叙事状为贵,所重专在典志,则心理、社会、宗教诸学,一切可以熔铸入之。典志有新理新说,自与《通考》《会要》等书,徒为八面链策论者异趣,亦不至如郑渔仲《通志》蹈专己武断之弊。然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四千年中帝王数百,师相数千,即取其彰彰在入耳目者,已不可更仆数。通史自有体裁,岂容为人人开明履历,故于君相文儒之属,悉为作表.其纪传则但取利害关系有影响于今日社会者,为撰数篇。犹有历代社会各项要件,苦难贯串,则取械仲纪事本末例为之作纪.全书拟为百卷,志居其半,志(表)纪传亦居其半,盖欲分析事类,各详原理,则不能仅分时代.函胡综叙,而志为必要矣;欲开浚民智,激扬士气。则亦不能如渔仲之略于事状,而纪传亦为必要矣。”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从世界史学变革的大背景上展开论题,文首指出,新旧史学特质上的差别,主要是;“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体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1〕可见《中国史叙论》无疑属新编中国通史第一篇带纲领性的宣言书。梁启超于1918年致陈叔通书中透露了他规制的《中国通史》体例有载记、年表、志略、列传四类。1920年完成春秋、战国的《载记》、《年表》各二篇,语盲文学和三代宗教礼学《志》各一篇.1922年在南开讲演时还说“蓄志此业,逾二十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只可惜章太炎、梁启超当时皆身系政治,心多旁骛,忙于社会活动,终究未能亲自担纲来实现编著《中国通史》的宏愿。
晚清学制改革,各类学堂,学校风起云涌,课程革新的需要,推动了以教科书形式出现的中国通史编著步入高潮.1896年、1898年李端棻、康有为先后向清政府呈《请推广学校折》、《请开学校折》。作为“晚清新政”的组成部分,清政府先后有壬寅学堂章程(1902年)、癸卯学堂章程(1904年)之颁.1905年上谕更明令废止科举,各类新学堂遂迅速兴起,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在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堂章程》(阳历为1904年1月)中即规定小学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中学的目标是“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辩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国民之志气”。〔2〕历史课程既为所颁新学制必开的课程,因此编写中国通史教材成了当时急不可待的教学必需。柳诒徵增辑的《历代史略》就曾因此被清政府列为暂定中学教科书。
虽然整个20世纪,各种中国通史编著本,其中绝大多数或起于教学需要,或被各级学校采用为教科书,但是,20初以来问世的中国新式“历史教科书”与新式“中国通史 ”不能等同视之。否则,20世纪中国出版的所有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教材都可称为“中国通史”,这显然难以成立。以一般认识而论,可说前者不能充当后者,而后者可以充当前者。正因如此,鲜有严谨的学者将夏曾佑的《中国历史》三册(即《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4~1906),吕瑞廷的《新体中国历史》(1907),章嵚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三册(1908),潘武的《历史教科书》(1913),钟敏龙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三册(1914),傅运森的《历史教科书》(1923),顾颉刚、王钟麟的《本国史》(1923),王钟麟的《新时代本国史教科书》二册(1927),周予同的《开明国史教本》(1931)等名家名教材当作“中国通史”论著视之。〔3〕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四册(1923年初版),王桐龄的《中国史》三编和第四编上册,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等等中国通史著作,大多作教材或讲义之用。〔4〕20世纪初~30年代初冠名为“中国通史”的通史论著以黄现璠、刘镛合著的《中国通史纲要》上、中、下册(1934年7月完成)、缪凤林的《中国通史纲要》三册(1935年8月完成)〔5〕为序。被日本学术界誉为“中国通史权威”邓之诚曾为黄现璠、刘镛合著《中国通史纲要》上册作序,言:“近代恒重视历史一科,重其能随时代思想以前进也……。盖史学之专研,已成为一世之风尚矣。独惜中国通史之编纂,尚未为学者所注意,坊间所见之本,非稗贩东西洋陈籍,以其见解为见解,即徒事零星掇拾,详则嫌于支蔓,略则嫌于挂漏,求其详略得宜,去取适当,足以发扬中国文化,供一世参考,及自修者,殆无有也……世固尊重中国史学,而为史学见端之通史,及独付阙如,非可惜之甚者耶?黄君现璠刘君镛专意读史,以其专研之暇,共成中国通史纲要三册。虽仅备纲领,而首尾贯串可观,遍及各个时代之制度沿革社会进化,而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取材皆注其出处,使读者可以由是而知中国史之梗概,更可由是而加详加博,可谓繁简相驭,条理分明者矣。予喜其有益于教课者之参考,及自修者之探导,故乐为之序,倘因是书行世,而发见通史之需要,尤为切至……”。〔6〕可见邓之诚当时并未将问世的中学、高中教科书视为:《中国通史》著作。这从黄现璠于1933年7月所撰《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一文对中国历史教科书问世以来中学常用的51本历史教科书直言不讳地点评中同样可见一斑。文中说道“我国之有历史教科书,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中学始。自此至今(即1933年——笔者按),约三十年。在此三十年过程中,中国学术思想,一以欧风美雨之侵入;一以国体政权之改变,多所兴革,花样翻新;历史教科书,当亦混入旋涡,时常改遍。兹将其改编经过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帝王政治叙述时期,自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二年(1902~1913年);第二社会文化叙述时期,自民国三年至十六年(1914~1927年);第三新史学时期,自民国十七年至现在。”帝王政治叙述时期“经时十二年,出版教科书约十三部,在此十三部著作中,一言以蔽之,‘帝王政治’而已。盖前三部记载,全为帝王家谱,后十部虽稍改进,然大部分材料,仍偏重政治,谓之为‘帝王政治叙述时期’,谁曰不宜。本期教科书,除吕瑞廷《新体中国历史》,夏曾佑《中国历史》,章嵚《中国历史教科书》外,皆无足观。且最错误者,是采用日人著述为蓝本,改作教科书,或直接用之为教科书。盖本国历史,原有其特别的目的和效用,教科书正为实现此目的工具。外人著述,无论如何,必不能准此目的。”〔7〕黄现璠于文中对吕、夏、章三氏所撰历史教科书的推荐,主要是以体裁、内容编辑新颖为其评判标准的,而他对“采用日人著述为蓝本,改作教科书,或直接用之为教科书”的现象甚感不满,主要是针对柳诒徵、吴葆诚等人借胎日人之作出世的教科学以及直接将日本富山房编纂的《中国历史问答》翻译后当作辅助教材而言的。例如,1902年9月,柳诒徵出版的《历代史略》六卷,即是他在南京江楚编译局担任分纂之职时以日本近代东洋史泰斗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卷四至宋代止)为基然后再增辑元、明两卷汇编而成的。次年,柳氏在南京思益小学堂讲授中国历史,用的课本即为《历代史略》。黄现璠于文中明确地指出了当时中国名贤异口同声推崇的日本东洋史家桑原骘藏所著《东洋史要》四卷的不足之处,同时向史学界发出了振聋发聩之声:(《东洋史要》)“上古史,尚插以神话;文化材料,多付阙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遗漏,实非完善之作。不过在当时教科书中,称为善本,名贤同声推重,几至人手一简,可知国人历史知识,在日人之下,由来已久。呜呼!亡国非一道,救国亦多端,吾国史学家,其知猛醒焉末?”文中还说“民国十年瑞典人Andeson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文化,然当时教科书亦未采用。至民国十七年,即本期教科书,始多记载地下发现之石器,开前此未有之记录。再自国民政府成立,以党治国,历史记载多含党义,故本期所谓新史学,实以‘石器’、‘党义’而得名,并非如鲁滨逊之所谓新史学也。不过本期作者,注意地下遗物,可谓走入研究史学之新途经矣。”〔8〕由此又反映出黄现璠新史学观念与众不同之一貌。
20世纪西风东渐掀起的拍岸新潮,冲击出了新式中国通史编纂成果的层出不穷,从中反映出的新史学多采多姿的风云际会,犹如百年中国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各个时期史学家对时代问题的应对和感悟。众多史学名家以讲授和编著中国通史为要务,由此赢得学术声誉的史学家不乏其数,代表者有李泰棻、吕思勉、王桐龄、邓之诚、黄现璠、缪凤林、章嵚、钱穆、范文澜等等。尤以黄现璠所撰“中国通史”成果最为突出,理由在于:他一生编著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三部“通史”,一为《中国通史纲要》;二为《壮族通史》;三为《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原名《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副题《中国衣食住通史》)初稿三卷。身处改革开放已经经过20多年后的21世纪,我们不能谈到“中国通史”时仍然仅仅以“汉族通史”全盘代替“中国通史”,各少数民族通史同样应该而且必然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否则,中华民族通史无从谈起。2000年7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为期5天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上,来自46个国家的360多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在此间呼吁,世界各个民族应不分人口多少、社会发展程度高低而一律平等,这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世界各个民族应一律平等已经成为世界的呼声和世界人民的心愿,遗憾的是中国一些学者凡论述“中国通史”时长期对少数民族通史只字不提,视若无睹,以致所论难免有失公允之嫌。本词条没有对含有“党义”或“风派史学”或“影射史学”者所著通史进行介绍。同时,于此仅对一些个人编著的《中国通史》阐述一己之见,至于一些人主编的“中国通史”巨著,不在此词条所介之列。

王桐龄先生巨著《中国史》洋洋一百二十多万言,叙述中国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规模宏大,波澜壮阔,梁启超赞扬该书“成一家之言”,可谓实至名归。
作者“最注意于民族之盛衰,国家之兴亡”,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书,其独特的历史分期方法不但使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赫然清晰,而且立刻使中国历史活了起来,几千年的盛衰兴亡,起伏转折,如波涛汹涌,尽现眼底。
该书注重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全书对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分析卓越而精辟,绝不人云亦云。
全书体例独特,史料丰富,语言简练,分析精辟,为以一人之力修通史所罕见,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朱德的两片不同的600字读后感!O(∩_∩)O谢谢~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

求初中水平的4篇500~600字的寒假的作文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关于春节,流传着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爬上岸,伤害人的性命。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往山上避难,从村外来了个白发老人。后来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浅浅笑道说:「婆婆若让我在家住一夜,我一定...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摘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新年感想日记
正是这两点,使《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认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90年代进入高峰的中国社会变革,是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许除了封建时代的各次农民起义,但那毕竟是动乱时代的产物,而且广大农民承担的也主要是炮灰的角色),像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这样渴望依靠...

社旗县13460173476: 初二小练笔,看清楚了是初二!!! -
莫顷六味: 人生如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悲伤,亦有欢乐;有别离,也有相聚;有失意,亦有春风得意;有狂风暴雨,也有阳光明媚,人生之旅本来就崎岖不平坎坷艰辛,可是只要能做到就是枯竭到生命的终结仍然用积极的态度努力绽放人生之花,...

社旗县13460173476: 学习《中国历史》以后 你有哪些收获 -
莫顷六味: 我体会三点: 1.读书使人明智,不是瞎说的,你会有感觉. 2.会看人.读历史的人,看人比一般人厉害,到位.贴切例子:司马光,曾国藩 3.当时读历史,让你知道了中国的历史.你的知识储备和素质会提高

社旗县13460173476: 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
莫顷六味: 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的教训: 1、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 3、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社旗县13460173476: 《洋务运动史》读后感不少于1000字 -
莫顷六味:[答案]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

社旗县13460173476: 评析(中国近代史)某一历史事件1000字左右,(评价、感受、启发等等)谢谢! -
莫顷六味:[答案] 辛亥革命: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

社旗县13460173476: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莫顷六味:[答案]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但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绝不屈服的民族 因此不断的出现反抗侵略的英雄 但在当时封建制度的腐败与妥协下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走上世界强国之路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能击败...

社旗县13460173476: 中国近代100年历史的感想对于这100年历史的感悟 -
莫顷六味:[答案] 100年来,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屈辱、苦难、奋斗、最后取得胜利,并且高速发展和前进的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国只有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有出路.

社旗县13460173476: 谈谈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
莫顷六味:[答案] 中国近代史是探索史屈辱史.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其失败的结果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自强求富....

社旗县13460173476: 新中国历史感悟 300字 -
莫顷六味:[答案]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

社旗县13460173476: 中国历史研究院门票
莫顷六味: 中国历史研究院免费开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下设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和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承担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等职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