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地区地貌演化过程

作者&投稿:鄂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云台山的地质地貌~

云台山风景区在元古时代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
云台山风景区处在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受太行山前深大断裂控制,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于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线形、环形、台阶状长崖、翁谷、深切障谷、悬沟等地形组合的“云台”地貌。

扩展资料:
云台山的主要景点:
1、红石峡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全长1.5千米。由红岩构成,属中国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崖壁呈赤红色,故称“红石峡”。
2、潭瀑峡
潭瀑峡,处于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潭瀑峡长2000米,南北走向。潭瀑峡内一条溪水叫小龙溪。
3、泉瀑峡
泉瀑峡(老潭沟),长约3千米,沿沟上行400米,是亚洲最高大瀑布——云台天瀑,落差达314米。云台天瀑最宽可有十多米宽的瀑面。是云台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
4、青龙峡
青龙峡,长约7.5千米,总面积108平方千米, 又称“云台山第一大峡谷”,集峰、崖、岭、巅、台、沟、涧、川、瀑、洞等地貌于一体。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台山

“云台地貌”的命名最早起源于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学景观研究(赵逊等,2005)。早期的研究者发现,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其邻区众多宏伟壮阔、雄奇险秀的地貌景观都主要发育在产状平缓的元古宙和古生代岩石地层中,其中以红色砂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因而分别将相应岩层中的地貌称为“砂岩地貌”和“碳酸盐岩地貌”。其中前者作为南太行山地区一种典型的旅游地貌景观被称之为“嶂石岩地貌”。张忠慧等(2004)和王凤云等(2004)在初步分析、总结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内的碳酸盐岩地貌后,发现它们明显不同于岩溶作用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河流侵蚀切割作用的结果,因此将其称之为“云台地貌”;同时强调指出,“云台地貌”是指在太行山地区的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以长崖、瓮谷、围谷、悬沟和深切嶂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地貌形态,它是与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型、天坑型、三峡型(峡谷型)、溶洞型和桂林型(峰林-峰丛型)等地貌类型并列的二级地貌类型,称之为长崖-瓮谷型,并初步探讨了“云台地貌”中不同类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张忠慧等,2003,2004;王凤云等,2004;杨东潮,2004;刘新号等,2004)。随后,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的科研团队在云台山地区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后,从岩石地层、构造演化和第四纪地质等多个角度对该区的地学背景和地质-地貌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与总结(赵希涛等,2004;高林志等,2004;马寅生等,2004;赵汀等,2004),发现云台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和时代的地貌面或地貌体在垂向上层状分布及不同形态河谷地貌在纵向上交替变化两个方面,并且上述地貌发育特征都是在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差异运动和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河流侵蚀切割作用的结果。在调查和研究基础上,赵逊等(2005)明确提出云台山地区的“云台地貌”本质上是在近水平岩层发育区,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不同时代的地貌面在垂向上所构成的一种典型的层状地貌组合,其在河谷横向上表现为典型的“谷中谷”地貌景观。此定义抛弃了早期定义中的岩性约束,使“云台地貌”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为其跻身一级地貌类型创造了条件。
伴随近年来地质公园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发现,虽然局部岩石地层和地质构造的不同使得一些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特色存在明显差异,但其中许多地貌景观的成因背景和宏观地貌结构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可对比性。特别是与“云台地貌”类似的一些地貌景观类型被逐渐发现,表明“云台地貌”具有明显的区域可对比性,同时也迫切需要对“云台地貌”的定义做进一步明确。因此,在综合考虑云台山及邻区“云台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相似地貌景观的特色与主要控制因素后认为,“云台地貌”是指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发育的,垂向上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层状地貌面所构成的典型的层状地形及由其构成的河谷横向上的“谷中谷”地貌景观。

云台山地区的“谷中谷”地貌和纵向上的一系列河流裂点表明,该区经历了多旋回的地貌演化过程。而多旋回的地貌演化与地壳活动和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在新生代、特别是晚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演化背景下探讨该区的地貌演化过程。

1.地貌发育的构造和气候背景

(1)构造背景

如前所述,华北平原在新生代期间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古近纪是华北盆地的强烈断陷阶段,地壳张裂所引发的地表断陷作用主要集中在华北盆地内部,形成了下辽河坳陷、辽东湾坳陷、冀中凹陷、黄骅凹陷、渤中凹陷、济阳凹陷、临清坳陷、东濮坳陷和汤阴凹陷等一系列北北东走向、宽20~30km的半地堑式或地堑式的断陷盆地。该期间在南太行山南端的邵原—济源—沁阳一带也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小型断陷盆地。新近纪期间,华北盆地的大部分地区由早期的强烈断陷转为整体拗陷阶段,强烈的断陷作用向西迁移到太行山山麓地带和山西地堑系一带,在太行山山地中及山脉的东、南麓形成涞源盆地、武安盆地和林州盆地等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中小型断陷盆地。在北东走向的焦作-辉县盆地的西北山前边界带,也发育了多条正断层带。在焦作和方庄北侧的山、盆边界处,一条长数公里、北东走向、倾向南东侧的山前正断层垂直错动了形成于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期间的第四纪地层(图1-58)。钻孔资料和地表露头揭示,盆地中最早的新生代堆积物是上新世的潞王坟组砾岩、泥灰岩与泥岩和静乐组棕红色粘土层,表明该盆地至少在新近纪晚期便已开始断陷,据此推断,焦作-辉县盆地应该是华北盆地第二幕断陷活动的产物。与新生代期间盆地断陷活动相伴的是周缘山地的强烈隆升过程。大范围断块山地的隆升一般是边界断裂垂直活动和地壳均衡作用的综合反映。在北北西向的地壳水平拉张背景下,太行山周缘地堑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断陷和太行山的相对隆升作用下导致了太行山山前东、西两侧强烈的地貌反差。因此,太行山在古近-新近纪和第四纪期间的持续隆升过程构成了该区内垂向多层地貌形成所必需的最重要构造背景。

图1-58 云台山山前地带的构造-地貌剖面

(2)气候背景

地层古生物资料表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一致,新生代期间华北地区也经历了气候逐渐变冷的过程。太行山及其邻区主要表现为由暖湿与暖干气候交替为特征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向暖湿和冷湿或冷干气候交替的暖温带气候环境逐渐过渡的过程。其中在晚白垩世-新近纪期间,太行山地区一直处于暖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区域内发育森林植被,并且在山地中的岩溶剥蚀区发育了亚热带岩溶地貌(钱学溥,1984)。并且在始新世—渐新世期间还表现为早期干热、晚期湿热的特点。经过中新世早期的降温过程之后,中新世中晚期该区逐渐过渡为温凉的暖温带气候环境(早期湿润、后期较干旱),区域内以发育针阔叶混交林为特征的森林草原植被,在岩溶剥蚀区形成温带岩溶地貌。在中新世晚期以来的降温过程中,以季风作用为主的温带气候环境控制了该区。第四纪期间,暖湿和冷干交替出现的温凉气候环境构成影响区域内植被、岩溶和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

2.地貌演化历史

山地地貌的演化是山地对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反应过程。在隆升山地中,研究地貌的发育过程主要是与夷平面和阶地面等层状侵蚀面或堆积面的时代和发育史相联系的。

(1)地貌面时代

1)夷平面时代。关于华北山地夷平面的期次、分布和时代等都曾有过诸多争论(王竹泉,1937;钱学溥,1984;程绍平等,1991;吴忱等,1996),但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太行山地区从早到晚普遍发育了三级准平原或夷平面,分别为北台面、太行面(或甸子梁面)和唐县面。由于目前条件下直接测定地貌面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至今一直缺少关于上述夷平面的年代学证据。但在地貌面被后期沉积物覆盖而得以保留的部位,可以通过分析夷平面之上的覆盖物的年龄来间接推断夷平面的形成时代。综合现有资料(钱学溥,1984;程绍平等,1991;吴忱等,1996),华北大部分地区在中生代晚期经历了最晚一期燕山运动之后,便进入了相当漫长的剥蚀夷平阶段,致使该区多缺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地层。剥蚀作用一直持续到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距今约55Ma),在华北地区,包括现今华北平原的底部都呈现出地势起伏平缓的准平原地貌。现今在华北裂谷各凹陷带底部所揭露出的始新世地层与中生代及前中生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和期间所发育的岩溶剥蚀面应该代表的是被埋藏的古准平原面。在太行山区所能观察到的北台期夷平面在该区仅保留在海拔2500~2800m以上区域,其夷平了中生代燕山运动期间所形成的褶皱、断裂构造。根据盆地中相关不整合面的发育时代推断,该夷平面形成于距今约55Ma左右。之后伴随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的开始,华北裂谷带强烈断陷,北台期夷平面解体,太行山开始了新一轮剥蚀夷平过程。到渐新世的晚期,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了太行期夷平面。该夷平面在山地中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1800m左右高度,在盆地中对应于渐新统与中新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该夷平面在山西繁峙一带切割了形成于距今约38~24Ma期间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层,在河北张北—万全一带被形成于距今约27~19Ma期间的玄武岩层所覆盖(程绍平等,1991;陈文寄等,1985)。据此推断太行期夷平面应该形成于距今约24Ma左右。之后伴随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的开始,太行山东、西两侧开始了新一轮盆地裂陷过程,同期的山地强烈剥蚀活动导致了太行山夷平面的解体。这一期侵蚀活动一直持续到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的初期,形成了分布于太行山中海拔300~500m(山麓地带)和800~1000m(山脉腹地中)的宽谷-山麓面———唐县面。该期夷平面在张家口地区切割了形成于中新世的汉诺坝玄武岩,并对应于盆地中上新世与中新世间的沉积间断面。在山西高原,其被保德期或静乐期红粘土层所覆盖。在河北的井陉和河南的鹤壁一带,该夷平面被距今约4~8Ma的玄武岩层所覆盖(程绍平等,1991;陈文寄等,1985)。因此该夷平面应该形成于距今约4~8Ma的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期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夷平面时代是参考性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夷平面往往都是穿时的,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和构造情况下,夷平面解体的时间往往不一致。

2)阶地时代。隆升区的阶地发育往往是复杂的区域性构造和气候演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受到河流规模、流量和流域内的地质构造以及分布的岩石地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流域的河流阶地的发育过程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目前所知,在云台山地区子房河下游段所发育的河流阶地级数较多,也比较具有代表性。这里以它为代表来探讨阶地的时代问题。如前所述,阶地都发育在切割了最近一期夷平面的河谷中。在对阶地堆积物进行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对比黄河流域的河流阶地发育过程,可以发现该区的阶地下切过程与第四纪期间几次重要的相对暖湿的间冰期气候密切相关。云台山地区河流阶地的研究结果表明(赵逊等,2005),发育于子房河下游段、拔河高度分别为约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T6—T1分别形成于第四纪期间约1.6MaB.P.、0.8~0.4MaB.P.、0.15~0.10MaB.P.、0.05~0.03MaB.P.和4~2kaB.P.。其中同时代的河流阶地在子房河和南太行山其他河流的中-上游也常见到,但拔河高度和阶地级数却往往不尽相同。

(2)地貌演化过程

综合前述云台山地区的横跨河谷的地形剖面以及子房河的河谷纵剖面上的地貌面分布特征与时代分析结果,以夷平面的发育演化过程为框架,参照华北地文期中的侵蚀-堆积演化模式和赵希涛等的对云台地貌演化阶段的划分意见(赵希涛等,2004),可以将云台山地区的地貌演化史初步划分为以下4个大的演化阶段(图1-59)。

图1-59 云台山子房河中游段河谷横剖面及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1)太行期侵蚀夷平阶段。华北山地中最老的北台期夷平面在云台山及其邻区已被后期的侵蚀作用破坏殆尽,因此该区现今地貌的演化主要是伴随太行期夷平作用的出现而开始的。在距今约55Ma左右的始新世早期,太行山东侧开始强烈的断陷作用,由众多北东—北北东向走向的中、小型断陷盆地组合而成的华北裂谷带开始出现,山、盆之间的一升一降造成太行山与华北盆地之间地势高差的加大,再加上暖湿的亚热带气候,引起外流水系对山脉的强烈侵蚀切割,致使早期形成的北台期夷平面被切割解体,开始了所谓的太行期夷平作用。早期由于许多新生的河流都发育在山麓地带,强烈的侵蚀作用也相应地局限在山麓地带,而山脉的腹地仍以缓慢的剥蚀作用为主。随着溯源侵蚀作用的逐渐扩展,河流规模的逐渐扩大,强烈侵蚀或剥蚀作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经过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晚期约30Ma左右漫长的剥蚀作用,到了距今约28~25Ma的渐新世末期,在山地中形成地势起伏相对平缓的准平原面或夷平面,即现今在景区及邻区所观察到的海拔1200~1400m左右、峰顶面近乎等高并微微向山麓地带倾斜的山顶面———太行期夷平面(图1-59)。河流在长期侵蚀作用过程中,一些水源充足和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经长期侧蚀夷平便逐渐形成曲流,如南太行山的沁河、丹河、东大河和峪河等曲流河可能都形成于该侵蚀-夷平阶段。

2)“云台期”切割过程。在距今约25Ma左右的中新世早期,华北裂谷带转为整体拗陷阶段,但在太行山东麓的焦作-辉县、林州、鹤壁、武安等地和太行山西侧的山西地堑系开始了新一轮的盆地断陷过程,同时在太行山周缘还伴随着强烈火山活动。此次构造活动中,在太行山东南麓的山麓或山前发育了由多条北东东—北东走向、倾向南东、近平行分布的正断层所构成的断裂带,断裂带的垂直活动不仅造就了北东向的焦作-辉县断陷盆地的发育,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山脉的隆升。伴随山脉的隆升,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再一次加剧,使得众多河流下切入太行期夷平面中,从而造成该夷平面的解体。在云台山的红石峡南侧,断裂的垂直活动造成太行期夷平面在断裂两侧的分布高度相差达300~500m左右。与数百米的断层垂直活动幅度相对应,在断层上升盘的子房河上游各支谷中发育了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的河流裂点,子房河的河谷地貌发育也从此开始出现以裂点为界的纵向分段性。

在云台山及其邻区发育于中、小型河谷中-上部太行期夷平面之下的“盘状”宽谷和U形宽谷的形成主要是此次河流切割过程的结果,只是由于地貌部位不同及所造成的剥蚀方式和强度差异形成了形态不同的谷形。在以小型冲沟切割作用为主的山梁、山脊部位,因下切作用弱而形成“盘状”宽谷,而以河流强烈下切为主的河谷区,则形成深切的U形峡谷或嶂谷,并造成河谷横剖面上同时代地貌体的上、下叠置分布的现象。根据该期谷地的切割深度估计,此次下切在丹河、东大河和子房河等河谷中-上游段达200~300m,而在子房河中-下游段达500~800m,从而形成了高耸的陡崖地貌。其中在云台山子房河中游,红石峡和子房水库一带的河谷两侧主要发育在近水平产状的寒武纪厚层灰岩夹中薄层泥页岩地层中,由多层高数十米至一二百米的悬崖绝壁、间以数米至数十米的缓坡而形成的高500~600m的高大峡谷谷壁(图1-60),子房河中、上游分界处高二三百米的河流裂点以及裂点处发育的高314m的“云台天瀑”便可归结为山前断裂垂直活动所引发的此期侵蚀切割作用以及随后的河谷溯源侵蚀的结果。鉴于此次沟谷深切在云台山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为“云台天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将该切割阶段称为“云台期”切割(赵希涛等,2004)。

3)唐县期夷平阶段。云台期下切可能一直持续了近10个百万年,到中新世的中期,随着气候向相对干冷的方向转变以及山脉隆升强度的减弱,河流开始由早期的下切为主阶段转变为以侧蚀夷平作用为主的阶段,即唐县期夷平阶段(图1-59)。

在云台山的子房河流域,由于高大河流裂点的存在和河谷不同地段出露岩性的差异,造成了唐县期的夷平作用在不同段落表现形式的不同。在上游段,唐县期夷平作用发生在厚层的近水平产状的奥陶纪灰岩、白云岩地层中,由于相对较小的河流流量,其主要表现为较弱的河谷侧蚀加宽过程,形成高出现代河床150m左右、宽数百米的壮年期宽谷面。在中游段,唐县期夷平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向上游的溯源侵蚀和河谷的侧向扩展。但由于该区上覆厚层碳酸盐岩层与下伏中薄层泥页岩和灰岩互层岩层叠置分布的特点,河谷溯源侵蚀和侧向扩展基本上都是通过河流侧向掏蚀软弱岩层造成上部陡峭谷坡上巨大岩块的重力垮塌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随着河谷的不断更新,该段河谷总是表现为青年期或幼年期的特征,而不显示所谓的老壮年期宽谷地貌。在下游段,由于河流流量大,水系密度大,河流的侧蚀夷平作用特别发育。经过中-晚中新世期间较长期的夷平过程形成了高出河床150~200m左右的山麓侵蚀面和老壮年期的宽谷面,常表现为海拔300~500m的山麓峰顶面或山脊面和河谷中的“盘状”宽谷面,并在河流出山口附近形成小规模的曲流河段。

图1-60 云台山子房河云台期切割阶段形成的高数百米的深切U形谷———“卧虎崖”景观

4)唐县期之后的河谷阶段性下切与堆积过程。唐县期宽谷面形成之后,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山前正断层活动开始逐渐向盆地一侧迁移,盆地沉降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伴随此次构造活动和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引发了新的河流切割作用,河流从唐县面下切150m左右,导致唐县期夷平面或被切割侵蚀或被沉积物覆盖而解体,并形成了嵌入U形谷或“盘状”谷中的V形峡谷或隘谷地貌(图1-59)。此次下切大致相当于华北地文期中的“X”期侵蚀或汾河期侵蚀。

此后在山脉相对缓慢的隆升背景下,受阶段性气候变化影响,该区主要河谷中又经历了至少7次相对较为短暂的、以阶段性侵蚀-堆积旋回为特征的河谷发育阶段,形成了区域上可大致对比的6级河流阶地、一套河漫滩堆积及相关的岩溶洞穴堆积物。按照华北地文期的模式可将子房河流域最近的河流切割-堆积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下泥河湾层堆积期-红石峡期侵蚀(也可能相当于湟水期切割):在上新世中晚期-早更新世初期,气候整体较为干冷,河流以侧蚀拓宽和堆积为主,形成切割了唐县期夷平面的河谷,并在其中或唐县面之上堆积了一套相当于“早泥河湾期”的厚达4~6m、时代为大约2.5~1.7MaB.P.的河流相钙质胶结砾石层和岩溶洞穴堆积物。在子房河的中游段,由于河谷两侧是陡峻的石灰岩峭壁、下部是坚硬的厚层石英砂岩,因此此次河谷拓宽极为有限,仅形成了宽度约为100~300m的浅V形谷及其中的砾石层。在河流下游段,河流侧蚀形成了宽1~2km的U形宽谷以及充填其中的钙质胶结砾石层。

在距今1.6MaB.P.左右,随着暖湿气候的到来,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在子房河的红石峡—黑石岭段所观察到的河流切割更新世早期的冲积物而形成的拔河80~100m不等的T6阶地即为该阶段河流侵蚀切割的产物。由于在子房河的红石峡段该期切割作用最为显著,因此这里称其为“红石峡期切割”。地表观察发现,在子房河的红石峡段,河流在该阶段下切在“坚硬的”中元古界的中厚层—巨厚层的紫红色石英砂岩中;而在红石峡以下河段,河流下切在相对“较软的”中奥陶世的中厚层灰岩地层中。由于岩性抵抗河流侵蚀能力的不同,在河流下切过程中以红石峡一带坚硬的厚层石英砂岩为界形成了子房河中、下游河段之间的又一个重要的河流裂点。在裂点北侧的红石峡段,由于裂点造成了大的河床坡降比,再加上厚层石英砂岩坚硬的岩性,使得该段河谷在第四纪中-晚期几乎一直处于持续的强烈下切和溯源侵蚀过程中,并因此在近水平砂岩地层中形成数米至数十米宽、深度达80~100m、类似于“一线天”的隘谷地貌———红石峡(图1-61)。同时在峡谷的谷底发育了一级级由于岩性差异而形成的岩坎以及相关的瀑布、潭和跌水等景观。在子房河的下游宽谷中,红石峡期切割形成了U形宽谷中的拔河80m左右的最高一级河流阶地。

图1-61 云台山子房河中红石峡期切割过程中形成的深上百米的隘谷地貌———红石峡

中泥河湾层堆积期(或下离石黄土堆积期)-铜川期侵蚀: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6Ma或1.1~0.8Ma期间),华北气候进入干冷阶段,山地河谷中的加积作用又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离石黄土下部和泥河湾层的中部地层的发育几乎同期,在云台山子房河下游段、青天河和丹河等河谷中都经历了一期河谷侧蚀和充填阶段,河谷的曲度进一步增加,并在河谷中充填了一套相当于“中泥河湾期”的数米至数十米厚的钙质胶结砾石层和红土层。随后在中更新世的早-中期(距今约0.8~0.4Ma期间),气候又开始向相对暖湿转变,太行山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复盛,进入了铜川期侵蚀阶段。河流在该期下切中形成了子房河中拔河60m左右的T5阶地和青天河中拔河100m左右的T4。在河流侵蚀的同时,岩溶洞穴中或岩溶泉附近则由于岩溶水作用的加强处于堆积期,形成层状的钙华堆积物。如云台山药王洞、青龙峡溶洞及河谷中都发育了该时期的钙华堆积物。

上泥河湾层堆积期(或上离石黄土堆积期)-清水期侵蚀:中更新世的晚期(距今约0.4~0.15Ma期间),华北气候再次转变为以干冷为主的阶段,山地河谷中的加积作用又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云台山子房河下游段河谷中,河流侧蚀和充填阶段使河谷的曲度进一步增加,河流在出山口附近逐渐形成曲流河,并在河谷中充填了一套大致与上泥河湾层或上离石黄土层同期的数米至十几米厚的局部钙质胶结的砾石层。随后在晚更新世的早-中期(距今约0.15~0.08Ma期间),气候向相对暖湿转变,河流的侵蚀作用复盛,华北山地进入清水期切割阶段。该期的河流下切形成了子房河中拔河27m左右的T4阶地和青天河中拔河50m左右的T3。在青龙峡景区还发育了同期的层状岩溶钙华堆积。

下马兰黄土堆积期-“五家台期侵蚀”: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80~50ka期间),华北气候进入干冷的末次冰期早冰阶气候期,河谷中的加积作用又成为主导。云台山的子房河下游段、峪河、仙神河、东大河和丹河等河谷又经历了一期河谷侧蚀和充填阶段,河谷的曲度进一步增加,并在河谷中充填了一套与“马兰黄土下层”基本同期的十几至二十几米厚的砾石层和黄土层。随后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距今约50~30ka期间),随着气候向相对暖湿的转变,河流的侵蚀作用复盛。河流的下切形成了子房河和青天河中拔河27m左右的T3阶地。发育在青龙峡、青天河和峰林峡等景区的岩溶洞穴中的石帘、石幔、石钟、石笋和石钟乳等钟乳石也大多是从该阶段开始形成的。鉴于河流在该期侵蚀阶段在子房河下游出山口附近的五家台一带形成了拔河27m左右、分布广阔的河流阶地,因此这里将该阶段的侵蚀作用称之为“五家台期侵蚀”。

上马兰黄土堆积期-板桥期侵蚀: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12ka期间),华北气候进入相当于末次冰期盛冰阶的干冷气候阶段,河谷中的加积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在云台山子房河下游段、丹河、峪河、青天河和丹河等河谷中都充填一套相当于“马兰黄土上层”的数米至近十米厚的黄土-砾石层。随后在晚更新世的末期(距今约12~8ka期间),大致相当于全新世的大暖期期间,气候向相对暖湿的转变,河流的侵蚀作用复盛,山地河谷中进入了板桥期侵蚀阶段。河流的下切形成了子房河、峪河、丹河和青天河等河谷中拔河10m左右的T2

皋兰期堆积-近代切割与堆积:板桥期侵蚀之后,在全新世早-中期(距今约8~4ka期间),华北山地进入皋兰期堆积阶段,在云台山及邻区的子房河下游段、峪河、丹河、东大河、仙神河、青天河和丹河等河谷中充填了一套2~4m厚的松散砾石层。随后在全新世的中-晚期(距今约4~3ka期间),大致在新冰期之后,华北山地中的河流又经历了一期比较普遍的侵蚀下切阶段,形成了子房河、丹河、青天河、仙神河和峪河等河谷中拔河2~5m左右的T1。随后在太行山中众多河谷的下游段,又堆积了数十厘米至近一米厚的冲积砾石层,即河谷中的河漫滩堆积,并且多数河漫滩都经历了短暂和小幅度的切割作用。而在河流坡降比较大的河谷中-上游段,河流多处于持续的侵蚀阶段,并且由于岩性差异及抗剥蚀能力的不同,在河床纵向上形成了一级级的高度不等的岩坎与跌水地貌。




地貌演化的理论
平行后退说 这个学说强调重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不断地崩塌和撒落,谷坡不断平行后退,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其横剖面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浅的 “U”字形演化(图 2-31b)这两个斜坡发展理论是将自然界的复杂情况简单化了,侧重表述某些特殊地区的情况。平...

地质结构及其演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20-02-03 盆地地质结构及其演化 2020-01-31 平原盆地地质结构及其演化 2020-01-31 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特征 2020-01-29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2020-01-30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的阶段性 2020-01-30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江西省河流地貌发育及演化
江西省河流地貌发育及演化如下:1、幼年期:河流沿着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面(图a)。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形,谷坡较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个明显的坡折,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图b)...

新生代盆-山构造地貌演化
三、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大尺度的地表地貌格局往往与区域性的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大陆及邻区西濒太平洋带,经过侏罗纪—早白垩世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壳逐步挤压增厚,地表海拔不断增高。新生代期间,中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近南北向强烈碰撞和太平样板块向西俯冲引发的上地幔软流圈上涌作用这两种...

张掖七彩丹霞,色彩斑斓,如诗如画
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前侏某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 七彩丹霞地貌集广东丹霞山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于一体,还兼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其气势之磅礴、面积之广阔、造型之奇特、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举世罕见,实属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七彩...

地貌演化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地貌演化阶段是根据目前有限的调查资料和区域对比资料初步总结的,由于实际年龄资料的缺乏,其中各地貌演化阶段的时代具有较多的推测性,更准确的时代还有待于今后更可靠的资料来补充。 二、砂岩峰林地貌的发育演化史 通过总结该区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结构及其特征,并对比中国及邻区的构造地貌演化...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红古丹霞地貌集广东丹霞山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于一体,还兼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青藏高原特提斯构造丹霞,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实为“天然去修饰,四季见秋山”。“像大地喷洒炙焰烈火,似山岩披上五彩霓裳,这是一处与众不同的丹霞地貌...

五台山有什么好玩的
可以说,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

地质遗迹的形成与发展演化
特别是在燕山运动期间(距今2.08亿~0.65亿年),断裂构造的强烈活动导致地壳深处熔融岩浆向上侵位、喷出和变质作用,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侵入岩及火山岩和变质岩,为花岗岩及古火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深圳地区的构造基本骨架。 (二)早新生代演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指古新世至上新世初的喜马拉雅运动阶段(...

湖南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有?
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地理知识, -
拔彬尼脉:[答案] 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是以构造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距今约14亿至3亿年间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上石...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的地质特点 -
拔彬尼脉: 在具有全球构造规模效应的东亚裂谷体系中,云台山地质公园处在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受太行山前深大断裂控制,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地貌的形式 -
拔彬尼脉: 云台地貌:即太行山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形成的以“之”形长崖、线形长崖、环形长崖、台阶状长崖和瓮谷、围谷、悬沟、深切障谷为特色的滨海-浅海相碳酸岩地貌,是太行山风景资源的景观主体.成因:25亿年以上地质演化.发生...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位于太行山南麓,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河水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双崖对峙的峡谷群和各种动态的瀑、泉、溪、潭等“云台地貌”景观.回答4 - ... -
拔彬尼脉:[选项] A. 古冰川侵蚀 B. 风力侵蚀 C. 两侧岩层断裂下沉 D. 流水侵蚀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貌都包括哪4点 -
拔彬尼脉: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貌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是以构造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是哪个地区的 -
拔彬尼脉: 焦作---云台山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云台山风景...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介绍 -
拔彬尼脉: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云台山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

泌阳县19272522484: 云台山的特点是什么 -
拔彬尼脉: 云台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2004年云台山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泌阳县19272522484: 关于云台山的介绍 -
拔彬尼脉: 云台山鑫园农家为你解答 云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太行山南麓,豫晋省界交汇处,总面积240平方公里.云台山有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

泌阳县19272522484: 还原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是地理野外考察研究的内容之一.回答6 - 7题. 图2所示云台山红石峡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构成石峡的是红色砂岩.... -
拔彬尼脉:[选项] A. ③→①→④ B. ⑤→①→④ C. ①→⑤→④ D. ②→③→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