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行仪仗

作者&投稿:白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明朝皇帝以及太子亲王的出行仪仗,越详细越好。~

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代亲王仪仗--洪武三年定
亲王仪仗
1.令旗一对。红素绫质。中黄绫为令字、阔二幅。上长六尺九寸、下三尺六寸。朱漆攒竹竿、长八尺二寸。内铁(矛赞)五寸。柄、或以木为之
2.清道二对。朱漆攒竹杖、铜裹两末、长四尺九寸
幰(xiǎn,车上的帷幔)弩一张。并箭、紫幰盖、以帛为之
3.刀盾一十对。盾、以木为之。画狮头、加饰朱漆。刀、金涂。红靶、绿鞘、红缘、间点魦鱼皮为饰。带、青绦红穗
4.弓箭二十副。每副、弓一、櫜二。剌绿斜皮条云子、铁钉铰、络于韦带。箭三十枝。以竹为之。上黑翎、下铁镞
5.白泽旗一对。红质、黄襴、赤火焰脚。绣白泽形为飞状。旗上四角绣五色云子。竿长一丈三尺六寸九分。内贴金木枪头一尺三寸五分。上红缨。下铁(矛赞)。柄、或以木为之
金鼓旗一对。红质。黑金鼓二字。阔二幅。朱漆攒竹竿、上贴金木枪头、下铁(矛赞)、共长一丈四尺九寸。上饰红缨
6.画角十二枝。木质、黑漆戗金。上宝相花。中单龙缠身云文。下八宝双海马为饰
7.花匡鼓二十四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钉环钹皆摆锡。粉涂革面、画狮子彩毬。径一尺七寸、悬以红绒匾绦
8.杖鼓二面。黑漆木匡、细腰、戗金花文。粉涂革面、挂以青绒匾绦
9.金钲二面。以响铜为之、径九寸。边有小窍。外以红竹匡。络以红绒绠
10.锣二面。锣口、径一尺三寸
11.扛鼓二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粉涂革面、画荷并叶。铁钉环钹皆摆锡。悬以红绒绠
板一串。铁力木板六、各长一尺一寸。上阔一寸九分。下阔二寸五分。联以青绦
笛二管。以竹为之。长一尺六寸、六孔
12.小铜角一对。以铜为之。高三尺五寸。加朱漆、描金云龙文
13.大铜角一对。以铜为之。高三尺四寸八分。朱漆描金升降云龙文
戏竹一对。朱漆竹柄、通长六尺。内贴金木龙头七寸。竹丝二十四茎、长四尺五寸。上垂红绿(巾分)錔
14.大乐鼓一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冒以革。传以粉、画荷并叶。匡高一尺六寸。面径二尺。贴金铜钉钹环。木红绢鼓衣、画盘螭并花文。举以红木扛、红绒匾绦
板一串。制同前。但加红绿(巾分)錔
15.杖鼓十二面。制同前。但加木红绢鼓衣、画盘螭并花文。及有贴金木鱼、首衔红绿(巾分)錔、名鱼头鞭
16.笛四管。制如前。贴金木龙头、共长一尺七寸。鹿角管束两末。八孔。龙口衔红绿(巾分)錔
17.头管四管。以乌木为管、长六寸八分。以牙管束。卷芦为梢。
18.九窍绛引幡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铜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一尺。幡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四角红罗。盖高七寸五分、围二尺七寸五分。盖上、有抹金铜钉鈒花文。绿二檐、共长一尺九寸。红绿(巾分)錔四。自此至信幡、腰皆用绿色、描金香草。二檐、销金云文。幡下、缀五色板。自此至节、凡竿柄、或以木为之。凡挑竿铜龙头、皆以铁为钩
19.传教幡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铜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一尺。幡用红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四角红罗。盖高七寸五分。围二尺七寸五分。盖上、抹金铜顶鈒花文。青二檐、共长一尺九寸。幡上黄罗牌内、书青传教二字。红绿(巾分)錔四、以罗为之
告止幡一对。制同传教。但红平罗二檐。黄罗牌内、书青告止二字
信幡一对。制同传教。但黄平罗二檐。黄罗牌内、书青信字
20.仪鍠氅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五分。内贴金木仪鍠、并龙头一尺三寸五分。抹金铜氅顶一个。氅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氅下、铜铃五个
戈氅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贴金木戈、并龙头一尺六寸二分。氅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下缀铜铃五个。氅上、朱漆木板
21.戟氅一对。制同前。但贴金木戟、并龙头长一尺七寸五分
22.吾杖一对。攒竹为之。朱漆。长六尺九寸五分、两末贴金
23.仪刀四对。刻木为刀、鞘及靶、银地贴金为螭虎文。红(巾分)錔
24.班剑一对。刻木为剑、并靶。靶下有龙头、皆贴金。惟剑贴银。红(巾分)錔
25.斧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斧、并龙头、长一尺六寸五分
26.立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立□、及龙头、长一尺四寸
卧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卧□、并龙头、长一尺二寸五分
骨朵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骨朵、并龙头、长一尺六寸
镫杖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镫杖、并龙头、长一尺六寸
殳□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木殳、并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长一尺八寸五分
27.戟十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二尺五寸五分。内贴金木戟、及龙头、长二尺五分
28.槊十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二尺五寸。内贴金木槊、及龙头、长一尺七寸
夹槊一对。制同前。但其首为夹槊
30.幢一把。制同麾。但为五缨五层
31.节一把。制同麾。但为八缨八层
32.响节四对。漆贴银攒竹竿、长一丈二寸五分。其首以铁条长一尺二寸五分、贯铜铁钱十二。用红平罗、销金凤文衣笼之、长一尺五寸、阔八寸。上加贴金木圆顶。下木盘。攀顶绒线四。钱文曰天下太平
33.紫方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紫平罗。紫三檐。其顶四角、抹金铜龙头四个。凡伞柄、俱用红油竹、间缠以籐。惟曲柄、朱漆攒竹为之
34.红方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其顶四角、抹金铜龙头四个
红销金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销金宝珠团文。红三檐。销金香草。边、宝珠龙文
35.红绣圆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顶绣云文。檐绣瑞草文
36.红曲柄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当曲柄处、用铁心贴金木龙头承伞
37.红油绢销金雨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六尺四寸。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八尺六寸。面销金宝珠龙文。边销金云龙文
38.青绣圆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青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升降孔雀云文。背销金龙团花文。凡扇柄、俱以攒竹为之
39.红绣圆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红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四季花。背销金龙团花文
40.红绣方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红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升降孔雀云文。背销金宝珠团文
41.诞马八匹。红辔、青韁、锦鞯。鞯以红油皮为之
42.鞍笼一个。皮质、红油、贴金升降龙文。边香草文
43.马杌一个。木质、银叶裹。银钉铰。中鈒盘龙文。间抹金
44.拂子二把。黑漆木柄。用铜环、铜钉铰、系素犛牛尾。末垂红(巾分)錔。今拂用马尾、红缨为心
45.交椅一把。木质、银叶裹、间抹金。银钉铰。中鈒花云龙文、穿以红丝匾绦。四垂红(巾分)錔。红织金紵丝褡裆
46.脚踏一个。木质、银叶裹、间抹金。银钉铰。鈒方胜文。红织金紵丝踏褥
47.水盆一个。银质、间抹金。宽缘平底、鈒盘龙。边鈒香草文。手巾一条
48.水罐一个。银质、间抹金。有盖、有提、小口、巨腹、鈒花文
49.香炉一个。银质、浑抹金。两耳、三足、有盖、鈒龙文。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50.香盒一个。银质、浑抹金。盖、鈒龙文。边、鈒香草文
51.唾盂一个。银质、间抹金。形圆如缶。盖仅掩口。盘鈒龙文 【 洪武间停造】
52.唾壶一个。银质、间抹金。小口、巨腹、有盖、鈒香草文 【 洪武间停造】
53.红紵丝拜褥一
54.红纱灯笼二对。红油竹骨。下有烛盘。蒙以红纱、玊色纱盖。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55.红油纸灯二对。红油竹骨。下有烛盘、木座。以竹丝编为笼、加红油纸。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耽去耳改鱼)灯一对。红油铁骨。以(耽去耳改鱼)为笼。余同纸灯
56.帐房一座。帏幕全、以青绵布为之。绿色螭头。朱漆柱、并帐竿。竿首、各施彩妆蹲狮。顶用毡
57.象辂一乘。高一丈一尺六寸九分。阔七尺九分。辂上平盘板。前后车棂、并凤翅板。其下辕三条、皆朱红漆。辕、各长一丈八尺五寸。用抹金铜龙头、龙尾、叶片装钉。前施朱红油马搭攀皮一条。平盘左右下、护泥板、及车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条、皆朱红漆。周围辋全、各以抹金铜叶片装钉。轮内车毂各一、用抹金铜鈒莲花瓣、轮盘装钉。轴首左右、各用红漆铁插拴一个、以抹金铜鈒龙顶管心装钉。轴中缠红绒驾辕等索。面至地、三尺五分
辂亭、高五尺二寸九分。朱红漆四柱、其长同槛。高一寸四分。其上周围、朱红漆绦环板门、高四尺五寸九分、阔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门、阔同前。并左右各朱红漆上明下暗隔二扇。明栨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后朱红漆五山屏风。屏后板、俱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朱红漆板。上施红花毯、红锦褥、并席。朱红漆坐椅一座、朱红漆纳板一、并褥。椅中红织金绮靠坐褥。四围椅裙全。周围施红罗帏幔。【或用红绮】 亭外、用青绮缘边朱红帘十二扇。各用拽帘红线圆绦二条。黄铜圈全辂顶、并圆盘、高二尺四寸五分。又抹金铜宝珠顶、带仰覆莲座、高九寸。垂攀顶红线圆绦四条。盘上下、皆朱红漆。以青饰辂盖内。宝盖朱红漆木匡。斗以八顶、冒以红绮。顶心、绣云龙一。余绣五彩云文
天轮三层。皆朱红漆。上安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六十三片。内饰青地雕木五彩云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六十三片。盘下周围、黄铜钉装。上施红绮沥水三层、每层、八十一摺、绣瑞草文。前垂青绮络带二条、各绣升龙二、并五彩云文。圆盘四角、连辂座板、用攀顶红线圆绦四条、并红漆木鱼
辂亭前、一字栏干一扇。后、一字带转角栏干一扇。左右、栏干各一扇。内嵌绦环板、皆朱红漆。四扇计一十四柱。各柱首、雕木红莲花一。用线金青绿妆莲花抱柱。前栏干棂板上、布花毯
红旗二面。在辂亭后左右。用红线罗夹为旗。每面六斿。每斿内外绣升龙一。红漆攒竹旗竿二。左竿旗腰、绣日月北斗。竿首用抹金铜龙头。右竿旗腰、绣黻字。竿首用抹金铜戟。各竿、缀抹金铜铃二。垂红缨五。缨上各施抹金铜花盖、下垂(巾分)錔
58.踏梯一。朱红漆。以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
59.行马架三。朱红漆。其上红绒匾绦。用抹金铜叶片装钉。

应该是寿扇、幢、还有幡,具体介绍在下面,请参考:(我把皇帝出行的时候仪仗队的相关配置全部奉上)

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车马匹配的仪仗和仪卫等级制度,又称为卤簿仪驾制度。

“王者首出庶物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故有仪卫卤薄之制”,清朝初制,有大驾、法驾卤薄行驾,行幸仪仗,行驾仪仗等区别,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根据从简从省的原则,在原定基础上经过增改厘定,更订行驾仪仗为銮驾卤薄,行幸仪仗为骑驾卤薄,最终形成大驾、法驾、銮驾、骑驾四等卤薄的定制。

大驾卤簿,大驾卤薄有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件,提炉、香合、水瓶各两件、仪刀和豹尾枪各三十支、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四十六件,寿扇等各种不同的扇共七十六,各种幢和幡共三十二件,各种式样的旌、金节、氅和麾共二十八件,各种八旗的纛和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旗帜共有一百八十三面,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件,红灯六个。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皇帝法驾卤薄所陈列的仪仗与大驾大致相同,法驾卤薄中的玉辇,由金辇和礼舆代替,导盖、拂尘、盥盆各增加了一件变成了两件、唾壶减少了一个、仪刀、豹尾枪各减少了十把变成了二十把,五色华盖增加了十个变成了二十个,双龙扇十六柄增加了十二柄,五色金龙纛二十个,减少了二十个,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都由十六件变成了六件,减少了十件,其他的都与大驾卤薄相同。

皇帝銮驾卤薄,前面设有导迎乐,先是两根戏竹,接着是六根乐管、四根七孔笛、两根笙、两面云锣、一面导迎鼓和一副拍板。依次是四御杖、四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各四,十面五色金龙小旗、十面五色龙纛[2]、十面双龙黄团扇、十面黄九龙伞、一柄九龙曲柄黄华盖,接着就是皇帝乘坐的步辇了,皇帝的步辇后是持佩刀和执枪的大臣和侍卫。

皇帝骑驾卤薄出行时,首先在前列奏军中典雅庄重的音乐,间歇有比较清雅的音乐,乐器列有十六个铜器喇叭,大小各八个,八个唢呐,接着是两面云锣、两根龙笛、两根平笛、两根乐管、两根笙、四面铜鼓、“二金”[3]、两个“铜点”[4]等一些其他的古代乐器。在骑驾卤薄中,皇帝可乘轻步辇或骑马,在轻步辇或嘛前面也有各种仪仗,与銮驾卤薄中相同,数量上有些微变化[5],轻步辇前面有十名佩刀大臣导路,后有俩名佩刀护卫,护卫后跟着是豹尾班侍卫,其中执枪者十人、佩仪刀者十人、佩弓箭者十人。

以上各等卤簿中,大驾卤薄用“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6],在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及诸典礼才陈设大驾卤薄。出行时执事人员执以上各种法器按序排列好,由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车,加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籍千亩”, 在北郊大祀和社稷祭祀时天子乘法驾卤薄,出行时由京兆引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之,有属车三十六乘;銮驾卤簿在天子行幸皇城时摆成;在大阅军队时,骑驾卤薄陈于宫门外,在军营暂停时,皇帝骑驾卤薄中晨时奏唢呐乐,晚上奏典雅庄重的军乐。

皇帝出行仪仗以唐朝为例:

据《大唐开元礼》的规定,唐朝皇帝的“大驾卤簿”由导驾、引驾、车驾、后部鼓吹、后卫部队等前后几部分组成。

1、 导驾:即先导仪卫,为“大驾卤簿”的先头仪仗队。最前面是开道的几辆车,依次分别乘坐京城地方官和朝廷官员。随后是由两队骑兵及6行步甲队组成的“清游队”,其作用是清道,以保障后面的皇帝出行顺利。紧随其后的是士兵手持的12面龙旗,分作两排。

龙旗后则是专用车队,其中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等。每辆车均由4匹马牵引,有驾士14人、匠人1名。至此,导驾仪仗结束,后接引驾仪仗。

2、引驾:仪仗不同于导驾仪仗,主要以乐、仗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员也在其中。引驾仪仗的前导是由12排分别手执横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骑兵组成的卫队。

尾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乐队前有两名鼓吹令负责指挥演奏。乐队的乐器以各种鼓为主,主要有鼓、大鼓、铙鼓、节鼓、小鼓、羽葆鼓等,还有吹奏乐器笛、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长鸣和中鸣(均为号筒)、大横吹(横笛)、筚篥(管乐器)等以及金钲等打击乐器,整支乐队由750余人组成。

乐队之后则是由各种幡(呈下垂状的长方形旗帜)、幢(有羽毛装饰的旗帜)、旌旗等组成的旗阵。一些随行的官员及皇帝的24匹御马也夹杂在旗阵中。旗阵之后,又有分列于左右的青龙旗和白虎旗。两面旗帜的后面则为随行的朝廷官员队伍。在这支队伍中间,还穿插和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3、车驾:引驾仪仗的后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辂。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因此警卫极其森严。玉辂由太仆卿驾驭,前后有41位驾士簇拥,两侧则由左、右卫大将军(高级武将)护驾。

紧随玉辂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在这些护驾官员的外围则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的数量不等,但都在20人以上,并有1名军将率领。禁兵配备有弓、箭、刀等兵器,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情况。跟在禁兵后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

4、后部鼓吹  :皇帝的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鼓吹”乐队,乐队配置的乐器与玉辂前的鼓吹乐队差不多,只是规模相对较小,有乐工近300人。紧随“后部鼓吹”之后的是皇帝专用的各种车驾,其中包括方辇、小辇、腰辇、金辂、象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属车、黄钺车、豹尾车等。

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率200名兵士,分作4行横排,分别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随豹尾车,作为掩后。每辆车均由马匹牵引,并有数量不等的驾士随从。在这支车驾队伍中,还有一些朝廷官署的官员骑马随车而行。

5、后卫部队:走在仪仗最后的是后卫部队,前面是由两位将军率领的左、右厢步甲队,共48队,分作前后两个方阵,每队30人,以一面旗帜为前导。

士兵均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队的装束均为同一种颜色,共有5种颜色,相间排列。中间为左、右厢黄麾仗,分为12行,每行10人,分别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制作的旗幡)、鹅毛氅、鸡毛氅等。黄麾仗后为殳仗,共有500兵士,手持殳等古代仪卫兵器。

最后则为诸卫马队左右厢24队骑兵和12支旗队组成的旗阵。每支旗队所举的旗上绘有同一种传说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马、黄龙、麒麟、龙马、三角兽、玄武、金牛等。旗阵后,又是由步甲兵组成的黄麾仗,并有骑兵护卫。至此,仪仗队才结束,总人数大约在5000人以上。    

中国古代帝王的出行仪仗在唐代以后规模间有增减,但其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在后代王朝则一直存在。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代《大驾卤簿图书》就直观、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出行时的盛况。

扩展资料:

大驾卤簿图策画制作于公元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五年,分为手卷及铜雕,“大驾卤簿图手卷”长近六十米,宽零点八米。

而“大驾卤簿铜雕”长一七四米,宽二米,由一七四片长一米宽二米的铜版锻雕组合而成,自〈通典〉、〈汉书武帝纪〉、〈后汉书百官志〉、〈文献通考〉、〈清会典〉、〈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乾隆起居注内务府造办档等诸多古籍中考据资料,以期忠实呈现清朝乾隆盛世时,大驾卤簿的壮观场面。

卤簿演变过程:

唐朝大驾卤簿依据〈文献通考〉记载:拥有扇、伞、旗、数目可观,气势非凡,仅以卤簿中之乐队盛况无可比拟。

宋太祖时期卤簿又增制了大旗帜、服饰,仪仗壮观,队伍庞大。辽金时代,卤簿各有其特色,且更注重武力、兵器。

元朝在中原建立朝廷国初复制卤簿,仿效汉人,置拱卫权杖,造内外权杖,制象桥,卤簿制度渐趋完善。

卤簿制度确立经过了一千多年的过程,到清朝已是末期,清王朝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史料记载更为丰富完备。清代制度大多沿袭汉制,直到乾隆十三年才形成定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驾卤簿图



古代的仪仗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陈列仪仗,也叫队列仪仗,即手执仪仗的士兵整齐地排列起来,站在原地不动,执行护卫、警戒、迎宾、检阅等任务。再一类是随行仪仗,也叫卤簿仪仗、护驾仪仗。

汉代规定,皇帝出行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仗繁简各有不同。仅以等级最高的大驾为例,《汉官仪》记载,大驾车队由公卿引导,大将军随车护卫,掌管宫廷车马的太仆驾车,所属车辆多达八十一乘。如果按照每乘四匹马计算,整个车队应有320多匹马。

另外还有备车千乘万骑。这样庞大的车队分为三道行驶,前面有司马车驾、辟恶车驾、记道车驾、靖室车驾、象车鼓吹、式道侯开道;两边有大批步兵、骑队、校尉、廷尉、太尉、将军以及戟楯、刀楯、弓矢、鼓吹护驾;中间有九游车、云罕车、皮轩车、闟(xī,音稀)戟车、鸾旗车、建华车行进;后面有尚书、御史、中郞、将军殿后。旌旗招展,华盖翩翩,鼓乐喧天,气势恢宏。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把仪仗称为“卤簿”、“王仪卤簿”或“卤簿仪仗”。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汉官仪》中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我国的仪仗文化源远流长。相传4000多年前,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春秋时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战国时期,各国伐兵伐交,纵横捭阖,相互交往中仪仗的使用非常频繁。直到秦汉以后,全国才有了相对统一、等级分明的仪仗制度。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八面威风:刘贺曾经享有的汉代仪仗



自康熙开始,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等,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形制。

首先是玉辂,木质,基本构造由辂座、辂亭和圆盘等部分组成,主色为天青色装饰。辂盖高将近一米,辂圆盘为金黄色圆顶,镶玉圆版四块,因显要部分用玉装饰故称为玉辂。圆盘垂有镂金垂云,四周贴有三层镂金云版。幨帷用三层青缎制成,每层绣有金云龙羽纹相间。四根金青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四柱上绘有金色云龙。车门垂珠帘,四面各三。云龙宝座四周为朱栏,以金彩相间涂饰,栏内四周布有花毯。两轮各有十八根车辐,以金色镂花装饰。前有两根轴辕,两端分别饰金龙的头和尾。后树有青缎太常旗十二面,旗面上分别绣各有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旗下垂有五彩流苏。行驾时用朱绒带子驾象来引车前行。玉辂是天子五辂中所传最久的一种。玉辂作为皇帝郊祀车驾之一,大朝会时陈设五辂在午门外,玉辂居中,以视最为尊贵。

金辂,是天子在封同姓王侯出席宾宴时所乘,用于飨礼、射礼和郊祀还京、饮宴等场合,居五辂第二。主色为明黄色装饰,金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金,金辂之名也由此而来。与玉辂青缎幨帷不同的是金辂使用的是黄缎幨帷,也是三层。四根黄段系带绑在车轸上。后树有大旗十二面,旗上各绣着金龙。金辂其他的行制都与玉辂相同。明代皇太子也乘金辂,以二象驾之。乾隆时金辂为大辂所改,以一象驾之。

象辂,乾隆朝的象辂为明代的大马辇所改[1],主色为红色。象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象牙,故名为象辂。乾隆朝的象辂幨帷为三层红缎,也有四根系带,为红缎,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有三辕,后树有大赤旗十二面,各绣有金凤,与玉辂、金辂不同的是此时的象辂驾以马,中间四匹,两边各三匹,共十匹。在五辂陈设时,象辂位于玉辂之右。

革辂,圆盖方轸,明代的大驾卤簿中无革辂,此时的革辂由明朝的小马辇所改。主色泥银色装饰,镶四块圆版黄革,因皮革相挽而得名。幨帷为三层白缎,有四根白缎系带,绑在车轸上。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有两根辕,后树有十二面大白旗,各绣有金虎。革辂用一匹服马和三匹常马驾驶,为天子在巡守、征战时所乘。

明初朱元璋为提倡俭朴节约,用木辂代替玉辂,并诏制木辂两乘,一乘以朱漆粉饰,祭祀时用;一乘以皮挽之,行幸时用。但二十年以后,又在大驾卤簿中取消了木辂。从此天子车驾中没有木辂。乾隆年间将小香步辇改造成木辂,木辂之名重现文献记载中。主色为黑色装饰,镶四块圆版花梨。幨帷由三层黑缎制成,有四根黑缎系带,绑在轸上。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也有三辕,后树有军用大旗十二面,各绣有神武图案。木辂驾马中间两匹,两边各两匹,有游环和铃铛。

玉辇,圆盖方座,其中辇盖为青色,上面有四块圆版玉装饰和一金色圆顶。玉辇的四周承吊以镂金垂云,下端为金云叶。幨帷由两层青缎制成每层相间有褶裥,上面绣着金云龙,另有四条黄绒制的细带,绑在座位的四个角。辇门冬天则用青毡门帏,夏季就换成珠帘,座亭上窄下宽,座有二层缀版,上方绘有彩云,下方绘有金云,四周环以朱栏,相间装饰着金彩,栏内也是铺有花毯。云龙宝座在座亭中间,左边放着铜鼎,右边置有佩剑。前有四根辕,中间两根辕各长,左右两根辕稍短,辕两端分别称着金龙的首和尾。抬起玉辇时需要用纳陛五级,由三十六人抬。

礼舆,采用香木做成。它的基本构造和玉辇相似,由穹盖、座亭、宝座、辕杆等部分构成,不同的是,礼舆的幨帷采用明黄缎,绣金龙,四柱以蟠龙装饰,而且左右的窗户夏天用蓝纱遮住,冬天则用玻璃。有两根较长的大横杆,两杆之间有双龙的头相对。前后由左右两边各有两根小横杆架着两根肩杆,肩杆共八根,皇帝出行时采用十六人抬。

步辇,木质,没有车幔,辇的倚栏上有镂空花纹。蟠龙座在中间,冬天在座位上铺着紫貂皮,夏天则用明黄色的妆缎。四柱上有虎爪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的头,周围绕以云龙。蟠龙座前有踏几,上面铺有黄缎,有两根直辕。其他的同礼舆的行制相同。

天子车驾中,五辂规模大、规格更高、出行时更隆重,出行时意义更在于礼制上作为天子的象征;而辇舆因为规模结构较小,也因为其设计构造更简单乘坐更为舒适,故在作特殊要求的礼仪场合之外,皇帝出行都乘坐辇舆。

以上是皇帝车马的具体形制,这只是宫廷车马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车马匹配的仪仗和仪卫等级制度,又称为卤簿仪驾制度。

“王者首出庶物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故有仪卫卤薄之制”,清朝初制,有大驾、法驾卤薄行驾,行幸仪仗,行驾仪仗等区别,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根据从简从省的原则,在原定基础上经过增改厘定,更订行驾仪仗为銮驾卤薄,行幸仪仗为骑驾卤薄,最终形成大驾、法驾、銮驾、骑驾四等卤薄的定制。

大驾卤簿,大驾卤薄有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件,提炉、香合、水瓶各两件、仪刀和豹尾枪各三十支、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四十六件,寿扇等各种不同的扇共七十六,各种幢和幡共三十二件,各种式样的旌、金节、氅和麾共二十八件,各种八旗的纛和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旗帜共有一百八十三面,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件,红灯六个。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皇帝法驾卤薄所陈列的仪仗与大驾大致相同,法驾卤薄中的玉辇,由金辇和礼舆代替,导盖、拂尘、盥盆各增加了一件变成了两件、唾壶减少了一个、仪刀、豹尾枪各减少了十把变成了二十把,五色华盖增加了十个变成了二十个,双龙扇十六柄增加了十二柄,五色金龙纛二十个,减少了二十个,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都由十六件变成了六件,减少了十件,其他的都与大驾卤薄相同。

皇帝銮驾卤薄,前面设有导迎乐,先是两根戏竹,接着是六根乐管、四根七孔笛、两根笙、两面云锣、一面导迎鼓和一副拍板。依次是四御杖、四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各四,十面五色金龙小旗、十面五色龙纛[2]、十面双龙黄团扇、十面黄九龙伞、一柄九龙曲柄黄华盖,接着就是皇帝乘坐的步辇了,皇帝的步辇后是持佩刀和执枪的大臣和侍卫。

皇帝骑驾卤薄出行时,首先在前列奏军中典雅庄重的音乐,间歇有比较清雅的音乐,乐器列有十六个铜器喇叭,大小各八个,八个唢呐,接着是两面云锣、两根龙笛、两根平笛、两根乐管、两根笙、四面铜鼓、“二金”[3]、两个“铜点”[4]等一些其他的古代乐器。在骑驾卤薄中,皇帝可乘轻步辇或骑马,在轻步辇或嘛前面也有各种仪仗,与銮驾卤薄中相同,数量上有些微变化[5],轻步辇前面有十名佩刀大臣导路,后有俩名佩刀护卫,护卫后跟着是豹尾班侍卫,其中执枪者十人、佩仪刀者十人、佩弓箭者十人。

以上各等卤簿中,大驾卤薄用“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6],在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及诸典礼才陈设大驾卤薄。出行时执事人员执以上各种法器按序排列好,由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车,加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籍千亩”, 在北郊大祀和社稷祭祀时天子乘法驾卤薄,出行时由京兆引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之,有属车三十六乘;銮驾卤簿在天子行幸皇城时摆成;在大阅军队时,骑驾卤薄陈于宫门外,在军营暂停时,皇帝骑驾卤薄中晨时奏唢呐乐,晚上奏典雅庄重的军乐。

三、结语

以上内容描述了乾隆朝时期五辂和各种辇舆具体的行制及特点,比较了清朝天子四等卤薄的异同,天子仪驾规模的庞大,从中可窥见一斑,如大驾卤薄从导盖到红灯等仪仗、法器的排列,各等大臣和侍卫,再加上天子乘的车辂,整个场面逶迤数里,前后不能相望,可谓是浩浩荡荡。其次,是清朝天子车辂规制的严格性,五辂从显要部分的装饰到幨帷的颜色和绣纹到各自使用场合的不同,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乾隆朝的车马礼制由康雍时期继承而来,并发展到顶峰,这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学术界礼学研究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乾隆朝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最多。


指南车是谁发明
祖冲之。指南车是南宋时期祖冲之发明,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一般作为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使用。其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其不用磁性。指南车以车轮、平轮、主轴等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为基础,只要在车子开始运动时把车上木人的手指向南方,之后不论车向何方转动,木人...

谁知道明朝皇帝以及太子亲王的出行仪仗,越详细越好。
以上出自《明史·仪卫质》,说的是皇帝的仪仗,但不是出行的仪仗,明代皇帝没有规定出行的仪仗的标准,应该是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仪仗,例如:不同时期的皇帝巡守,出行仪仗不同 巡狩之制 永乐六年北巡,礼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与进表者,俱达行在所,小事达京师启闻。车驾将发,奏告天地、社稷、太庙、...

卤薄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卤薄通常包括旗帜、弓箭、刀剑、乐器等各种装备,以及身着华丽服饰的护卫和仪仗队员。卤薄不仅具有礼仪性质,同时也是一种军事力量的展示,以彰显国家的强大和威严。2、泛指官员或贵族的仪仗。除了皇帝和王公大臣之外,一些高级官员或贵族在出行时也会有自己的仪仗队,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威严...

清朝皇帝出巡都有什么仪仗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告子》)皇帝出巡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清朝前期,皇帝出巡的次数非常之多,一劝文教,一励武功;或谒陵拜祖,或教养蒙古;或考察吏治,或省方问俗。至后期,因国势衰微,出巡活动渐少,直至停止 ...

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唐朝时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端坐在步辇上,由四个宫女抬着前进,旁边还有宫女给举着扇子和打着伞盖的,这样的出行既有排场又有美色可看,实在是会享受。皇帝的正妻被称之为皇后。那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那件掌扇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

古代皇帝和皇后身后宫女们举着的类似蒲扇的东西含义是什么
1 。皇帝出行千乘万骑,幡旗伞盖,车马可达数十里。2一般来说,古代帝王身后宫女所执的两柄“障扇”,让人感到帝王之位的尊贵和权利的至上!最早的时候就是夏天给皇帝驱敢蚊虫和清凉用的,只不过没有那么大。到了唐朝的时候就逐渐的演变成大扇子了,作用也不单单是驱敢蚊虫和风凉了,成了尊贵与...

甄嬛传:雍正摆驾圆明园,我却被出行仪仗里的这个东西吸引了,什么东西...
在甄嬛传第12集中,雍正皇帝谈起去颐和园消夏避暑,没多久就带上汹涌澎湃的团队去了。这一出行追随的人有许多。蔡邕书一书中记述:“天子出,车驾广论,此谓卤簿。”卤簿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规章制度中关键的构成部分。简而言之便是“仪仗队”,但事实上卤簿所包含的内容比仪仗要丰富多彩的多。卤簿...

卤簿是皇帝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吗?
中国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蔡邕书中曾记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以来始有其名。”汉代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各有定制,并非为天子所专用。卤簿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解释为...

如懿传:大行皇帝的丧仪是怎样的?
二天后(奉安秘境前一天),举办迁奠礼,需要的法驾(君王车驾的一种)和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国旗仪仗队)等一应俱全。除皇帝以外的诸皇上及其御前重臣等列位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以上,依据等级各自在月台以上、月台下根据东西朝房开展侯礼。吉日一到,继位皇帝要亲自在大行皇帝棺椁前站起举哀。尚茶...

古代皇帝的仪仗开路的行为叫什么??
卤簿 清自太宗天聪六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御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简。自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迨世祖入关定鼎,参稽往制,量加增饰。原定皇帝仪卫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之别,乾隆十三年,复就原定器数增改厘订,遂更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皇帝出行仪仗 -
竹梅贝敏: 自康熙开始,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等,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形制.首先是玉辂,木质,基本构造由辂座、辂亭和圆盘等部分组成...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谁知道明朝皇帝以及太子亲王的出行仪仗,越详细越好. -
竹梅贝敏: 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明代亲王仪仗--洪武三年定亲王仪仗1.令旗一对.红素绫质.中黄绫为令字、阔二幅.上长六尺九寸、下三尺六寸.朱漆攒竹竿、长八尺二寸.内铁(矛赞)五寸.柄、或以木为之2.清道二对.朱漆攒竹杖、铜裹两末、长四...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皇上坐的车叫什么? -
竹梅贝敏: 皇上坐的车叫“辇”. 读音:niǎn 意思:古代用人拉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笔划: 引证:宋代·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翻译: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古代皇帝车的称呼 -
竹梅贝敏: 1、龙辇 龙辇前面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镶嵌有金银玉器,宝石珍珠;车身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 龙辇仅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乘坐,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 龙辇相关记载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有“乘六...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相声《白事会》中有这么一句:“金瓜钺斧朝天镫,鹰衮鹰幡鹰罩”是什么意思 -
竹梅贝敏: 这句话是相声《白事会》中的一句,其中“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鹰衮鹰幡鹰罩”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出行时所使用的仪仗器物.具体来说,“金瓜钺斧”是指皇帝出行时护卫所持的武器,其中“瓜”指的是瓜形钺,是一种宽头窄锋的兵器;“钺斧”则指的是圆头宽锋的钺和斧两种兵器.这两种兵器都是为了保护皇帝不受刺客攻击而持有的.“朝天镫”指的是皇帝出行时放在座骑上的镫,因其高耸朝天,故得名.而“鹰衮、鹰幡、鹰罩”则是指皇帝出行时所穿的衮衣、幡和罩,衮衣是皇帝穿的正装,幡是装饰有彩绸的旗帜,罩则是为了保护衮衣而穿在外面的长袍.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皇帝出行时,护卫手持武器高耸入云,皇帝所穿的衮衣、幡和罩也都被装饰得十分华丽.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秦汉时期帝王的仪仗队都有哪些东西?? -
竹梅贝敏: 皇帝的仪仗队里都有许多奇形怪状、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家伙式儿.其中的节,为帝王作凭证的物件,“如朕亲临”.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很体面、严肃的东西,而 ... 辂,一人推、二人挽的木制小车;辇,木制“挽车也”,自秦汉专指帝后乘的车. ... 然而,他也就能模仿着哼哼几句,到底曲谱是个什么样,怎么样进行演奏,也没有细说.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皇帝在内宫可以用什么仪仗,可以乘帝辇、銮舆吗?这些似乎是在宫外用的.那在内宫可以用什么?请详细描述 -
竹梅贝敏: 清以前可以查会要,里面是典章制度,也包括这些.清代印象里《我的前半生》有记载(或者别的书,看了忘了),总的来说,皇帝在内宫仪仗比宫外少,但仍然可以乘銮舆(和珅早年就是做这个的,所以宫里也可以坐.事实上明清两朝紫禁城这么大,从后宫到前朝上早朝肯定要坐过去).具体的数目相关制度里看看吧.不过制度是死的,一般只能算上限,在内宫再省掉几对也是很自然的.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金瓜鈅斧朝天镫什么意思?
竹梅贝敏: 都是古代皇帝出行是的仪仗,表示皇家的高贵和威严.您可以读一读元代散曲家睢景臣(一说睢舜臣)的套曲《哨遍·高祖还乡》及注释,挺好的.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半朝鸾驾”是什么意思? -
竹梅贝敏: 应该是“半朝銮驾”吧!何谓銮驾呢?就是帝王或皇后出宫时,所用的车、顶头伞、八抬花轿、旌旗等依仗用具.清宣统元年(1909年)之前,怀远县民间婚礼已有承租花轿、雇用唢呐班子、举行仪式之俗.开埠后,少数富裕人家婚礼阔绰.国庆街南头花轿行备有各式官轿、花轿,并有轿夫;锣坊备有乐队和全套婚礼仪仗,包括“銮驾”使用的木制金瓜和钺斧等.举办婚礼人家根据富裕状况,承租全套称“满朝銮驾”,半套称“半朝銮驾”.

城步苗族自治县13289877141: 皇帝出门用来遮太阳的叫什么
竹梅贝敏: 在车上的叫 华盖 皇帝走的时候一般头上还有伞的,很大很高的,那个叫黄罗伞.皇上后面丫鬟手里拿的大型扇子叫日月扇.黄罗伞是仪仗道具.长杆,上顶有一直径三尺的伞盖,铁丝竹篦扎制,上蒙绸缎,黄顶,周围下垂两层伞沿,下层长约尺半,上绣彩色龙凤,黄缎或黄绸底;上层为半尺的荷叶沿,用红绸或绿绸,打荷叶边.持黄罗伞的人,跟在日月扇的身后,伞盖前倾,罩在帝王或后妃的头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