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作者&投稿:左丘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是什么?~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1.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0.3~0.5寸。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针灸手有什么穴位_手上针灸什么穴位好
3.腕痛穴具有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 壮阳 等功能,可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猜你喜欢:1. 手部针灸穴位 2. 针灸常用的穴位 3. 常用针灸穴位 4. 针灸常见的穴位 5. 中医针灸治疗的取穴原则和方法 6. 针灸如何通过穴位镇痛 ...

5大止痛穴道!中医图解神奇穴位紧急止痛一生受用
」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

人体一百零八个穴位有哪些?
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

脚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体健康
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9、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此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主要治寒热、嘴里发苦、偏头疼、臀部、膝盖、小腿外侧、四个脚趾。 10...

脑卒中偏瘫有哪些常规的针灸穴位?
任督二脉穴位脑卒中病机涉及阴阳失衡,任督二脉是调节全身阴阳的关键。常用的穴位如百会、大椎、风府等,通过针灸或艾灸,旨在恢复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尽管脑卒中主要影响大脑,但肢体的治疗同样重要。治疗目标是保持肌肉功能,通过针灸刺激未受影响的神经通路,帮助患者重建功能,重返日常生活。在实践中,...

感冒发烧按什么穴位?
感冒发烧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发烧度数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用 *** 穴位的方式进行治疗。生活中预防感冒发烧的方法其实是有很多种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冒发烧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治疗 1、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

备受推崇的明星穴位有哪些?
大肠经上行头面,环循口唇,所以它可用于治疗一切与面部疾病有关的病症,如头面汗出、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张口困难、咽喉肿痛、迎风流泪等症。合谷还是镇痛最有效、最常用的穴位,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医生常用合谷治疗牙痛、子宫收缩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腹痛、手臂疼痛等...

十大补气穴位是什么
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的功效。经常按压足三里穴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 消化 系统的功能,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民间一直流传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可见足三里对于强壮身体有多重要。 针灸 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性 胃炎 、胃下垂等。它...

特效穴位对治疗身体有哪些效果?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42、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43、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44、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常用特效穴位治疗小疾病 一、小腿抽筋:大家有时候去游泳会出现腿抽筋,这时候千万...

十大治疗腰痛的穴位
按摩时可用食指关节点按较为有力。但是要提醒的是,这两个穴位治疗的腰痛主要是针对腰脊两旁肌肉的,对于腰椎本身的病痛(那是需要选取肾经和胆经的穴位来治疗,这里只说膀胱经),则效果较差。6、点按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对腰痛都有很好的疗效。有这么多治腰痛的穴位可选,你还用担心腰痛吗?

市北区14799856193: 我怀孕七个多月了,这几天腰酸背痛怎么办? - 产前诊断科 - 复禾健康
希研苦胆: 一般按摩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消炎,镇痛,促消化都有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