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作者&投稿:边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1、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把原句翻译一遍即可
3、复杂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表面上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实际上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包含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的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的闲人的自慰罢了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将写景和抒情连接在一起,然后把3、4题答案综合一下来答
6、还是3、4的答案
7、表面上是欣喜、高兴,其实蕴含着贬谪的悲凉

这是出自初中课本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男性健康要关注无法验证发问题怎么解决?
取得成功,就务必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中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怎么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2这两句话是不矛盾的.因为"何夜无月?"是问的时间,而"何处无竹柏?"问是地点.也就是说,在同一...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会对明月或友人说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前男友发朋友圈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什么意思啊?
前男友发朋友圈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意思有可能是在表达他漫步月下欣赏夜景的欣喜和悠闲,但也许其中也包含贬职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具体代表什么意思可能需要您主动和前男友沟通来得知。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根据写作背景苏轼被贬,两人说的应该是不提那些烦心事,一起赏月喝酒,做个闲人之类的。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

说天气凉爽,赏月的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名句
《记承天寺夜游》的名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

...黄州也有着的贬低自卑的张怀民你会在月光下对他说什么?
如果我是苏轼,对于刚刚贬到黄州的张怀民,在月光下会说不要自卑气馁,在哪里都会有美食,都会有好的生活,只要自己端正生活态度,在哪里都会过得很幸福。

金平区15039403694: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
公甄瑞坦:[答案] 1、表达「悠闲」之感,因为苏轼此时正处贬官之际,自然少了案牍的烦忧. 2、人往往陷入权力斗争中迷失自我,然而天地是从不遗弃任何一个人的,月夜松影的飨宴绝不专为何人而设. 3、苏轼暗嘲解自己被贬之「闲」,与张怀民二人互相鼓励.

金平区15039403694: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 -
公甄瑞坦:[答案] 意思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

金平区1503940369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应该如何理解? -
公甄瑞坦:[答案] 这两句话是不矛盾的.因为"何夜无月?"是问的时间,而"何处无竹柏?"问是地点.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二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只存其一,在不在的时间和地点二者也可以同时存在,或者只存在其一的.所以说这两问不仅矛盾的,...

金平区1503940369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公甄瑞坦: 意思: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含蓄,且微妙而复杂:漫步月下欣赏夜景的欣喜和悠闲,贬职的悲凉,人生的感概均包含于其中. 这是我们老师上课时的笔记.

金平区15039403694: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如何理解 -
公甄瑞坦: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句的意思是【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当时苏轼谪居黄州,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金平区15039403694: 如何理解继承天寺夜游有中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
公甄瑞坦: 他这里主要是说月和松柏都是永恒的东西,但是人事却在变化,人的心情也在变化.永恒的和变化的,一动一静,颇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境遇,借景抒情.

金平区15039403694: 《记承天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了 - ------修辞方法,其 -
公甄瑞坦: 对比手法 突出此处月、松柏的清优美丽;衬托出作者宁幽的心境

金平区15039403694: 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你是如何理解的?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公甄瑞坦:[答案] 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

金平区15039403694: 《记承天寺夜游》中为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另外作者说自己是“闲人”,这里作者想要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公甄瑞坦: 作者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不免感到悲哀和无奈.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 但作者同时又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所以自称"闲人"~ 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 老师好象是这么讲的哈

金平区15039403694: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怎么理解 -
公甄瑞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